從中國傳入日本的木屐文化 | 日本文化

2021-02-07 日本物語

「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

這句詩中的「屐」便是木屐了。



記得上學的時候因為喜歡日本文化,就買了浴衣和木屐在宿舍穿來體驗。

但是穿上木屐走起路來嗒嗒作響,後來便放置了。

其實,看似是拖鞋的木屐是室外活動時穿的。




木屐,簡稱屐,是一種兩齒木底鞋,走起來路來嗒嗒作響,適合在南方雨天、泥上行走。

若鞋面為帛製成,則稱為帛屐。

牛皮製作則稱作牛皮屐。木製底下是四個鐵釘,耐磨、防滑。




東晉時志怪小說《搜神記》中描寫中國古代木屐云:昔作屐,婦人圓頭,男子方頭,蓋作意欲別男女也。

而日本的木屐式樣也多為方形,婦女也常用圓頭木屐,而且,日本自古便將木屐寫作足下,令人深思中日兩國木屐的親緣關係。




木屐由漢族人發明,在隋唐以前,特別是漢朝的常見服飾。

其名來自中古音「屐屜」,常稱作木屐,使用於室外,因為日本潮溼,腳氣病多,穿著木屐可避溼。

所以木屐傳入日本後,在日本得到發展和改良的,並且大多數日本人都喜歡穿木屐。

在今天的日本還有不少人穿木屐。



小編先來簡單介紹幾種日本的木屐:









日本木屐又稱下駄(geta)。

木底通常是用桐木或者杉木製成。連歯下駄是指臺下前後兩片屐齒相同的木屐 。

只有一齒的稱為「一本歯下駄」。

「一本歯下駄」用於山道的步行,特別是在山中修行的僧侶和山間野宿者。

一本歯下駄可能源自謝公屐。臺面鼻緒的材質自古多種多樣,古代常用布包住的麻、棕櫚、稻草、竹皮、蔓草、皮革所制。彩色的鼻緒又稱為「花緒」。


前身為日本戰國歷史文化社區浪人御所「看日大本營」(2006年創欄)與日本視角(JPSOO.COM)旗下APP聯合發行。旨在以文化、歷史、旅遊、教育、匠人等角度,闡述中日之間的差異引發用戶思考,促進中國年青人對日本的全新認知,希望能有態度、有深度地傳遞有用的知識。


相關焦點

  • 相撲、和服、木屐和抹茶,日本的這些國粹竟都源於中國
    提起鄰國日本的國粹,大家都能說出一二,比如相撲、和服、木屐、抹茶、榻榻米,這些國粹都是來源於中國,來源於中國封建王朝的巔峰時期。今天就來聊聊這些國粹如何傳入日本,又是什麼原因在日本保留至今,然而卻在國內式微或者消失的。
  • 專家挖到三國名將墓,墓中出土一雙鞋,專家:日本木屐源自中國
    在他的墓中,發掘出了一件最讓日本人驚訝的文物,那便是漆木屐。這一漆木屐是中國迄今為止發掘出的最歷史悠久的漆木屐,他的長短為20.7釐米,總寬是9.6釐米,高寬比為0.9公分。漆木屐發掘出的這一信息傳入日本以後,日本的群眾十分地興奮,日本的國家電視臺也是2次前去中國安徽馬鞍山開展拍攝,甚至還拍攝了與他有關的大中型文物系列片。
  • 去日本旅遊後,才知道原來不僅只有日本木屐,還有這些種類
    大家都知道日本傳統的服裝是和服,那傳統鞋子自然就是日本木屐了。之前一直以為木屐是日本獨有的一種鞋子,直到去日本旅遊後,才知道原來不僅只有日本木屐,還有這些種類。當時在日本九州旅遊時,在一個木屐店裡就和店主聊起了木屐文化。
  • 衣冠王國:聊聊歷史上唐朝的服飾文化,對日本的影響
    當時日本人沒有針、剪,穿的衣服也簡單。《魏志》中記載,邪馬臺國己有養蠶、紡織等技術。統一國家後,便直接從中國江南地方傳入了這方面的優秀技術和製品。直到今天,日語中有關紡織的詞彙中還保留著「機」、「絞」等詞,說明他們參預這方面的關係該是多麼密切。
  • 日本也有七夕,七夕文化是怎麼傳入日本並流行起來的
    當然,日本的七夕文化,最顯眼的還是「七夕祭」,熟悉日本的「祭」文化的朋友應該對類似的「祭」有所耳聞,譬如說學園祭之類的,總之這一天會有盛大的演出,而大家就可以穿著和服之類傳統服飾的去參加。那麼,說了這麼多,日本的七夕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 用一雙木屐留住傳統節日的儀式感?日本這家百年木屐老店,和風儀式從未中斷!
    木屐傳入日本以後,這種木製且帶有齒釘的鞋子非常適合日本四面環海,潮溼多雨的自然環境,以及一些山區小道的行走。  而且在漫長的發展改良過程中,日式木屐與和服/和服浴衣逐漸成為正式場合和一些節日中的標準搭配,也成為日本文化在全世界傳播的一張名片。
  • 中國的端午民俗與菖蒲文化傳入日本後,被日本人賦予了獨特的意義
    由此看來,在中國古代菖蒲離端午習俗畢竟越來越遠。究其根本,來自山野溪澗的菖蒲本就不染纖塵、不喜近人的習性,使它無法真正融入實用主義的大眾文化。同時,菖蒲高潔的形態被歷代文人賦予了太多審美和表意的寄託,代表了古代知識分子趣之所向和節之堅守,反而導致它淪為消逝於大眾視野的宿命。
  • 中國挖到三國時期的木屐,這讓穿和服木屐的日本人尷尬了。
    據專家考證,朱然墓是長江中下遊地區有關三國時期考古的一項重要發現, 也是已發掘東吳墓葬中墓主身份最高、墓葬規模大、時間最早的一座大墓,被列為80年代中國考古十大發現之一,對於三國時期社會風貌及歷史研究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經過發掘發現,此墓並沒有逃過古代摸金校尉的手掌心,已經被盜墓賊光顧了。儘管如此,在墓中仍發現了140多件陪葬品,絕大部分為漆木器。
  • 日本人:我們最早發明了木屐,學者:扯淡!這是中國的
    日本自古以來就是和中國一衣帶水的國家,兩國在歷史上曾經有過很多的文化交流。唐朝的時候更是達到了巔峰狀態,大量的遣唐使來到了中國,而中原王朝也是有著鑑真東渡的史實。在鑑真的幫助下,大量的先進技術來到了日本。
  • 日本視為傳統國粹的木屐,被中國出土的文物錘了?
    木屐,一種走起來吱吱作響的木底鞋,中國古代的一種傳統鞋類,但離大部分人的日常生活有點遠,而且現在說起來,大家普遍都會想到穿著和服踩著木屐、走著小又快步伐的日本女性,並覺得木屐是他們的傳統木鞋,這種印象太令人深刻了。這裡不得不說一句,他們的文化輸出做得確實挺不錯的。
  • 3000多年的中國傳統文化,為什麼卻在日本火了?
    後來,中國的水墨山水畫傳入日本。 本著好學的精神,日本禪僧學習了山水畫中運用的表現手法和技巧,來發展枯山水。 比如,學習山水畫的構圖手法,日本人造出了較完整的枯山水庭園。
  • 中國3000多年的傳統文化,為什麼卻在日本火了?
    中國的古典園林如此。西方的歐式園林亦如此。也有例外的,枯山水,日本的頂級美學。唯一一座沒有植物、水流的園林。日本庭園文化的最高代表。但它的誕生和發展,卻離不開中國。今天,就來細細掰碎它。什麼是枯山水?後來,中國的水墨山水畫傳入日本。本著好學的精神,日本禪僧學習了山水畫中運用的表現手法和技巧,來發展枯山水。比如,學習山水畫的構圖手法,日本人造出了較完整的枯山水庭園。▲方丈庭和《瀟湘八景圖》主景觀構圖法一致越學習,白砂和石頭能代表的東西就越多。
  • 日本這些國粹,其實都是起源於中國,也包括和服在內
    而後來日本更是派來使者向女皇武則天賜予國名,真心臣服。「日本」這兩個字,正是武則天在醉了以後,一時興起賞給東瀛的名字。直到現在,日本的很多古建築其實就是延續我唐朝文化的風格,書法繪畫等眾多藝術更是源於中華文化的傳播。哪怕是日本曾經最引以為榮的武士道精神,也是儒家文化傳入日本後的延續以及發展,更不用提其他農業諸多方面的影響了。
  • 你不知道的日本藝妓文化 日本文化
    明信片上的藝妓風姿妖嬈的日本花魁:舞妓藝妓與賣身的妓女是萬萬不可同日而語的。一般的賣身女被稱作「遊女」我們所熟知的日文片《惡女花魁(さくらん),就是講了一個日本風塵女子的青樓生涯。日本幕府時代開始的日本妓女的統稱,因為從業人員在同一個地方呆的時間很短而得名。遊女與藝妓的不同在於腰帶結在前面,且遊女穿木屐不穿襪子。
  • 和服、相撲、櫻花、榻榻米……都是日本的?錯錯錯,全是中國的!
    我們來掰掰指頭數一數,那些張口就來的、起源於中國的日本熱門名詞,都有哪一些:先來說和服吧,都說日本人穿得挺美人的,太有歷史文化底蘊了,其實,這個底蘊,是中國三國時期的,所以在19世紀末以前,日本人把和服又叫作吳服。三國時期,日本與東吳的海上貿易活動十分頻繁,紡織品及縫製方法,都是經東吳傳入日本。
  • 「和服|款式、花紋、色彩,日本服飾到底吸取了哪些」唐文化「?」
    在對外國際貿易和交往中,唐朝與周邊的諸多小國家或是小部落等交往,尤其是日本。有史料記載,唐朝前後與日本直接的貿易、文化等交往高達13次之多,而且為了顯示盛唐,在日本派遣遣唐使的期間,朝廷派專業且對口的人員,向遣唐使們講解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軍事、農業等各個領域,尤其是中國的先進絲綢技術,無保留的傳授給日本,加快了日本服飾文化的發展。
  • 航海王:和之國文化元素知多少?錦鯉櫻花+和服,其實都源自中國
    錦鯉文化歸根結底,其實源於我大中國,因為鯉魚原產於中亞細亞,後傳入中國,在宮廷技師的培育下,仿照金魚選育品種,最後改良為錦鯉,也就是今天我們看到的樣子,後來在日本也成功安了新家。二、永巷岸邊垂櫻花《航海王》這一篇中有這樣一個令我神往的場景:羅羅洛亞索隆拎著酒罈悠閒漫步在街道上,滿屏幕的櫻花飄落,他的那抹身影一下子增添了許多迷離的氣質,顯得唯美且浪漫。
  • 5樣被誤以為是日本的東西,都是中國發明的,日網友:難以接受
    文|書生日本這個國家受我國文化影響很深,很多看似是日本獨有的東西其實都來源於中國,比如說這5樣東西。1、和服這是最具日本色彩的服裝,一說到和服大家肯定最先想到日本,但事實上和服最早也起源於中國,一開始被稱之為「吳服」。三國時期,東吳與日本進行海上貿易,大量服裝和縫製方法傳入日本,成為日本的主要服裝。後來日本對吳服不斷進行改進,融入了唐朝服飾的特點,逐漸形成了現在的「和服」。
  • 【宜之】中國3000多年的傳統文化,為什麼卻在日本火了
    後來,中國的水墨山水畫傳入日本。 本著好學的精神,日本禪僧學習了山水畫中運用的表現手法和技巧,來發展枯山水。 比如,學習山水畫的構圖手法,日本人造出了較完整的枯山水庭園。
  • 為什麼說日本文化的根在中國?源於歷史上的3次「日本移民潮」
    眾所周知,日本有很多文化都與中國歷史文化息息相關。日文中有部分文字採用的是中文字形;日本茶道由唐代茶文化演變而來;榻榻米也起源於漢代,唐朝時才傳入日本。此外,日本刀、和服、相撲、白粉等日本代表性文化的根,也都在中國。為何日本文化會與中國有如此大的關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