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貧窮中產者革命

2021-01-14 東方財富網

  他,曾是埃及人眼中的護國英雄;他屢次躲過暗殺,也成功維護了埃及的長期穩定。但在他執政的30年,吏治腐敗、失業率高企,亦使他失去了民眾對他一貫的信任。2月11日,在歷經民眾18天抗議的壓力之後,埃及總統穆巴拉克最終宣布辭職,震動了整個世界。

  突尼西亞社會動亂,無疑只是引發埃及這場「倒穆運動」的導火索。在埃及這個有著6000年歷史的文明古國,過去和現在發生了什麼,又是什麼力量導致了這場歷史性劇變?

  電視畫面被切換了,隨即,螢屏上出現了身著西服的埃及副總統蘇萊曼的身影。「在國家目前正在經歷的困難時期,穆罕默德?胡斯尼?穆巴拉克總統,決定辭去共和國總統職務,並已授權武裝部隊最高委員會,掌管國家事務。」開羅時間2月11日18時,通過埃及國家電視臺,蘇萊曼平靜地宣布了這一消息,神情肅穆。

  經由各大媒體、網絡和手機,這一爆炸性的消息被迅速傳播到了世界各地。繼2011年1月突尼西亞的本?阿里政權結束之後,人們再次清楚地意識到阿拉伯世界究竟發生了什麼—埃及,這個有著8000萬人口的阿拉伯世界第一大國出現了歷史性轉折;與此同時,新一輪的抗議熱潮,在埃及近鄰葉門、阿爾及利亞、約旦等國蔓延開來。

  身處漩渦中心的多數埃及人在這天晚上度過了一個不眠之夜。街道上車燈如龍,亮如白晝;開羅解放廣場(Tahirir Square)上燈火通明,人民雀躍著、狂歡著。整整18天—始於2011年1月24日,止於2月11日,出於對政府腐敗、通脹和失業高企的不滿,憤怒但未失理性的埃及人終於通過和平手段將「倒穆運動」進行到底,並迎來了希望中的變局。

  一場跨階層的運動

  2月11日這一天,31歲的埃及女作家Marwa Elnaggar並不在廣場上。身體不適的她如往常一樣打開電腦,收看半島電視臺的新聞,並在第一時間看到了穆巴拉克辭職的消息。

  儘管早已預見到此事,但Marwa並未想到這一天來得如此之快。「他作了好幾次聲明表示不會辭職,我相信他會離開,但總覺得要再過一段時間。」

  對親歷了「倒穆運動」的Marwa而言,穆巴拉克的辭職,無疑是她個人及其同齡者的一次勝利。Marwa出生於衣索比亞,父親是醫生,母親是工程師。她在印度、印度尼西亞等國度過了童年,在國際學校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並能說一口流利的英文。17年前,Marwa回到埃及,成為自由撰稿人和專欄作家。

  「在(動蕩)開始時,參加者都是中產階級、知識分子、學生,甚至還有一些富裕群體的下層人士。大部分是中年人,很多人在30歲以上;然後到了中間階段,各地的窮人廣泛地加入進來,最後工人開始罷工,甚至警察也開始支持。」Marwa回顧著18天運動中出現的變化。顯然對她而言,參與者階層的擴大,已足夠顯示穆巴拉克政權的民意基礎是如何地脆弱。

  社會活動家Heba Morayef女士也全程參與了「倒穆運動」。30歲的她先在埃及接受教育,後在著名的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SE)取得了碩士學位。和Marwa一樣,Morayef也屬於埃及比較西化的青年一代,英文流利。

  尼羅河畔的歷史總是讓人炫目。92年前,開羅的知識分子們也在做著同樣的事,只不過當時的對象是英國殖民者及其代理人—法魯克王朝的官僚和買辦們,史稱「華夫託(阿拉伯語『代表團』的音譯)運動」。

  不過,埃及人的這場「倒穆運動」,在倫敦大學亞非學院(SOAS)政治系學者、伊朗裔的Laleh Khalili博士眼裡,似乎更像是一場「貧窮中產階級」運動。「運動最早的衝擊力來自於對政府不滿的年輕人,也就是Asef Bayat(著名伊朗裔政治學者)所認為的『貧窮中產階級』,不過隨著運動的繼續,其基礎迅速擴大。」他說道。

  根據英國劍橋大學中東系博士生廉超群的分析,成為運動主體的這群年輕人,主要是埃及的80後和90後。「青年人一邊飽受失業、半失業以及低收入的困擾,一邊對埃及的未來抱有理想化的憧憬。他們數量眾多,熟悉新技術,渴望參與政治,國家擺脫外部勢力的影響,實現真正的獨立與崛起。」廉超群說。

  歷時18天的「倒穆運動」中也隨處可見穆斯林兄弟會成員的身影。無論是1919年還是1952年,知識分子都和穆斯林群眾並肩戰鬥,反抗殖民者和封建統治者。但1952年革命勝利後,埃及總統納賽爾和穆斯林兄弟會決裂,拉開了世俗政權和穆斯林兄弟會幾十年的血腥鬥爭。在外界看來,儘管成立於1928年的穆斯林兄弟會神秘又有些嚇人,但埃及人,包括有西方教育背景的Marwa和Morayef,顯然都不願意把他們看做恐怖分子。「他們非常有組織,克制、低調、挺友好的。」說起這些同盟者,Marwa笑了。

  「這是一場跨階層的運動,沒有一個政黨或者政治組織起了統合作用。可以這麼說,穆斯林兄弟會是唯一有組織的政治團體。但在這次舞臺上,他們並無能力連貫起整個運動,即使想這麼做也做不到。」同樣來自倫敦大學亞非學院政治系的Arshin Adib-Moghaddam博士如此認為。一直觀察著埃及局勢的Moghaddam通過分析得出的結論是,和納賽爾革命不同,這次運動更多的是一種自下而上的變革,或者說,「從社會到政府」。

  網絡的力量

  在18天的運動中,Marwa時不時會暫離廣場,因為她需要寫博客和發推特。開羅大學政治系教師Hisham Soliman也不例外,時常要回大學參加局勢研討會。

  Marwa擁有自己的網站、博客、Facebook和推特,這些是她傳播和交流信息的重要工具。依靠出色的英語能力,她能夠無障礙地與世界各國網民交流意見。「網際網路自1990年代進入埃及以來,普及速度非常快,埃及年輕人即使沒有受過很好的教育,也能嫻熟使用。許多人註冊了Facebook和推特,這有助於大家交流信息,交換思想。」她說。

  在埃及,類似Marwa的活躍網民比比皆是。Aziza Sami是一位母親和一名記者,她說,Facebook和推特對他們獲取信息至關重要。

  作為澳大利亞的知名媒體人和中東問題研究者,Antony Loewenstein的觀察和評論也經常被Marwa和其他埃及網友轉載。「並沒有一個人、一個組織振臂一呼策劃了這次事件。突尼西亞不是這樣,埃及也不是這樣,只是突尼西亞的事情,引發了積聚在埃及人心中長期的不滿而已。如果要說什麼紐帶的話,那就是網絡。」Loewenstein說。

  「窮人們缺乏電腦,可能也沒有怎麼接觸過網絡,所以未必能第一時間參與到以網際網路為媒介的運動中,當然青年人是一個例外,」Loewenstein說道,「埃及人的教育水平和英語水平其實參差不齊,中產階級能接受良好的教育,甚至到美國、歐洲和澳大利亞留學。當然要指出的是,半島電視臺在埃及人的生活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成立於1996年的半島電視臺目前已發展成為擁有5000多萬觀眾的伊斯蘭世界最大現代化傳媒集團,即使不懂英語,通過該電視臺的阿拉伯語節目,普通埃及人可以享受到和BBC、CNN同等水平的諮詢服務。在這次運動中,埃及網民上傳和分享了大量關於埃及局勢的視頻,其中很多來自半島電視臺。

  信念源自貧窮和不公

  「其實埃及的內部矛盾已經孕育了很久,突尼西亞的政權更迭只不過點燃了火種。在過去幾年,各種抗議在」Kifaya「(意為」受夠了「)這個口號下,早已蓬勃開展。」Moghaddam博士說道。

  在短短18天裡,世界不但目睹了埃及運動廣泛的社會參與性,也感受到了那種沸騰的民怨——民怨背後,埃及貧窮和社會不公的現狀再次清晰地呈現在公眾面前,這事實上也成為「倒穆運動」堅持下去的信念和希望之源。

  埃及從不缺少青年才俊。「埃及人寫書,黎巴嫩出書,伊拉克人讀書。」博聯社總裁,中東問題資深專家馬曉霖用這句話形容埃及在阿拉伯文明中的位置,「埃及是產生大思想家的國家,有尊師重教的傳統,也一直是非洲文明的前沿。」

  然而,現實令人殘酷。法新社報導顯示,2010年埃及失業人口近1000萬,其中,受過高等教育的青年失業率竟是僅受過小學教育者的10倍。

  Marwa的表弟就是其中一員,他2009年畢業,學的是會計。這本該是一門好找工作的專業,但直到2011年,他依舊失業且毫無進展。

  作為一位大學教師,26歲的Soliman年輕得讓人吃驚。然而,即便是大學教師這樣一個不錯的工作,Soliman的生活也不寬裕。事實上,大學教師的實際收入一直在持續下降。

  2007年和2009年,在英國的中國留學生Allen曾兩次到埃及旅遊。儘管對這個文明古國了解不深,但每一次,街上為數眾多遊蕩著的埃及人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從一大早開始就看到很多人出現在街上,他們不幹活,只是閒坐著。如果和遊客搭訕,十有八九都是希望能帶你買個『特色商品』或『特色服務』,大部分是青壯年。」

  派駐中東多年的經歷,已使馬曉霖成為中東問題專家。「這些年埃及經濟始終不好,相當高的人口比例都集中在開羅,慢慢淪為貧苦階層。我1986年第一次去埃及,1994年和2001年又分別去了一次,基本沒有太多變化,開羅的貧民窟讓人觸目驚心。雖然埃及得到了許多外國援助,也給了居民一些補貼,但受益者很少。這種貧窮讓人非常失望,所以越來越多的人倒向穆斯林兄弟會,另一方面,世俗政權同樣令人失望,官員腐敗非常普遍。」馬曉霖說。

  由於基礎設施落後,埃及人對停電早已習以為常。但在Marwa看來,即便是這樣的細小問題,顯然也能從國家腐敗上面找到根源。而根據「透明國際」頒布的清廉指數,2010年,埃及得分僅為3.1分,雖較往年有較大上升,但仍然屬於腐敗嚴重國家之列。

  因種種原因,最能貢獻就業率的工業在埃及發展得始終不理想。目前埃及在國外打工人口高達650萬,佔總人口的8%,但這些人除了寄回外匯,對自己的國民經濟影響有限。41歲的埃及人瓦利德在中國呆了8年。這位如今的「中國女婿」在電話中訴說著作為一名普通埃及人的感受:「貧富差距太大,富裕的人越來越富裕,窮人越來越貧窮。老百姓負擔不起教育、醫療、養老等等。年輕人找工作很難。社會不公平是導致大家不滿的主要原因。」

  「如果考慮到嚴重的失業率和財富分配不公的話,這其實是一場為了『麵包和黃油』的鬥爭。穆巴拉克及其家人、密友暴發致富,而大部分埃及人生活在官方貧困線以下。18億美元的美國援助,基本都用於軍備而沒有使社會受益。儘管過去幾年經濟增長的數據看起來還可以,但社會主體未從目前的經濟系統中得到好處。」Moghaddam博士說道。

  護國英雄不再

  埃及經濟的種種不振和政府令人失望的表現,侵蝕了總統穆巴拉克的個人威望。

  1981年埃及總統薩達特被暗殺以後,穆巴拉克掌握了埃及。在位30年的穆巴拉克,其統治時間幾乎相當於前兩位總統納賽爾和薩達特之和。從埃及的歷史地位來說,穆巴拉克足可與古埃及的拉美西斯五世、中世紀阿尤布王朝的蘇丹薩拉丁、帶領埃及脫離土耳其帝國統治的穆罕默德·阿里及現代埃及國父納賽爾媲美。

  在埃及人心目中,穆巴拉克是曾經的國民英雄。臨危受命的他曾重組在第三次中東戰爭中幾乎被毀滅殆盡的埃及空軍,在他的指揮下,埃及空軍在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中表現優異,洗刷了恥辱。

  「在四次中東戰爭中,埃及誕生了很多國家英雄,穆巴拉克也是其中一員。人民把鮮花和榮譽給予了他。但最終,貧困、痛苦和貪汙消耗了人民長期以來對他的信任。」Marwa說。

  在馬曉霖看來,沒有歷史包袱的埃及年輕一代與其父輩一代,對穆巴拉克的感情截然不同。「穆巴拉克這種護國英雄在青年人眼裡沒有地位。在父輩眼裡,縱使穆巴拉克有100個不好,但當年畢竟於國有功。而青年人更關注自己的生存環境。」

  「說老實話,我沒有經歷過那場戰爭,但對我來說,穆巴拉克帶給埃及的記憶大部分和專制有關。我很難把他視為一個國家英雄。」Morayef說道。

  「我把這次叫做阿拉伯革命,是1950年代阿拉伯人民反帝反殖民,追求民族獨立以後最大的革命浪潮。上世紀進入五六十年代後,冷戰導致阿拉伯世界成為大國棋子,數次對以色列戰爭的戰敗,使得阿拉伯人民族自尊心受到了嚴重的打擊。另外9·11事件亦使全世界阿拉伯人形象一落千丈,2億多阿拉伯人充滿了委屈和屈辱。阿拉伯世界沒有享受到全球化的福利,上層的腐敗使得阿拉伯人感受到必須要變革,阿拉伯人把問題都歸咎於腐敗、獨裁和大佬們,這是一個重要原因。」馬曉霖感慨。

  狂歡過後

  2月11日,埃及軍方接管了國家。兩天後,軍方宣布暫時中止現行憲法並解散議會,並將在6個月後舉行總統和議會選舉。喜歡攝影、詩歌創作和品味巧克力的Marwa不知道埃及接下來會出現什麼變化,但軍方的一舉一動,無疑已成為她最為關注的事情之一。

  在穆巴拉克辭職之後,許多人紛紛猜測,埃及會不會被穆斯林兄弟會帶往原教旨主義之路,對此,曾在廣場上與穆斯林兄弟會成員並肩作戰的Morayef並不擔心。「他們的表現值得尊重。儘管我不能贊同他們的所有主張,但是我清楚,他們不會把埃及帶回中世紀。」她說。

  「我們渴望獨立,渴望建立現代化的國家。我們並不是為了美國才這麼做,現代、獨立和自由是我們唯一的訴求,獨立是我們的重要目標,我們希望不要再依靠外國才能生存。」Morayef說。

  Marwa的感覺也如出一轍。「埃及不缺乏現代文明,很多如我一般的女性活躍在社會各個層面。你也許不知道,即使是穆斯林兄弟會,也有大量的女性成員,儘管我不能預知接下來的走向,但我對埃及的未來有信心。」

  無論是Marwa、Morayef,還是Soliman,眼下都積極投入了新的生活。「不好意思,我現在不能和你多說,因為我們要去清掃解放廣場。」2月12日,Marwa Elnaggar匆匆掛斷了記者的電話。這一天,無數開羅人自發加入了清掃解放廣場垃圾的行列,修復被破壞的道路。

  新的一頁開始了。

相關焦點

  • 綜合消息:為全球減貧事業作出重大貢獻 豐富的減貧經驗值得借鑑...
    新華社北京12月15日電綜合新華社駐外記者報導:人類減貧經驗國際論壇14日在北京開幕,來自60多個國家和地區、20多個國際組織的200餘位代表通過視頻參會。海外人士表示,中國為全球減貧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中國豐富的減貧經驗值得許多國家學習和借鑑。
  • 「中國兒藝會牽手革命老區孤貧兒童成長計劃」捐助儀式舉行
    1月6日,「沂蒙關愛行動——中國兒藝會牽手革命老區孤貧兒童成長計劃」捐助儀式在山東久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舉行。市關工委主任朱紹陽,市關工委副主任錢迎偉,市關工委副主任兼秘書長高明,市關工委副主任申作信,市關工委副秘書長、辦公室主任陳玉忠,羅莊區政協二級巡視員、區關工委主任孫建中,市人大常委、市關工委孤貧兒童心理輔導志願者服務團團長徐軍,羅莊區關工委孤貧兒童心理輔導志願者服務團團長葛新,山東久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山東友芳公益基金會常務理事崔振帥,山東友芳公益基金會理事長林昭良、秘書長趙春豔等參加活動,孫建中主持儀式
  • 埃及提出鄉村發展新規劃
    作為落實政府鄉村發展新規劃的一部分,埃及政府日前批准了44億埃鎊(1美元約合15.7埃鎊)、涵蓋375個農村社區的綜合治理投資項目,重點改善關乎民眾日常生活的基礎設施建設。
  • 一、 從「埃及之春」說起
    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時候,埃及雖然到處亂糟糟,但給人感覺社會仍有活力,大部分人忙於謀生無暇他顧。近十年來,各種社會矛盾日益尖銳並政治化,整個社會就像鋪滿了乾柴,只等著一點火星便會燃燒爆炸。突尼西亞的動亂成了這顆火星,引發了這場動蕩與革命。但革命是浪漫的,革命後的問題將更複雜,因為埃及許多深層次問題看來難以解決。 首先是人口爆炸問題。
  • 埃及總統選舉:二人對決 誰能勝出
    新華網開羅5月2日電(記者 田曉航 王蕾)埃及最高總統選舉委員會2日正式宣布前軍方領導人塞西和左翼政治團體領導人哈姆丁·薩巴希為符合條件的總統選舉候選人。根據埃及總統選舉日程安排,首輪投票將於5月26日和27日進行。    在經歷半年多的動蕩後,埃及即將迎來總統選舉。
  • 在中國成名後的這3年多裡,何偉一直在埃及寫文章
    何偉說他主動避免回到中國,「因為在埃及工作很忙。」2010年,何偉離開美國來到開羅,然後就遭遇到了所謂的「革命」。何偉在當地學阿拉伯語,學習埃及的文化和歷史,採訪政治運動和國家領導人,他要寫一本關於埃及的書。「沒有回中國的另外一個原因是,不想讓中文和阿拉伯語混起來。」
  • 田文林|「顏色革命」不是捕風捉影——讀《阿拉伯「革命」隱藏的另...
    環顧世界,形形色色的「顏色革命」無處不在,愈演愈烈。從20世紀90年代初蘇東劇變(「天鵝絨革命」)到2003年喬治亞「玫瑰革命」,從2004年烏克蘭「橙色革命」到2005年吉爾吉斯的「鬱金香革命」,從2011年「阿拉伯之春」到2014年烏克蘭「二次顏色革命」,都是「顏色革命」的典型案例。
  • 北非、中東顏色革命十周年:戰亂和死亡,民主夢不再,地獄門敞開
    今天,12月17日,是北非、中東顏色革命發生十周年。這一顏色革命事件,被稱之為「阿拉伯之春」。2010年12月17日,北非國家突尼西亞一名26歲菜販布瓦吉吉因擺攤與執法人員發生衝突,後自焚抗議。在美國中情局的指揮下,北非和中東地區掀起反政府抗議浪潮,埃及、利比亞、葉門、敘利亞、阿爾及利亞短時間內先後爆發大型抗議,導致時任的埃及總統穆巴拉克、利比亞領導人卡扎菲、葉門總統薩利赫等,相繼下臺或被殺,北非與中東地區多個國家政權被推翻。中東北非地區,幾十年來的政治秩序被徹底打破,顏色革命在這些國家取得根本性的勝利。
  • 伊朗末代王朝王后埃及公主的愛情傳奇
    」,1942年9月,美國《生活》雜誌封面首次刊登這位冰山美人,人們不禁把女神稱為「亞洲維納斯」。 弗絲亞.弗阿德,Fawzia Fuad,1921年出生於埃及開羅,埃及公主,伊朗末代國王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的第一任妻子,英國著名攝影師塞西爾.比頓(Cecil Beaton)稱她為「亞洲維納斯」,像極了《亂世佳人》裡郝思嘉的扮演者費雯麗。
  • 戰「貧」日記:老家新生 寒舍不「寒」
    戰「貧」日記:老家新生 寒舍不「寒」 05:31韓光瑩今年49歲,是河南新縣田鋪大壪土生土長的村民。曾在韓國幹過3年油漆工。回國後把自家居住了40年的土坯房改造成民宿,取名「老家寒舍」。河南新縣位於大別山革命老區,田鋪大壪是縣城通往許世友將軍故居的必經之路,眾多遊客會路過此地。為留住客人,2015年開始,田鋪大壪大力整治村容村貌,發展鄉村旅遊。如今,這裡既有小橋流水人家,又有工坊、茶館、書屋,遊人可以動手體驗竹編等傳統工藝品的製作,也能感受田園風光。
  • 鄂旗「防貧保」築牢「防貧堤」
    為探索建立長效防貧減貧工作機制,充分發揮商業保險在助力脫貧攻堅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方面的作用,近年來,鄂託克旗聚焦因病、因學、因災(自然災害和意外事故)、因市場波動等致貧返貧關鍵因素,為全旗建檔立卡貧困戶購買防貧保險,保障脫貧戶脫貧不返貧。
  • 伊朗最美王后,40年黑色革命,百姓追悔莫及
    茀絲亞公主是埃及國王法魯克一世的妹妹。茀絲亞和巴列維在1938年5月訂婚,1939年3月15日,他們先在埃及開羅的皇宮舉行婚禮,又在伊朗德黑蘭的皇宮再舉行另一埸婚禮,兩人婚後定居於德黑蘭。茀絲亞公主也在婚禮後獲得伊朗國籍。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禮薩汗暗中支持德國,英蘇後來迫使禮薩汗禪讓其子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
  • 她是埃及最美公主,20歲成為伊朗王后,因生不出兒子被廢掉
    下面小編為讀者介紹一下這位近現代埃及皇室中的一位公主,聯姻嫁給了現代伊朗皇室,她就是法絲亞·福阿德。法絲亞公主出生於1921年的法魯克王朝。法絲亞公主的成長曆程中,她表現出了無可比擬的高貴與美麗,成為當時世界上最美麗的公主。為了加強與埃及的國家力量和同盟關係,福阿德一世計劃將自己的女兒 嫁給別國皇室。
  • 遊遍埃及開羅 尋覓最具特色的美食餐廳
    在埃及的Fasehet Soumeya 餐廳品嘗爽心美食:加迷迭香的脆皮烤鴨、埃及短大米、秋葵茄汁、紅椒小茄子等,其歷史都可以追溯到法老時代。【環球網綜合報導】如果你打算為參加埃及開羅的第二屆市中心當代藝術節,而計劃奔向開羅,那麼,應該到哪裡去覓美食呢?近日,著名旅遊雜誌《康德納斯特旅遊者》便為您搜尋了市區附近既好吃又便宜的食物。
  • 聖方濟的貧窮神學
    三、方濟的貧窮神學  對方濟而言,貧窮、神貧是他的夫人;在方濟逝世七個月後,有一本拉丁文預言性的小冊子出版,書名叫《聖方濟與神貧夫人的愛情故事》,此小冊子的作者不詳(也有可能是Thomas of Celano的作品),但所發揮的顯然是方濟的思想。15 神貧夫人是誰?
  • 最悲情的埃及總統,戰勝以色列收回國土,卻在閱兵式上被亂槍打死
    1938年,薩達特從學校畢業,隨即便投身到秘密反英的革命活動當中(埃及在1882-1922年間淪為英國的「保護國」,但直到1952年才獲得真正的獨立),並因此兩次被捕入獄。1950年,薩達特加入由納賽爾領導的「自由軍官組織」,很快便躋身核心領導層。 1952年7月23日,納賽爾發動革命推翻反動的法魯克王朝,隨即建立起共和國,而薩達特在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 中國扶貧基金會理事長鄭文凱:減貧工作要肯下「繡花功夫」
    「減貧工作只要以解決貧困人口的具體問題為導向,肯於下「繡花功夫」就能收到實效。」在鳳凰衛視和鳳凰網主辦的「與世界對話·國際減貧論壇2020」上,中國扶貧基金會理事長鄭文凱從宏觀和實踐兩個角度分享了中國減貧實踐的寶貴經驗。在他看來,改革開放、扶貧創新、問題導向和全社會參與是中國減貧成功的重要智慧。
  • 土法兩國矛盾升級:法國大軍秘密出手,聯手埃及翼龍揍土耳其勢力
    馬克龍與埃及人會面法國總統馬克龍近日表示,他不會限制法國武器出售給埃及,因為他不想削弱埃及打擊該地區武裝分子的能力。他說:「 1億埃及人的安全屬於我,」他指責「穆斯林兄弟會」組織向法國和世界其他地區輸出革命。馬克龍還說,他曾與埃及總統塞西坦率地談過,儘管他沒有透露任何細節。在兩國領導人在愛麗舍宮舉行會談後,馬克龍還說,儘管在穩定利比亞方面已經取得了進展,但利比亞外部仍然存在威脅。
  • 埃及末代公主:嫁給王子,成為王后,照樣是受氣小媳婦
    01法絲亞出生在埃及,是埃及國王福阿德一世的長女,在萬般寵愛和呵護下長大,之後在瑞士求學,被西方的思想和文化影響。所以當她回到埃及後,皇宮裡的生活讓她很不自在,覺得備受束縛。埃及作家阿代爾·薩比特寫道:「那些日子裡,法絲亞真的是她母親在尼羅河上的船屋裡的囚徒,她很少出門,偶爾出去一次又是被侍女和僕從包圍。
  • 落日的呼喚——埃及作家巴哈•塔希爾及《日落綠洲》
    有「阿拉伯的哈代」之稱的埃及當代著名作家巴哈·塔希爾(Bahaa Taher,1935- )生於開羅郊區吉薩省,畢業於開羅大學歷史系。他是8個兄弟姐妹中最小的一個,隨父母回到家鄉上埃及盧克索,在附近的一個村莊裡度過了自己的童年。父親是當地阿拉伯語教師,母親是家庭主婦。17歲時,父親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