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阿拉伯的哈代」之稱的埃及當代著名作家巴哈·塔希爾(Bahaa Taher,1935- )生於開羅郊區吉薩省,畢業於開羅大學歷史系。他是8個兄弟姐妹中最小的一個,隨父母回到家鄉上埃及盧克索,在附近的一個村莊裡度過了自己的童年。父親是當地阿拉伯語教師,母親是家庭主婦。17歲時,父親去世。在盧克索鄉下,不識字的母親給他講述了許多有關神殿、法老、古埃及諸神的神秘傳說以及當地族裔間愛恨情仇的故事,母親的這些「失樂園」卻成為日後作者充滿歷史性思考的文學創作的靈感源泉。
1958年大學畢業後不久,塔希爾就參與創作了埃及廣播電臺文化頻道的節目,並從事戲劇研究,對古希臘悲劇、當代塞繆爾·貝克特的荒誕劇以及埃及戲劇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評論。上世紀70年代薩達特執政時期因被指控為「赤色分子」、政見不同者而被迫流亡海外,先後去了羅馬、新德裡、巴黎、奈洛比等地的多個國際組織從事翻譯工作。從1981年起在日內瓦曾擔任過14年的聯合國譯員。1995年回到開羅,常住至今。
塔希爾是少有的既能從事學術研究又擅於文學創作的知識分子。著有文學、文化類專著《埃及戲劇——回顧與批評》、《雷法阿的子孫們——文化與自由》。以研究歷史、戲劇起家的塔希爾並非是個多產作家,卻是位優秀的現實主義小說家。他目光敏銳,具有非凡的勇氣和社會責任感;在藝術創作上,手法獨特,具有高超的敘事能力,想像力豐富,文筆清新優美。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發表小說至今,已出版5部短篇小說集,6部中、長篇小說。其中為他贏得顯赫聲名的是,短篇小說《昨夜我夢見了你》(1984)、長篇小說《朵哈在訴說》(1985)、《我的姨媽索菲亞和修道院》(1991)、《愛在流亡地》(1995)以及《日落綠洲》(2007)。
作為 「六十年代輩作家群」中還健在的主要左翼作家,塔希爾的作品大多涉及異質文化間因缺乏了解和溝通發生的嫌隙、誤讀、敵意和衝突,由此引發的難以調和的社會政治矛盾、族裔矛盾、宗教矛盾以及異性間的矛盾。「愛、流亡、真相、毀滅」是其作品的主旋律。
2008年,作者憑藉《日落綠洲》在來自18個阿拉伯國家的131部小說中脫穎而出,榮獲首屆阿拉伯小說國際獎(IPAF),也稱為阿拉伯小說「布克獎」。這是一部歷史小說。作者將目光回溯到19世紀後半葉的埃及社會,彼時,作為奧斯曼帝國的一個省份,埃及剛邁入現代化的門檻,奧拉比反英反封民族愛國運動遭到失敗,傀儡政府赫底威統治下的埃及負債纍纍,民族企業瀕於破產,歐洲人在埃及政府各個部門中安插他們的顧問和職員以便全面控制埃及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埃及社會深陷內憂外患。小說的空間是埃及西部邊陲小鎮錫瓦綠洲。遠離開羅中心、需穿越茫茫沙漠才能抵達的綠洲,以法老時期的古蹟阿蒙神廟聞名於世,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曾在這裡接受阿蒙神的啟示,被埃及大祭司們擁戴為「解放者」而加冕為阿蒙神之子——法老,開始了古埃及的希臘化歷史時期(公元前332-前30年),一直延續到託勒密王朝結束。錫瓦綠洲也是通往利比亞的必經之路,來往商隊的集散地。這裡居住著貝都因人,居住著東西部兩大家族,他們因襲著部落社會的傳統,淳樸而迷信,熱情而好鬥,因信奉不同的教派和其他一些部族間雞毛蒜皮的小事,兩大家族世代廝殺,血親復仇,冤冤相報。在埃及總督穆罕默德·阿里[1]軍事擴張時期,埃及政府出兵入侵綠洲,結束了幾百年來錫瓦自治局面,將其囊括進埃及的版圖,要求當地向開羅中央政府交納沉重的課稅,由此引起當地土著和政府間的持續性對抗,暴亂不斷發生。比這種對抗更嚴重的是,當地人最恨到此地進行考古、旅遊、尋寶的洋人。
《日落綠洲》書影
男主人公中年軍官馬哈茂德·阿茲米上校是個歷史上的真實人物,他正是在上述時空中登場的。這位城市小商業主出身的「反英雄」式的小人物,在家道中落後,聆聽了現代伊斯蘭復興運動領袖阿富汗尼的演講,萌發了革命意識,支持同情奧拉比反英民族運動,又因為運動失敗後為了自保站錯了對排錯了行,兩邊不討好,被開羅政府機構邊緣化,內政部任命他為政府專員前去錫瓦綠洲催收徵齊當地拖延了的稅賦。這份名為提升、實為發落邊遠地區的苦差事為他本來已經不濟的命運雪上加霜——受英殖民者壓迫的馬哈茂德卻要以「入侵者」的身份去跟難纏的西部少數族裔打交道,讓他們馴服地向開羅方面稱臣納貢,完成「中心對邊緣的內殖民」,其艱難程度不言而喻。
錫瓦綠洲是埃及最西邊的地平線,古埃及神話中日落的地方,是冥神奧西裡斯統治的冥國。這個地區因擁有古埃及輝煌的法老文明、遺留下來的舉世矚目的阿蒙神廟以及關於亞歷山大大帝、波斯王大流士、岡比西斯等古代帝王徵戰的傳說而吸引著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歐洲旅行家、考古家等東方主義者紛沓而至。「日落綠洲」暗示著馬哈茂德一經踏上去錫瓦的徵程便註定踏上了去冥國的路——一條不歸路。小說以馬哈茂德炸毀綠洲阿蒙神廟、與之同歸於盡結束,意味著只有徹底打破往昔輝煌的幻影,回應落日的呼喚,才能結束這喧囂的世界,回歸死亡的寧靜。「日落綠洲」不僅意味著馬哈茂德和其愛爾蘭妻子凱薩琳的婚姻關係走到了盡頭,也暗合著肇始於奧拉比反英愛國運動的埃及民族民主革命在經歷了一個多世紀的風風雨雨後,隨著上個世紀70年代阿拉伯民族主義的衰竭,尤其是90年代海灣戰爭的爆發而徹底落下帷幕,形同墜入西部地平線的落日。
作者雖為歷史專業出身,卻長於小說創作,其語言清新優美,格調莊重典雅,表達時而寧靜,時而激越,既擅於描寫細微的內心獨白,又能駕馭不同派別之間充滿火藥味的唇槍舌劍。這裡不妨摘選幾段作者對沙漠和綠洲的精湛描寫以饗讀者:
[1] 穆罕默德·阿里(Muhammed Al,1769-1849):阿爾巴尼亞人。1805年率軍參加反對奧斯曼帝國統治的起義,被推為埃及總督。在位時實施一系列改革,並出兵佔領漢志和蘇丹。1848年傳位給他的兒子易卜拉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