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后宮銀杏樹見證青島航海史 差點被德國人毀掉

2021-01-09 中國園林網

天后宮裡的銀杏樹

位於徐州路的浮山所銀杏樹

中國園林網7月24日消息:一對攜手半個多世紀的銀杏古樹,滲透著青島的歷史文化,見證了青島人面對外敵的不屈——這就是天后宮那兩棵加起來有1000多歲的古銀杏樹。天后宮銀杏樹,位於太平路19號天后宮院內,分別為樹高25米、20米,胸圍3米、2.6米。系明代青島村建天后宮時所植,樹齡達 530年以上,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古樹。

見證青島的航海史

青島天后宮為二進庭院,兩棵古銀杏樹就在二院的正中央處。走進二院,兩棵古銀杏樹周邊圍滿了遊客,導遊為這些遊客講解著銀杏樹的歷史 。記者看到,兩棵銀杏樹都長出了鮮嫩的葉子,但並不是很茂盛 ,在香菸嫋嫋的環境下 ,兩棵古銀杏倒是顯出了幾分滄桑,像兩位老者,矗立在天后宮,仰望大海。

要說起兩棵古銀杏,就不得不說天后宮了。導遊張女士說,天后宮現佔地面積近4000平方米,其有正殿、配殿、前後兩廂、戲樓、鐘鼓樓及附屬建築共計殿宇16棟80餘間,是一處典型的具有民族風格的古建築群。

「青島天后宮舊時稱『天妃宮』,老百姓稱之為『中國大廟』,始建於明成化三年(1467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 ,是青島市區現存最古老的明清磚木結構建築群。」導遊介紹道,而數百年的天后宮對於青島人有著特殊的意義,開啟了青島航海史。

一對攜手半個多世紀的銀杏古樹,滲透著青島的歷史文化,見證了青島人面對外敵的不屈——這就是天后宮那兩棵加起來有1000多歲的古銀杏樹。天后宮銀杏樹,位於太平路19號天后宮院內,分別為樹高25米、20米,胸圍3米、2.6米。系明代青島村建天后宮時所植,樹齡達 530年以上,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古樹。

見證青島的航海史 

青島天后宮為二進庭院,兩棵古銀杏樹就在二院的正中央處。走進二院,兩棵古銀杏樹周邊圍滿了遊客,導遊為這些遊客講解著銀杏樹的歷史 。記者看到,兩棵銀杏樹都長出了鮮嫩的葉子,但並不是很茂盛 ,在香菸嫋嫋的環境下 ,兩棵古銀杏倒是顯出了幾分滄桑,像兩位老者,矗立在天后宮,仰望大海。

要說起兩棵古銀杏,就不得不說天后宮了。導遊張女士說,天后宮現佔地面積近4000平方米,其有正殿、配殿、前後兩廂、戲樓、鐘鼓樓及附屬建築共計殿宇16棟80餘間,是一處典型的具有民族風格的古建築群。

「青島天后宮舊時稱『天妃宮』,老百姓稱之為『中國大廟』,始建於明成化三年(1467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 ,是青島市區現存最古老的明清磚木結構建築群。」導遊介紹道,而數百年的天后宮對於青島人有著特殊的意義,開啟了青島航海史。

青島一號樹浮山所銀杏樹

對於這棵銀杏樹,記載的碑文上是這樣記載的 ,這棵古樹是浮山所建置初期修建南閣廟時栽植的,為青島市區樹齡最長的銀杏樹,被青島市編為古樹名木01號樹。這棵古樹雖是編為一號樹,但並不是最古老的銀杏樹。

在徐州路的最南端,遠遠的可以看到一棵顯得比較單薄的樹,整棵樹比較蒼老,樹上的六個大鳥窩也沒有鳥停留,這就是青島古樹名木一號樹。

「雖然在編號上是一號樹,但是這棵樹並不是青島市最老的銀杏樹,在嶗山包括天后宮的兩棵樹,都要比這棵樹要老。」一研究古樹名木的研究員向記者說道,而編為一號樹,也是因為它記載著青島的歷史變遷。

據介紹,明朝初期,青島地區沿海百姓經常遭到倭寇侵擾。明朝洪武二年至洪武七年間,倭寇先後六次襲掠膠州灣,燒殺搶掠,曾造成一時間「舟楫不通」。針對這種外患,明王朝從洪武初年開始在青島地區設二衛、五所、三巡檢司、十寨、一百二十六墩,六十二軍屯。二衛,即青島的鰲山衛和靈山衛,鰲山衛下轄雄崖所和浮山所,靈山衛下轄膠州千戶所、夏河口千戶所和靈山衛本所。浮山所原始浮山西辛家莊與湛山村之間的一篇開闊地,是一個在南京路(東)、新浦路(西)、香港中路(南)、江西路(北)四條道路合圍中的已經改換面貌的古老的村莊。

軍事建制於明朝洪武二十五年再次建成,初建時為流兵制,士兵服役一段時間後回家務農,所用餉糧全由國庫撥發,明朝永樂年間改為屯軍制,即軍戶時代相襲,亦民亦兵。軍屯制實行後,來自四面八方的兵丁和家屬要永久居住在這裡,原來互相沒有親緣關係的各姓氏要成為永久的鄉親,於是大家商定,按照山東的習俗共建了一所宗祠家廟,作為浮山所全村人的家廟以祈求平安昌盛 。家廟位於浮山所城南靠近瞭望閣一側,稱為「南閣廟」,建成後,栽植銀杏樹兩株,其中一株死於清代,現僅剩1株。

從明代前期到 1949年,「南閣廟」一直成為浮山所全體村民的祭祀宗祠 ,維繫著來自不同地方的居民和睦生活。現在,此處高樓林立,交通發達,已成為青島市區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地帶。原來這裡有兩棵古銀杏,一棵死於清代,剩下的一棵原來雖然處在村莊變遷中,但是長勢還是很好的 ,但是在日本侵佔青島與德國軍隊交戰時,這棵古銀杏遭到了炮彈的轟炸,導致樹木長勢不再如從前,而隨著城中村改造,周邊土地固化,環境空氣的改變,進一步影響了古銀杏的生長,致使古銀杏目前出現了枯萎的症狀。

而為了更好地保護這棵古樹,相關部門為它重新修繕了圍牆和護欄。

相關連結:天后宮

天后宮,在南方多稱「媽祖廟」,是供奉媽祖、傳播媽祖文化的廟宇。在華夏神仙譜系裡,媽祖有著獨特的地位。她原來既不是天神,也不是地神,更不是海神,只是一個普通漁家女和漁民的妻子,後父亡,她悲痛之下投海以殉,鄉人念其孝心,遂立祠奉祀。其死後不久,黑夜中一商船突遇大風浪,覆舟在即,卻見船前升起一縷紅光,為之導航脫險,舟人尋光而至,找到神姑祠。從此,神姑名聲大振,受到皇封,成了海上船隻的保護神。由宋至清,分別被封為「崇福夫人」、「靈惠妃」、「天妃」、「天后」。

此後,有航海出行、港口商貿的地方,必然有媽祖廟。青島天后宮的建立說明了青島漁業以及海上貿易等越來越繁榮,天后宮給青島出海人創造了一個祈福和精神的寄託,而兩個古銀杏樹則見證了青島航海史的開啟。

推薦閱讀:

長沙萬家麗中路上百株銀杏枯死?

武漢航空路景觀銀杏樹引種4年就結果

江西樂安縣發現千年銀杏「家族團圓樹」樹高28米

揚州給320歲銀杏古樹專接下水道

(來源:半島網)

相關焦點

  • 媽祖文化兩地觀——兩岸記者走進天津天后宮
    地方官多次上奏,請求加以冊封,因此歷代朝廷多次晉封,至清代封為天后宮。近代以來隨著海運發達,媽祖文化日益繁榮。 中國漁民出海航行前,總是要先祭拜媽祖,以祈求保佑順風和安全,同時也在船舶上立媽祖神位進行供奉,於是媽祖文化隨著華人航海而走出國門,走向世界。這就是"有海水處有華人,華人到處有媽祖"的真實寫照。
  • ...重慶居然有一座祭拜海神媽祖的天后宮,很多老重慶都不知道在哪裡
    天后宮,或者媽祖廟,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尤其是對於東南沿海的朋友而言,更是世世代代的信仰,全國叫得上名的天后宮不下100座,連海外很多國家都建有,天后宮或媽祖廟貢奉的均是媽祖林默,她是歷代航海船工、海員、旅客、商人和漁民共同信奉的神祇
  • 北京不是沿海地區卻有天后宮 為什麼?如何建成?
    運河上「漂來」的天后宮北京並不是沿海地區卻也有天后宮,這些天后宮是怎樣在北京建起的呢?  天妃「護海運有奇應」  天后,即天妃,南方沿海人稱為媽祖。媽祖林默,世居福建莆田的湄洲嶼,生於宋建隆元年(960年),升化於宋雍煕四年(987年)。傳說媽祖「生而神異,能知人禍福」,經常著紅衣飛翻海上,救助遇險之人,因而被當地父老奉為神,「相率祠之」。
  • 天津源頭:天后宮
    可要論起天津市區內年代最早的古蹟,那得算在古文化街上的天后宮了,就是天津人說的娘娘廟。早在元朝泰定三年(1326年),在海河和北運河的三岔口就建成了北方最早的祭祀媽祖的廟宇。至於有天津這名字,那已經過了78年,是改朝換代後大明朝的事了,所以老話說「先有天后宮,後有天津衛」。
  • 航海家怎麼樣?駕駛427天後,車主道出它的亮眼之處!
    各位好,我是航海家用車者,現在行駛427天,接著為各位分享《航海家怎麼樣?駕駛427天後,車主道出它的亮眼之處!》。汽車市場就如戰場,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汽車行業越是向前發展,好車種類就越多,投合購車人的需要才是生存的根本。每個車企都絞盡腦汁在推陳出新。
  • 青島「最具歷史意義的景點」,現存中國唯一,見證了中國海軍崛起
    文|城市旅遊推薦官青島「最具歷史意義的景點」,現存中國唯一,見證了中國海軍的崛起曾經的亞洲第一巨艦,卻在清政府腐敗無能中沉入海底,一場甲午戰爭青島這個景點保留了我國海軍崛起的歷史。假期帶孩子來旅遊,培養孩子的愛國主義情懷,非常不錯哦!青島海軍博物館青島海軍博物館由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創建,是中國「唯一」的一座全面反映中國海軍發展的軍事博物館。
  • 臺灣最古老的媽祖廟——澎湖天后宮
    澎湖馬公鎮上的天后宮,可說是全臺灣最古老的媽祖廟,也是全臺灣歷史最悠久的古蹟。據考,該廟建於明萬曆二十年(公元1592年)。萬曆三十一年(公元1603年),荷蘭海軍將領韋麻郎率艦侵入澎湖,在馬公島登陸,佔領媽祖宮。當時福建金門守將沈有容率所部趕來,諭荷人退出。
  • 德國人:在青島酒店隔離 享有海景和陽光
    我們200多名德國人乘坐的漢莎航空公司786航班降落在青島。大巴抵達酒店時,已有工作人員準備好消毒劑。酒店員工都身穿全套防護服,將每日三餐放在我們房間門前,每天兩次給我們測量體溫。每條走廊上還有一名安保人員,確保住客不會離開房間。為防控疫情,中國限制外國人入境。但也有例外,我們就是其中之一。
  • 天津天后宮「不一樣形式」紀念天后誕辰
    4月15日,農曆三月二十三,是天后聖母誕辰1060周年紀念日,兩岸信眾以不同方式開展紀念祈福活動。因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天津天后宮以「不一樣」的形式進行紀念活動。在嚴格疫情防控的基礎上,天津天后宮簡化民俗展演流程,發揮天后宮國家級海峽兩岸交流基地的重要作用,以「弘揚媽祖精神·同祈健康福祉」為主題,簡約而不失隆重地開展紀念活動。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疫情不能阻隔兩岸的交流。
  • 天津天后宮原名天妃宮俗稱娘娘宮,也是現存年代最早的媽祖廟之一
    每年天后誕辰,以天后宮為中心舉行大型民間酬神廟會活動,沿河船戶、周邊信眾亦紛紛到來,各地商賈雲集,造就了天津最著名的商業街——宮南宮北大街(今古文化街)的繁榮。天后宮位於天津古城東門外,始建於元代。該建築群是中國三大天后宮之一,也是現存年代最早的天后宮之一。天后宮的主要功能是企求航海安全,是歷代海祭中心,也是古代船工海員娛樂聚會的場所,除了舉行隆重祭祀海神天后的儀式外,還經常有各種中國特色的酬神演出。據說在每年農曆3月23日為天后媽祖的誕辰,這裡經常舉辦民間花會,吸引了很多遊人。
  • 「歡迎來航海」「帆船知識大考」!青島全民帆船普及塑品牌
    「歡迎來航海」「帆船知識大考」!青島全民帆船普及塑品牌大眾日報記者 薄克國2020-11-04 21:10:07 發布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作為帆船之都,青島格外注重強化城市帆船人口培育。近日,青島市帆船運動管理中心開展了「歡迎來航海」全民帆船普及體驗和線上進社區普及帆船航海知識活動——「帆船知識大考:遨遊在風與海之中的你都會嗎」問答,為青島的帆船事業培養了一批參與者和愛好者。「歡迎來航海」和「帆船知識大考:遨遊在風與海之中的你都會嗎」兩大普及項目,也給青島市的帆船運動注入了新的活力。
  • 青島第三人!完成環球航海壯舉後 徐京坤立下新「航標」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2月15日訊 歷盡千帆,少年歸來!15日上午,「青島夢想號」雙體帆船環球航行載譽歸來——徐京坤媒體見面會在奧帆中心媒體中心舉行。他是繼郭川、宋坤後,第三位完成環球航海壯舉的青島人。
  • 銀杏樹,蘇州古城的水印
    有沒有純粹名勝景觀,有,且是有生命的,銀杏樹。在蘇州雙塔、西園寺、天平山等古剎、能見到猶如烈士暮年的古銀杏。樹齡有的高達800多年。800多年是什麼概念,人生代代無窮已,能記載八百年前先祖的人家寥寥無幾。我對銀杏的了解如同我中、小學階段天天要途經的平江路一樣熟悉。
  • 2042棵銀杏樹,藏著成都最美的冬天
    黃亞晰/攝有趣的是,明朝以後,銀杏樹還有個名字叫公孫樹,據說是因為生長慢的關係,周文華的《汝南圃史》稱,「公種而孫得食」,就是說爺爺種的樹,孫子才能吃到果實。在報章記載中,這些千年銀杏,被喻為成都歷史的見證,比如百花潭這一棵,就在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局相關負責人受訪中提到:「比如說,有一棵銀杏樹位於百花潭公園內,樹齡為1700年。長於唐代,據說,在明末曾遭了火焚,清朝又被雷擊,命運多舛,但如今卻還是枝繁葉茂。」
  • 莆田文峰天后宮的前身今世,你知道多少?
    興化府府縣官員在文峰天后宮上香洗禮,舉行盛大的受封典禮,勒旨上豎匾「文峰天后宮」。文峰天后宮作為朝廷敕封的郡縣春祭和朔望行香的媽祖官祭宮廟,獨享殊榮。豎匾文峰天后宮,以官祭媽祖廟的地位在媽祖文化與媽祖信仰史書上流芳百世。清聖祖康熙皇帝於康熙二十三年頒旨《御祭文》,御祭媽祖。「國家茂膺景命,懷柔百神,祀典具除,罔不抵肅。
  • 探尋大航海時代寶璣傾注於航海史與鐘錶界的瑰寶!羅湖萬象城舉行...
    5月26日至31日,具有200多年歷史的瑞士尊貴制表品牌寶璣Breguet,特意選擇位於羅湖的華潤萬象城一期中庭,隆重開啟Marine航海系列全國巡展。此次主題為「探索未知·破浪先鋒」的展覽首次於廣東地區亮相,為腕錶愛好者提供一個匯集文化、歷史、航海、環保等多個類別知識的展覽,展覽將持續至本月31日。
  • 「臺灣見聞」之臺北天后宮,鬧市中的著名寺廟
    我們在西門町的住處就在這條小巷子裡幾步路後就是成都路,幾分鐘後就到了著名的臺北天后宮。臺北天后宮,原址為艋舺直興街(今貴陽街與西園路交叉口),肇建於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與艋舺龍山寺和艋舺祖師廟並稱臺灣清領時期艋舺三大廟門。1943年,日本政府因為開闢防空道路,強制拆除新興宮,神像及神器都暫時安奉於艋舺龍山寺後殿。
  • 青島啤酒見證郭川船長演繹「少年派奇幻漂流」
    11月 16 日當地時間 14時,由「中國航海第一人」郭川率領的「中國·青島」號,順利抵達國際遠洋航行第二站——斯裡蘭卡,停靠在斯裡蘭卡美瑞莎港口碼頭(MirissaHarbour)。斯裡蘭卡華僑華人聯合會和社會各界人士熱烈歡迎「中國·青島」號超級三體大帆船的到訪,爭相一睹國際頂級帆船的英姿。
  • 千年銀杏樹,滄桑話梁園!
    河南商丘有一棵被稱為「中原之最」的銀杏樹,樹齡已2000年以上,據考證是西漢梁園遺存之樹。商丘梁園區也正是因西漢梁孝王劉武所築的梁園而得名,兩千年來昔日梁園早已不在,這棵銀杏樹依然枝繁葉茂生機勃勃生長在不知多少輩人的記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