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起坦克,德國無疑是這一領域的代表,從縱橫歐羅巴大陸的虎豹坦克到戰後暢銷各國的豹一、豹二坦克,德國人製造的陸戰王者總是引領著世界主戰坦克發展的潮流,然而將時光追溯到坦克的誕生之初,德國人對坦克的態度卻十分的微妙。自從坦克在索姆河戰役中初次登場後,德軍高層對這款新型武器的重視程度並不高,至少和英國比起來A7V的誕生多少有些趕鴨子上架的意味,按照當時毫無野心的德軍總參謀長魯登道夫來說,坦克確實給德國軍隊造成了一定的打擊,但這些都不是決定性的,要想取得戰爭的勝利還得依靠大量的物資和兵源,新型武器只能說是一種彩頭,並不能影響戰爭的走向。然而這種說法其實也並非沒有道理,因為早期坦克的表現確實承擔不起改變戰爭走向的重任,即使是在第一次大規模使用坦克的康布雷戰役中,德軍還是依靠著人力和物力的反擊收復了大部分失地,但也正是從此戰開始坦克德軍高層才普遍重視起了坦克的發展。
▲康布雷戰役中的英軍坦克,德國的第一款坦克A7V並沒有多少高光時刻,也就是在1918年4月24日擊毀了兩輛英軍雌性坦克
研製背景
坦克的誕生其實並不是某個人在某個時段的突然靈感,在真正的坦克誕生之前履帶、頂部艙門、360度炮塔等這些技術早就已經出現,就像小學課文《矛和盾的結合》中講的一樣,「誰善於把別人的長處集於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坦克的誕生並不是將矛和盾結合起來那麼簡單,而是在前人的探索基礎上不斷整合已有或者是新的技術而誕生的一款必然產物,只不過英軍高層對這一新興技術上更加重視而已。其實早在坦克還沒有誕生的1915年,德國設計師格布爾就向陸軍委員會展示了一款「陸地巡洋艦」的設計方案,然而這款極其不現實、缺乏可靠性的設計終究還是沒能逃過被否決的命運。
▲德國設計師格布爾設計的一款「陸地巡洋艦」,通過履帶裝置行走,雖然跟真正意義上的坦克相比還差的有些遠,但也算是一款早期的坦克嘗試,下圖也是格布爾設計的一款陸地巡洋艦的設計(可能考證有誤,不符還請指出),通過底部安裝的類圓形球體滾動前行,不過代價就是機動能力極差,從外形上來看這款設計可謂是真正意義上的「陸地巡洋艦」
有趣的是德國人最早接觸坦克是考慮如何擊敗他,所以德國的反坦克發展要早於1918年出現的A7V坦克,從1917年上旬開始德國人就已經在利用經過改裝的M1896型克虜伯77毫米野戰炮訓練炮手們如何擊毀英國人的坦克,此外德軍還利用部分高炮充當反坦克火炮,也取得了不俗的成效。況且在面對當時的一眾鍋爐鋼坦克時,有時候士兵手中的輕武器也能擊穿這些看似無堅不摧的鋼鐵巨獸,所以在索姆河戰役中也並不完全是坦克的技術擊敗了德軍,而是手拿輕武器的普通士兵在面對體形巨大的坦克時會在心理因素的作用下主動放棄抵抗,當然這對士兵來說也不公平。這時候火炮就成為了最佳也是唯一的選擇,一戰德國傳奇炮手克魯格就曾利用手中的77毫米野戰炮擊毀了5輛英軍坦克。所以這些反坦克經驗也使得德國人從另一個不同的角度認識了坦克這款陸戰利器,這也間接的加快德國從1916年11月開始的第一款坦克研製進度,這背後多少有點跟坦克交過手被痛打後才知道設計的味道。
性能參數
▲A7V坦克的乘員分布圖,乘員增多導致該坦克的體積異常巨大,長寬分別為7.41米和3.1米,其實乘員的分工並不是固定死的,比如裝填手可以兼任傳令兵的角色,而且A7V的駕駛員只有1人,比起4個人駕駛操作的馬克1菱形車體坦克還是要先進一些的
經過了數次的修改後第一輛德國坦克的設計方案在1916年12月29日正式確定並被賦予了A7V的稱呼(也就是負責該坦克研製的第七交通部的縮寫),德國人的設計初衷是研製一款可以活動的鋼鐵堡壘,用於直接支援步兵作戰,所以該坦克也被稱之為是A7V戰鬥坦克或者是A7V突擊坦克,按照這一要求設計出來的A7V相比於其他國家的坦克更像是一座安裝有大量火力的移動鋼鐵堡壘,整車全重33噸,一共有18名乘員(分別是車長、駕駛員、2名炮手、12名機槍手和2名機械師),在車體前部正中央安裝有一門長徑比為26.3的「諾鄧費爾特」57毫米坦克炮,左右射界各為45度,高低射界各為20度,可發射延時引信榴彈(備彈100發)、穿甲彈(備彈40發)、霰彈(備彈40發),在發射穿甲彈時炮口初速為487米每秒,能在1000米的距離上擊穿20毫米厚的裝甲,在發射高爆彈時最大射程為6400米,具備擊穿牆壁等掩體後爆炸的能力,此外該坦克還裝備有近距離、大威力的霰彈,能夠對抵近的步兵造成大量傷害。
▲A7V裝備的57毫米火炮,該炮原本是一門海軍炮,從下圖模型動圖中能夠一窺該火炮的炮閂細節
此外在車體左右兩側、後方都裝備有2挺7.92毫米「馬克沁」機槍,一共備彈18000發,這樣一來坦克就具備接近全方位的火力打擊能力(不過還是存在攻擊盲區),從這樣的武器配置就能看出A7V的主要使命還是為步兵提供火力支援,但是其發射的穿甲彈能夠擊穿當時所有坦克的裝甲,此外車體內部還配備有手槍、卡賓槍、手榴彈和火焰噴射器,只不過武器的組合併不是「1+1=2」那麼簡單,在空間狹小的車體內部,乘員在操作武器時勢必會相互幹擾,再加上協調和指揮的問題,A7V整體上的武器效率勢必會受到影響,即使是這樣A7V的火力在當時也是喪心病狂的存在。
▲被英軍繳獲的A7V突擊坦克,從操作機槍的圖片來看A7V的內部特別的寬敞,每挺7.92毫米機槍分別由兩名乘員操作
為了儘快的形成戰鬥力,A7V坦克直接採用了霍爾蒂拖拉機的底盤,此外還請了一位拖拉機製造廠的代表來參與坦克的研製工作,但是拖拉機和坦克終究不是一款東西,雖然A7V的底盤採用了彈簧懸掛,就舒適性來說比英國的馬克1菱形車體坦克要強,但是該坦克在複雜地形下的通過性可以用一塌糊塗來形容,在測試階段A7V樣車的行走裝置和動力裝置就是狀況百出,不過那個時期的坦克普遍都存在這個問題,正所謂矮子裡面拔將軍,A7V通過性雖然差,但是和聖沙蒙那個小短腿比起來還是要優秀的。強大的火力也帶來了重量的飆升和車體重心的過高,再加上只有離地20釐米的底盤高度,很容易出現拖底的情況,這些都使得A7V在面對遍地壕溝的戰場環境時非常容易喪失行動能力。
▲由於直接採用了霍爾特拖拉機的底盤,A7V的行走裝置並不是專門設計的,從上圖這個行走裝置上就能看出A7V糟糕的通過性和機動性,下圖是十分緊湊的變速箱結構圖
動力方面A7V在車體中下部裝備有2臺戴姆勒公司的四缸直列水冷發動機,每臺發動機可提供100匹馬力的動力,兩臺發動機之間通過一根傳動軸連接在一起,動力隨傳動軸輸入後部的齒輪傳動箱,A7V的傳動裝置由離合器、變速箱、制動器、側減速器和倒順齒輪箱組成,最後再通過傳動軸將動力輸入到主動輪上,變速箱一共有三個檔位(一檔時速為3公裡每小時、二擋時速為6公裡每小時、三擋時速為10公裡每小時),整輛坦克最大行程為35公裡每小時,相比於33噸的車體,這樣的動力絕對就是小馬拉大車了。雖然採用的只是抗彈性能一般的普通鋼板,但是該坦克正面裝甲厚度高達30毫米,側後方裝甲厚度也達20毫米,頂部則為15毫米,整體採用了鉚接技術,但是就防護能力來說A7V也是要優於英國馬克1菱形車體坦克的。
▲由於駕駛員和車長一起在車體正上方的方形指揮塔內,可以看到駕駛員操作杆和變速箱之間長長的連接杆
不斷地改進
▲整個一戰期間德國一共生產了二十多輛AV7坦克,其中還有一部分被用來改裝成A7V/R型戰場輸送車(如上圖),該車在前後各安裝有一門M1902型76毫米野戰炮
針對A7V突擊坦克機動性和通過性極差的缺陷,德國人根據該坦克在戰鬥中的實際表現,決心參考英國的菱形車體坦克改造出一款性能更加先進的坦克,這就是後來的A7V/U,該坦克最大的特點就是採用了過頂履帶的設計,同時保留了原有的螺旋彈簧懸掛,提高通過性的同時還兼具乘員舒適性,武器也從原先的配製變成了兩側各一門57毫米坦克炮(火炮的位置相對靠後一些)和四挺7.92毫米機槍,乘員也相對應的減少到了16人,不過車體也增加到了40噸。原計劃德國要在1919年初生產60多輛A7V/U坦克,然而還沒等到A7V/U坦克正式大批量裝備德軍部隊一戰就結束了,僅存的幾輛樣車也被拆除殆盡。
▲A7V/U坦克,U就是過頂履帶的意思,下圖是戰後正在被協約國拆卸的A7V坦克
其實德國人對坦克這種新型武器的態度還是很是保守,德國人研發坦克完全就是被迫的,在西線上德軍佔據著士兵質量和數量的雙重優勢,所以對這種威力有限、可靠性較差的早期坦克並沒有抱多大的期望,加上二戰末期德軍滲透戰術的出現和反坦克技術的不斷提升,A7V並沒有證明自己的機會,1918年3月21日德軍利用剛組建的坦克分隊向同盟國軍隊發動了攻擊,然而諷刺的是80多公裡的戰線上只有9輛德軍坦克參與了進攻,其中5輛還是英國的馬克5菱形車體坦克。一戰結束後德國禁止擁有坦克,僅存的A7V坦克也被拆毀殆盡,只有澳大利亞人完整的保留了一輛。二戰結束後德國人想要回這輛意義重大的A7V坦克卻被澳大利亞方面拒絕,德國只能組建專業團隊聯合眾多製造公司、經過大量的實地考察和裝配,用3年的時間等比例復原了一輛A7V坦克,並在1990年將這意義非凡的藏品交給了德國蒙斯塔戰車博物館,該坦克也會被經常拉出來溜溜。
如有錯誤歡迎指出!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