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7V戰鬥坦克,18人操作的裝甲怪物,德國人對坦克的初次嘗試

2020-12-15 騰訊網

一說起坦克,德國無疑是這一領域的代表,從縱橫歐羅巴大陸的虎豹坦克到戰後暢銷各國的豹一、豹二坦克,德國人製造的陸戰王者總是引領著世界主戰坦克發展的潮流,然而將時光追溯到坦克的誕生之初,德國人對坦克的態度卻十分的微妙。自從坦克在索姆河戰役中初次登場後,德軍高層對這款新型武器的重視程度並不高,至少和英國比起來A7V的誕生多少有些趕鴨子上架的意味,按照當時毫無野心的德軍總參謀長魯登道夫來說,坦克確實給德國軍隊造成了一定的打擊,但這些都不是決定性的,要想取得戰爭的勝利還得依靠大量的物資和兵源,新型武器只能說是一種彩頭,並不能影響戰爭的走向。然而這種說法其實也並非沒有道理,因為早期坦克的表現確實承擔不起改變戰爭走向的重任,即使是在第一次大規模使用坦克的康布雷戰役中,德軍還是依靠著人力和物力的反擊收復了大部分失地,但也正是從此戰開始坦克德軍高層才普遍重視起了坦克的發展。

▲康布雷戰役中的英軍坦克,德國的第一款坦克A7V並沒有多少高光時刻,也就是在1918年4月24日擊毀了兩輛英軍雌性坦克

研製背景

坦克的誕生其實並不是某個人在某個時段的突然靈感,在真正的坦克誕生之前履帶、頂部艙門、360度炮塔等這些技術早就已經出現,就像小學課文《矛和盾的結合》中講的一樣,「誰善於把別人的長處集於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坦克的誕生並不是將矛和盾結合起來那麼簡單,而是在前人的探索基礎上不斷整合已有或者是新的技術而誕生的一款必然產物,只不過英軍高層對這一新興技術上更加重視而已。其實早在坦克還沒有誕生的1915年,德國設計師格布爾就向陸軍委員會展示了一款「陸地巡洋艦」的設計方案,然而這款極其不現實、缺乏可靠性的設計終究還是沒能逃過被否決的命運。

▲德國設計師格布爾設計的一款「陸地巡洋艦」,通過履帶裝置行走,雖然跟真正意義上的坦克相比還差的有些遠,但也算是一款早期的坦克嘗試,下圖也是格布爾設計的一款陸地巡洋艦的設計(可能考證有誤,不符還請指出),通過底部安裝的類圓形球體滾動前行,不過代價就是機動能力極差,從外形上來看這款設計可謂是真正意義上的「陸地巡洋艦」

有趣的是德國人最早接觸坦克是考慮如何擊敗他,所以德國的反坦克發展要早於1918年出現的A7V坦克,從1917年上旬開始德國人就已經在利用經過改裝的M1896型克虜伯77毫米野戰炮訓練炮手們如何擊毀英國人的坦克,此外德軍還利用部分高炮充當反坦克火炮,也取得了不俗的成效。況且在面對當時的一眾鍋爐鋼坦克時,有時候士兵手中的輕武器也能擊穿這些看似無堅不摧的鋼鐵巨獸,所以在索姆河戰役中也並不完全是坦克的技術擊敗了德軍,而是手拿輕武器的普通士兵在面對體形巨大的坦克時會在心理因素的作用下主動放棄抵抗,當然這對士兵來說也不公平。這時候火炮就成為了最佳也是唯一的選擇,一戰德國傳奇炮手克魯格就曾利用手中的77毫米野戰炮擊毀了5輛英軍坦克。所以這些反坦克經驗也使得德國人從另一個不同的角度認識了坦克這款陸戰利器,這也間接的加快德國從1916年11月開始的第一款坦克研製進度,這背後多少有點跟坦克交過手被痛打後才知道設計的味道。

性能參數

▲A7V坦克的乘員分布圖,乘員增多導致該坦克的體積異常巨大,長寬分別為7.41米和3.1米,其實乘員的分工並不是固定死的,比如裝填手可以兼任傳令兵的角色,而且A7V的駕駛員只有1人,比起4個人駕駛操作的馬克1菱形車體坦克還是要先進一些的

經過了數次的修改後第一輛德國坦克的設計方案在1916年12月29日正式確定並被賦予了A7V的稱呼(也就是負責該坦克研製的第七交通部的縮寫),德國人的設計初衷是研製一款可以活動的鋼鐵堡壘,用於直接支援步兵作戰,所以該坦克也被稱之為是A7V戰鬥坦克或者是A7V突擊坦克,按照這一要求設計出來的A7V相比於其他國家的坦克更像是一座安裝有大量火力的移動鋼鐵堡壘,整車全重33噸,一共有18名乘員(分別是車長、駕駛員、2名炮手、12名機槍手和2名機械師),在車體前部正中央安裝有一門長徑比為26.3的「諾鄧費爾特」57毫米坦克炮,左右射界各為45度,高低射界各為20度,可發射延時引信榴彈(備彈100發)、穿甲彈(備彈40發)、霰彈(備彈40發),在發射穿甲彈時炮口初速為487米每秒,能在1000米的距離上擊穿20毫米厚的裝甲,在發射高爆彈時最大射程為6400米,具備擊穿牆壁等掩體後爆炸的能力,此外該坦克還裝備有近距離、大威力的霰彈,能夠對抵近的步兵造成大量傷害。

▲A7V裝備的57毫米火炮,該炮原本是一門海軍炮,從下圖模型動圖中能夠一窺該火炮的炮閂細節

此外在車體左右兩側、後方都裝備有2挺7.92毫米「馬克沁」機槍,一共備彈18000發,這樣一來坦克就具備接近全方位的火力打擊能力(不過還是存在攻擊盲區),從這樣的武器配置就能看出A7V的主要使命還是為步兵提供火力支援,但是其發射的穿甲彈能夠擊穿當時所有坦克的裝甲,此外車體內部還配備有手槍、卡賓槍、手榴彈和火焰噴射器,只不過武器的組合併不是「1+1=2」那麼簡單,在空間狹小的車體內部,乘員在操作武器時勢必會相互幹擾,再加上協調和指揮的問題,A7V整體上的武器效率勢必會受到影響,即使是這樣A7V的火力在當時也是喪心病狂的存在。

▲被英軍繳獲的A7V突擊坦克,從操作機槍的圖片來看A7V的內部特別的寬敞,每挺7.92毫米機槍分別由兩名乘員操作

為了儘快的形成戰鬥力,A7V坦克直接採用了霍爾蒂拖拉機的底盤,此外還請了一位拖拉機製造廠的代表來參與坦克的研製工作,但是拖拉機和坦克終究不是一款東西,雖然A7V的底盤採用了彈簧懸掛,就舒適性來說比英國的馬克1菱形車體坦克要強,但是該坦克在複雜地形下的通過性可以用一塌糊塗來形容,在測試階段A7V樣車的行走裝置和動力裝置就是狀況百出,不過那個時期的坦克普遍都存在這個問題,正所謂矮子裡面拔將軍,A7V通過性雖然差,但是和聖沙蒙那個小短腿比起來還是要優秀的。強大的火力也帶來了重量的飆升和車體重心的過高,再加上只有離地20釐米的底盤高度,很容易出現拖底的情況,這些都使得A7V在面對遍地壕溝的戰場環境時非常容易喪失行動能力。

▲由於直接採用了霍爾特拖拉機的底盤,A7V的行走裝置並不是專門設計的,從上圖這個行走裝置上就能看出A7V糟糕的通過性和機動性,下圖是十分緊湊的變速箱結構圖

動力方面A7V在車體中下部裝備有2臺戴姆勒公司的四缸直列水冷發動機,每臺發動機可提供100匹馬力的動力,兩臺發動機之間通過一根傳動軸連接在一起,動力隨傳動軸輸入後部的齒輪傳動箱,A7V的傳動裝置由離合器、變速箱、制動器、側減速器和倒順齒輪箱組成,最後再通過傳動軸將動力輸入到主動輪上,變速箱一共有三個檔位(一檔時速為3公裡每小時、二擋時速為6公裡每小時、三擋時速為10公裡每小時),整輛坦克最大行程為35公裡每小時,相比於33噸的車體,這樣的動力絕對就是小馬拉大車了。雖然採用的只是抗彈性能一般的普通鋼板,但是該坦克正面裝甲厚度高達30毫米,側後方裝甲厚度也達20毫米,頂部則為15毫米,整體採用了鉚接技術,但是就防護能力來說A7V也是要優於英國馬克1菱形車體坦克的。

▲由於駕駛員和車長一起在車體正上方的方形指揮塔內,可以看到駕駛員操作杆和變速箱之間長長的連接杆

不斷地改進

▲整個一戰期間德國一共生產了二十多輛AV7坦克,其中還有一部分被用來改裝成A7V/R型戰場輸送車(如上圖),該車在前後各安裝有一門M1902型76毫米野戰炮

針對A7V突擊坦克機動性和通過性極差的缺陷,德國人根據該坦克在戰鬥中的實際表現,決心參考英國的菱形車體坦克改造出一款性能更加先進的坦克,這就是後來的A7V/U,該坦克最大的特點就是採用了過頂履帶的設計,同時保留了原有的螺旋彈簧懸掛,提高通過性的同時還兼具乘員舒適性,武器也從原先的配製變成了兩側各一門57毫米坦克炮(火炮的位置相對靠後一些)和四挺7.92毫米機槍,乘員也相對應的減少到了16人,不過車體也增加到了40噸。原計劃德國要在1919年初生產60多輛A7V/U坦克,然而還沒等到A7V/U坦克正式大批量裝備德軍部隊一戰就結束了,僅存的幾輛樣車也被拆除殆盡。

▲A7V/U坦克,U就是過頂履帶的意思,下圖是戰後正在被協約國拆卸的A7V坦克

其實德國人對坦克這種新型武器的態度還是很是保守,德國人研發坦克完全就是被迫的,在西線上德軍佔據著士兵質量和數量的雙重優勢,所以對這種威力有限、可靠性較差的早期坦克並沒有抱多大的期望,加上二戰末期德軍滲透戰術的出現和反坦克技術的不斷提升,A7V並沒有證明自己的機會,1918年3月21日德軍利用剛組建的坦克分隊向同盟國軍隊發動了攻擊,然而諷刺的是80多公裡的戰線上只有9輛德軍坦克參與了進攻,其中5輛還是英國的馬克5菱形車體坦克。一戰結束後德國禁止擁有坦克,僅存的A7V坦克也被拆毀殆盡,只有澳大利亞人完整的保留了一輛。二戰結束後德國人想要回這輛意義重大的A7V坦克卻被澳大利亞方面拒絕,德國只能組建專業團隊聯合眾多製造公司、經過大量的實地考察和裝配,用3年的時間等比例復原了一輛A7V坦克,並在1990年將這意義非凡的藏品交給了德國蒙斯塔戰車博物館,該坦克也會被經常拉出來溜溜。

如有錯誤歡迎指出!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閃電前的第一簇火花,德國A7V坦克的首次實戰和史上首次坦克戰
    正面裝甲為30毫米,側面為15—20毫米,由於並非表面硬化裝甲板,這些裝甲的實際表現要差一些,但也足可應付輕武器和彈片的威脅。 A7V使用兩臺110馬力戴姆勒發動機驅動,公路時速能達到9英裡,越野時速則在3到4英裡之間。要玩轉這麼一個大傢伙至少需要18個人。
  • 義大利裝甲部隊少有的,可堪一用的「中型」坦克,M1340中型坦克
    相比於義大利這些著名事跡,或是出名但卻沒有什麼戰果的戰艦,義大利裝甲部隊卻往往被遺忘。今天我們就講講義大利裝甲部隊裡的中堅力量,M13/40中型坦克。 一、急需被替換的M11/39坦克 義大利是個半島國家,這地形嚴格說到和日本有點像,國土三面都是海,剩下的就是連綿不絕的山。
  • ...坦克炮|輕型坦克|炮塔|裝甲車|裝甲車輛|裝甲輸送車_網易新聞
    習慣了把一分錢掰成兩瓣花的陸軍一直有發展類似96A式主戰坦克這樣的經濟可承受型裝甲突擊車輛的呼聲,並不斷探索著可行之路。當然,兩款新輪突樣車的底盤還是頗有些差異的,早期曝光的樣車底盤更接近正常高度的輪式步兵戰車,而新近曝光的樣車底盤則更接近載員艙高度增加的輪式裝甲輸送車。對於布局上的差異,其實並不是某些網友提到的什麼部隊更喜歡如何如何(中型合成化部隊的裝甲兵在換裝11式輪突之前大多是使用59式中型坦克甚至是96式主戰坦克,在布局與操作的習慣性上兩者並沒有什麼特別明顯的差異,何來喜歡與不喜歡之說?)
  • 二戰中的德國四號中型坦克,如何從支援坦克變成了德國主力坦克
    當時英法都把坦克的職能拆開看,對付坦克是一種目的,支援步兵是另一種目的,這就需要兩種不同思路的坦克。於是英國人就劃分出了巡洋坦克和步兵坦克,法國也劃分出了騎兵坦克和突破坦克,用來滿足這兩種不同的目的。古德裡安看了一眼英法的思路,覺得這個思路不錯,然後自己也鼓搗出一個戰鬥坦克和支援坦克的劃分來。
  • 裝甲不夠自己來湊,二戰時期美軍坦克裝甲車輛上出現的附加防護
    二戰爆發前,美國的坦克和裝甲車輛開發處於一種閉門造車狀態,發展相當緩慢,直接導致他們開發的新型車輛防護水平脫離實戰的需求。1941年底,50輛安裝75毫米炮的預生產型M3半履帶自行反坦克炮被送到菲律賓並編入三個野戰炮兵營投入和日本入侵部隊的戰鬥。
  • 戰車:美軍加速研發新一代坦克裝甲車輛 第四代坦克真的要來了?
    為此,面對中俄歐的現役坦克,以及已經在秘密或公開研製的下一代主戰坦克,美軍正在加緊第四代主戰坦克的研製和探索。 冷戰後,美軍其實曾多次嘗試研製新一代主戰坦克,但最終在戰術預期搖擺不定和國防預算蛋糕分配等多種因素打擊下毫無結果。
  • 中國國產反應裝甲夠硬,105坦克炮2千米打不穿解放軍的新輕型坦克
    我們知道現代反坦克武器威力越來越大,穿(破)甲能力越來越強,如果單純按照加厚裝甲來提高坦克防護能力,那麼就會讓坦克戰鬥全重迅速增加,這樣對坦克發動機、傳動系統要求提高,機動性能下降,因此大家開始關注新原理裝甲,力求坦克體積和重量增加幅度不大情況下提高坦克防護能力,這就是反應裝甲。
  • 二戰坦克丨厚裝甲德國三號坦克
    1934年古德裡安這個裝甲戰術天才提出了以三號為主力,四號為輔助搭配使用的裝甲部隊的構想。其中作為主力反裝甲的三號坦克(雖然後面變了),便是我們今天的主角。行後續款也為50毫米跑)J型(1941):三號主力款,共產2616輛,裝甲提升至50毫米N型(1942):換裝四號坦克替下之75毫米短管炮三號坦克自身有多達12個型號。
  • 空中死神:蘇聯「飛行坦克」,二戰德國裝甲終結者!
    二戰期間,不少武器裝備都有著非常亮眼的表現,在這場戰爭中大放異彩,其中有這麼一款戰機受到了極高的評價,它是蘇聯人口中的「飛行坦克」,也是德國人嘴裡的「黑色死神」。這款戰機可以說是在德軍心裡留下了深重的陰影,在它面前,坦克簡直不堪一擊,是空中死神,也是德軍裝甲的終結者!伊爾-2攻擊機只用了三年就研製成功了,1938年開始研製,1941年就開始正式服役,在整個二戰期間,它一共生產了3.6萬架,基本上是蘇聯戰機產量的三分之一,足以見得蘇聯對其的重視程度有多麼高。
  • 以色列裝甲部隊有多強?一個裝甲旅打垮對手700輛坦克!
    10月6日戰爭打響,敘軍數百輛坦克在空軍和上千門火炮的支援下,向戈蘭高地發動攻擊。經過幾個小時的慘烈戰鬥,以軍第188裝甲旅僅剩下7輛坦克,旅長本·肖哈姆上校陣亡,以軍擊毀大批敘軍坦克,其中,僅第74營坦克營就擊毀了敵人60輛坦克。
  • 第二次世界大戰12輛坦克-戰爭機器回顧
    G型裝甲車從1939年德國坦克在第四次世界大戰開始,德國的坦克就一直在戰鬥。並沒有其他坦克在前線看到如此連續的戰鬥,或表現得如此可信。就壽命而言,四號裝甲車是戰爭中最成功的坦克,其長壽的原因是設計精良,有著堅實的基礎平臺,隨著戰爭的發展,它可以不斷地進行調整和改進,比如更大的火炮和更多的裝甲。
  • 空降戰車當坦克賣,裝甲薄弱近乎裸奔,一炮秒
    此時俄軍空降部隊已經開始換裝新一代的BMD-4M空降戰車,該車底盤擁有更強的負載能力,因此很自然成為了「章魚」SD坦克殲擊車的改進型底盤,而新技術研發的火控系統也能夠為其賦能,換裝了新底盤和火控系統的戰車被命名為2S25M1「章魚」SDM1坦克殲擊車,而在出口過程中為了迎合國際上對輕型坦克的需求俄羅斯人又改口將其稱為輕型坦克。
  • 戰鬥通行證10式主戰坦克詳解
    這次講解本期通行證最終獎勵-10式主戰坦克,我們將從輸出.防護.機動.偵察.火炮這5個方面對這輛主戰坦克進行一個全面的講解,下面就給車長們一一的進行介紹。輸出方面:4連120mm彈夾炮裝填16秒,單發590傷害很可觀,穿深855在10級主戰裡屬於中上等水平,DPM每分鐘6436在主戰裡屬於排行第一防護方面:3000的生命值在10級主戰坦克裡偏低(但輸出高啊),裝甲屬性對飛彈和化學彈頭抗性高但對穿甲彈抗性較低,並且10式的裝甲是隨著被攻擊的次數自身裝甲會出現疲勞越來越脆
  • 淺談國之裝甲重器——99式主戰坦克
    面對CCCP的鋼鐵洪流和更可怕的新型主戰坦克T-72、T-80系列,全上下國為了可以擊穿這些巨獸的前裝甲而努力,多方多管齊下,步兵裝備研製出紅箭8和後來的紅箭9,空軍更是製造「狂飆一號」戰術氫彈,用當時最快的空軍載具—強5擔起「西伯利亞單程快車」的任務。
  • T95超重型坦克,戰鬥力達到什麼水準?
    儘管如此,美國坦克還是在戰爭中有所表現,到了後期,受其它國家設計思路的影響,美國人對坦克的設計才算走上了正軌。而在自行反坦克炮上,美國人卻一直有著屬於自己的獨特見解。為了能扭轉戰局,德國人沒有放棄一絲希望,除了防線他們也開始了超重型坦克的研製計劃,其實曾經為了應對蘇聯坦克的威脅,德國早就開始這項舉動。
  • 冷戰時期德國另類的坦克設計,雙主炮無炮塔的VT坦克
    坦克,一種起源於英國的地面武器,但它的威力發揮和戰術應用卻是由德國人開發出來的。以坦克和飛機配合的「閃電戰」曾經橫掃整個歐洲,虎式坦克更是讓對手聞風喪膽,一段時間內德國的坦克成為了世界的「夢魘」!
  • 為擊敗德國虎式坦克而生,用SU122底盤改裝出來的SU85坦克殲擊車
    但實際上虎式重型坦克的初次亮相遠遠早於第三次哈爾科夫戰役,它的首戰其實是在1942年8月29日,在列寧格勒外的拉多加湖以南的姆加一帶,德國第502重型坦克營帶著四輛虎式坦克投入了戰鬥。此時的虎式重型坦克是剛剛從生產線下來,根本就都是試生產階段,有一大堆機械故障尚未解決。
  • 「行走的法棍麵包」法國夏爾-2c重型坦克,一度成為德國人的噩夢
    1916年的某一天,德國人正在戰壕裡吃著早飯嘮著嗑,引擎的轟鳴聲由遠而近,很快就吸引了德國人的注意。抬頭望去,他們看到了一個龐然大物這向著他們移動,可能有人想要吐槽一下這玩意真醜,但緊接著這個龐然大物就用自己的實力堵上了德國人的嘴。至此,坦克的時代到來了。
  • 容易被錯認的克倫威爾坦克,裝甲和火力都不重要,速度決定了一切
    就拿百夫長坦克舉例,別看都已經跨進了主戰坦克的門檻,但英國人對它的定位其實就是一輛重型的巡洋坦克,也是最後一輛巡洋坦克。同理步兵坦克也是這個道理,別看瓦倫丁坦克只有18噸重,但它一樣有堅硬的裝甲和足以讓步兵跟上的慢速度。論起克倫威爾誕生之前的巡洋坦克,最出名的就是十字軍坦克了。
  • 鐵甲縱橫戰場之始,一戰中誕生的第一種坦克,英國菱形坦克發展
    在當時各國都有才智之士思考如何利用現代工業的機械力量打破戰壕和鐵絲網僵局,類似早期坦克的設計層出不窮。但這方面英國人最先走上正途,獲得了坦克發明的殊榮。英國人認識到一切的關鍵是越壕能力,而裝甲和火力不過是保證其到達鐵絲網位置的手段,而第一種量產坦克的菱形車體和過頂履帶結構也體現了這一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