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色」光伏板鋪就「金色」致富路

2021-01-13 中國電力新聞網

  中國電力新聞網訊 通訊員 田果果 彭西德 報導 「堅持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等多方力量、多種舉措有機結合和互為支撐『三位一體』大扶貧格局,以解決突出制約問題為重點,以重大扶貧工程和到村到戶幫扶措施為抓手,以補短板為突破口。」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座談會上談到。

  習總書記的點睛之談,點出了關鍵,那就是——產業革命,永遠是扶貧攻堅路上最重要的推動力量,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會澤,是雲南省的27個深度貧困縣之一,地處雲貴交界的烏蒙山片區,全縣常住人口超過105萬人。由於地勢偏遠、交通不便,缺少支柱型經濟,山地種植普遍成效不高,農耕經濟處處受限。

  但在會澤的脫貧攻堅戰役中,隨著山川大地被一抹「藍色」塗就,群山綿延之間的脫貧攻堅戰正在變得生動立體,荒山、貧瘠等標籤,正在被一一撕下。

  這抹亮眼的「藍色」,就是山地農光互補發電項目。


荒山變寶地——田壩集中式光伏扶貧電站

  那抹「藍色」,讓百姓住進了新房

  今年,會澤縣田壩鄉尹武村的村民曾迎春,把自家居住的土房子改建成了小平房,一家人歡天喜地地喬遷新居,新家寬敞明亮,前後通透,居住條件和安全性比土房好了許多。

  曾迎春把能搬新家的功勞歸集給了自家田間地頭的那抹「藍色」。

  「那個項目落地在了我們村,我家的土地被租用了10來畝,這讓我在電站運營期有近10萬元的租金,這筆錢,我就用來換了房子。」曾迎春喜滋滋地談到。

  曾迎春家並非個例,在他所在的尹武村,共有4個村小組的村民因為這漫山遍野的1050畝光伏板,生活發生了驚天巨變。

  過去,這裡處處是荒山或不易耕種的土地。光照太強,雨水又少,農民們撒在田間的種子,大多都長不出東西來。

  「即便是發了小苗苗,也常常是被這灼人的太陽光曬死,加上肥料、農藥成本,我家一年的種地收入還不夠半年吃,也沒有其它收入。」曾迎春談到。這幾年,由於常年在日頭下辛勤勞作,曾迎春的身體已大不如前,大病常犯,小病不斷,家裡負擔也因此越來越重。

  2018年開始,這裡的情況開始發生轉變。荒山之上,一塊塊藍色的光伏板連綿成勢,這是國家電投集團貴州金元股份有限公司在會澤推進山地農光互補發電項目帶來的轉變。

  「我現在幫著電站清洗光伏板、除草,每天可以掙到200元的工資,下班就能領到現錢。」曾迎春喜滋滋地講起了他的新營生,「電站也說了,電站一天不倒,我們就一天有活兒幹,這可比種地強多了。」

  電站邀請了專家對當地老百姓進行了作業培訓,如何清洗光伏板?如何在光伏板下使用割草機?進入場區作業時怎樣確保安全?這些都成為了村裡老百姓爭先學習的勞動技能,因為只有學通、學透,並通過電站的現場實操考試,成績合格後方可進入場區內工作。


城鎮光伏,富一方百姓

  從立項、建設、投產、全容量發電及後期服務,企業為百姓們提供掙錢法子、創造就業路子,百姓幫企業在項目建設過程中提供勞動力,國家電投集團貴州金元會澤公司就這樣,與老百姓們結下了不解之緣,互幫互助,其樂融融。

  人改變了環境,環境又反過來改變了人。

  國家電投集團貴州金元公司對綠色能源的追求,與雲南省對生態和經濟的雙追求不謀而合。

  據悉,在2017年以前,國家電投集團貴州金元公司還是一個以傳統火力發電為主的中央企業,火電裝機佔到了整個裝機容量的八成,但由於近幾年煤炭屬於賣方市場,價格居高不下,火電量價齊降,全國範圍內的火電廠都經營困難,部分虧損嚴重。

  作為中國五大發電集團之一的國家電投響亮提出,到2035年,要建設成世界一流清潔能源企業,貴州金元積極響應號召,踏上了轉型發展之路,大力拓展新能源,以期實現結構調整。

  自2015年入滇以來,國家電投集團貴州金元公司積極參與助力雲南省脫貧攻堅工作,主動作為,致力於貧困地區新能源發展。

  「截止2019年3月,公司已在雲南省已建成投運3個扶貧光伏電站、1個農光互補電站,總裝機12萬千瓦。項目總投資7.3億元,建設期為當地上繳建安利稅6570萬元,帶動當地勞動力1000餘人就業;運營期每年為當地上繳利稅1590萬元。」國家電投集團貴州金元會澤新能源公司執行董事、總經理耿直介紹,「這在雲南省集中式扶貧光伏發電項目的裝機容量中佔比25%。」

  截止7月30日,國家電投集團貴州金元公司已向會澤縣脫貧助力共計1608萬元,這其中,除了修建電站實現產業扶貧外,還依託電站建設,有不少實實在在的惠民工程。

  「我們在迤車鎮石板溝光伏發電扶貧項目處,投入資金150萬元,為石板溝村新建鄉村公路3.5公裡,解決石板溝村100餘戶村民出行難題。」耿直介紹到。

  扶貧光伏電站投運後,每年幫扶當地380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每戶3000元,20年將惠及20多萬人次,共計投入幫扶資金2.28億元。電站場區每年除草、清洗光伏板,可帶動當地建檔立卡貧困戶100人就業,為當地建檔立卡貧困戶增收81萬元。

  「這是真金白銀的幫扶,為我縣高質量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再添新動力!」會澤縣扶貧辦副主任楚榮崗講到。

  好風借力。據悉,會澤縣貧困發生率相比2013年末的47.99%,已呈「跳水式」的下降了40.32個百分點,會澤縣的貧困戶也將在2020年年底全部脫貧,摘掉貧困縣的帽子。

  那抹「藍色」,讓山地農業有了新模樣

  2016年,會澤縣紙廠鄉紙廠村,一座農業大棚光伏電站拔地而起。

  這個項目的不簡單之處有兩點,一則它是雲南省首座示範性村級扶貧農業大棚光伏電站,總裝機200千瓦。二則它是國家電投集團貴州金元會澤新能源公司為支持地方扶貧配套建設而成,整個工程按照「農業種植+光伏發電+精準扶貧」的方案設計建設,老百姓們在棚底種植喜陰農作物,棚頂則用於發電,所得收益,企業不取分毫,均全部用於當地的精準扶貧。

  「電站自2016年正式併網發電以來,年平均發電量22.381萬千瓦時,每年發電電費收益、大棚種植收入在15萬元以上。」紙廠村村委黨總支書記施星龍談到,「我們村委將這些收益全部用於開展扶貧工作,比如,創建公益性崗位,對貧困戶進行愛心助學,新建扶貧超市等,放長遠了來看,這種扶貧力量正是許多扶貧模式不能超越的,因為它不會間斷,越往後,所帶來的扶貧輻射範圍和力度就越大。」

  因地制宜的農業光伏產業模式,由於完美解決了困擾強日曬、地勢不平所帶來的諸多發展難題,因此,在大棚光伏電站取得實實在在的經濟效應並被當地百姓和政府部門認可後,國家電投集團貴州金元會澤公司加大了隨著光伏發電基地化、規模化建設的推進力度。

  「農業+光伏+扶貧」產業扶貧項目的建設,也因此在會澤的大地上,處處開花。

  「根據每個地塊的具體情況,有很多種模式可以因地制宜推行,比如『農業+光伏』,就是在光伏板下發展農業,『畜牧業+光伏』則是在光伏板下進行牛羊等的養殖。」耿直談到,「並且,這樣的模式還在不斷推陳出新。」

  據悉,國家電投集團貴州金元會澤公司目前已與雲南省農科院籤署合作協議,將深入探索研究光伏支架下種植中藥材、喜陰農作物等,農業灌溉方案等,技術成熟後,在會澤各地修建的光伏場區內,其土地將移交當地村委集體統一使用,大力發展光伏支架下種植,為當地老百姓增收創效拓寬渠道。

重金屬汙染地再利用,再現蓬勃生機

    那抹「藍色」,讓生態難題有了新解法

  在會澤縣的者海鎮,有兩個村——阿依卡村和螞色卡村,面臨著嚴峻的生態問題。

  眾所周知,雲南是國內出了名的生態大省,青山綠水是雲南吸引眾多國內外遊客前來的籌碼,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均強調「金山銀山,不如綠水青山」。

  如何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是當地經濟頂層設計者們需要思考的問題。

  但在阿依卡村和螞色卡村,由於前期發展規劃的原因,工、礦企業大力修建和投產,常年的生產運營,導致了村裡受重金屬汙染的土地面積高達6000餘畝。

  百姓苦不堪言,政府一籌莫展。隨著百姓對生活品質的要求不斷提高,用綠水青山換金山銀山的傳統發展模式難以為繼。

  但實際上,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並非是不能兩全的困局之爭。

  在實踐中,要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化為生動的現實,要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要讓綠色成為雲南發展最動人的色彩,發展農業光伏就是一條解決問題的上上路徑。

  國家電投集團貴州金元會澤新能源公司經過前期現場踏勘,統籌考慮基本農田、林地、生態紅線等敏感性因素後,依法依規利用阿依卡村和螞色卡村的土地1000餘畝,新建了者海鎮阿依卡扶貧光伏電站。電站裝機容量3萬千瓦。如今,土地得以休養生息的同時,也因土地上方修建的光伏板而不至於價值閒置,源源不斷的電流輸送,同樣帶來了不菲的經濟效益。

  「隨著企業的發展和地方政府的環境整治需求,後期,我們還將對重金屬汙染地塊進行再開發和再利用。」耿直談到,「一是委託雲南省農科院開展研究,圍繞在汙染土地上種植何種、如何種植農作物以此來吸收重金屬元素展開。二是進一步依法依規利用被重金屬汙染的土地發展光伏發電項目,提高土地利用率。」

 

護光使者(田壩集中式光伏扶貧電站)

  那抹藍色,將呈充實的全域化格局!

  扶貧攻堅儘管勝利在望,但以新能源項目為載體,紮實發展生態經濟的步伐卻不會因此止步。

  雲南省發布2020年新能源「8+3」規劃後,國家電投集團貴州金元公司聞訊而動、初心不改,將繼續依託雲貴兩省良好的自然資源,立足光伏,拓展風能及其它新能源項目開發,十四五期間,在雲南區域儲備了約150萬千瓦的新能源資源,以期用項目落地來倡導綠色化、智能化、合作共贏的發展思路,更希望以此為雲南省打造世界一流「綠色能源牌」貢獻更大的力量。

  「項目建設總投資約為88億元,僅建設期內,就可為當地上繳建安利稅7.92億元,帶動當地勞動力約4000餘人就業。投運後,還將每年為當地上繳利稅 1.59億元。」耿直介紹到。

  更為關鍵的是,項目落地後,將平均每年提供清潔電力29億千瓦時以上,減少燃煤110.78萬噸,二氧化碳減排289.13萬噸,二氧化硫減排8.7萬噸,氮氧化物減排4.34萬噸,粉塵減排78.9萬噸。

  久久為功謀求發展,生態引領全域提升。既護美了綠水青山,又做大了金山銀山,不斷豐富發展經濟和保護生態之間的辯證關係,農業光伏把握住了。

  國家電投集團貴州金元公司一直以來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雲南省會澤縣也從最初的被動到今天的主動。農業光伏項目,在雲南這個生態大省,已呈現出神形兼備、豐盈充實的全域化格局。

  正如8月19日,雲南省省委副書記王予波、曲靖市委書記李文榮至會澤縣視察脫貧攻堅工作期間,到田壩光伏扶貧電站檢查、指導工作時說的那樣,「新能源,是在『新』字上做文章,發展新技術,展現新業態,我們要引導光伏+農業旅遊、光伏+畜牧業等集中式光伏電站項目向石漠化地區推廣,先試點,後推全覆蓋!」

  把藍圖和願景交給群眾,政府有為而不包辦,讓政府和市場兩隻手良性互動、互為補充。正因如此,雲南會澤的生態文明建設和美麗經濟發展也和當地塊狀經濟發展一樣,顯得豐盈。

責任編輯:周小博  投稿郵箱:網上投稿


相關焦點

  • 湯原縣:光伏板下種藥材 發電致富扶貧
    東北網5月26日訊(記者 王春穎) 走進湯原縣勝利鄉陽光村光伏小區,一個個忙碌的背影映在眼前。村民們正在對光伏電板下的土地平田起壟、挖溝施肥、播種蓋土……每一道程序都做的一絲不苟,大家相互協作、忙得熱火朝天。
  • 移民萬軍紅:香菇大棚帶我走上致富路
    在光伏園區,看著一個個如褐色小傘般的香菇爭先恐後破出土來,快速地生長,48歲的移民萬軍紅格外高興。萬軍紅原是固原市隆德縣三河鄉人。2014年,萬軍紅一家6口從山區老家搬遷到閩寧鎮原隆村開始了新的生活。但萬軍紅有視力殘疾,妻子又患有疾病,脫貧成了一家人最大的難題。得知他家的情況後,政府專門安排萬軍紅到光伏園區打工學習香菇種植,幫助萬軍紅順利敲開了致富的大門。
  • 擠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鋪貼施工方法
    【學員問題】擠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鋪貼施工方法?  【解答】①保溫層應乾燥,封閉式保溫層的含水率應相當於該材料在當地自然風乾狀態下的含水率,且≤0.06%(體積比)。
  • 「利索人」王沛國的致富路
    「利索人」王沛國的致富路新甘肅·甘肅農民報通訊員 孫瑋 梁興鑫「王沛國是個利索人」,提起王沛國,這是村裡人對他一致的評價。現在,已經脫貧的王沛國日子過得越來越好了,但他並不滿足,還一直在琢磨新的致富路,王沛國告訴筆者:「明年把圈舍再翻新擴建,讓牲畜數量再翻一番,收入就更有保障了。」原來,致富奔小康的框架在他心中已經搭好了。
  • 告別泥巴路 走上致富路
    「我們村的路修好了,水果收購商進村方便了。」河村村主任黃若景說,2011年他從廣東回到家鄉後種植砂糖橘。那幾年,到處都是坑坑窪窪的泥巴路,種植的砂糖橘口感雖好,但只能用摩託車一筐一筐地拉到鎮上去賣,費時費力。近幾年,在中石化廣西石油梧州分公司駐村扶貧隊員的接力幫扶下,黃若景家門口通向果園的泥巴路變成了平坦的水泥路,砂糖橘種植面積也從10多畝擴大到30多畝。
  • 「訂單」種植保價收購引領致富路,助貧困戶「摘帽」不返貧
    過去四年多,為了給村子找到適合的產業致富路,黃自軍曾經踏遍了村裡每一個角落,測試光照、溫度等指標,最後選定了靈芝、百香果、玉米3個農業產業合作項目,3個項目均提供「訂單種植」保價收購。 在市場價格波動的情況下,「訂單」種植不僅解決了銷路問題,還能保底價收購,為村民增收致富吃上「定心丸」。去年最初只有幾戶試水,到去年底大家看到收益,打消了顧慮,參與的多了起來,包括3戶貧困戶在內的56戶村民參與「訂單種植」約60畝,主要種植玉米和花生。主要集中在北坑自然片,北坑片因為地勢高,水源不足,灌溉比較困難,種水稻很辛苦,種玉米更合適,村民積極參與。
  • 伊寧市養殖戶靠鴕鳥走上致富路
    這幾年,鴕鳥養殖在伊寧市部分鄉鎮開始發展起來,克伯克於孜鄉園藝村養殖戶尹秋成就通過養殖鴕鳥走上了致富路。  這幾天,尹秋成正在通過抖音直播的方式向大家介紹他養殖的鴕鳥。尹秋成是2010年開始在霍爾果斯養殖鴕鳥的,當時他花了數萬元從深圳買回6隻種鳥,經過近兩年的摸索和鴕鳥品種改良,慢慢開啟了鴕鳥養殖致富的夢想。
  • 榆樹「花仙子」的綠色致富路
    從經營簡易花卉大棚到成立花木種植基地,從年出產花卉銷售7000棵到年花卉銷售50餘萬棵……1966年出生的朱亞波,從一名普通的農村婦女,轉變成為了遠近聞名的致富帶頭人。與花結緣 帶動鄉鄰走上致富路在榆樹市弓棚鎮十三號村,朱亞波遠近聞名,她和她花花草草的故事,不僅讓自己致富了,還帶動了周邊多個農戶同發展棚膜產業。2005年開始,朱亞波開始賣盆花,逐漸發展到種植綠化用的花。
  • 藥材香飄致富路
    後來,周作枚發現一些父老鄉親還在貧困線上掙扎,她渴望帶領鄉親們闖出一條興業、致富路。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後,周作枚決定利用田土種植中藥材。2011年春,周作枚牽頭創辦了武岡市民富中藥材專業合作社,她每天走村串戶,與村民們洽談,流轉土地400餘畝,引進白花蛇舌草、香薷草、黃柏、苦參、鉤藤等優質中藥材進行種植,當年收穫中藥材300多噸,產值達200餘萬元。
  • 威縣:扶貧電商平臺拓寬致富路
    威縣:扶貧電商平臺拓寬致富路 2020-12-06 20: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小玫瑰開出致富「花路」
    新華社瀋陽6月26日電題:小玫瑰開出致富「花路」新華社記者於也童、李宇佳「這批花再有三四天就能成了,到時候希望賣個好價錢。」「用時髦的話說,玫瑰讓我們一家走上了致富『花路』。」瀋陽市遼中區種植玫瑰歷史悠久、品種繁多,所產玫瑰花色鮮豔、花姿優美、香氣濃鬱。張大娘一家所在的六間房鎮正是遼中玫瑰的主產地。從最初簡單的「支部+農戶」經營模式,到現在的「支部+合作社+電商+農戶」經營模式,六間房鎮的玫瑰花產業正不斷發展壯大。
  • 福安城陽:綠竹產業拓寬致富路
    佔洋村產出的綠竹筍甜嫩,遠近聞名,多數村民依靠綠竹產業走上了致富路。「我們村主導產業是綠竹筍,從最早的幾百畝,到現在擁有一千多畝竹林。目前,村中從事綠竹種植業的村民達60%以上。」村主任凌樹堂說,綠竹筍每年可為村民創收1000多萬元。
  • 開發區李小敏:「虎頭鞋大媽」的致富路
    開發區李小敏:「虎頭鞋大媽」的致富路 2020-12-14 18: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背著縫紉機「縫」出致富路
    從背著縫紉機上門找生意,到開公司,這條路,貢井區艾葉鎮檬坳村村民趙興元和楊正華夫妻倆,走了30多年,他們用勤勞的雙手,白手起家,搭建起了一座致富金橋。下定決心 踏上外出求學路8月13日,細雨紛紛,自流井區馬吃水新堰塘小區內的一家汽車內飾加工坊裡,一片繁忙,八臺新式縫紉機馬不停蹄,幾名工人忙而不亂,開邊、磨皮、裁剪,一塊塊面料在縫紉機板上來回穿梭,正在為一批新訂單加足馬力。
  • 玉泉區:養殖「扶貧雞」踏上致富路
    玉泉區:養殖「扶貧雞」踏上致富路 2020-12-19 16: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平順縣:種下皂角樹 鋪開致富路
    平順縣:種下皂角樹 鋪開致富路 2020-11-12 09: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小煎餅「攤」出致富路
    原標題:小煎餅「攤」出致富路   寒冬時節,筆者走進山東省陽穀縣七級鎮辛莊村村民劉思光夫婦的傳統石磨煎餅坊,金黃色的煎餅散發著撲鼻的香氣,屋裡等著不少前來買煎餅的客人
  • 贛州鋪好「產業路」老百姓走上致富路
    G236國道尋烏縣城至虎石段(凌林泉/攝)路寬了好走了贛南臍橙不愁賣了「交通興,百業興。」近年來,贛州把公路作為產業發展的「命脈線」,紮實推進「交通+產業」,路變寬了,路好走了,老百姓種的臍橙等水果由「賣不動」到「不愁賣」轉變,鋪就了百姓致富路。產業發展到哪裡,公路就建設到哪裡。「現在道路又寬又平整,到了採摘季節,我能第一時間把橙子運送出去賣。」贛州市南康縣十八塘合江村村民楊立軍望著自家果園高興地說道,興奮之情溢於言表。
  • 順應鮮花市場需求 雲南江川農戶種植火龍珠走出致富路
    雲南江川農戶種植火龍珠走出致富路。火龍珠是金絲桃屬植物中培育出來的觀賞植物,因葉色濃綠、果色豐富嬌豔在花市上頗為搶眼。近年來,雲南省玉溪市江川區江城鎮農戶根據鬥南花卉市場鮮花需求,引進火龍珠種植,走出了一條火紅的致富路。
  • 小拖鞋「走」出致富路!
    小拖鞋「走」出致富路!來源:北京日報原標題:《小拖鞋「走」出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