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奔正題。
首先我們來說說帶給我們藝術享受的梵谷。
梵谷,荷蘭畫家。 梵谷患有精神分裂症,躁鬱症等嚴重的精神疾病。他曾割掉自己的耳朵,把自己送進了精神病院,又進而在37歲時舉槍自盡。在他飽受精神疾病困擾的時期,也是他創作的高峰期。他在死前的短短15個月中,一共創作了200幅油畫,200幅素描以及100多封信。
牛頓,英國物理學家,百科全書式的全才。跟他的才能成正比的是他患的精神疾病種類,包括抑鬱症,躁鬱症,精神分裂等,至今沒法統計。但這也沒影響他為人類做出的巨大貢獻。
貝多芬,德國偉大的作曲家。他是典型的躁鬱雙向情感障礙患者,躁狂發作為他的音樂注入了獨有的激情。他是一位不需要正常階段的過渡就能直接從躁狂變成抑鬱的患者。躁狂時,他衣著得體,容光煥發;抑鬱時,他衣衫襤褸,邋裡邋遢。躁狂期的愉悅會使貝多芬產生神奇的創造力,他說:「創作靈感從來都是不請自來。」
邱吉爾,前英國首相,政治家。躁鬱症患者。抑鬱的時候曾衝動的想跳下火車軌道,他貼切的把抑鬱稱為黑狗,他在情緒高漲時能一整夜的寫作。
米開朗基羅,義大利雕塑家、畫家、建築家、詩人。他的藝術作品《大衛》雕像,相信大家都見過。
米開朗基羅是阿斯伯格症(一種高功能自閉症)患者,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孤芳自賞,在語言和社交方面近乎一個白痴。另外他還是一個有嚴重性格缺陷的人,他優柔寡斷,沒有主見,常常莫名其妙地多疑、恐懼,患有神經病。醫學上將之歸入「多慮型精神病」。
安徒生,丹麥19世紀童話作家。
雖然他寫了很多受到小朋友們喜愛的童話故事,但他卻是一個患有廣泛性焦慮障礙的病人。他無時無刻都生活在憂慮中。他擔心自己會得病、擔心遭到突如其來的火災或輪船失事、擔心趕不上火車、擔心丟失重要的文件、擔心自己沒有按劑量服藥、擔心把信放錯了信封等等。
狄更斯,英國作家。
研究狄更斯生平和著作的專家認為他患有溫和性的強迫症,甚至是癲癇。他每天梳頭不下一百遍,家裡的家具被他移動了無數次,床的擺放必須正南正北,對自己書房布置的要求也十分嚴苛。即使這樣他所創作的文學作品:霧都孤兒 雙城記 遠大前程 《荒涼山莊》 《小杜麗》等作品都被搬上了屏幕,長久流傳下來。
這些大名鼎鼎的偉人,他們都是某個領域的或者是多領域天才,他們的成就我等普通人無法企及,但是他們都無一例外地患有各種心理問題。甚至因此而結束了自己的生命,真的令人惋惜。
是的,他們在獲得上天賜予的才華之外,還附加了難以承受的精神折磨。
據分析,智商越高的人越容易患有心理問題。另一方面,個人覺得患有心理問題的人,大多數情商都很低,不合群,很孤獨。也許正因為這一點,才給他們營造了更多的創造空間和天馬行空的創作靈感。
事實上,在不同領域中的創造性人才所患的疾病也存在著較大的差別。作家通常更容易患上情感障礙,而在非語言的藝術創作領域,幻覺、思維奔逸等精神分裂樣症狀更加常見。在高度系統化的科學-技術領域,更多的人會出現社會退縮、情感淡漠的症狀,自閉症譜系障礙發病率較高。
所以天才與瘋子真的是一線之間嗎?
對此的回答,我很認同神經質天才,諾貝爾獎獲得者諾貝爾約翰·納什對待「神經病」與「正常」的看法,他說:有時候,精神正常可能是另外一種從眾。
所以說瘋子不一定是天才,天才也不一定是瘋子。而所謂的正常,可能也只是大眾一廂情願的想法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