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供銷社,你會想到什麼?
是玻璃櫃檯裡五顏六色的糖果?是放在貨架最顯眼處的綠膠鞋?還是站在櫃檯後神氣的供銷員……
100個人可能會有100個答案。但對於韓城市英山塬上的人來說,答案可能只有一個——朱抗鎖!
朱抗鎖是一位65歲的老供銷員的名字。
這個聽起來普普通通的名字,是如何牢牢拴住整個塬上人對供銷社割捨不斷的記憶呢?
10月20日,記者前往位於韓城市英山塬上的西彭村,拜訪朱抗鎖和他的供銷社。
「容顏未老」的供銷社
邁進漆塊斑駁的棗紅色木門,青磚鋪就的地面消失在一排木製的老式貨櫃腳下,各式各樣的零食、玩具和生活用品擁簇著,從木頭柜子一直攀爬到靠著泛黃白灰牆面的墨綠色貨架上,綿延出一道五彩斑斕的風景線。
垂眼,淺綠色的玻璃臺面下整齊地擺放著各類小商品;抬頭,手繪的粉彩宣傳畫高高地懸掛在棕色藤條編織的天花板下……
一切,仿佛是電影鏡頭裡被定格的歷史畫面,有著別樣的年代感。
這,就是朱抗鎖的店,一間在英山塬上佇立了40多年卻容顏依舊的供銷商店。
「從小就在這裡買東西,幾十年過去了,我老了,可商店還是記憶中的模樣!」西彭村的張阿姨是店裡的常客,她說,在村裡人心目中,供銷商店一直都沒變過,朱抗鎖更像個不褪色的「金字招牌」。
在這個每天都有新鮮事的時代,「不變」比「變」要難得多!
「把老物件都換了,買個好看寬敞的金屬貨架!」有顧客提議。
「去城裡租個鋪面多好,離兒女近,掙得還多!」親戚們也來出主意。
「別幹了,你把自己累壞了,我們可咋辦?」妻子勸了又勸。
……
「供銷社講究『為農服務』,又不是耍門面的地方,搬進城算啥?有裝修的錢,還不如多進點貨呢!」朱抗鎖有自己的堅持。
一把磨掉漆的算盤,一副腿斷了用鐵絲串起來的老花鏡,一間由倉庫改造成的簡陋起居室……幾十年的「櫃檯生涯」中,店裡的商品早已不知換了多少茬新包裝,可朱抗鎖依舊守著他的老物件和心底的那份「供銷情懷」。
「有些東西,不能變,變了,就不對了。」朱抗鎖站在櫃檯後,雖已滿頭白髮,腰杆卻筆直。
永不退休的老供銷
「給我拿一袋洗衣粉!」「有殺蟲藥嗎?」……時近中午,忙碌了一早上的朱抗鎖還在櫃檯後接待著絡繹不絕的顧客,後院桌子上一碗被他扒拉了一口的臊子麵,湯汁早被麵條吸光了,成了一碗「乾拌麵」。許久後,朱抗鎖才坐下來。面對皺起眉頭的妻子和沉默的女兒,他露出歉意的微笑尋找著話題。
「別說齊齊整整吃頓飯了,命都快不要了。你見過把輸液針管拔了給顧客賣東西的人嗎?血都流出來了,還在那兒給人家講到啥季節該打啥農藥、比例該咋配……」長久的相伴中,妻子早已與朱抗鎖的簡樸作風和敬業精神達成了和解。但近幾年隨著年歲的增長,她的抱怨又多了起來。因為——朱抗鎖老了。「四五點就起床,半夜趴在燈下幫別人查農技資料,一把年紀還幫人扛肥料抬東西。生病了,醫生交代住院治療,他連1天都待不住就要往家跑。」
訥於言語的朱抗鎖聽著妻子的「控訴」,偏著頭沉默在桌子另一頭。良久,才把目光從琳琅的貨品上移回來,緩緩地說:「這不是,櫃檯離不開人嘛!」
朱抗鎖說,他站櫃檯屬於「科班出身」。1975年,20歲的朱抗鎖成了一名供銷員,在櫃檯後一站,就是45年。
「那時候,櫃檯前總排著隊,打酒打醋買洋糖、扯布買鞋辦年貨,供銷社從年頭紅火到年尾!」回憶起早年的供銷社,朱抗鎖滿臉的驕傲,「雖然工資只有30多塊錢,可就是覺得體面、有成就感!」他告訴記者,在計劃經濟年代,供銷社作為統購統銷的重要渠道,幾乎是唯一的物資供給點,供銷員自然就成了人民生活的保障員。大至鋤頭農具,小到食鹽火柴、針頭線腦,周邊每一戶人家日常生活的物資,都要經過他的雙手。
隨著市場經濟大潮到來,供銷社業務逐漸凋零,開始實行改制。很多供銷員紛紛選擇轉行,可朱抗鎖捨不得離開,思慮再三後承包了這間供銷商店,自己當老闆。
塬上人說,朱抗鎖雖說當了老闆,但卻沒一點「老闆樣」,始終是個供銷員。
「當老闆?人家開店為賺錢,他倒好,淨給人幫忙了。」朱抗鎖的妻子說,老伴經常貼錢做買賣,今天給東家賒包鹽,明天給西家送袋面。日子一久,家裡人難免有點意見。朱抗鎖就開導家人:咱開這店為啥麼,還不是為了方便親戚鄰裡。所以腦子裡不能老想著錢,錢想多了,服務就會走樣!
為著「服務」兩個字,朱抗鎖幾乎忙碌了一輩子。 女兒朱雅馨說,原以為自家經營供銷商店後,就能過上輕鬆的日子,可沒想到父親更忙了,記憶裡,他們一家四口從沒過過一個囫圇年。每年春節,別人家的小孩都是爸爸牽媽媽抱地去串門走親戚,而她和弟弟只能守著父親在貨架間忙碌的背影。
「咋不怪他嘛。這麼多年,除了『供銷社』,其他的他從來都不關心。」朱雅馨輕聲說著,可目光卻像一隻蝴蝶落在父親花白的鬢角,又落到他手裡的茶杯上,站起身拿起水壺為父親添滿了水。
朱抗鎖不說話,抿了一口茶,呵呵地笑著。
「老供銷」的新服務
找朱抗鎖買東西的,大多是熟客,在他們心中,朱抗鎖的供銷商店,名氣依然像幾十年前一樣如雷貫耳。
「只要看到抗鎖和和氣氣地站在櫃檯後面,咱就知道買的東西沒麻達!」隨著經濟發展,一間間新式的商店相繼出現,可村裡人還是習慣性地邁進棗紅色的木頭門「找抗鎖」。
為了大家的這份信任,朱抗鎖也與時俱進不斷改變,提升服務。
他先是買了輛電動三輪車。「幾乎是這輩子給自己買的最貴的東西啦!」朱抗鎖笑著說。但他買車,是為了送貨。
「送貨上門呢,只要一個電話,不管多遠的路,化肥農藥就送到地頭,方便得很!」村民們讚不絕口。
薛老爺子是店裡的常客,但他的光顧卻不是為了買東西。他告訴記者,在他們那輩人眼裡,供銷社不光是買東西的地方,更像個社交場所,家長裡短的消息都在櫃檯前後進行著交換和交融。為了老人們的這份情結,朱抗鎖訂了好多報紙,把自己的商店打造成村裡老年人的「交流中心」,供老夥計們看報、諞閒傳。
去年,行動支付、線上消費火了起來。朱抗鎖也緊跟時代步伐,設立了郵政便民服務點,支持掃碼付款。
記者了解到,曾有一度,因為身體原因,家裡人商量著讓朱抗鎖進城養老。可還沒等他答應,鄰裡們紛紛跑來「抗議」:「抗鎖,你不能走啊,你走了,我們靠誰?」「你搬走了,大家上哪兒買放心東西?」「咱這店要關?那我也進城去!」……這麼大的場面,兒女們不敢硬勸了,於是,朱抗鎖又和氣滿面地站到了櫃檯後面。「做生意是一回事,主要是看到大家都樂意來我這,我就覺得自己幾十年沒白幹。」他說。
時代在發展,對比之下,朱抗鎖的商店雖然做著改變,但依舊像個「老古董」,可即便這樣,他還是每天天露微光就打開店面,神採奕奕地站在櫃檯後,等待著顧客。
9月24日,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社第七次代表大會在北京順利召開。提起這件事,朱抗鎖顯得很激動,他拿出了放在牆角柜子裡的一大摞獎狀和榮譽證書。「這是1991年『優秀供銷員』,這是1995年發的『利稅繳納遵紀守法模範』……」撫著一本本泛黃的榮譽證書,朱抗鎖用質樸的語言講述著一段已被塵封的歲月和自己的青春時代,那是一個關於夢想和奉獻的動人故事。
來源:陝西日報
陝西網韓城站(編輯 王美娜)
【來源:陝西網韓城站】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