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隨著電影院的正式上線,相信不少人已經看完了管虎導演的《八佰》。
可以說這部電影是五年內最優秀的一部戰爭片,上一部如此搶眼的戰爭片還是《喋血孤城》,當有人還在糾結這部電影是否符合真實歷史的時候,我想說的是,其實大多數的戰爭片都會有一定的劇情改編,很少有人真的按照真實歷史拍攝電影。
前半部電影堪稱完美,而後半部電影卻將主要的劇情都放在了描寫小人物的改變之上,只能說是管虎導演對細節的把控很好,但是對劇情的設計還是有些不足,這些小人物塑造的並不成功,最終導致了後半段的崩盤,但整體上《八佰》依然是一部非常優秀的電影,在某些方面完全可以對抗好萊塢戰爭大片。
那麼在整部電影中,塑造的最成功的是哪一個角色?
在我看來,這裡面最真實,也最有魅力的角色並不是戲份最多,從最初的慫蛋到護旗中壯烈犧牲的端午(歐豪飾演),而是那位和他們一起來到四行倉庫的老兵油子,也就是由王千源飾演的「羊拐」。
端午(歐豪飾演)在幾個月之前還是一位農民,他最初認為自己只是來打掃戰場的,面對強大的日軍根本毫無抵抗能力,只能躲在一旁瑟瑟發抖。
說實話我並不喜歡這個角色,但無奈的是,這個角色的定位完美符合歷史,在淞滬會戰後期,國民黨部隊將那些未經訓練的士兵帶上戰場,因為當時的中國缺少工業實力,也沒有完善的士兵訓練體系,他們只能選擇這樣做。
而更加殘酷的現實是,國軍很多時候只能選擇抓壯丁,甚至就連士兵們都吃不飽飯,因為他們軍餉都被上級,甚至更大的官員(例如孫元良)給剋扣了。
王千源飾演的羊拐則不同,從他那飽經風霜的眼神中就可以看出,這個男人早已經對生死麻木。
他不怕死,只是不想死,所以成為了逃兵,成為了老兵油子,因為在他看來,自己的犧牲將會毫無意義,他活下來只是為了 回到家鄉,繼續孝敬自己的母親。
但為什麼老兵羊拐會選擇犧牲自己,加入了最後的敢死隊呢?
實際上這就是導演想要從小人物的改變中體現出那些抗擊日寇的國軍戰士們的那種犧牲精神。
可惜問題在於,羊拐這個角色實在是不應該被他們犧牲,雖然從「八佰壯士」的結局來講,犧牲無疑比被困孤軍營更強一些,可我還是認為這個角色真的太可惜了。
因為對於當年的國軍來說,老兵是非常珍貴的,他們或許沒有太高的文化素養,但是能夠在殘酷的戰鬥中倖存下來,就證明了他們有豐富的作戰經驗。
而我在查閱資料的時候發現了淞滬會戰中的一個細節,實際上當年的國軍精銳在射擊的精準度上是不亞於日軍的,他們對於日軍造成了極大的殺傷,然而淞滬會戰失敗的兩個重要原因就是蔣介石指揮不力和國軍缺乏聯合作戰經驗。
所以在淞滬會戰的後期,由於精銳盡失,國軍不得不將大量缺乏作戰經驗和訓練的戰士補充到部隊中,而能夠給他們傳授作戰經驗的唯有——老兵。
這也就是歷史上記載的以老兵帶新兵的模式,當然這也直接影響到了國軍的作戰能力。
所以王千源飾演的這個角色如果不死的話,他能夠在之後的戰鬥中發揮出更加重要的作用。
而王千源的演技,和對角色的詮釋也是整部電影中最搶眼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