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您怎麼看,《八佰》羊拐是我最喜歡的一個人物,可單獨成篇

2020-12-23 騰訊網

告訴我,到底是啥滋味?

《八佰》

【不知道您怎麼看,《八佰》羊拐是我最喜歡的一個人物,可單獨成篇】

《八佰》票房已經過13億了,電影院停擺半年後復工的第一部十億級大片,目標劍指30億。

現在不僅《八佰》票房火爆,還帶動電影中的四行倉庫遺址,成為全網最熱門的打卡景點,無數觀眾看完電影後都自發來這憑弔先烈。

《八佰》是一部英雄群戲,全片出場大幾百人,有名有姓的也有好幾十位,重點刻畫的也有十幾位,每個都個性鮮明,有血有肉。

總有人讓你震動,總有人讓你感動,也總有人讓你按兵不動。

那麼,在《八佰》中你最喜歡的人物(角色)是哪一位呢?

不知道別人怎麼看,《八佰》裡王千源飾演的那位老兵羊拐是我最喜歡的一個人物,我覺得他自己都夠單獨成篇,拍一部獨立電影。

在《八佰》的四百多壯士中,有很多種不同的類型,每個人都不一樣。

身綁手榴彈捨身跳入敵陣的陳樹生,戲份和人生一樣短暫,可他那一跳和那句「捨生取義,兒所願也。」,會讓很多人銘記一生。

老鐵(姜武)是個軍旅老油條,要經歷一個瓜慫到勇士的過程;

小湖北、端午也是從怕死想逃的新兵,變成無畏的勇士;

而謝晉元這樣的領袖,他要承擔的太多,無法完全的釋放自己。

相比他們,羊拐的人物形象更豐滿立體,更真實直白。

他的戲份也足夠多,一開始就是英勇的戰士,更加可以任意的釋放自己身上的一切,包括他身上的那種不服輸的傲氣,獨狼般凜冽的殺氣,和看誰都不順眼的兵痞氣。

一開始,羊拐也是各地來支援上海的雜牌軍,被88師的守軍當成逃兵抓到了四行倉庫。

相比老葫蘆、老算盤那幾個,到了這還想跑的真逃兵,羊拐有一種既來之則安之的淡定。

只要有口煙就行,煙是他的命。

然後,他從朱勝忠槍下救了老鐵之後,大部分時間就和他混在一起,兩個全場最老的兵油子。

但是,他們還是有很大不同的,大部分時間老鐵是個瓜慫,而羊拐拿起槍就可以殺敵

第一場戰鬥來得很輕鬆,一股小隊日軍闖入了四行倉庫,被88師守軍設下埋伏,甕中捉鱉,活捉了幾個小日本。

然後被帶到了二樓,拉出那幫雜牌軍拿槍站一排,命令他們開槍射殺。

就好像古代納投名狀,殺一個人頭,以後就是自己人。

年輕的保安隊員端午(歐豪),不敢開槍,不敢殺人。被人用槍指著頭,一個用手幫他扶住槍,已經瀕臨崩潰。

這時候羊拐站了出來,連開兩槍,一槍一個,槍槍爆頭。

從一開始羊拐就有頂級的戰鬥力,從來不慫。

就憑羊拐殺小日本不手軟的狠勁,誰能不喜歡?

後面的戰鬥,有兩次最激烈,也最驚險。

一次是日軍趁夜偷襲,已經攻到了二樓,同時下水道衝上來一幫敢死隊,西牆還有工兵帶重型器械企圖爆破,守不住就垮了。

最後是守住了,但傷亡慘重,包括接連好幾個壯士綁手榴彈捨身跳樓,連老鐵這種躲在後面老油條,都被一槍打穿臉。

羊拐開槍擊傷一個從水道上來的日本兵,受傷之後的日本兵更狠,一刀刺到羊拐身上,如果不是羊拐用槍抵住對方,也要同歸於盡。

槍頭也被對方抓住了,羊拐迅速從腰間摸出一把匕首,在日本兵脖子上一划,把日本兵殺死,自己身上的刀傷也不輕。

第二次就是在樓頂升旗,遭到日軍飛機的瘋狂掃射。

原來倉庫上沒有旗杆,只找了一條長竹杆當旗杆,底下還要幾個士兵扛著。空襲開始後,士兵們被打散了,旗子也倒了。就在旗幟將要貼地的時候,一隻強有力的大手,抓住了旗杆,重新扶正,再把它舉了起來。

這隻強壯有力的大手,就是羊拐的,他就是海報中扛起大旗的那個背影

這麼有主角光環的爺們,怎會不喜歡?

最後,八百壯士接到命令,要求當晚撤離。

團長謝晉元的安排是,整個88師262旅524團,衝洗乾淨後,成建制全員撤出四行倉庫。

留下一些走不動的傷兵牽制敵人,羊拐等雜牌軍則要向另一方向行動,主動攻擊日軍,吸引日軍火力,掩護主力撤退。

他們的命運,只有更慘烈的犧牲。

所以,臨走前山東兵(李晨)對留守的傷兵告別,說的是「來生再見」

然而,他們都無怨無悔。

連老鐵這樣的瓜慫,都主動留守,並背上大刀,獨自上到樓頂,扶穩那杆大旗,唱起一段雄壯的《定軍山》給羊拐送行。

羊拐帶著還能行動的散兵,趁著夜色,迎著雪花,悄悄從倉庫另一個方向摸出去了。當時,四行倉庫三面被圍,羊拐們能走的方向,往哪去都是數不盡的日本人。

可以想像,最後羊拐會是怎樣的結局,但是這樣一位英雄,不應該如此默默無聞,就算他讓記者拍了照片。

所以,圍繞羊拐這個人物,真的可以獨立拍成一部電影。從他當兵的歷程,再到四行倉庫一戰,然後就是撤離後的劫後餘生。

主要是劫後餘生這段,大部分可以描寫在上海灘的城市巷戰,羊拐這樣的孤膽英雄有足夠強大的生存能力,而且大上海這樣的舞臺,有他足夠的發揮空間。

不捨得羊拐死,一方面是真喜歡這個角色;一方面是他還是個老處男,最後分別也還在問那個滋味是什麼,這個遺憾真的很遺憾。

歷史上的四行倉庫保衛戰,是真實存在的,所有戰士都是有名有姓有據可查的真英雄。

而羊拐、老鐵這些只有外號的雜牌軍,很明顯是虛構的,那繼續虛構一部《羊拐傳》吧!

相關焦點

  • 《八佰》裡血性的「羊拐」,讓觀眾喊話給王千源加錢
    「看完《八佰》,我最愛的是羊拐和老鐵送別的場面,哭慘了!」《八佰》上映第8天,票房已破15億。不知道每個看完電影的觀眾,是不是都會一遍遍在腦海裡回放片中細節?仿佛王千源、姜武、張譯等出演的人物仍舊栩栩如生。特別是羊拐和老鐵的告別戲,堪稱全片最令人難忘的一幕。
  • 《八佰》:每個人物都演成了主角
    姜武:我覺得其實每個英雄都有那個過程,沒有說上來就是英雄,他知道自我保護才能成為英雄,保護好自己才能戰勝對方,才能贏得勝利,才有可能成為活下來的人。  新華網:上官志標是真實的歷史人物,作為廣東人去演繹福建人,是怎麼去詮釋這個人物的?遇到了哪些困難?
  • 《八佰》中塑造最成功的一個角色,他就是王千源飾演的老兵!
    大家好,隨著電影院的正式上線,相信不少人已經看完了管虎導演的《八佰》。那麼在整部電影中,塑造的最成功的是哪一個角色?在我看來,這裡面最真實,也最有魅力的角色並不是戲份最多,從最初的慫蛋到護旗中壯烈犧牲的端午(歐豪飾演),而是那位和他們一起來到四行倉庫的老兵油子,也就是由王千源飾演的「羊拐」。
  • 《八佰》中的人物原型有哪些? 誰是電影的主角?
    《八佰》中的人物原型有哪些?《八佰》中,老算盤最後怎逃回租界的?這令很多觀眾好奇。老算盤一直想要逃走,但電影並沒有交代他逃跑的過程,最後他是直接出現在了租界,難道這部分內容被剪了嗎?老算盤如果逃,只能是過河,但是對面是有英軍把守,不是那麼容易過去的。
  • 影評丨《八佰》:讓看戲者「入戲」,讓觀影者「出戲」
    2020年8月21日,管虎導演的《八佰》上映,電影片頭有一行行楷體的黑底紅字:「待我成塵時,你將見我的微笑!」很多人或許不知道,這行字就出自魯迅的《野草·墓碣文》。《八佰》在拍攝之前曾組建一個紀錄片組,在全國各地街頭隨機採訪,鏡頭中的路人知道淞滬會戰的有,卻鮮有人知道四行倉庫保衛戰或者謝晉元將軍。這些路人也是國人。這場保衛戰中的戰士的墳墓或許也「上無草木,且已頹壞」吧。這或許是管虎堅持十年要拍這段歷史的原因,也或許是他將魯迅這句話放在片頭的原因吧。
  • 姜武在《八佰》中暢談「女人香」錯了嗎?真實的壯士遺書這麼說
    影片《八佰》片段: 羊拐(王千源飾)和老鐵(姜武飾)並排而坐,老鐵突然笑問:「你不會沒碰過女人吧?」 羊拐竟被帶「溝」裡了,他回過頭把正吸著的煙塞進老鐵嘴裡,饒有興趣地問道:「你告訴我啥感覺。」 老鐵故作姿態:「告訴你可以,你得給我一包煙。」 羊拐扭過頭去收好自己的煙說:「這可是我的命。」
  • 《八佰》:家園即將失去時,沒有旁觀者
    由管虎執導的電影《八佰》,據燈塔專業版數據顯示,截至8月18日晚間,點映票房已達1億元,觀影人次達232.2萬。票房不俗,口碑亦有不錯的表現,豆瓣網評分至今停留在8.0。《八佰》取材1937年淞滬會戰期間的一段往事。
  • 看哭了,電影《八佰》為何如此催淚?
    終於看了《八佰》 。「八佰」不是一個數字,而是「人」,是「壯士」,更是一種民族精神。可以說,《八佰》不單單是八佰壯士四天四夜奮力抵抗的一次「歷史再現」,而是中國軍民十四年頑強抗戰的一個縮影 。片中有多個觸人心弦的時刻,其中最讓我覺得戳淚戳心的一幕,源於一個看似平常的對話場景:跟隨方記者進到四行倉庫的外籍女老師詢問戰士們,在如此惡劣的情況下,還這麼拼命抗爭,有什麼意義?
  • 【電影推薦】《八佰》八百壯士,血性和尊嚴的傳說!
    8月14日,《八佰》在全國大規模點映,點映日的票房收入為1456.76萬元,雖然看起來票房並不多,但畢竟只是時間段內點映,場次有限,最關鍵的一個數字是上座率,約為32%,是影院復工後,上座率最高的一部電影
  • 《八佰》的槽點真是數不盡,只能給6分,其中5分給技術
    那樣比較符合《八佰》這種直接取消上映,回爐改造的情況。 當時我們覺得這也太扯了。直到400多天後《八佰》終於公映,看完成片感覺就像咽了蒼蠅。 因為《八佰》的成片怎麼看都是有「技術原因」的殘疾。 這部影片我給6分,剛及格。其中5分給技術層面,我不知道影片的製作單位是不是國內團隊(畢竟《集結號》是找韓國人做的)。如果是,那將是中國電影工業的一個裡程碑。就目前這個效果,值滿分。 如果有問題,那肯定就是導演管虎的。
  • 整部《八佰》都在權衡,張譯扮演的老算盤,是權衡的象徵符號
    張譯出演《八佰》的消息一出,不禁讓人滿懷期待,不知道這一次的他,又將出演一個怎樣的精兵或強將。畢竟,《八佰》是一部群像戲,戲骨雲集,角色眾多,猶如張譯的《士兵突擊》、《我的團長我的團》等等作品一樣,雖然這些年,張譯一直在不斷突破自我,出演過各種類型的作品,詮釋過形形色色的人物,但他給人印象最深刻的,當仁不讓仍然是剛毅的軍人形象。
  • 八佰(八百啟示錄),副團「謝晉元」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在21日,由導演管虎執導的電影《八佰》在全國上映。《八佰》中眾多角色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像是王千源扮演的羊拐,張譯扮演的老算盤,姜武扮演的老鐵,歐豪扮演的端午,以及端午的弟弟小湖北。然而有一個角色給我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那就是杜淳所飾演的民族英雄謝晉元。
  • 再看八佰和金剛川,終於明白為何金剛川票房少了20億
    年初疫情導致的影市低迷也在八佰、金剛川、我和我的家鄉、奪冠等大片的火熱上映下有了往日的熱鬧跡象。如今,10月23日上映的《金剛川》也已放映滿月,最終票房險過10億大關,票房31億的八佰也可以免費在線觀看了,再看兩部電影後,終於明白了,同樣優秀的電影,為何金剛川票房少了20億。
  • 《八佰》杜淳方言有點跳戲 電影八佰裡有哪些敗筆?
    《八佰》杜淳方言有點跳戲作為影院復工後第一部國產大片,《八佰》自帶光環,7大影帝3大影后這類演員陣容的宣傳那是基礎,電影本身也是偏群像,熱愛數星星的觀眾應該可以得到滿足。
  • 《八佰》救市成功是大概率事件,因為它優秀
    儘管作為一部戰爭片,它並不酣暢,反而充滿了壓抑的悲壯;作為一部群像戲,片中人物的轉折略有失衡;作為一部商業片,它喜歡玩象徵,還夾雜了不少個人表達…… 但這些都不妨礙它成為一部好看的電影。無論是當下國產戰爭片中最真實的戰場還原,還是大背景下小人物的人性微光,亦或是熠熠生輝的民族氣節,都值得觀眾細細品味。
  • 投稿|再看《八佰》,何止「八佰」
    我在看《八佰》全過程中,從窒息、壓抑到最後熱淚盈眶,恍惚間我也成了這場慘烈的真人秀中看客的一員,看得熱血沸騰卻也幫不上忙。當別人問我《八佰》怎麼樣時,我深吸了一口氣,我說:我現在才知道,真的打起仗來,一個人是真的想不到自己的死活的,這些人腦子裡可能只會想到:得把這幫龜兒子打下去……於是我看到了影片最震撼的鏡頭:一個個士兵排著隊,身上繫著成捆的手榴彈,從幾層樓上跳下去,同時引爆,好讓敵軍的銅盾土崩瓦解。
  • 《八佰》電影裡的英雄硬漢戴過什麼表?
    在2020年8月21日上映《八佰》這部電影上映第一天就收穫很多影迷的好評。《八佰》首映時,著名著名導演馮小剛發表說話:《八佰》是作為開路先鋒在影院復工給所有電影人的一個開始,也給受到疫情重創的電影行業一顆定心丸。
  • 《八佰》誕生記:一場全行業的集體接力
    從最早搭景時遇到雨季停工,到一年前突然撤檔,再到今年遭遇疫情,等待《八佰》上映的人越來越多。到最後,《八佰》已經成了一個檢驗全行業信心的試金石,背負的壓力和想像越來越重。所幸,在原有市場經驗和拍攝經驗幾乎完全失效的情況下,《八佰》依然「跑」了出來。
  • 《八佰》讓我們看到那個時代軍人們的家國情懷
    電影《八佰》自上映以來,各種褒貶之聲縷縷不絕,好與壞向來沒有固定的標準,電影本就是一種藝術表達形式,想要盡善盡美、眾口調一,太難了。我還是很喜歡《八佰》的。在我看來電影《八佰》顯然是近期以來質量好、規格高的國產電影之一。
  • 《八佰》VS《1917》,人物塑造上國產電影還差得遠
    但為了反戰的主題,導演山姆·門德斯特意將故事改編成是為了撤軍,為了減少不必要的犧牲。但別管怎麼改,山姆做到了自圓其說,故事很嚴密。《八佰》的故事就做不到。在中國的語境裡,戰爭片拍成反戰還是不可以的,像《鬼子來了》就是典型的反戰片,結果是成了禁片。中國的戰爭片,還必須的激勵民族情緒,激起大家向上的精神,必須是正面的。而且,還不能大張旗鼓地歌頌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