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燜豬肉,客家人稱「黃燜豬肉」,是客家人的家常菜,國人稱這道菜為「紅燒肉」。
客家燜豬肉肉質綿爛,湯汁濃鬱,常吃不膩,非常下飯,胖子與減肥的人慎食,因為控制不住食量;菜偏鹹,心臟不好的人宜少吃。
客家燜豬肉的傳統做法。
選肉:肉一般選五花肉,現在的人覺得五花肉過於肥膩,一般會在五花肉中加入排骨或瘦肉,成菜後油少些。
佐料:油、鹽、蔥花、薑片、蒜頭、南乳、料酒、生抽、老抽
備料:五花肉在熱水中焯一下取出切塊備用(怕麻煩的這一步可以省略),肉切成1.5釐米厚度即可。
做法:大火熱鍋,下油,油熱下蒜頭,放入切好的五花肉(怕肥膩的可以加入瘦肉或排骨),翻炒,放入薑片、鹽、料酒,繼續翻炒,炒出肉香後加入生抽、南乳,炒勻後加適量的水,水開後轉中小火燜煮,肉燜好前幾分鐘的時候開蓋翻炒並加入老抽(上色),再燜幾分鐘開蓋撒入蔥花即可盛盤(不放蔥花易於貯存)。
秘方:我的做法是在加水前把材料轉盛至預熱好的砂煲裡面繼續燜煮,砂煲不能翻炒改成用勺子在砂煲裡面攪拌即可。廣東人相信由砂煲燜煮出來的肉質會更鮮嫩綿軟,如果您有興趣可以試試。
多放蒜頭,多放蒜頭,多放蒜頭,成菜後你會發現,蒜頭比肉好吃。
南乳:正宗好味道,南乳不可少。
注意事項:燜煮是一個比較長的過程,因為要把肉煮爛需要時間也需要耐心,一般情況下我用炒菜鍋燜豬肉的時間在半個小時以上,用砂煲小火燜煮大約要一個半小時。
傳統的客家燜豬肉都比較肥膩,請看下圖。
五花肉瘦肉偏少,所以成菜後出油很多,怕油膩的可以把油撇出來,也可以在五花肉中加入瘦肉或排骨,個人感覺加排骨更好吃,成菜後菜汁更香濃。
燜豬肉的方法就是這麼簡單,出來後的味道非常好,因為菜偏鹹,所以我們一般不會單獨吃,會加入一些菜中和它的鹹味,下面是我常用的拌菜,供參考。
1、鹹菜。又叫酸菜,鍋裡下少許油,把鹹菜放入鍋中,加入薑絲,炒幹水盛出來放在盤中備用,燜豬肉煮好後鋪在鹹菜上即可,菜汁流入鹹菜中,鹹菜會非常好吃。有的人炒鹹菜的時候會加入少許糖,這樣炒出來的鹹菜是鹹甜口味,而且加糖炒出來的鹹菜吃起來會更爽口。
2、外婆菜。做法與鹹菜相同,味道也差不多,就是名字和長像有點不太一樣。
3、土豆、芋頭。蒸熟或煮熟,個頭大的切塊,個頭小的對半切開,鋪在盤中,燜豬肉煮好直接鋪上面即可,加了肉汁的土豆和芋頭特別好吃,你們可以試試。
4、青菜。各種青菜都可以,青菜用水煮好即可,不用加油鹽,煮好青菜撈出裝在盤裡,燜豬肉鋪在菜上面即可。
其實金針菇等菇類也可以用這個做法,你們可以多嘗試,試出好吃的菜我們可以多交流。
孔子曰「食、色,性也」,國人對美食的執著古來有之,名人名菜的典故有很多,上至神仙下至平民,在追求美食的道路上均孜孜不倦,我大中華各種菜系各種美味充滿了無窮的魅力,希望吃貨們在追求美食的道路上要互相幫助相互扶持,及時分享靠譜的美食心得和菜譜,才不會辜負孔子他老人家對我們的諄諄教導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