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化改新、攝政關白、天下布武,探究日本歷史變革的深層因素

2020-12-21 有魔氣歷史

人類的文明史,開始於文字的發明,距今最早也不過七八千年,大約只佔據人類演化史的百分之一而已。然而,正是在這短短的數千年裡,地球上不同地區的人們誕生了絢麗多彩的文化,宛若百花爭豔一般。在這其中,既有以華夏、古埃及和兩河流域的農耕文明形態,亦有古希臘、古羅馬這樣的海洋商貿文明,不同文明之間既有文明社會的許多共性、也同時存在根植於本土自然環境和地緣環境下的獨特之處,本文就讓我們探究一番日本這個與華夏文明羈絆千年之久的文明,探尋其「萬世一系的天皇制度」表皮之下所掩藏的真實脈絡。

01大化改新:蘇我氏和遣唐使

基於自身狹長多山的地理環境,日本形成了海洋尚武的文化,同時又因處於中華文明圈的影響範圍之內,加之自身自然環境的不穩定,所以封建禮教、尤其是等級思想被日本完全貫徹。進入4世紀之後,日本天皇制度確立起來,可是由於在此之前一直是氏族部落的社會形態,故而即使大和國打下了大片的領土,日本的實際掌權者卻並非天皇,而是以蘇我氏為首的幾大氏族。

氏族的統治加劇了土地兼併之風,底層百姓生活日趨困苦,這為天皇發動政變提供了根基。7世紀初,聖德太子攝政並推行改革,為後來學習中國奠定了條件。公元645年,天皇組織了刺殺權臣蘇我入鹿的行動,皇室奪權成功。此後,日本根據中國隋唐時期的政治和經濟制度實行改革,史稱「大化改新」。此後,取得了實質權力的日本天皇更加頻繁地派出龐大的遣唐使隊伍到長安學習。至此,日本才算從氏族部落的奴隸社會過渡到封建社會。

雖說日本深入的學習了唐朝文化,但有兩樣東西卻並未學習。其一是中國古代皇宮中的宦官制度,這可能與日本惡劣環境造就的尚武文化相關。當然鑑於天皇還是有壟斷皇宮交配權的需要,於是日本皇宮中除了皇室成員以外均是女人,她們需要完成包括體力活兒在內的所有工作。從宦官對中國古代皇權、官僚體系的傷害來看,沒學對於日本而言應該是一件好事。至於其二,則是隋唐時期興起的科舉制度,日本同樣沒有學習,而這讓日本失去了一次打破內部社會等級壁壘的機會,對其日後造成非常負面的影響。

日本的自然環境與歐洲希臘半島類似,那就是山地密布、平原稀少,面積不大的區域被山川分割成眾多零碎的板塊,且缺乏一塊具備碾壓優勢的地區統合各方。這就導致日本文明雖然在天皇的旗幟下長期維持表面統一,其內部的眾多氏族藩國卻宛若古希臘城邦一樣林立四方。不過,也正是源於惡劣的自然環境,日本天皇為了維持權力統治的穩固,沒有學習科舉制度。他們將儒家君臣禮教思想視為維持社會穩定的鐵律,但卻並不願意科舉制度成為日本的選官模式。畢竟引入科舉制度會嚴重觸及貴族世襲罔替的根本利益,天皇很有可能會再次被貴族滅掉。沒有科舉制度導致日本的官職和社會地位只能世襲,底層民眾沒有任何上升通道,甚至就連武士世襲的兵種也是世襲不變的。

在這樣一種「唯血統論」的社會環境之下,很容易出現庸才治國的情況。不過由於日本的極端集體主義帶來的恥感文化,管理失敗的人通常會辭職或者剖腹自殺,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這一問題。但是世襲制引發的另一個更為嚴重的後果,那就是由於官職是依據血統而來的,所以天皇並不具備任免官員的權力。世襲模式下的權力導致所謂的天皇根本無法實際控制手下的將軍或者大名,從而使得中央缺乏對地方封建領主的幹預能力。

自李唐來,中國的皇帝一直將科舉制考試的最後階段設為殿試,就是皇帝直接監考並批閱試卷,地方官員的試卷也要自己批閱。雖然辛苦,但是官員的任免權一定要掌握在皇權之下,才算是將權力集中在中央,中央才能控制權臣和地方官員。相較而言,日本的天皇除非以軍事壓力進行威脅,否則地方官員可以選擇不執行天皇的政令。所以在這樣繼承權力全靠世襲的情況下,天皇的權力不可避免的被架空,直到失去所有實權成為國家吉祥物。

02攝政關白:藤原氏和武士階層崛起

正因如此,從645年天皇從氏族首領那裡奪取政權不到二百年,實權再次被實權將軍奪走。公元8世紀,一直作為攝政王存在的藤原家,通過與皇室不斷的通婚攬政逐漸架空天皇,成為日本的實際統治者。而各地的封建地主也通過世世代代的土地兼併獲取了農民的土地,成為地方的實際統治者。

在中國,土地兼併是一個王朝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的直接原因,失去土地的人大部分成為流民或者被地主剝削的佃農。佃農的收成50%以上要交給地主,剩下的還要按照中央稅率給國家交稅,生物爭奪利益的本性會讓他們心生不滿,成為 社會不穩定因素,進而成為農民起義的誘因。這些人一旦被組織起來就會爆發出強大的力量。還有一部分失去土地的農民會在募兵制社會環境下成為職業軍人,而只認錢糧的職業軍人往往會成為顛覆政權的主導力量。中國因土地兼併矛盾積累到一定程度之後,因為中央權力集中,下層矛盾最終會指向中央 ,農民揭竿而起推翻舊地主和皇帝,社會重新洗牌、土地再次分配。所以,中國古代皇朝都在這個土地集中又分散的過程中不斷循環,直到近代土地不再是最重要的生產要素為止。

而日本由於中央沒有很大的權力,矛盾也就不會集中。地方大名的權力很大,他的莊園生產的糧食可以不用向中央納稅,中央派到地方的官吏也不能干涉莊園事務,因此土地兼併的矛盾主要體現在了地方農民和大名之間。對此,大名解決這一問題的方式就是僱人,來保護自己的莊園不受平民搶劫,同時也監督佃農耕作交租。這些僱來的人被稱作侍從或者家臣(又稱「御家人」),最開始很大一部分和領主有血緣關係,隨後這些侍從、家臣逐漸演化成武士。武士的多寡和忠誠度就是 一個大名實力最具象化的體現,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看到武士的重要性。

武士階層逐漸成為日本社會解決土地兼併問題、維持社會穩定的關鍵,也因此取得了相當大的權力,而武士的地位後來同樣被確定成為世襲制。武士可以隨意斬殺庶民,法律也規定庶民不能攜帶武器,以此來保證武士對庶民的絕對控制。另外,武士不能耕種糧食、也不能從事手工業和商業,生活來源完全來自封建領主發的俸祿,也因此保證了武士對封建領主的忠誠。

可是用武力壓制的方式來解決封建領主與農民的矛盾,解決的只是表面問題,根本問題還是土地多寡決定了糧食產量。畢竟日本一直都處於人多地少的狀態,而作為社會最精壯勞動力的武士被禁止從事生產活動,反而需要地主收來的賦稅和地租養活,本身也加重了社會負擔。根據史料記載,日本戰國時代自耕農需要向大名繳納的賦稅地租大約是其總產量的60%,差不多和中國沒有土地的佃農一樣,而日本的佃農當然更慘。其他時期稅率不同,但變化幅度不大。要知道,在中國皇權時代,除了因徵收重稅二世而亡的秦代,其他時期農業稅通常都不超過10%。

當然,特殊時期中國官府也會提前收取以後很多年的賦稅從而造成民怨,每個朝代後期大多數農民也會成為佃農,但總體而言中國百姓的壓力比日本小得多。所以日本的封建領主就需要大量的武士來壓制庶民的反抗,同時結合日本自身強烈的集體主義觀念,解決糧食最根本的問題就成了去掠奪其他大名的領地,獲得更多的土地和糧食來養活自己的人民,才能維持自己統治的穩定。

當然,一個領地內的人民作為一個集體,對外戰爭也能將這個集體的內部矛盾轉移,所以藩國混戰也是日本封建時期的常態。可以說,中國解決土地問題是通過起義改朝換代來重新洗牌,而日本是通過下層封建領主之間的相互徵伐來消化矛盾。因此日本在1868年明治維新之前從來就沒有被真正統一過,沒有建立起長期穩固的中央集權。當天皇再度被權臣架空,以武士為主角的戰國時代就開始了。

03幕府將軍:源氏和徵夷大將軍

藤原氏是日本大化改新學習唐朝、引入中華文化的功臣家族,在天皇取得國家權力之時,這個家族就獲得了很高的地位,隨後其家族成員一直以類似宰相的身份存在,即攝政關白,簡稱「攝關」。天皇還有年幼無知和老邁昏聵的時候,而藤原氏卻一直可以讓家族最年富力強的人來攝政。由於權力世襲,導致天皇並不能罷免攝關,也不能任命其他攝關進行制衡,這就促使這個世襲家族獲得了權力。可是同樣的,即使獲得了權力,他又不是天皇,從法理上將控制地方就更加不合情理、無法維持穩定和中央權力集中了。

很快,國內有兩大家族勢力興起,他們是不同時期因為財政不足而被逐出皇室自力更生的天皇后代,源氏和平氏。兩大家族各自集結力量,在全國範圍內開展了持續30年的混戰(即「源平合戰」),最後以源氏勝出而告終。從此,源氏成為全日本最強大的大名,而早已江河日下的藤原氏也無法與之抗衡。源氏首領源賴朝在公元1192年被天皇冊封為徵夷大將軍,第一個幕府將軍就此誕生。

所謂「徵夷大將軍」,是指徵討日本北部的蝦夷人。而幕府的原意便是用來形容指將軍指揮作戰的營帳,大將軍(源賴朝)在鎌倉設立幕府成為他的統治機構。鎌倉幕府建立後統治日本一百多年,不過所謂的統治也只是類似漠北草原上眾多遊牧族群共用推舉可汗一般的存在,可以在草原稱雄,但無法有效管理各個遊牧部落。當鎌倉幕府越來越管不住這個天下的時候,天皇再次發動政變造反。公元1333年後醍醐天皇集合力量攻下幕府,天皇如願奪下政權。可是天皇手下得力部將足利尊氏,也是奉昭攻打鎌倉幕府的急先鋒,在兩年之後反叛,原因便是天皇新政削弱了武士的權力。

足利尊氏集合武士力量成立新的幕府,日本的第二個幕府(即室町幕府)的時代開始了。後醍醐天皇的勢力無法與之抗衡,於是逃到南方吉野建立政權,日本進入南北朝時代。兩個政權的對抗長達56年,最後天皇勢力由於武士力量不足,戰爭失敗後被室町幕府三代目將軍足利義滿請回京都的新皇宮。隨後因為同樣的原因,室町幕府不再能震懾各路諸侯領主,在建立的138年後,八代目將軍足利義政時期(即1467年)爆發了應仁之亂。幕府手下權臣因為將軍的繼承權問題反目成仇、相互徵戰。

連續十年的奪嫡戰爭耗盡了幕府的實力,幕府將軍的權威也喪失殆盡。爾後,日本列島群雄並起,分裂成了66個大小藩國,開始各自發展並相互徵伐吞併,真正的戰國時代開始。因為戰爭被滅國的武士沒了職業、丟了俸祿而成為浪人,於是有很大一部分就成了倭寇。無論是自成勢力還是被中國海盜團夥僱傭,都造成了中國明代沿海倭寇勢力的猖獗。接著在連續一個世紀的徵伐吞併以後,還是出現了幾個強大的武士大名集團。在這段歷史中,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德川家康等大家耳熟能詳的人物也相繼湧現出來,並再度完成對日本的統一。

04天下布武:信長、秀吉和家康

確立統一之勢之前的日本藩國林立,而織田信長是新上任的尾張國(即今天的名古屋)大名,實力較為弱小,不過它佔據著濃尾平原這片生產稻米的沃土。信長小時候頑劣不堪,不願意學習禮數,這一點也促成了他日後無視階級制度破格提拔人才的特點,同時他也是最早給部隊裝備火槍的大名之一,在後來掌權之後曾有意打破日本階級固化的狀態,但沒來得及執行。在其初任尾張大名之時,旁邊的東海道吞併了幾個大國之後與尾張國接壤,其大名為世代顯赫的今川義元親率兩萬軍隊欲吞併尾張,而後奔襲京都。

彼時,織田信長可用武士不足四千,因而前期很快在今川義元的進攻下潰敗。不過當今川大軍路過尾張國桶狹間這一狹長地帶之時,部隊只能排成縱隊經過而無法展開。到了夜晚,迎面吹來的疾風勁雨讓金川軍看不清前路,這時織田信長派兩千武士突入桶狹間,殺敵三千。敵襲和暴雨導致金川軍後路混亂,今川義元本人也因無法逃走而被直接斬殺。經此一役,原本最具實力的東海道今川家開始沒落,原來被今川家吞併的松平元康(即德川家康原名)趁機脫離了東海道,帶著自己原來的松平領地與織田信長結盟,奠定了信長稱霸的基礎。

桶狹間大戰之時,豐臣秀吉還只是一個給織田信長拿拖鞋的僕人,並因為在寒冬會特意用體溫暖熱拖鞋而被信長注意,並逐漸發展成為其親信。織田信長、德川家康和豐臣秀吉也經常被後人並成為「戰國三傑」。此後,崛起中的織田信長順勢攻陷了與其長期羈絆的齋藤家美濃國,並提出了「天下布武」的政策,於天下間遍布武力。具體行為就是公開聲明要建立武士政權,將自己的官印改成「天下布武」,讓天下的武士向其靠攏。

因為日本當時的權力關係是公家、寺家、武家之間的鬥爭與平衡,得到武士階級支持的信長開始攻城略地,並向南吞併許多名門望族直接控制了京都,足利幕府和天皇均被他掌控,並將幕府將軍流放,這就是所謂的滅掉公家。然而,信長再向北攻打寺家政權,拆毀寺廟、焚燒佛門聖地,也處死了京都比叡山上的所有僧人,完成了剷除寺家的目標,他也因此成為日本僧人口中的第六天大魔王。接下來織田信長先後三次瓦解了外圍諸國組成的信長包圍網,兵鋒所至、無人能敵。

可是恰在信長在全日本所向披靡之時,其手下大將明智光秀在京都本能寺叛變,趁其幾乎所有兵力都派往外圍拼死之際,率領兩萬兵力攻打信長駐地。本能寺之變,織田信長喪身火海,而此時豐臣秀吉已經是信長手下大將,並且正在攻打西北方向的毛利軍。於是明智光秀派遣信使去與毛利軍應和,怎料跑錯了軍營而被豐臣秀吉率先得知。於是,他立刻與毛利軍講和,並在進行了一系列議和儀式之後,秀吉率四萬武士殺回京都,以壓倒性的兵力於山崎之戰大敗明智光秀並控制京都。隨後織田勢力出現過短暫分裂,不過坐擁京都的秀吉還是取得了優勢,在大半織田舊部的支持下戰勝政敵,並獲得統治權。

在此期間,德川家康一度自己獨立,可是在秀吉得勢之後歸降,幫助秀吉整頓力量,繼而完成了信長「天下布武」的霸業,統一了日本。可是伴隨著國內戰事的結束,大量閒置武士頻生事端,於是1592年豐臣秀吉率領全國14萬武士徵伐朝鮮。龐大的軍力讓秀吉有了徵服中國、再徵服印度,從而建立亞洲帝國的想法。戰爭初期,久經沙場的日本武士攻勢猛烈、勢如破竹,此時的李氏朝鮮正處於黨政不休的內鬥之中,武備鬆弛、不堪一擊,因而不得不求救於明朝。為此,明朝兵部侍郎宋應昌率兵四萬餘人與朝鮮組成聯軍,在平壤擊潰日軍。日軍在異國沒有群眾基礎,持續一年的戰爭讓日軍減員近半,秀吉感到戰事無望而退兵,不久病死。

當時豐臣秀吉的後代尚且年幼,根本掌控不了局面,政治均勢也很快被打破。此時,德川家康最具影響力,這使得很多豐臣家的武士力量開始向其靠攏。作為秀吉的嫡系,石田三成開始與家康對立,雙方在全國大名之間拉攏勢力,並於公元1600年爆發決戰,史稱「關原合戰」。這是日本少有的二十萬武士參加的大會戰,德川家康在戰前成功策反了對方陣營裡的小早川秀秋倒戈,最終贏了戰爭,石田三成被處死。1603年德川家康被天皇授予徵夷大將軍的名號,豐臣家也隨後被滅門(即「方廣寺鐘銘事件」),德川家康遷都江戶(即後來的東京),確定了日本日後的經濟中心,日本隨即進入了長達265年的德川幕府統治時期——江戶時代。

綜上所述,日本天皇制度在氏族享有世襲罔替特權的前提下,只能憑藉武力威脅取得形式上的統一。由於內部缺乏一個絕對碾壓優勢的地緣板塊,天皇亦沒有能力幹預地方官員,故而其內部矛盾只能通過將軍、大名之間的徵伐進行消化。隨著德川幕府的確立,階級等級也進一步被幕府將軍鞏固和加強,日本也準備進入自己下一輪的封建循環。

然而此時的世界正在發生劇變,恰在關原合戰的那年(即1600年),英國東印度公司正式成立,歐洲正在推動大航海時代的船帆覆蓋到更為廣闊的區域。到了1853年發生了美國以炮艦威逼日本打開國門的「黑船事件」之後,新的思潮即將來臨。

相關焦點

  • 【歷史】日本的女天皇:曾見證「大化改新」
    第二年,推古女皇又頒布了「憲法十七條」。該詔書吸收了中國儒家、道家及其他思想流派的理論,將這些與佛教相結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道德戒律。「憲法十七條」並不是現代意義上的「憲法」,它只是以推古訓誡的形式,向天下臣民宣揚「國靡二君,民無二主」、「群卿百寮,以禮為本」,旨在廣泛樹立起「尊王」和以德治國的政治理念。進行國內改革的同時,推古天皇與聖德太子也沒有忽視對外交流。
  • 天下布武 孤道無雙/慕容
    姬川櫻等到慕雲卿徹底昏睡過去才放心的坐到他的床頭,然後慢慢俯下身嘴貼著他的耳朵說道:「天下布武?多麼偉大而又狂妄的追求,可惜你的生命活到現在已經算是贏了死神了,我又怎麼可能容你走到那一步。」眼神憐惜而又溫和,語氣沉穩手緊緊握著被捏皺的床單。
  • 日本戰國時,織田信長不按常理「出牌」,「天下布武」計劃才順利實施
    日本歷史雖然沒有我國的歷史那樣源遠流長,豐富多彩,但也有其亮點和值得品味的地方。對於國人來說比較熟悉的自然是日本的戰國時期,也就是從室町幕府開始,經歷安土桃山時代一直到德川氏建立江戶幕府為止。這段歷史中湧現了很多我們耳熟能詳的歷史人物,其代表為織田信長,豐臣秀吉以及德川家康三位,而織田信長作為戰國時代崛起的「新星」在短短幾十年的時間裡建立了強大的軍事政權,這為後來日本國內的再次統一作出了卓越的貢獻。織田信長本人出生在一個並不強大的領主家庭,為什麼他能順利的進行「天下布武」計劃?當時的日本是什麼狀況?作為最高統治者的日本天皇又處在什麼樣的地位?
  • 權勢燻天的藤原氏家族,掌控日本近500年,天皇只能娶這家的女人
    我們可以從幾個核心的家族來簡單闡述日本的歷史,古代日本實際上一直都有幾個權勢的家族控制。蘇我氏、藤原氏、源氏、平氏、足利、織田家族、豐臣家族、德川家族等相繼上臺。大概可以這麼劃分,其中,藤原氏是日本歷史上家族榮光時間最長的,掌控了日本將近500年,絕大多數的「攝政關白」皆是來源於這個氏族。曾經一度天皇只能娶這個氏族家的女人。藤原氏家族的權勢從公元6世紀開始一直持續到公元11世紀,而締造這個權勢家族的人就是中臣廉足。中臣廉足崛起於日本乙巳之變。
  • 平安時代與日本政治文化的起源
    然而,在強調發現「客觀規律」的近代歷史學探究(以及因此而生的歷史學公共教育)面前,這些充滿了「主觀」因素的瑣碎細節既沒有得到重視的資格,也對大多數人的記憶力造成了不必要的負擔;而在具有強烈禁慾色彩的社會背景下,在關注公共事業變遷的宏觀歷史討論中混入宮廷「私」事,不但與主流的認識論不合,在道德上也難免被認為「不嚴肅」乃至「不文明」。
  • 《信長協奏曲》以極大的腦洞展開日本戰國史
    影片改編自日本漫畫家石井あゆみ所創作的漫畫作品《信長協奏曲》,講述了天分不敏的高中學生三郎意外穿越時空,回到1549年的日本戰國,偶遇落難的織田信長並於後來替代他以「織田信長」的名義登上歷史舞臺,並在一系列的烏龍事件後將織田家推向歷史的巔峰的故事。
  • 織田信長在群雄割據的亂世中高舉「天下布武」,推進了日本的統一
    在群雄割據的亂世中高舉『天下布武』,推進了日本統一的織田信長。那場戰爭持續吸引著眾多歷史研究者和戰國愛好者。信長的壓倒性的存在感現代傳達的圖畫之一有『長筱合戰圖屏風』。長筱合戰,是信長·家康聯合和,那個宿敵·甲斐武田先生的命運的一戰,描畫了那個情況的這個圖畫在媒體和資料等能簡單地看(無論如何試著檢索)。因為詳細地被寫,知道當時的戰鬥的情況上作為歷史的資料價值高(貴)的作品被知道。
  • 日本戰國之織田信長
    雖然豐臣秀吉成為「關白」,統御天下,但這都是在信長的肩膀上成就的;德川家康,雖然開創了德川幕府,但也只是欺負孤兒寡母所得,比之豐臣秀吉稱不上英雄,更無法與信長相比。其他兩傑相對長壽,實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而信長只留下了「人間五十年,亦夢亦如幻」的絕筆。信長短暫的50年的人生確實如夢似幻。
  • 吃米的武士如何推動明治維新大變革,日本走向軍國主義的原因
    而戰後日本經濟騰飛思想解放,在科學健康飲食的指導下,日本男性平均身高已經達到了1米70.7,已經超過了亞洲男性的平均身高身高,而古代到近代日本人的平均身高確實不足1米5,明治維新實行開明文化之後,日本人才逐漸由小變大,類似吃肉這樣的問題,只是日本明治維新過程中的眾多問題之一。
  • 周期中黃金價格的影響因素探究
    原標題:周期中黃金價格的影響因素探究   關於黃金的定價機制,現有的研究框架眾說紛紜,難以做到口徑一致,究其緣由主要有以下幾點:首先,客觀上驅動金價的因素極為複雜
  • 織田信長小傳:佛擋殺佛,想統一日本的大魔王,死後屍骨無存
    (萬象歷史特約作者:雪爪淤泥)【1582年6月21日】織田信長小傳:佛擋殺佛,想統一日本的大魔王,死後屍骨無存【尾張的大傻瓜】1534年6月23日,織田信長出生於日本尾張國(今名古屋),父親是大名手下的軍官。當時正值日本戰國時期,幾十個小國林立,戰亂頻繁。
  • 本能寺之變前,織田信長統一天下的大業進行到什麼程度了?
    摘要:本能寺之變前,織田信長統一天下的大業進行到什麼程度了?本能寺之變爆發後,織田信長統一天下的願意就此終結,那麼在本能寺之變發生前,信長統一天下的大業進行到什麼程度了?是否處於只差一步就能成為天下人,從而開創全新的歷史呢?
  • 全家當天皇,讓外戚無縫可鑽 | 日本飛鳥時代
    関野貞將飛鳥時代定義為到646年的大化改新結束,而岡倉天心則認為其應該以710年遷都平城京為終止。雖然歷史學家大多以岡倉天心的命名為準則,很多藝術史和建築史學家則更傾向於関野貞的觀點,並將大化改新之後的時期稱為"白鳳時代"。從飛鳥時代開始,日本進入古代封建社會,從這時到江戶時代的各個時代,是用都城所在地來命名的。從明治時代到現在的平成時代,暫時用在位天皇的年號命名。
  • 從大歷史看川普所代表的美國右翼:穩定與變革之爭
    《經濟學人》長期專欄作家Edmund Fawcett在近期的一篇文章中,以大歷史的視野對西方政治當前的分裂進行了觀察。他指出,戰後佔主流的保守主義總是在為誰以怎樣的形式維護什麼樣的傳統而爭執不休,而這一切構成了美國當今撕裂的本質。
  • 斬義元滅武田 織田信長是如何成為日本亂世頭號梟雄的?
    之後信長更是信心爆棚,加速實現自己"天下布武"的野心,他以擁護足利義昭的名義開始了上洛之戰。他先是擊敗了六角父子,隨後又收復了三好義繼和松永久秀。之後信長野心不減大肆擴張,先是進攻但馬國並奪取了當地的銀礦,隨後不惜背叛盟友也要進攻朝倉家,雖然結果以失敗告終,但信長野心不減兩個月後捲土重來繼續對朝倉家施壓,最終信長穩住了局勢並趁勢發動了成功的反擊,並以"第六天大魔王"自居。
  • 日本戰國史(7)信長天下布武第一步:攻略美濃
    三、攻略美濃(上)美濃,位於今天的日本岐阜縣南,以特產美濃紙而聞名。在室町時代,美濃國位於靠近京都的近畿地帶,而且擁有高達50多萬石的年貢,戰略位置極其重要。經歷了十代以後,到土岐賴藝時代,土岐氏的聲望已經大不如前,美濃不久成為「蝮蛇」齋藤道三的囊中之物。齋藤道三的繼承人齋藤義龍不但繼承了美濃,也繼承了其父「蝮蛇」的智慧和能力。他上臺的過程就充滿著蝮蛇式的血腥,在長良川一戰中殺死了與他不和的父親齋藤道三而奪取了美濃,同時也殺死了他的兩個弟弟,信長雖然帶兵救援,但被齋藤義龍阻擋。齋藤義龍的上臺使美濃和尾張的關係極度惡化。
  • 一曲敦盛堪舞罷,天下於我何加焉(上篇)
    一衣帶水的日本也發生過這戰國亂世?攪動天下的霸主居然被人稱作傻瓜?才登場就遭遇強的他,命運究竟何去何從?常言道,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可庸人碌碌,又能掀起幾朵浪花。能攪動歷史大潮的,無一不是梟果豪雄之輩。
  • 青年歷史學者與變革時代的碰撞|新史記
    當今時代可以被稱得上是又一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是一個「技術爆炸」的時代,大數據、人工智慧等層出不窮的新型技術衝擊乃至重構著歷史悠久的歷史學研究方法。身處其中的歷史學者們也經歷著與前輩不同的治史環境。網絡時代信息資訊快速檢索的「e-考據」,對歷史研究來說是福音還是危機?
  • 本能寺之變「耶穌會幹預說」,耶穌會為了壓制日本而操縱信長
    本能寺之變「耶穌會幹預說」~耶穌會為了壓制日本而操縱信長!「耶穌會幹預說」是指西班牙、葡萄牙等南歐勢力屬於耶穌會(天主教會的男子修道會)通過對信長進行資金援助,推進天下布武,在統一天下之際,利用信長徵服中國,信長為了推進獨自路線而謀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