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印度斯坦時報》援引軍事專家的分析文章稱,印度軍隊的增兵和威脅完全沒有考慮現代戰爭因素,印軍盲目向北部邊境增兵卻導致腹背受敵,而裝甲師進入高原後也被困山谷地帶,後路甚至被鄰國直接切斷,以上這些致命的問題一定會讓印度付出慘痛的代價。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確實是這樣,印度本來僅僅只是在克什米爾地區有來自巴基斯坦的壓力,但為了緩解並轉移國內矛盾,莫迪政府選擇在北部邊境也來一場「碰瓷」,但沒想到由於種種原因「玩脫了」,導致了國內的激進聲音越發高漲,逼得莫迪下不來臺,只能繼續增兵,而原本與尼泊爾的爭議地帶也由於印方單方面試圖通過修路來佔領從而將尼泊爾也拖進了亂局之中,甚至其更為強硬地直接立法奪走了三塊地盤,並派兵連夜設置崗哨駐紮,這導致印度邊境地區的局勢更加複雜。
三處有爭議的邊境地區本就多山地,而且還有一處高原,但印度為了「秀肌肉」順便安撫下民眾情緒,利用運輸機和山路盲目增兵高原地帶,數萬人的隊伍和大量坦克裝備堆積在高原處,巴基斯坦趁此機會在數天內調動兩萬部隊前壓到了吉爾吉特—巴爾蒂斯坦控制線上,通過雷達和火炮對印度實控線內進行威懾,導致高原上的印軍實際腹背受敵。而且,雖然印度購買的俄羅斯的T90系列坦克擁有非常強的作戰能力,但其並不能同時適應高原作戰和地形,這導致整個裝甲師實際上被困山谷地帶,進退不得,唯一能走的後路也被巴基斯坦的火炮和反坦克武器切斷。
不僅如此,印度雖然在高原上擺開了陣仗,但由於該地區的獨特氣候,導致每年僅有約一半的時間能夠自由上下,9月份往後,極端天氣和大雪封山將會形成天然的屏障以阻隔高原同外界的聯繫,所以,現在進退不得的情況恐怕還要持續好久,而單獨依靠近年來印度方面修建的所謂鐵路和公路運輸來支撐後勤很顯然根本不足以應對惡劣的環境和複雜的地形,軍用運輸機空運的成本又過於高昂,如果印軍不想坐著飛機來擺開架勢又馬上坐著飛機走,肯定是要呆上一段時間的,而考慮到印軍後勤的效率問題,非戰鬥減員也是極有可能發生的。
而且,不僅僅是軍事上的問題,印度國內本身的問題也使得目前莫迪政府處在進退兩難的境地。新冠疫情導致國內的經濟下行,宗教矛盾和種族矛盾更加突出,加上近些年境外網際網路產業的蓬勃發展給印度增加了相當多的就業,而最近卻因為國內的暴漲的民族主義和「印度自研自製」情緒導致印度對部分處在印度網際網路頂端的應用實施了封禁,直接導致大量人口重新失業,而印度本身的軟體也缺少相應的測試環境和測試時間,匆忙上線根本無法吞掉丟失的市場,導致部分民眾的反政府情緒更加嚴重。
因此,莫迪政府的增兵舉措實際上並不想要動武,能看到戰報的他們自然也清楚印度在近些年的衝突中損失幾何,印度急缺基礎建設和基礎工業,但國內民眾不夠團結,教育跟不上,貧富分化嚴重,導致不得不依賴宗教和民族主義暫時性團結部分民眾,避免分裂的同時緩慢發展,這其實也可以說是印巴分治以來英國殖民者故意留下的障礙,用以制衡印度,防止又一個飛速發展的大國崛起。而目前印度軍事上腹背受敵的情況恐怕還要繼續維持一段時間,想要解決目前的困境,還得先從印度的新冠疫情解決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