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名士的特點是風流,但風流的背後往往是極端的醜陋
魏晉名士的精神特質和言行風範,為後世追慕不已,但是拋開時代的局限和個人的掙扎,魏晉名士的特點反而是「醜陋」,即所謂「風流」「通達」背後的「審醜」區位,這種超越了人性價值觀的人生氣度主要是在士族階層中形成,被人們廣泛接受和欣賞的背後,實際上是一種「醜」的流露。
1.魏晉名士風流非仁,不分親疏遠近的人性之惡在風流氣度中展現無遺
有關仁的涵義,即仁者愛人,但魏晉名士的特點卻是赤裸裸的「非仁」,首先,殘殺兄弟,虐子棄父成為常態,親情蕩然無存。魏晉名士中的鄧攸,為了所謂的名士風流,在戰亂之中拋棄自己的兒子,帶侄子一起逃亡,以謀取虛名,其源自內心極度的惡。
魏晉名士將生命視同草芥,若是將自己的生命不當回事可以作為一個豁達,但多數將他人的生命不當回事。石崇鬥富中一個廣為流傳的例子便是讓婢女敬酒,賓客若不飲,則殺之。大將軍跟丞相一同赴宴,竟然在不飲酒的情況下被連斬三人,主人眼睛不眨,客人面色不變,這種肆意殘殺奴婢的行為反而被傳為美談。
2.魏晉名士風流非義,形形色色的自私被背叛中展現的是奢侈狂和吝嗇鬼兩個極端
魏晉名士風流,很多是視金錢如糞土的,夠用就行,但這種風流的特點背後卻展現了兩個極端,其一,便是奢侈狂,如石崇鬥富之類便是如此,其二,便是吝嗇鬼,對金錢極度貪婪,在金錢面前,友情、親情全部拋開一邊。
同時,有些人為了得到金錢,不惜見利忘義,進而採取盜竊、詐騙、豪奪等方式,這些非正道的行為也被記錄在案。有著「乘興而來興盡而返」風流故事的王子猷,在拜見刺史郗詼時,見到其家中地毯比較珍貴,竟然偷走,這種事情竟然傳為美談。
同時,魏晉名士對金錢的淡然,實際上也是一種虛偽,為了凸顯自己的清高,將義和利完全對立起來,華歆因為看到路上有金子,撿起來之後,因為害怕別人的嘲笑又扔了,但即便是這種行為卻仍然被嘲笑,因為他對利動心了。
3.魏晉名士風流的非禮,代表的是傳統道德崩潰中的行為藝術
魏晉名士,基本上每個人都是行為藝術家,為了標榜自己的風流,對傳統的禮進行了全面的駁斥,乃至行為行的反叛,這種行為藝術實際上是社會風氣的破壞極為嚴重。在魏晉時代,以下犯上成為人們讚賞的對象,在亂世中,已經沒有了權威和秩序,反叛活動屢見不鮮,人們不以為恥反以為榮。
魏晉名士的另外一個作風就是在其位不謀其政,作為名士,他們家世顯赫,不為稻粱謀,即便被聘為政府官員,在崗位上平平庸庸,只是貪圖享受,飲酒作樂,整天混日子,沒有將古代所謂的忠君為民放在心裡。
魏晉之時醉漢比較多,無論是相貌醜陋的劉伶,還是身姿偉岸的嵇康,均放縱放達,有許多不正經的自我表現,阮籍喝醉酒後駕車狂奔,無路之時痛苦流涕,這種類似於醉駕的瘋狂行為反而被人們認為是對社會的不滿。
4.魏晉名士風流非智,成就了歷史和時代的愚昧
名士的風流,應該是建立在對是非對錯明辨的基礎之上,但魏晉之時,諸位名士在酗酒作樂的同時,服用五石散,迷信此類道家仙物,最終深受毒害,神經錯亂。有些人迷信道教,吞食各種符籙仙水,最終導致病情加重。
更為荒唐的是,魏晉名士的非智行為,是整體層面的行為藝術和刻意而為,正因為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之下,魏晉之時的庸君、暴君層出不窮,魏晉名士的風流與非智與君主的不堪成為了相互關照的玲瓏,難解難分。
且從世說新語等小品記載中最能看出,所謂的風流,多數是故意而為,標新立異,在語言和行為上表現出弱智的舉動,反而被認為風流的儀表。
5.魏晉名士風流的非信,用心的欺騙和不用心的言行不一
魏晉名士當中,在紛亂的王朝更迭中,以非智的外表,實現出江湖險惡、魚龍混雜的欺騙。並且帝王在此過程中是集大成者,曹操曾經讓部下故意行刺自己,卻違背諾言殺掉了他,這種故意的欺騙和隱瞞在魏晉名士中大有人在。
魏晉名士的各種「醜」行,在他們自己看起來也是不值得的,儘管都將其歸類為「佯狂避世」,但這些名士對名聲的貪婪,乃至對自己語言、行為的狡辯都在證明,他們不過是在整體不正常的社會風氣中,博取到自己的利益而已。
概而言之,魏晉名士的特點是風流背後的醜陋:
其一,非仁,不分親疏遠近的人性之惡暴露無遺,殘殺兄弟、虐子棄父、命賤如畜;
其二,非義,見利忘義,勢利之交,枉顧情感,導致形形色色的背叛和自私;
其三,非禮,以下犯上,謀權篡位,不守婦道,越名教而任自然的行為藝術破壞社會風氣;
其四,非智,迷信唯物,一意孤行,見識短淺,顛倒黑白,是歷史和時代造就的愚昧;
其五,非信,言行不一,不守信諾,乃至刻意的欺騙和陷害成為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