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能免俗,魏晉名士阮鹹

2020-12-13 薩培喇談藝錄

《世說新語》中記載了一個阮鹹的小故事叫「未能免俗」。阮鹹是魏晉名士,他的叔叔是當世才子阮籍。在晉朝,有七月初七曬衣服的風俗。阮鹹家中貧寒,沒有綾羅綢緞的高檔衣服可曬,只能在院中晾曬一條圍裙,權當應景。有人嘲笑阮鹹家貧,他沒當作一回事,反而自嘲,未能免俗,也像大家那樣完成時令風俗。通過這個故事,讓人們看到了,放蕩不羈的名士,也會走一下「尋常路」。說阮鹹未能免俗,頗有一點真名士自風流的味道,讚揚他不在意外界眼光。

阮鹹這個人很有意思,史書上說他「好酒虛浮」。魏晉時期的名士,竟然頂著這樣一個頭銜,是不是有點不可思議。於是有人就產生了懷疑,阮鹹怎麼能夠成為名士了呢?這是因為,阮鹹在文學上和音樂上都有著極高的造詣,讓人不敢小覷。雖然有點不良嗜好「酗酒」,但是人們還是欽佩他的才能。

阮鹹和他的叔叔阮籍同時入選「竹林七賢」,阮籍又是公認的「竹林七賢第一人」。有這樣的親人指導,讓阮鹹從小就苦讀詩書。遺憾的是,阮鹹的文學作品大多失傳,存世的只有《律議》和《與姑書》兩篇文章。《律議》這篇文章主要體現了阮鹹在音樂方面的傑出才能。當時有一個叫荀勖的官員,掌管「樂事」。荀勖修訂了朝廷宴會、祭祀活動的禮樂規範。阮鹹聽了他修訂後的禮樂,提出來反對意見。

阮鹹是晉代著名的音樂家,他是禮樂方面的權威。他告訴荀勖,按照你的標準演奏出來的曲子,音律過高。這種曲子聽上去會讓人產生悲哀的感覺。設想一下,如果在朝廷大典上演奏這些曲子,一片悲戚哀嘆的聲音,簡直就是亡國的徵兆。荀勖這個人十分小心謹慎,按理說他不敢故意犯下這樣的失誤,只是他音樂方面的才能的確不如阮鹹。後來,荀勖聽從了阮鹹的建議,重現修訂禮樂規範,天下人才知道,原來他們之前聽到的禮樂竟然是哀樂。

喝酒誤事,這是阮鹹一生真實的寫照。無論從哪個方面看,出身名門,文壇才子,音樂天才,只要「正常」一點,都會有光明的前途,可偏偏卻毀在了喝酒上。他喝完酒之後還喜歡脫掉衣服,做出狂士的樣子。這一點,實在讓人無法接受。晉武帝都知道他是狂傲放誕的人,自然就不重用他了。

提到阮鹹就不能不提到有一種樂器就叫「阮鹹」,簡稱「阮」。史書中記載,阮鹹是琵琶演奏高手。唐代有一個四川人挖掘了一座古墓,從中發現了一個銅製樂器。請教了很多人,都不知道是什麼東西。後來,消息傳到了長安,名士元澹說那個樂器就阮鹹根據琵琶改造的樂器。後人仿照銅製樂器的模樣,製作出來了「阮」。

拓展閱讀

天下為主君為客,清代著名史學家、思想家黃宗羲

內閣首輔,執掌朝政近20年,明代第一權奸——嚴嵩

婉約派集大成者,北宋詞人周邦彥

始於漢武帝時期的紀年方法——年號

相關焦點

  • 從魏晉清談看魏晉名士的處世態度
    導語:玄學的出現是魏晉時期重要的一個標誌,隨著玄學的出現,魏晉名士之間一種名為清談的辯論形式開始風靡。所謂魏晉清談就是指魏晉名士們,針對玄學問題展開析理問難,並且就某一玄學問題反覆辯論的文化現象。清談是魏晉時期的時代特色,對這一時期的文人的生存狀態和文化創作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魏晉名士之所以驕傲,歸根結底是為了維護尊嚴
    從另一種角度上看,《世說新語》也可以說是關於「名士」的著作的集大成者。由於「名士」是一個內涵比較寬泛的概念,要確切地說它的標準是什麼也就很困難。而且《世說新語》全書都涉及名士的言行,在這一講中當然不合適逐一論析,這裡只圍繞範曄論「名士風流」的幾句話,選若干實例來說明。不過他原來是就漢代名士而言,我們這裡將之推衍到魏晉。
  • 魏晉歷史趣聞:從魏晉名士「褒衣博帶」,窺探魏晉時期的穿衣風格
    魏晉名士的「褒衣博帶」風格提起魏晉名士,大多數人第一印象都會想到陶淵明。事實上魏晉時期的名士眾多,除了「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陶潛之外,還有王導、謝安、謝靈運、王羲之,以及深受世人敬重的「竹林七賢」。
  • 魏晉名士有多「作」
    魏晉名士喜歡服用的"五石散",其實是含有劇毒的,但為什麼還要吃並成為上流人士的時尚呢?當時人們認為功效有三:一是祛病延年求長生。二是濟欲壯陽似春藥。三是養顏美容皮膚白。但同時也產生了三害:一是視力嚴重下降。二是皮膚敏感,易幹癢,"捫蝨而談"裡的蝨其實是服藥所致。三是暴躁易怒。而且,"五石散"還有一個名字:"寒食散",因其性熱,服食後必須用溫酒來調理,用冷酒就等於火上澆油,形同自殺。
  • 如何在這個時代活出魏晉名士的風範?
    想在當今這個時代活出魏晉名士的風範,著實不容易。首先,先決條件必須有,那就是要有錢有權。魏晉名士看似放浪形骸,不慕榮利,對錢和權唯恐避之不及,但他們其實並不缺錢。關鍵,魏晉名士不光有錢,錢對於他們不過是身外之物,因為他們之中的很多人從出生那天就高人一頭。比如像王羲之,大書法家,一出生就是右軍將軍。因為魏晉實行的是九品中正制,官員的選拔被世家大族所壟斷,庶族想要出頭很難,而世族身不動膀不搖就能當官。所以他們從不珍惜,往往甩手不幹去做名士。
  • 魏晉名士的特點是風流,但風流的背後往往是極端的醜陋
    魏晉名士的特點是風流,但風流的背後往往是極端的醜陋魏晉名士的精神特質和言行風範,為後世追慕不已,但是拋開時代的局限和個人的掙扎,魏晉名士的特點反而是「醜陋」,即所謂「風流」「通達」背後的「審醜」區位,這種超越了人性價值觀的人生氣度主要是在士族階層中形成,被人們廣泛接受和欣賞的背後,實際上是一種「醜
  • 為什麼魏晉時期的名士很多都在民間,而唐宋名士卻幾乎都在朝廷?
    中國歷史上「名士」這一個詞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內涵,尤其是在魏晉時期,「名士」顯得尤為不同。這就給人一種觀感,似乎魏晉時期的民間有很多的「名士」,而唐宋之後的「名士」多有官職。那麼,這其中有什麼區別呢?
  • 魏晉風骨與嬉皮士
    談起魏晉風骨,很多人腦海中的印象大概是:衣袂飄飄,仙風道骨,因為不願與當權者同流合汙而隱居山林,清心寡欲,過著種豆南山下的簡樸生活,與世無爭。先不提其他印象正不正確,清心寡欲這一條,和魏晉風骨恐怕是不太沾邊的。說起魏晉風骨的代表人物,就不得不提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鹹七人。他們常在當時的山陽縣竹林中聚會,因而得名「竹林七賢。」
  • 中國人最驚世駭俗的第三種人格:魏晉名士風度從何而來?
    狂狷人格發展到魏晉時代,在狂與狷的基礎上發展出了第三種人格——魏晉名士風度。魏晉名士風度不是憑空而來,它的形成具有其歷史的邏輯。這裡有一長串死於非命的名士們:膚如凝脂的哲學家何晏被殺;風姿瀟灑的玄學家夏侯玄被殺;有八塊腹肌的海內第一名士嵇康被殺……倖存的名士,要麼在魏闕蠅營狗苟,要麼在山林擔驚受怕。政治上的高壓和生命的不確定性,讓魏晉名士深感焦慮與畏懼。
  • 說魏晉名士「超然物外」的魏晉風度和「神韻飄逸」的魏晉書風
    魏晉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特殊時期,在戰亂,分裂,動蕩的時代背景下,一大批地位顯赫的上層名流和有家族地位的文人,以及有錢的風流名士,崇尚自然,率真任誕而風流自賞。不計民聲,不問世事,飲酒作樂,作詩作文,超然物外,醉生夢死,其實,魏晉風度在歷代每每遭貶。
  • 魏晉名士的「另類」之風,只有想不到,沒有他們做不到
    但有這麼一個時期,有這樣一群人,儒家思想中的「禮」對他們來說形同虛設,他們做事「另類」獨特,與人談話時更是酣放恣肆,這種風度就是魏晉風度,這群人也就是被人熟知的魏晉名士。 魏晉名士圖 魏晉時期,竹林七賢為先驅,「另類」之風蔚然成風 翻看魏晉的史書,細心的人會發現,其中很多人物的評價中都有「不修小節
  • 魏晉名士阮籍、劉伶,他們的有些所作所為,讓人啼笑皆非
    魏晉名士阮籍、劉伶,他們的所作所為,讓你大跌眼鏡還在羨慕魏晉風骨的瀟灑?看看他們都做了什麼!許多精彩的穿越小說,主人公從現代回到古代,依靠金手指,開啟一路開掛的人生,令許多人都憧憬著自己也能穿越到古代,過一把做人生贏家的癮。魏晉南北朝有許多名士,他們的風流瀟灑令人羨慕,如果穿越回到那個時代去做名士,又會過上怎樣的生活呢?
  • 在魏晉眾多名士中,從王羲之身上讀魏晉風骨
    魏晉時期湧現了許多風流名士,他們不羈的性格與極高的藝術造詣都是其他時代中所罕見的。其中,王羲之不僅以奪目的書法,成為我國藝術史上一朵燦爛的奇葩,其文學成就與灑脫的人格都是魏晉風骨的極佳體現。看他,就能了解琅琊王氏為何三百餘年風流不衰、冠冕不絕,看他,就能看到魏晉文化是多麼別具一格又璀璨奪目。因為在他身上,我們看到了魏晉風骨的極佳體現。可以說,在魏晉眾多名士中,王羲之是真正的千古風流人物。
  • 魏晉名士,那個姿,那個態,後世知識分子嚮往,卻學不來
    所謂魏風度也好,魏晉風骨也罷,其實就是魏晉一幫名士對亂世的一種姿態。在魏晉可不是誰都能稱為「名士」的,要成為「名士」,必須滿足三個硬性指標:第一、長得得好看。用有文化內涵表述方式稱為「風清骨峻」或「風姿俊逸」。
  • 竹林七賢,魏晉風骨(嵇康篇)
    ——《酒會詩》說起「酒」,首先令人想到魏晉,竹林七賢。在魏晉之前的秦漢,人們似乎通常還是比較樸實的,也比較遵循禮法;而在魏晉之後的人們,行為舉止偶有放縱任誕的時候,便稱自己是追溯「魏晉風骨」了。魯迅先生在任中山大學教授的時候做過一篇演講,叫《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他說魏晉的名士之所以與後來的不同,蓋因「嵇康阮籍的縱酒,是也能做文章的,後來到東晉,空談和飲酒的遺風還在,而萬言的大文如嵇阮之作,卻沒有了。」因此大約可以認為,魏晉名士先是「名士」,然後才是「飲酒的名士」。
  • 曹操殺孔融,司馬昭殺嵇康,為何魏晉時期的君主都要殺名士?
    曹操殺孔融,司馬昭殺嵇康,為何魏晉時期的君主都要殺名士?第一個原因就是殺名士是魏晉時期的君主穩固政權的手段。我們都知道魏晉時期是一個軍閥割據混亂的時代,頻繁的動亂帶來的是人心起伏。名士作為一種特殊的人群,在社會中享有極高的聲望,他們的言論在往往決定著民心的走向。
  • 這些魏晉名士個個都是當時的大腕!
    而在那之後的魏晉時代其實也是一段風雲詭譎的時代,富有才華的人如若繁星。同歷史上的許多四分五裂的時代一樣,時勢造英雄,魏晉的動蕩時期出了許多風流名士以及他們所流傳下來的故事。我們都在歷史課本上學過在漢朝時還沒有科舉制,那時皇帝為了選拔人才設立了察舉制。在魏晉時期自然也沿襲了這個制度。
  • 竹林七賢第一人,魏晉名士嵇康
    魏晉時期有七位名士被稱為「竹林七賢」,分別是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鹹等七人。在他們之中,嵇康的名氣最大,被稱為竹林七賢第一人。嵇康這個人耿直清正,不依附權貴,不妥協於暴政,後人對他的評價很高。東晉時期的詩人說,「龍性不能馴。」就是說,嵇康像一條龍,誰也無法馴服他。
  • 名士風流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較為混亂的時期,「晉初元老,如石苞、鄭衝、王祥、荀顗、何曾、陳騫之徒,非鄉愿之徒,則苟合之士」,因此天下風氣大壞,終年渾噩。魏晉的風流名士便是在此背景下與之相抗,脫穎而出。何謂風流,何謂名士?
  • 蝦扯蛋:如何活出那些「魏晉名士」的風採
    想活出名士的風範,不是件很難的事。做到以下三點,就真可以像竹林七賢這些所謂名士一樣了。第一:餓死也不能為了五鬥米折腰,但如果餓不死,該折還得折。如古詩寫得好:是誰讓我低眉折腰事權貴?讓我不得開心顏?你看做了名士之後喝酒都能喝出花來,別人也不會說你啥。阮籍再給她母親服喪的時候,依然是大吃大喝,吃酒喝肉,神色自若.對於這種行為,由於我個人是個普通小老百姓,我很不理解。但我相信阮籍作為一名名士,他這麼做自然有他的道理,要不然怎麼來的名仕風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