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說新語》中記載了一個阮鹹的小故事叫「未能免俗」。阮鹹是魏晉名士,他的叔叔是當世才子阮籍。在晉朝,有七月初七曬衣服的風俗。阮鹹家中貧寒,沒有綾羅綢緞的高檔衣服可曬,只能在院中晾曬一條圍裙,權當應景。有人嘲笑阮鹹家貧,他沒當作一回事,反而自嘲,未能免俗,也像大家那樣完成時令風俗。通過這個故事,讓人們看到了,放蕩不羈的名士,也會走一下「尋常路」。說阮鹹未能免俗,頗有一點真名士自風流的味道,讚揚他不在意外界眼光。
阮鹹這個人很有意思,史書上說他「好酒虛浮」。魏晉時期的名士,竟然頂著這樣一個頭銜,是不是有點不可思議。於是有人就產生了懷疑,阮鹹怎麼能夠成為名士了呢?這是因為,阮鹹在文學上和音樂上都有著極高的造詣,讓人不敢小覷。雖然有點不良嗜好「酗酒」,但是人們還是欽佩他的才能。
阮鹹和他的叔叔阮籍同時入選「竹林七賢」,阮籍又是公認的「竹林七賢第一人」。有這樣的親人指導,讓阮鹹從小就苦讀詩書。遺憾的是,阮鹹的文學作品大多失傳,存世的只有《律議》和《與姑書》兩篇文章。《律議》這篇文章主要體現了阮鹹在音樂方面的傑出才能。當時有一個叫荀勖的官員,掌管「樂事」。荀勖修訂了朝廷宴會、祭祀活動的禮樂規範。阮鹹聽了他修訂後的禮樂,提出來反對意見。
阮鹹是晉代著名的音樂家,他是禮樂方面的權威。他告訴荀勖,按照你的標準演奏出來的曲子,音律過高。這種曲子聽上去會讓人產生悲哀的感覺。設想一下,如果在朝廷大典上演奏這些曲子,一片悲戚哀嘆的聲音,簡直就是亡國的徵兆。荀勖這個人十分小心謹慎,按理說他不敢故意犯下這樣的失誤,只是他音樂方面的才能的確不如阮鹹。後來,荀勖聽從了阮鹹的建議,重現修訂禮樂規範,天下人才知道,原來他們之前聽到的禮樂竟然是哀樂。
喝酒誤事,這是阮鹹一生真實的寫照。無論從哪個方面看,出身名門,文壇才子,音樂天才,只要「正常」一點,都會有光明的前途,可偏偏卻毀在了喝酒上。他喝完酒之後還喜歡脫掉衣服,做出狂士的樣子。這一點,實在讓人無法接受。晉武帝都知道他是狂傲放誕的人,自然就不重用他了。
提到阮鹹就不能不提到有一種樂器就叫「阮鹹」,簡稱「阮」。史書中記載,阮鹹是琵琶演奏高手。唐代有一個四川人挖掘了一座古墓,從中發現了一個銅製樂器。請教了很多人,都不知道是什麼東西。後來,消息傳到了長安,名士元澹說那個樂器就阮鹹根據琵琶改造的樂器。後人仿照銅製樂器的模樣,製作出來了「阮」。
拓展閱讀
天下為主君為客,清代著名史學家、思想家黃宗羲
內閣首輔,執掌朝政近20年,明代第一權奸——嚴嵩
婉約派集大成者,北宋詞人周邦彥
始於漢武帝時期的紀年方法——年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