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魏晉清談看魏晉名士的處世態度

2020-12-13 木木說植物

導語:

玄學的出現是魏晉時期重要的一個標誌,隨著玄學的出現,魏晉名士之間一種名為清談的辯論形式開始風靡。所謂魏晉清談就是指魏晉名士們,針對玄學問題展開析理問難,並且就某一玄學問題反覆辯論的文化現象。清談是魏晉時期的時代特色,對這一時期的文人的生存狀態和文化創作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清談之風的來源

學界有些學者認為,魏晉清談之風來源於東漢末年的"清議",而實際上,這兩者並無直接的關聯只是因為漢末的人物品評在一些文獻中被稱為"清談",而"清議"實際上就是一種非官方的人物評論,所以後代學者才會將二者混淆不清。

魏晉清談真正的起源應追溯到建安時代的士人辯論。清談常表現為兩人對談,互相辯論,不止一個回合,有主持,有聽眾,與今天的辯論賽有些許相似之處。

辯論的雙方,各持正反兩方的觀點,其辯論的焦點不在於誰對誰錯,而在於如何證明自己的觀點。如魏晉的名士孔融的"汝穎優劣論",阮瑀的"文質論",都是在清談辯論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魏晉名士清談些什麼?

如今的辯論賽辯題五花八門,可以辯論"單身是狗還是貴族"也可以辯論"貿易保護主義能否抑制"。魏晉名士們辯論的話題雖不如現代辯論賽這樣多樣開放,但是他們所辯論的內容在我們如今看來也十分有趣可愛。比如眾多名士一起探討"養身之道","五石散真的養生嗎?";

亦或是眾多名士一起品評歷史人物,"項羽是否是真英雄?";也可相聚探討音樂,"音樂有無哀樂?"。辯手在清談時,往往要手執一麈尾——即一種用麈尾毛做成的類似扇子的物件,也就是如今所說的浮塵。揮麈尾而談成為兩晉名士的典型形象。

名士們進行清談時,除了要有理有據外,還十分注重辭令文採的修飾。切忌長篇大論空洞虛話,講究簡明扼要,直擊主題,一語道破真諦。

同時進行清談時,辯論者的態度與儀表也十分講究,辯論者須舉止有禮,謙和有度,不因辯論不及他人就惱羞成怒惡語傷人。

清談與魏晉名士的處世態度的關係

魏晉南北朝分裂割據不斷,民族問題嚴重,整個社會處於極大的動亂之中。同時,魏晉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都包含著問題,統治者的無能,讓他沒有能力來解決這些問題,在這動亂的社會環境下,魏晉名士們不願面對現實、想逃避現實,只有通過構建一個沒有混亂沒有戰爭的清淨的思維境界。

由於九品中正制度的影響,魏晉名士們多為貴族階級。他們既是土地財富的擁有者,又是政權的掌握者,他們想要逃避現實,但又不能離開現實,便只能走向老莊思想這一道,一邊心不在焉的做官,一邊清高自傲的清談講玄學。

清談的"清"字與"俗"字相對,在這些士人們看來玄學為"清",國事民生為"俗",這些心心相惜的名士們聚集在一起,在竹林間,清談辯論,不問國事,不言民生,專談老莊、周易,被稱為"清言"。

除了逃避現實之外,在一些記錄魏晉時期名士的生活的史料中,有些魏晉名士的行為總有一種裝瘋賣傻的嫌疑。阮籍為素不相識的兵家女的去世而痛苦、酒後毫不避諱的躺在沽酒女的腿上、嵇康在市集赤身打鐵。這些看似與那個時代格格不入的行為實際上都是他們的無奈與對現實無聲的反抗。

清談的產生的積極影響

士人們相聚探討辯論,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思想的傳播與解放。較為寬鬆的自由文化氛圍對玄學的發展十分有利。清談所產生的的書面文化成果也數不勝數,如嵇康的《聲無哀樂論》、《養生論》,阮籍的《達莊論》、《樂論》,都是這一時代清談留下的寶貴的文化成果,從這些文章中我們可以了解到那一時代人們的思想境界月與思維方式 ,他們極大的豐富了中國的文化史、哲學史與思想史,對後代的辯論方式也起到了一定的影響。

清談的主要辯論內容是玄學,所以對於玄學的深層次探討對於文人的心態、作風方便也有深遠的影響。玄學側重於追求"自然""無為"、是建立在老莊道教的為基礎初上的思想體系。所以士人對玄學的探求,使他們追求越名教而任自然,因此這一時期的士人們多表現為身處名利之中卻高蹈於風塵之外,不受功名利率的束縛,身雖入世,心卻出世。

這對中思維境界對從事文學創作是非常有益的,魏晉的文人墨客將自己的人生也變得藝術化,他們不拘於塵世,常常做出一些與世俗格格不入的行為,這也正是讓後人無限遐想與嚮往的"魏晉風骨"的來源。

同時"言有盡而意無窮"這一古典詩詞意象的重要審美原則也與魏晉清談離不開關係,魏晉清談的重要爭論點"言意之辯"就是這一審美原則的最初來源,他深刻的影響到後代古詩詞的創作與鑑賞。

玄言詩也是清談的產物,既將哲理通過對山水自然的刻畫隱晦的表達出來,既有"理趣"而又不落入"理障"。

結語:

魏晉清談是魏晉時期特有的時代特色,他與魏晉時期特有的政治、經濟、文化環境脫不開關係。他的出現是魏晉名士在這一時代背景下渴望脫離世俗追求理世界的表現。

清談在前期產生了相當多的積極影響,但在後期,隨著越來越多的士人沉迷清談而不務正業造成"清談誤國"現象的出現,使清談失去了持續發展的生機,然最終隨著魏晉亂世的消逝,隋唐大一統時代的到來而淡出歷史的舞臺。

相關焦點

  • 魏晉歷史趣聞:從魏晉名士「褒衣博帶」,窺探魏晉時期的穿衣風格
    魏晉名士的「褒衣博帶」風格提起魏晉名士,大多數人第一印象都會想到陶淵明。事實上魏晉時期的名士眾多,除了「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陶潛之外,還有王導、謝安、謝靈運、王羲之,以及深受世人敬重的「竹林七賢」。
  • 如何在這個時代活出魏晉名士的風範?
    想在當今這個時代活出魏晉名士的風範,著實不容易。首先,先決條件必須有,那就是要有錢有權。魏晉名士看似放浪形骸,不慕榮利,對錢和權唯恐避之不及,但他們其實並不缺錢。關鍵,魏晉名士不光有錢,錢對於他們不過是身外之物,因為他們之中的很多人從出生那天就高人一頭。比如像王羲之,大書法家,一出生就是右軍將軍。因為魏晉實行的是九品中正制,官員的選拔被世家大族所壟斷,庶族想要出頭很難,而世族身不動膀不搖就能當官。所以他們從不珍惜,往往甩手不幹去做名士。
  • 魏晉名士為何好清談?避世的文化模因、亂世的時勢激蕩,還有墮落
    東漢以來,官方儒學大發展,但儒學精緻化卻於國無益,國家還是亂了,於是物極必反,士大夫也就不玩儒學玩清談了。這個時期,士族精英集體墮落,陶淵明這種人還算是名士,但也徹底不跟社會合作了;而另一伙人就只能說是不要臉了,瘋狂地玩清談,實際卻在自我標籤、沽名釣譽。
  • 中國人最驚世駭俗的第三種人格:魏晉名士風度從何而來?
    狂狷人格發展到魏晉時代,在狂與狷的基礎上發展出了第三種人格——魏晉名士風度。魏晉名士風度不是憑空而來,它的形成具有其歷史的邏輯。在魏晉名士們看來,生命本當自由,不應該被束縛在名教的牢籠之中而不由自主,於是儒家名教的信仰體系開始坍塌,而老子莊子的道家道法自然的學說,開始重新在名士的心中投下巨大的漣漪。名士們談玄長嘯隱居在與世俗的隔離中追求生命的快樂,於是有了「正始」的清談與服藥。曹魏時代的「正始名士」們,談玄與服藥的風氣大盛。
  • 魏晉名士之所以驕傲,歸根結底是為了維護尊嚴
    魯迅說《世說新語》差不多是一部「名士底教科書」(《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陳寅恪以為《世說新語》乃是一部「記錄魏晉清談之書」(《陶淵明之思想與清談之關係》),有學者則稱其為「記載魏晉士大夫生活方式之專書」(《漢晉之際士之新自覺與新思潮
  • 魏晉名士有多「作」
    魏晉名士喜歡服用的"五石散",其實是含有劇毒的,但為什麼還要吃並成為上流人士的時尚呢?當時人們認為功效有三:一是祛病延年求長生。二是濟欲壯陽似春藥。三是養顏美容皮膚白。但同時也產生了三害:一是視力嚴重下降。二是皮膚敏感,易幹癢,"捫蝨而談"裡的蝨其實是服藥所致。三是暴躁易怒。而且,"五石散"還有一個名字:"寒食散",因其性熱,服食後必須用溫酒來調理,用冷酒就等於火上澆油,形同自殺。
  • 漢服形制科普:「魏晉之風」≠「魏晉風」?一字之差區別太大!
    比如多年以前,風靡一時的魏晉風,就是一種錯誤的形制啦。正確的漢服形制應該是晉制漢服才對。提到魏晉風的時候,大家就很容易將魏晉風認為成「魏晉之風」。其實,這兩者之間的區別還是很大的哦!今天,就帶大家一起來看看,什麼是「魏晉風」,什麼是「魏晉之風」吧!希望看完這些之後,大家就能夠分清它們哦!魏晉風的範圍極其廣泛。
  • 說魏晉名士「超然物外」的魏晉風度和「神韻飄逸」的魏晉書風
    魏晉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特殊時期,在戰亂,分裂,動蕩的時代背景下,一大批地位顯赫的上層名流和有家族地位的文人,以及有錢的風流名士,崇尚自然,率真任誕而風流自賞。不計民聲,不問世事,飲酒作樂,作詩作文,超然物外,醉生夢死,其實,魏晉風度在歷代每每遭貶。
  • 為何說魏晉清談之風誤國誤政?又為何能蔚然成風,綿延300年?
    魏晉南北朝的清談之風,始於魏之正始年間。何晏、王弼、夏侯玄等正始名士,是清談的祖師和倡導者。他們的虛無主義世界觀,代表了當時上層士族們空玄的精神狀態,適應了這些門閥貴族窮奢極欲的享樂要求,加上正始名士地位高、名聲大,如「何晏為吏部尚書,有位望,時談客盈座」,遂使清談之風在上層集團中迅速蔓延開來。
  • 魏晉名士的特點是風流,但風流的背後往往是極端的醜陋
    魏晉名士的特點是風流,但風流的背後往往是極端的醜陋魏晉名士的精神特質和言行風範,為後世追慕不已,但是拋開時代的局限和個人的掙扎,魏晉名士的特點反而是「醜陋」,即所謂「風流」「通達」背後的「審醜」區位,這種超越了人性價值觀的人生氣度主要是在士族階層中形成,被人們廣泛接受和欣賞的背後,實際上是一種「醜
  • 魏晉之風骨,現代文人墨客的烏託邦
    正文:魏晉是一個動亂的年代,也是一個思想活躍的時代。新興門閥士夫階層社會生存處境極為險惡,同時其人格思想行為又極為自信風流瀟灑、不滯於物、不拘禮節。士人們多獨立特行,又頗喜雅集。雖多被後世所詬病,但魏晉時期,名士具有的率直任誕、清俊通脫的行為風格,多為後世所嚮往。
  • 在魏晉眾多名士中,從王羲之身上讀魏晉風骨
    魏晉時期湧現了許多風流名士,他們不羈的性格與極高的藝術造詣都是其他時代中所罕見的。其中,王羲之不僅以奪目的書法,成為我國藝術史上一朵燦爛的奇葩,其文學成就與灑脫的人格都是魏晉風骨的極佳體現。郗鑑很好奇,便到王府看這位袒腹男子,王丞相派屬下把人叫出來,正是容貌出色、風度翩翩的王羲之。郗鑑十分高興,立刻決定將女兒嫁給他。看來,郗鑑也很欣賞王羲之灑脫曠達的性情,才會選定這一「東床快婿」。這件事被載入史冊,「東床快婿」這一成語也沿用至今。正所謂字如其人,正如其灑脫不羈的性情,王羲之的書法「飄若浮雲,矯若驚龍」。
  • 如何理解魏晉「看殺衛玠」?
    一、成語「看殺衛階」是什麼意思衛階是魏晉時出名的美男子,自小長得是膚白勝雪,唇紅齒白,但是身子骨不太好。據說他來到東晉都城建業時,廣大群眾傾城而出,「觀者如堵牆」。二、「看殺衛階」的魏晉背景魏晉時期,是東漢滅亡後,三國到兩晉的那一段時間,魏晉中「魏」指的是三國北方政權曹魏,而「晉」指的是司馬氏建立的晉朝, 此時北方是十六國時期,史稱「五胡亂華」。由於那時政權更替頻繁,魏晉以及隨後的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朝政、經濟和思想大混亂時期。
  • 蝦扯蛋:如何活出那些「魏晉名士」的風採
    任何一個脫離了物質基礎的名士風採,都他娘的是扯淡。陶淵明他老人家能夠不為五鬥米折腰,這是因為他老人家有一大塊地,能夠自己種菜。如果他的連地都沒有,連飯都沒吃的,別說五鬥米,你給他一升米,你看他折不折腰?還不折腰,餓他三天,你再看。
  • 為什麼魏晉時期的名士很多都在民間,而唐宋名士卻幾乎都在朝廷?
    中國歷史上「名士」這一個詞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內涵,尤其是在魏晉時期,「名士」顯得尤為不同。這就給人一種觀感,似乎魏晉時期的民間有很多的「名士」,而唐宋之後的「名士」多有官職。那麼,這其中有什麼區別呢?
  • 魏晉名士的「另類」之風,只有想不到,沒有他們做不到
    但有這麼一個時期,有這樣一群人,儒家思想中的「禮」對他們來說形同虛設,他們做事「另類」獨特,與人談話時更是酣放恣肆,這種風度就是魏晉風度,這群人也就是被人熟知的魏晉名士。 魏晉名士圖 魏晉時期,竹林七賢為先驅,「另類」之風蔚然成風 翻看魏晉的史書,細心的人會發現,其中很多人物的評價中都有「不修小節
  • 未能免俗,魏晉名士阮鹹
    阮鹹是魏晉名士,他的叔叔是當世才子阮籍。在晉朝,有七月初七曬衣服的風俗。阮鹹家中貧寒,沒有綾羅綢緞的高檔衣服可曬,只能在院中晾曬一條圍裙,權當應景。有人嘲笑阮鹹家貧,他沒當作一回事,反而自嘲,未能免俗,也像大家那樣完成時令風俗。通過這個故事,讓人們看到了,放蕩不羈的名士,也會走一下「尋常路」。說阮鹹未能免俗,頗有一點真名士自風流的味道,讚揚他不在意外界眼光。
  • 魏晉時代的清涼,誰曾執麈尾,揮羽扇
    通常認為產生於魏晉時期,是當時竹林七賢等魏晉名士清談用物,諸葛亮指揮三軍時所持之扇亦是麈尾。經筆者從考古及文獻考證等多方面研究後認為,學界一些通常認識還有可再商榷之處,有必要從起源、形制、功用、發展、演變等方面,重新對麈尾及羽扇進行探究。
  • 魏晉名士阮籍、劉伶,他們的有些所作所為,讓人啼笑皆非
    魏晉名士阮籍、劉伶,他們的所作所為,讓你大跌眼鏡還在羨慕魏晉風骨的瀟灑?看看他們都做了什麼!許多精彩的穿越小說,主人公從現代回到古代,依靠金手指,開啟一路開掛的人生,令許多人都憧憬著自己也能穿越到古代,過一把做人生贏家的癮。魏晉南北朝有許多名士,他們的風流瀟灑令人羨慕,如果穿越回到那個時代去做名士,又會過上怎樣的生活呢?
  • 魯迅眼裡的魏晉風流
    孫伏園記劉半農贈送魯迅「託尼學說,魏晉文章」一聯,「當時的朋友都認為這副聯語很恰當,魯迅先生自己也不加反對」。魯迅身上那種決不妥協、「一個都不寬恕」的鬥爭性格,與魏晉名士的清議派頗有相類之處。」惟其如此,1927年9月間在廣州夏期學術演講會講時,魯迅才做了《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的演講,第一次把「魏晉風度」及文章與名士風流諸方面,做了沉著痛快的評述。今天看來,這篇演講稿算得上是才氣橫溢、不可多得的佳作,儘管其中難免有些「知識性錯誤」,終究瑕不掩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