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體弱的調養——再談九珍扶子湯
現在,最牽動人心的就是孩子的病了,有很多孩子,因為某種原因,身體一直有病,總是弱不禁風,有時甚至幾天一感冒(這是很多這樣孩子的共同特點),最後甚至出現哮喘等病,醫院跑的簡直如同家常便飯,家長為此傷透了腦筋。
這樣的孩子,西醫目前也沒有好的調理方式,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激素,但是沒有一個好的解決方案,基本屬於來什麼病,治什麼病的狀態。
中醫的特點是,不但治療你現在的病,更看重怎麼調整你的身體,讓你逐步恢復,儘量不去患病,身體強健起來,有的人喜歡比較中西醫的各自優勢,其實「治未病」,在預防上下手,是中醫的優勢,現在西醫也開始引進這樣的概念。
為什麼會用九珍扶子湯來調理小孩子的這種體弱呢?來由是《醫學三字經》裡的話,這個《醫學三字經》是清朝陳修園寫的,通俗易懂,他對小兒病的論述如下:「小兒病,多傷寒,稚陽體,邪易幹。凡發熱,太陽觀。熱未已,變多端。太陽外,仔細看。遵法治,危而安。若吐瀉,求太陰;吐瀉甚,變風淫;慢脾說,即此尋。陰陽症,二太擒;千古秘,理蘊深,即痘疹,此傳心。誰同志,度金針。
這裡面大家注意了,有這樣一句:陰陽症,二太擒。這是什麼意思?原文注釋:「三陽獨取太陽,三陰獨取太陰,擒賊先擒王之手段也。」然後又說「喻嘉言通禪理,後得異人所授,獨得千古之秘」。
這段話,道出了小兒病的調理方法,陳修園特別的崇拜喻嘉言,《醫學三字經》裡面大量的引用喻嘉言的經驗,喻嘉言的故事我們講過,確實得到過高人的傳授,不過陳修園寫錯了,不是學佛之後得到的,而是小時候就得到了,顯然陳修園認為他得到了千古之秘的傳授,這個秘訣就是「陰陽症,二太擒」,意思是,小兒在外感的時候,只去抓太陽經的問題就可以了,這是抓主要矛盾,喻嘉言認為,小兒不像大人那樣有那麼明顯的傳經,通常只要抓好第一道防線,就可以了,他經常用桂枝湯來治療受寒,然後,他提出了對於小兒的陰證,只要主抓足太陰脾經就可以了,這是抓主要矛盾的做法。
而現代的孩子,一遇到冷風就感冒,稍微一冷就犯病,這不就是陽氣不足的表現嗎?這就是所謂的陰證,按照喻嘉言的說法,應該是從脾經論治。
從喻嘉言的這個「千古之秘」中悟出,原來這些看似呼吸系統的疾病,其實都是脾胃不足引起的,所以就在看到這樣的病症的時候,除了急性期治療肺經,其他的時候都調理脾胃,結果孩子們都基本獲得了恢復,不再頻繁感冒,哮喘了,身體也開始強健。
現代的西醫現在也開始發現了這個問題,他們認為在誘發哮喘的眾多因素中,飲食作為一種特異性過敏原佔有較高比例。這種食源性哮喘在成人中並不多見,但在兒童,尤其是嬰幼兒中則佔較高比例,也就是說,年齡越小,食制導致哮喘的越多見。可能與小兒胃腸道機制不夠完善,尤其是消化道的黏膜還沒有發育完全,某些大分子蛋白通過消化道黏膜入血,並作為異種物質刺激機體發生過敏反應有關。隨著小兒年齡的增長,其胃腸功能逐漸完善起來,對食物耐受性逐漸增強,食源性哮喘也就逐漸減少。
如果西醫不做類似的研究,很多人就不會想到脾胃系統和哮喘的呼吸系統有什麼關係,中醫認為脾胃屬土,肺屬金,土生金,所以脾土是肺金之母,這是中醫用五行的分類法來標示脾胃與肺經的關係,脾胃一出了問題,肺經也容易出問題,但是中醫這麼提出來,很多人就會跳出來,說中醫在胡說八道,即使中醫用調理脾胃的方法治療好了哮喘,這些人也認為是偶然,但是現在西醫也在做研究,提出了相關的解釋,這說明事情的本來認識就是這樣的,中國古代中醫的觀察是仔細的,分析是正確的。
但是,現代的中醫反而丟了這些內容,見到咳嗽哮喘,就用肺經的藥物,其實,在不發作的期間,好好的調理脾胃才是根本之治,這就是為什么九珍扶子湯被稱為「醫中正道」的原因。
在九珍扶子湯中,山藥、薏米、茯苓、白扁豆都是補脾的藥物,也是藥食同源之品,這些看似平和的食物,其實在補足脾胃之氣的過程中,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的。
現在九珍扶子湯各地有很多的產品,自己做起來很麻煩,如果能夠買到成品,服用起來很方便的。
其實,這是食療的方法,中醫講究的是藥食同源,用平淡的食品,最終調和脾胃,解決大問題,這也是九珍扶子湯被清宮御醫評價為「醫中正道」的原因。
只是,需要注意的是:在孩子發病的急性期,還是要對症治療,如果孩子的舌頭紅,舌頭上滿布明顯突起的紅點,說明有熱,此時要清熱,等熱去了,再調理脾胃。
總之,小孩子的身體恢復得特別的快,家長們不用太擔心了,有時一轉眼孩子的身體就會好的,都出乎我們大人的意料。
2、為什麼我這麼強調要通過食療來調理呢?
在很多調理身體的孩子中,有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就是脾胃出現問題的居多,很多非常複雜的病,最後診斷再三,還是從脾胃那裡找到發病的根源。
舉個例子,有個孩子是鼻炎,鼻子總是感覺堵,有鼻涕,注意看這個孩子的臉色,這個孩子最突出的表現,就是脾胃不足,雖然看著這個孩子在沙發上跳來跳去的,感覺精神頭很足,但從臉色告看,就是脾胃有問題。
這裡要告訴大家的是,孩子們貪玩,他們的生機很強,所以總是很活潑的,這個不是正氣是否足的依據,很多脾胃不足的孩子,一樣的多動。一般如果孩子蔫了,那除了急症,就是真的出大問題了。
所以這個孩子的調理,就是開始的時候用了點通竅的藥物,沒用幾天,後來就直接調理脾胃了,結果,過來一段時間,家長告訴我,孩子的鼻炎基本沒有什麼症狀了。
這樣的情況很多,這樣就促使我總結,下面和大家聊聊。
脾胃和肺的關係,現在讓家長最頭疼的,往往就是呼吸系統的問題,當然,感冒誰都會有,但是絕大多數的人,感冒好了也就好了,可是偏偏有的孩子,感冒之後,往往是各種複雜的呼吸系統的問題,什麼鼻炎,什麼哮喘,頑固性咳嗽等,不一而足,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這往往就是脾胃不足導致的,在中醫裡面,脾胃屬土,肺屬金,在五行裡面,土生金,也就是說,土是金的母親,這樣,脾胃和肺的關係就明晰了,原來脾胃是肺的母親,中醫裡面有個習俗,就是「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按照這個治療原則,如果肺虛,那麼就要補肺的母親——脾胃。
這就是中醫的奧秘,很多人問,如果直接補肺不就可以了嗎?為什麼要繞個彎子,先補脾胃呢?
原來,這就是我們老祖宗的聰明之處,您想,一棵樹,葉子枯萎了,您是先澆樹根,還是先澆樹葉呢?就是這個道理,要滋補一個臟器,我們先滋補它生發的源泉,這就是一種智慧。
還有脾胃和肝的關係,這個我以前談論過了,錢乙說的好:「土虛則木搖」,這是很多肝經問題的一個方面,很多肝經的問題,如果追溯,可以找到脾胃的問題。
另外一個問題,就是脾胃和腎的關係,這兩者一個是先天之本,一個是後天生化之源,我們腎裡面的腎精,是從先天繼承來的,但是,在出生以後,就要靠飲食吸收的精微物質,和呼吸吸入的精微物質結合,再結合先天之精,最後形成腎精,儲藏在腎中,這是我們生在的根本,所以如果脾胃虛弱,則會影響腎精,導致孩子生在緩慢。
脾胃出現問題,主要分兩個方面,一是是積滯,一是虛弱。
所謂的積滯,就是本來應該運化的食物,沒有完全運化,結果形成了積滯,這種積滯,是一種病理性物質的停滯,並不一定就是食物停留在脾胃中了,有的家長問我,給孩子吃的已經非常少了,怎麼還有積滯?
這個問題的回答就是:積滯並不一定是食物停留,可能還是一些其他的病理性產物,有的食積孩子就是胃口不好,不吃東西,非常的瘦弱,面黃肌瘦,肚子大,而有的孩子則表現為非常的能吃。
明代有位著名的醫學家叫薛立齋,我在《這才是中醫》裡面寫過的,這位是太醫院的院長,他的父親也是御醫,他父親之所以入太醫院,就是因為擅長兒科,他們家傳的,就是宋代名醫錢乙的學術思想,所以可以說,薛立齋對兒科是非常精通的,他在他的兒科專著《保嬰撮要》中說:「凡小兒積滯或作痛,皆由乳哺不節,過餐生冷,脾胃不能克化,停滯中脘,久而成積。或因飽食即臥,脾失運化,留而成積」。
他說的食積的原因,是因為餵養不當,比如過去古代講究哺乳之後不能馬上餵食,餵食之後不能馬上哺乳,就是不能混食,又比如孩子最好不能多吃生冷,現在很多孩子從冰箱裡拿出來東西就吃,還有薛立齋提出,不能吃飽就躺著睡覺(飽食即臥),這個恐怕很多人都沒有注意,這樣會傷脾的,小孩子餵飽了就睡覺,這恐怕也是很多家庭的習慣吧。
3、談談孩子們的身體調理(二)——食積的起因
嚴格地說,這也是城市化帶來的一個問題,其實在農村,能夠吃的就是那麼多的東西,就是現在地裡面產的東西,西紅柿下來了,就是西紅柿,黃瓜下來了,就是黃瓜,我還記得,小時候,在東北鄉下姥姥家,秋天樹上的梨子熟透了,掉了下來,姥姥撿起來,用衣襟擦擦,就遞給我吃了,這是秋天,如果您春天想吃梨,對不起,吃不到。
大家看到了嗎?這是對應的,什麼季節,吃什麼食物,這可是人類長期經歷的情況,很多習慣是從有人類開始就有了,幾萬年的歷史了,有的是幾千年的歷史了,雖然有的有所改變,比如幾千年前我們種稻子了,但是大多數,還沒有改變,這是一種適應,我們的身體和自然已經基本達成一致了。
這種情況,在塑料大棚出現以後,得到了改變,這是種進步,但是背後意味著什麼,我們還不是十分的清楚,尤其是刺激植物生長的激素出現以後,改變更大了。
同時,現在生活水平提高,各種食品在城市匯集,冰島的三文魚、澳洲的龍蝦我們全都能吃到了,這是指的全面性,全球的,基本可以一網打盡。
也就是說,我們現在能夠吃到的食物的品種,是人類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我常常說,現在我們老百姓吃的食物的豐富程度,和過去的皇帝差不多。
還有美味方面,各種烹製方法都有了,為了味道好,幾乎什麼辦法都想了,各種猛料都填進去了,我經常看到,某某秘制的食物,是祖傳的用了幾十味中藥如何炮製的,我一看就覺得這個東西不能吃了,我開方子都力圖藥味少呢,敢情這兒是不怕多,越多越好啊!
這裡面,以香燥性熱的調料居多,這些東西吃進去,也一定會影響我們的身體的。
大家可能覺得我說的過分了,我們的孩子吃的很正常啊,沒有什麼問題啊?
其實,來找我調理身體的孩子,飲食都有過失常的歷史,《黃帝內經》裡面說了:「飲食自倍,脾胃乃傷」,意思是吃多了,就會傷脾胃,要知道,孩子自己是喜歡美食的,他不會像大人那樣吃飽了,就有節制了,孩子不會,他們喜歡吃,一定會吃到多的。
很多家長說:我沒有給孩子亂吃東西啊?
其實,都是在不知不覺中亂吃的,其中大多數情況,是在愛的光環裡面給孩子吃的。
給大家舉個例子吧。
這是一個普通的家庭,因為怕孩子不愛吃飯,所以這天做個五個菜(大家注意,這是真實的例子,我不說是哪裡發生的了)。
家裡的幾個成員都有些忐忑,因為不知道今天孩子是否愛吃飯,之前有時候沒有做對胃口,孩子就鬧著不吃,這讓家裡很是頭痛,大家痛責自己上次沒有抓住孩子的胃口,覺得很對不起小寶寶。
今天,把近兩歲的孩子抱到了餐桌前。
孩子一眼望到了魚肉,立刻伸手去抓,家人大喜過望,老太太說:「小傢伙今天想吃這個,太好了!」
於是,孩子開始吃魚肉,全家給跳魚刺。
期間,孩子母親幾次給孩子蔬菜,孩子吃了一口,吐掉了,於是,又嘗試了幾次,就不再給孩子餵蔬菜了,就是一口魚肉、一口粥,一口魚肉、一口粥。
最終,孩子吃飽,再餵不吃了,於是大家很滿意,長長地舒了口氣,今天終於渡過了這次難關,帶著玩去吧,幸福的小寶寶,下次吃飯看你喜歡吃什麼,我們會儘量準備的。
然後,出去對外面的人說:我太愛我的寶寶了,我會為他奉獻一切的。
不知道大家是否見過類似的場景,這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這裡面最大的問題是:家長被孩子的欲望牽著鼻子走,沒有能力調整。
要知道,孩子的欲望是需要調整的,需要我們引導,告訴他什麼樣的條件反射是正常的,什麼樣不正常,大多數孩子出現的問題,都是我們沒有正確地利用條件反射原理。
我曾經看美國的相關資料,有孩子就是鬧的翻天了,所有人都沒有辦法,最後是育兒專家,在理論的指導下,合理運用正確的條件反射手段,指導家長給調整了過來。
如果跟著孩子走,孩子很可能會建立一個壞的條件反射機制,讓你無法控制。
比如,你不給買玩具,他就哭,然後你就妥協,買了,於是,孩子就知道這是一個條件反射,下次他還是這麼嘗試。
吃飯也是一樣,如果我們按照孩子喜歡吃的思路來走,最後就會失去原則。
在上面這個例子裡面,出現了幾個不好的趨勢:
第一:直到孩子徹底吃飽,才算大家滿意。但是,這不是按照合理的量來計算的,是以孩子吃到飽,吃到不想再吃為止的,其實,對於孩子,當他意識到自己無法再吃下去的時候,已經是過飽了。
第二:順從了孩子的喜好,結果導致飲食品種單一,一次攝入了過量的單一飲食,對孩子的營養結構不利。
第三:建立了不恰當的條件反射,孩子知道了自己不想吃的東西,只要哭鬧,就可以不吃,最後大人一定會換成自己喜愛的食物的。
中醫認為,孩子的脾胃之氣還沒有那麼足,運化之力不夠,如果吃了過多的某種食物,會導致食積,而食積就阻礙了氣機的正常運行,這樣外邪就容易入侵了。
《幼科證治準繩 宿食》云:「兒幼不知撙節,胃之所納,脾氣不足以勝之,故不消也。」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所以在兒童中,因為食積導致的外感病是很多的,很多小患者,用常規的治療外感的方法分毫無效,結果,加入消食導滯的藥物,立刻就見效了。
這裡,引用一句古代醫書的話來說明這事兒,《幼幼集成 諸疳證治》云:「谷肉果菜恣其飲啖,因而停滯中焦,食久成積,積久成疳。」
4、中醫說的積食到底是什麼?
這需要先給大家講一下脾。這個脾到底是什麼東西呢?實際上,中醫的脾跟西醫的脾不是一回事,西醫的脾是什麼東西呢?西醫的脾是免疫系統的一個器官。參與生產淋巴細胞,西醫的脾切除沒問題。這人車禍導致脾破裂,脾直接切掉,沒事,活得好好的。中醫的脾可不行了,這兩個為什麼不一樣呢?西方的醫學進到中國來的時候呢,他的spleen應該完全起一個其他的名詞,叫「斯普林」什麼的就可以了。但是不知道誰,一下把中醫的脾就給安到這上頭去了。中醫的脾是有自己的概念的,後世就把這spleen也叫脾了,這兩個脾就混了,我剛學中醫的時候也學得亂得很,這需要大家一點點理解,實際上,中醫的脾包括西醫的脾和胰兩個臟器,但是其功能還遠遠大於此。它還包括吸收食物中的營養,還負責生血,還負責統血,還負責統水等等。
其中,一個重要的職責:中醫的脾是負責運化食物的。
什麼是運化食物呢?就是把這些水谷精微吸收並向全身輸送。這種輸送有兩個方面。
運化,運和化不是一回事兒
什麼是運化呢?
中醫認為:食物進入身體,要經過「消」、「化」、「運」三個環節。
食物進來首先進入的是胃,胃是管什麼呢?胃是管受納的,我們吃進東西,胃負責接受,胃好比收發室。胃把東西接收完了,接收完以後做初步的處理,把完整的食物變成易於分解的小塊, 把食物給分解了,不再是一塊一塊豆腐,不再是一棵一棵青菜, 而是成為糜狀的東西了。就是我們通常所講的「消化」的「消」的部分。這個時候食物還是食物,只不過被拆分了。
接下來輪到脾工作了,脾幹嘛呢?脾要把食物先化掉,食物本身並不是我們身體能夠吸收的物質,比如白菜我們沒法兒直接吸收,但是我們的脾可以把它給「化」成我們可以吸收的物質,這個過程叫「化」,這是脾的功能。所以大家看到了,我們平常所說的「消化」這個詞其實是包含著兩個含義,不一樣,「消」是磨啊,是拆分啊,物質還是原來那個;「化」就是把它變成能夠吸收的東西了,給它化成這個什麼樣的東西呢?
為什麼叫「脾主運化」呢?因為「化」之後,還有「運」。當脾把食物給化成可以吸收的物質之後,脾還負責把它送往全身各處。其中,食物化成一些好的東西叫精微物質,其中清輕的物質往上走,向上輸送到心肺,成為氣血化生的來源;另外一方面是輸送到全身,濡養四肢百骸。有一些重濁的物質向下走,其中糟粕會被排出體外。
這叫運化的運,像灌溉一樣,將營養物質輸送到全身,所以《黃帝內經》裡說:「脾為孤髒,中央土以灌四傍」。說這個脾為孤髒。它在中央的位置,它能夠灌溉四方,能夠像灌溉大地的那種溝渠一樣,去灌溉我們四肢百骸。所以,這是脾的運化。 中醫有句話叫四季脾旺不受邪,這是醫聖張仲景說的。這句話就說明了脾的重要性,意思是脾是人體正氣的來源,任何時候,只要脾氣旺盛,那麼人體就不容易受邪。
關於孩子的脾胃,有一個問題容易出現,就是小孩特別容易積食,這是小孩的特點,特別容易積食。我們說不能給孩子吃多了,現在絕大多數孩子的脾胃太弱了,我們給他吃了好多好吃的,堆到裡面了,一下就瘀住了。比如說那種奶油蛋糕,很多都是反式脂肪做的,如果大量吃下去,吃完很容易就病,所以總有家長對我說,昨天孩子開生日晚會,然後剩下的一半蛋糕她的孩子都給吃了,然後今天就開始哮喘了。
所以,積食的孩子特別多。那麼什麼是積食呢?積食就是孩子對某些特定的食物,突然攝入過多了,超過了脾胃的運化能力,結果導致脾胃功能減弱。這就是積食了。我經常說,孩子像金魚一樣,看到喜歡吃的東西,就會無休止地吃下去,此時需要父母擔起阻攔的責任,這是保護孩子。可是,有的父母覺得我愛孩子,就是要把他最喜歡吃的東西提供給他們,讓孩子吃個夠,結果,這樣反而傷害到了孩子。
舉個例子來形容什麼是積食,如果我們把電腦裡面的文件都打開,我們同時打開幾個沒有問題,當我們讓一千多個程序同時運轉的時候,電腦就會死機了,這種死機就和積食一樣。我們每天吃的食物是多樣的,適量的,沒有問題。當我們吃同一種東西,吃得非常多的時候,超出了我們脾的運化能力,結果就導致脾的「死機」了,這就是積食,也叫食積。
積食也會大致有分類,有的孩子一點東西都不想吃,沒有胃口,這往往是積在胃部更多,因為胃不能受納了;有的孩子卻特別能吃,可是還是很瘦,這往往積在脾更多,脾無力運化了,身體沒有營養,於是發出求助信息,報告司令部說需要吃更多的東西,這樣司令部發出指令,要吃跟多的東西,於是孩子就開始猛吃,可是吃得越多脾越無力運化,最後就都瀉出去了。
積食還會分出寒熱來,如果孩子的身體偏於陰虛,那麼積食以後,積滯容易化熱,導致溼熱積滯為患;如果孩子素體陽虛,則積食很容易傷到脾陽,導致孩子的陽氣不足,形寒肢冷,這樣的情況一般比較嚴重,甚至會影響孩子的發育。
積食還分有形的和無形的。有的是積滯的食物還在,這往往是剛剛吃的,是急症,比如孩子吃喜歡吃的奶油蛋糕吃多了,吃了半個,第二天發燒感冒了,此時是有形的積食還在,這是有形的,此時只需要把積滯清掉就可以了;還有一種是無形的,這往往是慢性的,就是吃某種食物過多,傷害到脾胃的運化功能了,此時可能具體的食物有可能不多了,這叫脾虛夾積,還有點有形的物質,還有的時候是積滯的食物早已不在了,但是脾胃卻依然無法正常運行,這種孩子正氣不足,往往容易導致反覆外感,這種情況就是「無形之積」了。如果不及時調理,會逐漸變成「疳積」,所謂「疳積」就是因為餵養不當或者久病導致的嚴重的營養障礙。
那麼積食有哪些表現呢?積食的孩子舌苔中間會開始變厚,有的是全部變厚,有的是只在舌體中間,出現一個硬幣一樣的變厚的圓圈,這都顯示孩子可能出現積食了。
同時,孩子的嘴裡開始有味了,有的家長會敏感地聞到孩子口中的異味,這就是因為胃氣不降,導致的口中異味,有的孩子還會噯氣,反出酸腐的味道,嚴重的還會嘔吐。這就是有積食了。
有的孩子,還會出現大便的味道特別臭的情況,會有酸腐的味道,古人形容「臭如敗卵」,這也是症狀之一。
絕大多數孩子,此時不想吃東西,不想喝奶,很容易煩躁啼哭,晚上睡覺不安穩。
如果孩子會形容自己的身體情況了,會說自己脘腹脹滿。
一般對於剛剛出現的積食,家長心中是最清楚的,因為孩子吃了什麼家長最知道。
5、再談小兒肺部保養
一些家長餵養不當,導致小兒脾胃受傷,脾胃在五行裡面屬土,肺屬金,土生金,也就是說:脾是肺的母親,脾受傷了,當然肺也不會好過,這是中醫裡面的道理。
那麼,如果肺部受傷,該怎麼調理呢?
在孩子的平穩期,要抓住時機,給孩子調理脾胃。
肺經虛弱的孩子,如果在平穩期不調理脾胃,等到肺經的病發作了,那就會陷入疲於奔命的有很多家長是這樣的:孩子感冒了,咳嗽,於是趕快去醫院,到處求訪名醫,吃了很多藥,見效很慢(因為孩子的正氣不足),然後經過漫長的治療,終於有些恢復了,結果,天氣突變,孩子又開始病了,家長几乎崩潰……
狀態,不斷地去撲救新發的病症,忙於應付,總是處於被動的狀態。
6、九珍扶子湯原料
九珍扶子湯原方見明代兒科醫家萬全的著作《幼科發揮》,在原方的基礎上,根據現代兒童的飲食和生理特點,加減化裁,組成了現代小兒專用食療方,九珍扶子湯,原料全是採用藥食同源之品。
九珍扶子湯的成分:
山藥:選用河南焦作溫縣的懷山藥。清代醫家石芾南《醫原》:「小兒病存陰為第一要義」。山藥性平味甘,歸肺、脾、腎三經,能補脾益氣,滋養脾陰。
茯苓:選用雲南茯苓的雲苓。茯苓是祛溼的藥物,具有補脾的作用,但茯苓補脾是通過洩溼來完成的。中醫認為脾屬土,土最討厭水溼,茯苓可以幫助脾土清除水溼。
大棗:選用新疆的哈密大棗,俗稱「白益紅」。它性溫味甘歸脾、胃二經,具有補中益氣、安中養脾、平胃、通九竅的功效,兼以調節湯的口味。
薏苡仁:選用福建省仙遊縣,俗稱:「金沙薏米」。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金沙薏仁健脾益胃,補肺清熱,祛風勝溼,養顏駐容,輕身延年。我們很多人只是籠統地知道薏米能祛溼,卻不知道李時珍記載的有祛溼功效的薏米其實是特指金沙薏米。
它和茯苓截然不同,茯苓祛溼,藥性是向上走的;薏苡仁祛溼,藥性是向下走的。這兩味原料一上一下,一升一降,一起用力,就會使人體內的圓運轉起來。中醫有一個常識,就是在滋補的時候,先要除掉身體內的溼氣,溼氣不除,會影響滋補的效果,而這個薏苡仁正是祛溼最好的東西。
白扁豆:選用雲南白扁豆。白扁豆性微溫,味甘,歸脾經、胃經。具有補脾和中、化溼消暑的作用,屬補虛藥中的補氣藥。
雞內金:選用蒙山草雞的雞內金。它性平味甘,入脾胃膀胱經,具有健胃消食,化積排石等作用。現代藥理研究認為,雞內金主要含有胃激素,角蛋白,胺基酸等成分。有增加胃液分泌量和胃腸消化能力,加快胃的排空速率等作用。
山楂:選用山東青州敞口山楂。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凡脾弱食物不化,胸腹酸刺脹悶者,於每食後嚼二三枚,絕佳。」它性微溫,味酸甘,歸脾、胃、肝經,具有消食健胃,行氣散瘀,化濁降脂的作用。張錫純的《醫學衷中參西錄》中講:「山楂,若以甘藥佐之,化瘀血而不傷新血,開鬱氣而不傷正氣,其性尤和平也。」
陳皮:選用廣東新會十年陳皮,它性溫,味苦、辛,歸肺、脾二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溼化痰的作用,與山楂同用,主要用於食積氣滯。
甘草:選用內蒙古阿拉善左旗的王爺地草。它性平味甘,歸心、肺、脾、胃四經,補脾益氣,調和諸藥,具有補脾益氣的作用,用於脾胃虛弱導致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