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芙蓉葉
藥名:木芙蓉葉 mufurongye
別名:拒霜葉、芙蓉花葉、秋芙蓉葉。
英文名:Folium Hibisci Mutabilis
藥用部位:錦葵科植物木芙蓉Hibiscus mutabilis L.的葉。
植物形態:落葉灌木或小喬木。樹皮灰白色,莖有星狀毛及短柔毛。葉互生,寬卵圓狀心形,花單生枝端葉腋,小苞片8,線形;萼鐘形,5裂,裂片卵狀三角形,苞片及萼片密生黃褐色茸毛;花瓣5或重瓣,寬倒卵圓形,初開時白色或淡紅色,後變深紅色,花徑8釐米;單體雄蕊;雌蕊1枚,子房5室,柱頭5裂。蒴果扁球形,直徑約2.5釐米,生黃色剛毛及綿毛,果瓣5。種子多數,腎形。花期8~10月,果期9~11月。
產地分布:分布於河南、廣西、四川等地。
採收加工:夏、秋季採摘完整青葉,紮成小捆,曬乾。
藥材性狀:有葉柄,粗約0.3釐米,葉片多捲縮、破碎,完整者展平後呈卵圓狀心形,黃褐色,葉片大型,常摺疊,葉面灰綠色,葉背淡綠色,脈隆起,被灰色星狀毛。質脆易碎,氣微、味微辛。
性味歸經:性涼,味微辛、苦。歸肺經、肝經。
功效與作用: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消腫止痛。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涼血藥。
臨床應用:用量10~30克,煎服;外用適量,研末調敷患處。用治肺熱咳嗽、吐血崩漏、癰腫瘡毒、淋巴結炎、闌尾炎等,外用治癰節膿腫,燒傷燙傷等。
藥理研究:藥理實驗表明,葉、花流浸膏具有明顯抗菌作用。
化學成分:含黃酮苷、酚類、胺基酸、鞣質、還原糖等。尚有報導,含延胡索酸、蘆丁、槲皮苷、異槲皮苷、大黃素、山柰酚-3-O-β-芸香糖苷等成分。
使用禁忌:孕婦禁服。
配伍藥方:
①治癰疽腫毒:重陽前取芙蓉葉(研末),端午前取蒼耳(燒存性,研末),等分。蜜水調塗四周,其毒自不走散。(《古今醫統》鐵井欄)
②治纏身蛇丹(帶狀皰疹):木芙蓉鮮葉陰乾研末調米漿塗抹患處。(《福建中草藥》)
③治腮顎腫痛,或破成瘡:芙蓉葉不拘多少。搗爛敷之,以帛系定,日一換。(《奇效良方》芙蓉敷方)
④治毒蛇咬傷:木芙蓉鮮葉、花適量。洗淨,加食鹽少許,搗敷傷日周圍腫脹處,每天換2次。(《浙江藥用植物志》)
⑤治跌打扭傷:木芙蓉鮮葉、花適量,搗爛外敷;或曬乾研粉,酒、醋或茶汁調搽。(《瀕江藥用植物志》)
⑥治赤眼腫痛:芙蓉葉末,水和,貼太陽穴。(《飛鴻集》清涼膏)
⑦治肺癰:木芙蓉葉15克(或根60克),煎水,加蜂蜜適量調服。(《安徽中草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