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以來,上海一直都是江南道教重鎮。而自開埠之後,萬商雲集,經濟繁榮,文化發展,各地移民紛至沓來,在全國道教處於衰微的狀態下,上海道教卻蓬勃發展起來,道教宮觀與私家道院達上百所之多。但如今現存者並不多,大多已湮滅無聞,其中就有「大王廟」和它背後的本地金龍四大王信仰。
什麼是大王廟
在上海城區的地名中,有很多帶「閘」的地方,如原「閘北區」、「新閘路」等等。此「閘「字的由來實際來源於上海的兩座水閘,清康熙年間,在今蘇州河福建北路橋附近,建一擋潮石閘,不久即被衝毀,時間過去六七十年之後,雍正年間在西三裡處又建一閘,謂新閘。「新閘」和「老閘」後來都廢了,但「名」卻存了下來。
清人王韜在一本1875年出版的介紹上海風土人情的《瀛壖雜誌》中說道:「舊閘為康熙十四年所建,即老閘是也。距城北三裡,今廢。鱗次櫛比,居然墟集。雍正時所建者,離舊閘三裡許,以石築,頗稱堅整,即今新閘也。「歷史上,此 「閘」曾有老閘、新閘之劃分,兩處皆為熱鬧的市鎮,並都有一座「大王廟」聞名於世。
很多老上海人一般只曉得新閘(成都北路)大王廟,殊不知在老閘地區還有一座大王廟。老閘大王廟又稱通濟龍王廟,位於現廈門路7號地塊,在今福建路橋南堍。而新閘大王廟則在成都北路西側蘇州河邊。
成都北路原為一條通蘇州河的小河浜,稱為陳家浜。新閘大王廟,就曾座落在陳家浜與蘇州河的交匯處西側。新閘市集為吳淞江下遊航運的主要舶船地,集上有船作、鐵鋪和商肆,市面較盛,而老閘市集附近的吳淞江北岸區域大多仍是田野。上海開埠以後,新閘、老閘北面也開始發展,閘北之名開始出現。
1918年地圖,新閘大王廟在成都路蘇州河邊,大部分已成為怡和絲廠
老閘地區就有一座大王廟。老閘大王廟又稱通濟龍王廟,位於廈門路7號,在今福建路橋南堍。該廟歷史悠久,宋初創建,明朝中期,海瑞築閘防汛時重建。
老閘大王廟主要祀金龍四大王,又稱通濟龍王廟。以鎮治吳淞江水,不致為患,歷來以高、瞿、謝姓道士為廟主。清光緒五年(1879年)重修,廟基四分六釐,房屋7間,廟主高姓,上海道教正一派主要道觀之一。民國34年抗戰勝利後,老閘大王廟由保安司徒廟(虹廟)託管貼補。老閘大王廟為上海老人所熟知還源於一項民俗。每逢端午節,該廟都在廟前吳淞江中組織民眾競賽龍舟,迎神祭祀,鄉民雲集,成為當時上海著名的一項民俗活動。
新閘大王廟又稱金龍四大王廟。位於成都北路蘇州河新閘橋南堍,同樣是正一派主要道觀之一。清同治《上海縣誌》:「金龍四大王廟,在新閘東。嘉慶間,移建閘西。巡撫陳鑾設救生外局於東廡。」祀奉者多數是江蘇往來上海的船民。暮春三月,鄉民聚集該廟,迎神賽會,熱鬧異常。
清末《圖畫日報》中記載的新閘大王廟官碼頭
上海地方政府又在這裡建立了一個官碼頭,從蘇州河進入上海的官船可以在這裡靠岸。這個碼頭的具體位置就在現在的成都北路蘇州河邊。
1899年公共租界擴張,新閘橋的大王廟的地方被划進了租界。 1940年出版的《上海市行號路圖錄》上仍清楚地標有大王廟,地址為成都北路1041弄。
據《靜安區地名志》成都北路條目記載:「昔為浜,稱陳家浜。北段先填築成大王廟路。」
大王廟路條目記載:「為今成都北路之北端一段(見《公共租界工部局年報》)。因路西側有大王廟而得名。划進租界後的新閘大王廟的香火減少了許多。於是,道士把部分廟基賣給了怡和絲廠。不過,每逢宗教節日,還有規模不小的廟會。
1918年地圖,新閘大王廟在成都路蘇州河邊,大部分已成為怡和絲廠
兩座大王廟分別於上世紀五、六十年停止了宗教活動。但直到1990年代,大王廟名稱作為區片名仍得到延用,16、19路電車的售票員也常常以「大王廟」來稱呼「新閘路成都北路」這一站。
大王廟舊址現存門頭
1991年成都北路上建設南北高架路時,大王廟一帶拆遷,大王廟湮沒無存。如今,在大田路南蘇州路以南原菜場門頭仍留有「大王廟」招牌標誌,使後人可以依稀辨認此處為原先的新閘大王廟舊址。
上海漕運與金龍四大王其神
許多人見到金龍四大王之名,又因其掌管河流潮水之事,往往會直覺認為其為傳統道教信仰中的龍王信仰,然而實際上,金龍四大王與龍王並無關涉。
嘉靖年間的文人徐渭在其所撰《金龍四大王廟碑記》云:「王,姓謝,名緒,宋會稽諸生,晉太傅安之裔也。祖達,某有兄三人,曰紀、曰綱、曰統。王最少,行第四,居錢塘之安溪,後隱金龍山白雲亭。……元末,我太祖與元將蠻子海牙戰於呂梁,元師順流而下,我師將潰,太祖忽見空中有神披甲執鞭、驅濤湧浪,河忽北流,遏截敵舟,震動顛撼,旌旗閃爍,陰相協助,元師大敗。……太祖嘉其忠義,詔封為金龍四大王。金龍者,因其所葬地也;四大王者,從其生時行列也。自洪武迄今,江淮、河漢、四瀆之間屢著靈異。」
據此可知,謝緒生前的義舉與之後的顯靈事跡符合中國歷代所倡導的傳統倫理道德和儒家思想,使其受到官方敕封,成為正祀之神,從景泰七年(1456年)在沙灣創建金龍四大王專祠,至嘉靖年間(1522-1566)金龍四大王神跡的產生,金龍四大王信仰經歷了近百年的發展歷程,在這期間文人不斷對其形象進行改造,其神跡亦逐漸變得充實而豐富,並最終為官民所普遍接受。
由於黃河奪淮入海期間,運河借黃行運(謝緒最初顯靈的呂、梁二洪就是其中一段運道),所以金龍四大王兼黃、運河神為一身。
明清兩代定都北京,漕運成為兩朝重要的經濟命脈。而明代以前並無專門的運河水神和漕運保護神,漕糧運輸過程中艱難險阻不斷,使得運河水神的出現成為一種必需。尤其在永樂遷都北京以後,江南地區漕運負擔加劇,從而在信仰層面形成了以護佑水運、漕運為主的神靈崇拜,並沿運河傳播開來,漕運所經之處,往往建廟祀神,祈求保佑。
漕幫是隨著漕運而產生的民間秘密結社組織,明代興盛的漕幫曾把「金龍四大王」奉為本幫的守護神,把大王廟當做漕幫的議事堂。每年春季北方開河,大批南方漕船來津卸糧的時候,漕幫都會帶著「金龍四大王」的牌位,到河北大王廟舉行供奉儀式。
清代的漕糧以蘇、皖、浙、贛、鄂、湘六省所徵的南漕為主。承明末舊制,南漕主要靠運河內漕承擔。後因黃河屢次決口,導致運河漕道嚴重淤塞,到十九世紀五十年代,海運取代河運成為漕運的主要形式,而沿海沙船,一支龐大的木帆船隊伍,獨佔了這項營生。沙船運輸漕糧到天津後,返程又可裝載北方的豆貨回上海,再轉銷東南各省,往返都不空載,沙船業主自然樂此不疲。據說鼎盛期,匯集上海瀏河一帶的沙船,不下三千多艘。因此,漕幫活動的大運河沿岸幾乎都有大王廟的蹤跡,上海亦不例外。
青幫安清家廟圖
另一方面,1855年之後海運興起,漕運沒落,直到1901年,漕運停止,漕幫被迫上岸,到運河沿線發展。大批漕工生活無著 ,這些舵工、水手們回到陸上發展後,漕幫就逐步變為我們常說的「青幫」了。青幫延續了漕幫舊有傳統,入幫弟子不僅要拜翁、錢、潘三祖,還要在香堂儀式上教授關於漕運、碼頭的知識。而這其中同樣也繼承了漕幫「金龍四大王」的信仰。
隨著海運興起,漕運沒落,上海成為糧食的重要轉運點,大規模的外省移民進入上海,當中包括大批青幫人士,他們到了上海從事各種行業。1920至30年代,青幫已經成為了上海最大的民間結社組織,所有碼頭幾乎都由青幫所控制,這也是為何在上海新舊閘橋碼頭處都設有金龍四大王廟的原因。
上海在宋代設立市舶司時引進了「順濟廟「供奉媽祖,但媽祖信仰在上海始終不是一個重要信仰。上海開埠以後,福建幫、廣東幫、山東幫船商、貨商雲集上海十六鋪,形成「五方雜處」的格局。移民按地籍劃分,便有地域神明之間的競爭。福建籍船商的「天后」信仰獨佔鰲頭,引起本地信徒的反彈。分別組成了會館和公所。在會館公所中,大多供奉有不同的神靈。比如,徽商會館中供奉的是紫陽先生,也就是朱熹;江西商人的會館裡,主要供奉旌陽許真君;湖南會館則崇奉瞿真人;而山東濟寧商人崇拜的是金龍四大王,常常隨船前往大王廟進香,這也在另一個層面上加重了金龍四大王在上海本地信仰中的地位。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