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地名中的道教宮觀與神明

2021-01-09 澎湃新聞

明清以來,上海一直都是江南道教重鎮。而自開埠之後,萬商雲集,經濟繁榮,文化發展,各地移民紛至沓來,在全國道教處於衰微的狀態下,上海道教卻蓬勃發展起來,道教宮觀與私家道院達上百所之多。但如今現存者並不多,大多已湮滅無聞,其中就有「大王廟」和它背後的本地金龍四大王信仰。

什麼是大王廟

在上海城區的地名中,有很多帶「閘」的地方,如原「閘北區」、「新閘路」等等。此「閘「字的由來實際來源於上海的兩座水閘,清康熙年間,在今蘇州河福建北路橋附近,建一擋潮石閘,不久即被衝毀,時間過去六七十年之後,雍正年間在西三裡處又建一閘,謂新閘。「新閘」和「老閘」後來都廢了,但「名」卻存了下來。

清人王韜在一本1875年出版的介紹上海風土人情的《瀛壖雜誌》中說道:「舊閘為康熙十四年所建,即老閘是也。距城北三裡,今廢。鱗次櫛比,居然墟集。雍正時所建者,離舊閘三裡許,以石築,頗稱堅整,即今新閘也。「歷史上,此 「閘」曾有老閘、新閘之劃分,兩處皆為熱鬧的市鎮,並都有一座「大王廟」聞名於世。

很多老上海人一般只曉得新閘(成都北路)大王廟,殊不知在老閘地區還有一座大王廟。老閘大王廟又稱通濟龍王廟,位於現廈門路7號地塊,在今福建路橋南堍。而新閘大王廟則在成都北路西側蘇州河邊。

成都北路原為一條通蘇州河的小河浜,稱為陳家浜。新閘大王廟,就曾座落在陳家浜與蘇州河的交匯處西側。新閘市集為吳淞江下遊航運的主要舶船地,集上有船作、鐵鋪和商肆,市面較盛,而老閘市集附近的吳淞江北岸區域大多仍是田野。上海開埠以後,新閘、老閘北面也開始發展,閘北之名開始出現。

1918年地圖,新閘大王廟在成都路蘇州河邊,大部分已成為怡和絲廠

老閘地區就有一座大王廟。老閘大王廟又稱通濟龍王廟,位於廈門路7號,在今福建路橋南堍。該廟歷史悠久,宋初創建,明朝中期,海瑞築閘防汛時重建。

老閘大王廟主要祀金龍四大王,又稱通濟龍王廟。以鎮治吳淞江水,不致為患,歷來以高、瞿、謝姓道士為廟主。清光緒五年(1879年)重修,廟基四分六釐,房屋7間,廟主高姓,上海道教正一派主要道觀之一。民國34年抗戰勝利後,老閘大王廟由保安司徒廟(虹廟)託管貼補。老閘大王廟為上海老人所熟知還源於一項民俗。每逢端午節,該廟都在廟前吳淞江中組織民眾競賽龍舟,迎神祭祀,鄉民雲集,成為當時上海著名的一項民俗活動。

新閘大王廟又稱金龍四大王廟。位於成都北路蘇州河新閘橋南堍,同樣是正一派主要道觀之一。清同治《上海縣誌》:「金龍四大王廟,在新閘東。嘉慶間,移建閘西。巡撫陳鑾設救生外局於東廡。」祀奉者多數是江蘇往來上海的船民。暮春三月,鄉民聚集該廟,迎神賽會,熱鬧異常。

清末《圖畫日報》中記載的新閘大王廟官碼頭

上海地方政府又在這裡建立了一個官碼頭,從蘇州河進入上海的官船可以在這裡靠岸。這個碼頭的具體位置就在現在的成都北路蘇州河邊。

1899年公共租界擴張,新閘橋的大王廟的地方被划進了租界。 1940年出版的《上海市行號路圖錄》上仍清楚地標有大王廟,地址為成都北路1041弄。

據《靜安區地名志》成都北路條目記載:「昔為浜,稱陳家浜。北段先填築成大王廟路。」

大王廟路條目記載:「為今成都北路之北端一段(見《公共租界工部局年報》)。因路西側有大王廟而得名。划進租界後的新閘大王廟的香火減少了許多。於是,道士把部分廟基賣給了怡和絲廠。不過,每逢宗教節日,還有規模不小的廟會。

1918年地圖,新閘大王廟在成都路蘇州河邊,大部分已成為怡和絲廠

兩座大王廟分別於上世紀五、六十年停止了宗教活動。但直到1990年代,大王廟名稱作為區片名仍得到延用,16、19路電車的售票員也常常以「大王廟」來稱呼「新閘路成都北路」這一站。

大王廟舊址現存門頭

1991年成都北路上建設南北高架路時,大王廟一帶拆遷,大王廟湮沒無存。如今,在大田路南蘇州路以南原菜場門頭仍留有「大王廟」招牌標誌,使後人可以依稀辨認此處為原先的新閘大王廟舊址。

上海漕運與金龍四大王其神

許多人見到金龍四大王之名,又因其掌管河流潮水之事,往往會直覺認為其為傳統道教信仰中的龍王信仰,然而實際上,金龍四大王與龍王並無關涉。

嘉靖年間的文人徐渭在其所撰《金龍四大王廟碑記》云:「王,姓謝,名緒,宋會稽諸生,晉太傅安之裔也。祖達,某有兄三人,曰紀、曰綱、曰統。王最少,行第四,居錢塘之安溪,後隱金龍山白雲亭。……元末,我太祖與元將蠻子海牙戰於呂梁,元師順流而下,我師將潰,太祖忽見空中有神披甲執鞭、驅濤湧浪,河忽北流,遏截敵舟,震動顛撼,旌旗閃爍,陰相協助,元師大敗。……太祖嘉其忠義,詔封為金龍四大王。金龍者,因其所葬地也;四大王者,從其生時行列也。自洪武迄今,江淮、河漢、四瀆之間屢著靈異。」

據此可知,謝緒生前的義舉與之後的顯靈事跡符合中國歷代所倡導的傳統倫理道德和儒家思想,使其受到官方敕封,成為正祀之神,從景泰七年(1456年)在沙灣創建金龍四大王專祠,至嘉靖年間(1522-1566)金龍四大王神跡的產生,金龍四大王信仰經歷了近百年的發展歷程,在這期間文人不斷對其形象進行改造,其神跡亦逐漸變得充實而豐富,並最終為官民所普遍接受。

由於黃河奪淮入海期間,運河借黃行運(謝緒最初顯靈的呂、梁二洪就是其中一段運道),所以金龍四大王兼黃、運河神為一身。

明清兩代定都北京,漕運成為兩朝重要的經濟命脈。而明代以前並無專門的運河水神和漕運保護神,漕糧運輸過程中艱難險阻不斷,使得運河水神的出現成為一種必需。尤其在永樂遷都北京以後,江南地區漕運負擔加劇,從而在信仰層面形成了以護佑水運、漕運為主的神靈崇拜,並沿運河傳播開來,漕運所經之處,往往建廟祀神,祈求保佑。

漕幫是隨著漕運而產生的民間秘密結社組織,明代興盛的漕幫曾把「金龍四大王」奉為本幫的守護神,把大王廟當做漕幫的議事堂。每年春季北方開河,大批南方漕船來津卸糧的時候,漕幫都會帶著「金龍四大王」的牌位,到河北大王廟舉行供奉儀式。

清代的漕糧以蘇、皖、浙、贛、鄂、湘六省所徵的南漕為主。承明末舊制,南漕主要靠運河內漕承擔。後因黃河屢次決口,導致運河漕道嚴重淤塞,到十九世紀五十年代,海運取代河運成為漕運的主要形式,而沿海沙船,一支龐大的木帆船隊伍,獨佔了這項營生。沙船運輸漕糧到天津後,返程又可裝載北方的豆貨回上海,再轉銷東南各省,往返都不空載,沙船業主自然樂此不疲。據說鼎盛期,匯集上海瀏河一帶的沙船,不下三千多艘。因此,漕幫活動的大運河沿岸幾乎都有大王廟的蹤跡,上海亦不例外。

青幫安清家廟圖

另一方面,1855年之後海運興起,漕運沒落,直到1901年,漕運停止,漕幫被迫上岸,到運河沿線發展。大批漕工生活無著 ,這些舵工、水手們回到陸上發展後,漕幫就逐步變為我們常說的「青幫」了。青幫延續了漕幫舊有傳統,入幫弟子不僅要拜翁、錢、潘三祖,還要在香堂儀式上教授關於漕運、碼頭的知識。而這其中同樣也繼承了漕幫「金龍四大王」的信仰。

隨著海運興起,漕運沒落,上海成為糧食的重要轉運點,大規模的外省移民進入上海,當中包括大批青幫人士,他們到了上海從事各種行業。1920至30年代,青幫已經成為了上海最大的民間結社組織,所有碼頭幾乎都由青幫所控制,這也是為何在上海新舊閘橋碼頭處都設有金龍四大王廟的原因。

上海在宋代設立市舶司時引進了「順濟廟「供奉媽祖,但媽祖信仰在上海始終不是一個重要信仰。上海開埠以後,福建幫、廣東幫、山東幫船商、貨商雲集上海十六鋪,形成「五方雜處」的格局。移民按地籍劃分,便有地域神明之間的競爭。福建籍船商的「天后」信仰獨佔鰲頭,引起本地信徒的反彈。分別組成了會館和公所。在會館公所中,大多供奉有不同的神靈。比如,徽商會館中供奉的是紫陽先生,也就是朱熹;江西商人的會館裡,主要供奉旌陽許真君;湖南會館則崇奉瞿真人;而山東濟寧商人崇拜的是金龍四大王,常常隨船前往大王廟進香,這也在另一個層面上加重了金龍四大王在上海本地信仰中的地位。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曼谷華人道教聖地——玄天上帝宮
    御賜(它是五世王捐獻的地皮建造的)玄天上帝宮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和大名鼎鼎的龍蓮寺一佛一道,並稱曼谷兩大華人宗教聖地(白橋景福寺是越南僑民的地盤)雖然規模不及龍蓮寺(畢竟泰國還是個佛教國家)但是也是香火鼎盛,每日人來人往,參拜者絡繹不絕。
  • 道教敬香遵從此法,自然有求必應!
    清香一炷表虔誠,「上香」是道教溝通人神之間的基本方法和禮儀。所謂「一炷清香透蒼穹,萬道祥光照大千」,香在道教法物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道教上香,有一套嚴格的規範和禮儀,諸善信切莫忽略或輕視。進入宮觀上香,本來是希望祈福壽求平安,倘若不明規範,不知禮儀,犯了禁忌,非但不能達到上香的祈福之效,反而會觸犯神明,冒犯道門,好心辦了壞事,為自己召來災禍。
  • 道教神明「五文昌」中,除了文昌帝君外還有哪幾位神仙?
    昨天推文中,我們聊了能夠護佑士人學子考試升學工作的幾位道教神明,然鵝但是,關注我們的小夥伴裡果然臥虎藏龍河汾門下人才濟濟,有小夥伴就提出:為啥不把「五文昌」寫全…好吧,今天補上。道教神明掌管天下文運的神明中,素有「五文昌」一說,分別為文昌帝君、魁星星君、朱衣神君、純陽帝君和文衡帝君,他們共同執掌著世間功名利祿。昨天的推文裡對文昌帝君、魁星星君和純陽帝君有所介紹,今天就再來說說朱衣神君和文衡帝君。
  • 道教神仙那麼多,我們到底該拜哪一位呢?
    道教的宮觀是修道之人的修行和生活場所,同時還供奉著許多不同的神仙。很多人喜歡去宮觀裡燒香拜神,希望可以把內心的一些願望通過燒香的方式來向神明表達,這也是對美好生活的一種嚮往。道教是一個典型的多神信仰的本土宗教,它是結合原始的鬼神崇拜信仰發展而來,同時道教認為世間萬物皆有靈性,自然界的風雨雷電、日月星辰、山川河嶽都有神明的存在。因此在道教的神仙體系裡,我們會看到許多神格化的自然神,如雷神、河神等等,同時道教還吸納了民間信仰的俗神,另外還有凡間經過修行得道飛升的仙真。
  • 道教那些事:「舉頭三尺有神明」,我們身邊都有哪些神呢?
    而其實「舉頭三尺有神明」最早是道教勸人向善的一種說法,道教作為我國的本土宗教,要比佛法有著更淵遠的傳承。佛教來源於東漢的漢明帝時期,漢明帝為了接待從西域遠來的高僧,懇求他們在中國傳揚佛法,興辦了中國第一座佛寺:白馬寺。而中國的道教,在東漢時期以前就有,而且一直傳承到今天,已經走入到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 道教小知識:舉頭三尺有神明,其實神靈一直在我們身邊!
    人們常說「舉頭三尺有神明」,用來告誡世人莫作惡,人在做,天在看,神明會記錄你的一言一行。其實,這一說法並非是沒有根據的,事實上,在道教傳說中,我們的身邊始終存在著神明。本文我們就來說一說存在於我們身邊的神明。1. 灶王神灶王神又稱司命菩薩或"灶君司命,是玉帝親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
  • 道教的三副楹聯,看懂了它們,你便可以看懂人生的真諦
    道教作為我國的本土宗教,自東漢張道陵天師正式創立道教以來,已有一千八百餘年的歷史了。道教是在黃老道家思想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以「道」作為最高信仰,它同時也承載著中華傳統文化,許多傳統節日及日常生活中,都有著大量的道教元素在裡面。
  • 道教神仙:太乙救苦天尊在民間為何沒有觀音菩薩名氣大?
    道教是一個典型的多神信仰的宗教,除了那些逍遙世外的仙人以外,大部分的神祇都有不同的神職,如文昌帝君掌管著世間的功名利祿,月老掌管著天下人的姻緣,財神管理著天下的財源,土地神護佑著一方百姓的平安……在諸多的神明中,有一位化身三界十方,救苦救難,祂在道教的神仙體系裡有著重要的地位,這位神祇便是先天尊神太乙救苦天尊
  • 道教神話傳說中的雷神和火神都有誰?看完長知識了
    那麼道教神話傳說中的雷神和火神都有誰呢?本期就為大家簡單介紹一二。火是傳統文化「五行」之一,五行是道家學說中代表著世間萬物形成的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元素,它們之間相生相剋,循環往復。根據《左傳》記載:「故有五行之官,是謂五官。實列受氏姓,封為上公,祀為貴神。社稷五祀,是尊是奉。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
  • 《神明在上》評測8.5分 當道教文化遇上國產Roguelike
    但《神明在上》這款有多樣元素組合的國產Roguelike遊戲,其出色的遊戲玩法和素質,以及其獨有的視覺元素,都讓這款遊戲從眾多中脫穎而出。一家由育碧成都前團隊組成的公司創造了一款國產俯視角動作遊戲,並融入了道教元素,和時下流行的二次元元素。這款遊戲的名字叫做《神明在上》。這款遊戲曾經在今年1月18日發布了PC的EA版本,並迅速登上了STEAM平臺的「熱銷新品推薦」。
  • 燒香拜神時,道教的這八個禁忌需要記住,不可以去冒犯
    我們都知道,道教是一個崇尚清靜無為的宗教,但是正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道教認為要想證道成真,除了自身的修行以外,還要有戒律的約束才可以。在遊覽道觀的同時,這些道教的禁忌需要大家的注意。一、道觀的門檻不能踩在進入道觀之前,我們會發現道觀的門檻都建造得很高,我們在邁進去的時候是不可以踩踏的。門檻在古代是一種身份和權力的象徵,如《禮記》中提到「大夫士出入君門,不踐閥」。
  • 神話傳說中的觀世音,前世身份很特殊,為何發誓不成佛
    在人們心中,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是最為仁慈的神明。她(他)百變化身,有求必應,助人消災解厄。在神話故事《西遊記》中,雖然南海觀世音菩薩的地位,在佛教裡看似不是最高的。但絕對屬於經常出現,是一個深受「西遊粉」喜愛、歡迎的配角。每當觀音菩薩出現,手託玉瓶,柳枝輕揮,都能收服妖魔,化解唐僧師徒遇到的麻煩和災難。
  • 回憶中的上海牌老物件
    根據《商標法》第十條第二款的規定,縣級以上行政區劃的地名或公眾知曉的外國地名,不得作為商標。但是,地名具有其他含義或者作為集體商標、證明商標組成部分的除外;已經註冊的使用地名商標繼續有效。今天我們就來一起盤點下那些上海牌的老物件吧。上海牌手錶於1955年推出,其出產的表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塊細馬手錶。
  • 青博鎮館之寶《道藏》記錄著嶗山道教的由來
    據嶗山《太清宮志》記載,張廉夫,字靜如,號樂山,西漢豫章郡瑞州(今江西省高安市)人,是西漢時棲居嶗山方士,生於漢文帝九年(公元前171年)。「張廉夫非常有才,曾入仕途,官至上大夫,為了親身實踐黃(帝)老(子)學說,他決定棄職入道,到終南山修行數年」。
  • 唐代女道醫胡愔及其道教醫學思想
    按據諸經,別為圖式該序言末題為「大中二年戊辰歲述」,大中乃唐宣宗李忱年號,據此可斷定《黃庭內景五臟六腑補瀉圖》當撰於唐宣宗大中二年(公元848年),胡愔自稱「太白山見素子」,太白山乃道教名山。今查《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東陽即三國吳置的東陽郡,太白山在今浙江金華縣的東陽。由此我們可以初步認定胡愔約生活於晚唐,道號見素子,浙江東陽人(或曾隱居於浙江東陽太白山),幼年慕道,喜讀《黃庭》,有志於道教煉養方術。
  • 道教開壇科儀講義
    凡為齋主做道場,不論在宮觀或齋主家,首先要行《開壇》科儀。《開壇》科儀的啟建,表明道場正式開始。從《開壇》科儀的內容看,主要是祈請護壇諸神擁護壇場,宣開壇符命使三界大魔齊消散,五方鬼怪盡除蠲。道教做道場因齋主的「齋意」不同,做道場的做法也不同。如陽事道場、法會道場和陰事道場、薦亡道場,這兩種道場《開壇》科儀的內容是有所區別的。
  • 道教法器——天蓬尺
    而行法則必須輔之以必備法器,道教法器琳琅,今舉一天蓬尺略啟端倪。      提起天蓬尺,首先要說明「天蓬」一詞,考「天蓬」一名,本為星宿神之稱。《道法會元》卷一七二說:「北鬥九宸,應化分精,而為九神也。九神者,天蓬、天任、天衡、天輔、天英、天內、天柱、天心、天禽也。謂順支辰,總御陰陽,契合天地,主張造化,乘三明以應四時,隨月建以定八節,歷九宮也進退。」
  • 真慶觀 拜太歲、拜財神、拜灶神 持續進行中
    當自己屬相與值年神在五行中發生相生相剋,刑衝制害時就會影響您的身體、事業、家庭等不太和順。通過拜太歲可獲得其護佑,並且在流年順利時,年尾再來酬謝太歲神護佑之恩。特別在當今社會時代節奏飛快,發展迅猛的今天,人們都希望把握自己機遇,獲得發展。在道教神靈之中,和自己關係最密切的莫過於太歲神了,因為每個人都有一位本命太歲主管一生,每年又有一位值年太歲主管當年的一切。
  • 中國人內心最高的殿堂信仰-道教
    道教最初起源於黃帝,很多人把黃帝稱作道教始祖。而道教的思想又來自於老子李耳,所以道教又把老子作為道教的道祖。最後就是張道陵成立了道教,因此道教之人把張道陵稱為道教的教祖。道教是中國的本土宗教,是一個崇拜諸多神明的宗教。以黃、老道家思想為理論根據,承襲戰國以來的神仙方術衍化形成。
  • 圖說上海地名中的「解放」元素
    張淵源 上海老底子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1949年5月2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1950年5月,上海市人民政府決定:把5月28日定為上海解放紀念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