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女道醫胡愔及其道教醫學思想

2021-02-12 美女風水師

美女風水師QQ2657080558

☀ 每天更新不同的風水文化,命理知識,吉祥物件等,一起來探索生命的秘密,分享生活的美好!

胡愔約生活於晚唐,道號見素子,浙江東陽人(或曾隱居於浙江東陽太白山),幼年慕道,喜讀《黃庭》,有志於道教煉養方術。乃有唐一代著名女道醫,著有《黃庭內景五臟六腑補瀉圖》一卷行世。

文/蓋建民

隋唐時期,隨著道教修仙模式逐漸由外煉轉向內修,道教與醫學關係日益密切,許多道徒都更加自覺地將道教修煉方術與醫學理論緊密結合起來,援醫入道,運用傳統醫學的髒象、經絡、氣血津液學說及診斷理論來指導內煉養生,其中以唐代女道士胡愔最為典型。

唐代女道士胡愔(資料圖)

胡愔,精通中醫理論,乃有唐一代著名女道醫。著有《黃庭內景五臟六腑補瀉圖》一卷行世,另據《新唐書》及《崇文總目》記載,胡愔還著有《黃庭內景圖》一卷、《黃庭外景圖》一卷,惜失傳。

關於胡愔的生平,從《黃庭內景五臟六腑補瀉圖》胡愔自序中可略知一二。該書篇首題為「太白山見素子胡愔述」,自云:

愔夙性不敏,幼慕玄門,煉志無為,棲心淡泊,覽《黃庭》之妙理,窮碧簡之遺文,焦心研精,屢更歲月。伏見舊圖奧密,津路幽深,詞理既玄,賾之者鮮指以色象,或略記神名。諸氏纂修異端斯起,遂使後學之輩罕得其門。差之毫厘,謬逾千裡。今敢搜羅管見,罄竭諛聞,按據諸經,別為圖式,先明臟腑,次說修行,並引病源,吐納除疾,旁羅藥理,導引屈伸,察色尋證,月禁食禁。庶使後來學者披圖而六情可見,開經而萬品昭然。

按據諸經,別為圖式

該序言末題為「大中二年戊辰歲述」,大中乃唐宣宗李忱年號,據此可斷定《黃庭內景五臟六腑補瀉圖》當撰於唐宣宗大中二年(公元848年),胡愔自稱「太白山見素子」,太白山乃道教名山。據葛洪《抱樸子內篇》卷四《金丹》記載,古之道士,合作神藥,必入名山,「可以精思合作仙藥者,有華山、泰山、霍山……長山、太白山,……長山、太白(山)在東陽」。今查《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東陽即三國吳置的東陽郡,太白山在今浙江金華縣的東陽。

由此我們可以初步認定胡愔約生活於晚唐,道號見素子,浙江東陽人(或曾隱居於浙江東陽太白山),幼年慕道,喜讀《黃庭》,有志於道教煉養方術。

胡愔的道教醫學思想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在修仙模式上認為「勞苦外求實非知生之道」,主張「存神修養」,「不假金丹玉液外丹」,對外煉成仙模式予以否定。

胡愔在序言一開始就云:

夫天主陽,食人以五氣,地主陰,食人以五味,氣味相感結為五臟,五臟之氣散為四肢十六部三百六十關節,引為筋脈,津液血髓蘊成六腑三焦十二經,通為九竅。故五臟者為人形之主,一髒損則病生,五臟損則神滅。故五臟者神明魂魄志精之所居也。每髒各有所主,是以心主神,肺主魄,肝主魂,脾主意,腎主志,發於外則上應五星,下應五嶽,皆模範天地,稟象日月,觸類而取,不可勝言。若能存神修養,克己勵志,其道成矣。

胡愔運用傳統醫學理論來說明存神修養的道理。《素問·六節藏象論篇第九》云:「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二者通過交感化生人之五臟六腑,如同《素問·天元紀大論》所說:「在天為氣,在地成形,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物矣。」

人是依靠天地之精氣而產生,隨四時的規律而成長,所謂「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天地合氣,命之曰人」。《黃帝內經》認為,人是由天地之精氣相合而產生的,天地之氣不僅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也是人與天地萬物溝通的中介,故《靈樞·歲露》說:「人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也。

人是由天地之精氣相合而產生(資料圖)

胡愔正是運用了《黃帝內經》中的這些醫學理論來闡述內修不僅可以使「五臟堅強,諸毒不能損」,「卻老延年,志高神仙」,甚至能「神化衝虛,氣合太和而升雲漢」。

五臟堅強則內受腥腐諸毒不能侵,外遭疾病諸風不能損,聰明純粹,卻老延年,志高神仙,形無困疲,日月精光來附我身,四時六氣來合我體。入變化之道,通神明之理,把握陰陽……造物者翻為我所制。至此之時,不假金丹玉液,琅玕大還,自然神化衝虛,氣合太和而升雲漢。五臟之氣結五雲而入天中,左召陽神六甲,右呼陰神六丁,千變萬化,馭飛輪而適意。是以不悟者,勞苦外求,實非知生之道。

胡愔不但以傳統醫學理論為武器否定了外煉成仙模式,而且還進一步肯定了內煉精氣神的意義,所謂「精是吾神,氣是吾道,藏精養氣,保守堅貞,陰陽交會,以立其形」。

第二,在道教與醫學關係上,強調道教內修必須與醫學緊密結合,醫理是道教內煉養生的理論指導和基礎,即所謂「先明臟腑,次說修行」。

《黃庭內景五臟六腑補瀉圖》是一部將傳統醫學理論與道教煉養方術融為一體的典型道教醫學著作。該書以傳統醫學的髒象說為理論基礎,分別闡明肺、心、肝、脾、腎這五臟以及膽腑各自的生理結構、功能,與其它臟腑、形體、官竅的關係,五行屬性,病理現象;並且結合中醫的診斷理論和方法,在此基礎上,依次為肺、心、肝、脾、腎以膽各臟腑的養生祛病之術進行闡述。

以心臟為例,先應用六氣治病法概述,「治心用呵,呵為瀉,吸為補」,然後詳細論述心之生理功能及病理表現,五行屬性,與形體官竅的關係:

治心用呵,呵為瀉,吸為補。心,火宮也,居肺下、肝上,對鳩尾下一寸,色如縞映絳,形如蓮花未開。凡丈夫至六十,心氣衰弱,言多錯忘。心重十二兩。南方赤色入通於心,開竅於耳(舌),在形為脈。心脈出於中衛。心者,生之本,神之處也,且心為諸髒之主……心藏神亦君主之官也,亦曰靈臺。

心藏圖(資料圖)

心之為噫,雷氣通於心,於液為汗。腎邪入心則多汗。六腑小腸為心之腑,小腸與心合為受盛之腑。五官舌為心之官,心氣通則舌知五味,心病則舌焦,卷而短不知五味也。心合於脈,其榮色也……血脈虛少而不能榮於臟腑者,心先死也。

為南方,為夏日,為丙丁辰,為巳午……其性禮,其情樂。心之外應南嶽,上通熒惑之情。心合於小腸,主其血脈,上主於舌。故人之心風者,即舌縮不能語也;人之血壅者,心驚也;舌不知味者,心虛也;多忘者,心神離也;重語者,心亂也;多悲者,心傷也;好食苦味者,心不足也;面青黑者,冰也;容色赤好者,心無他惡也;肺邪入心則多言。

……心之有疾,當用呵。呵者,心之氣,其氣禮,呵能靜其心,和其神。所以人之昏亂者多呵,蓋天然之氣也。故心病當用呵瀉之也。

治心用呵(資料圖)

從這段論述來分析,胡愔對《黃帝內經》相當的諳熟,故能以簡練的筆觸將心這一臟器的生理結構、功能及主要病理特徵一一闡明,為進一步結合心臟診斷之法來確立心臟煉養祛病之術奠定了堅實醫學理論基礎。其餘肺、肝、脾、腎、膽各節皆如此,故不難看出胡愔對醫學理論的重視,這種將「明醫理」作為「說修行」的先決條件,極大地密切了道教與醫學的關係。

第三,藥療、食療與導引、吐納、服氣、咽液、叩齒之術結合的綜合養生思想。

胡愔的這一綜合養生思想從《黃庭內景五臟六腑補瀉圖》一書的編寫體例上就反映出來了。胡愔寫作特點是:「按據諸經,別為圖式,先明醫理,次說修行,並引病源,吐納除疾,旁羅藥理,導引屈伸,察色尋證,月禁食禁」依次進行。

《黃庭內景五臟六腑圖》一書篇幅不長,但論述井然有序。全書按臟腑分為六節,每節先繪一圖在根據臟腑理論簡要說明該臟器的生理功能、病理特點基礎上,依次論述修養法、相病法、處方、行氣法、月禁食忌法及導引法。

導引(資料圖)

為了便於讀者進一步了解胡愔的道教醫學養生思想,下面我們仍以心臟為例,節錄如下:

修養法。

常以四月、五月玄朔清旦,面南端坐,叩金梁九,漱玉泉三,靜思以唿,吸離宮赤氣入口三,吞之,閉氣三十息,以補呵之損。

相心臟病法。

心熱者,色赤而脈溢,心病者,顏先赤,口生瘡、腐爛,心胸、肩脅、兩肋、背、兩鼻、臂皆痛,或夜夢赤衣人持赤刀、仗火來怖之。人心虛則胸腹腰相引而痛。又云:心病欲濡,急食鹽以濡之,用苦以補之,甘以瀉之。禁溼衣、熱食,心惡熱及水。心病,證當臍上有動氣,按之牢。若痛苦煩心病手足,心熱晼心。心有病,口乾、舌強、咽喉口痛,咽食不得,口內生瘡,忘前失後,夢見爐冶之類。宜服五參丸:

秦艽七分 人參七分 丹參七分玄參十分 乾薑十分 沙參五分酸棗仁八分 苦參粉八分

右搗篩,蜜和丸如梧桐子,空腹,人參湯下,二十九日再服。

六氣法。

治心病用呵法。以鼻漸長引氣以口,呵之,皆調氣如上,勿令自耳聞之,然後呵之。心有病用大呵三遍、細呵十遍,去心家勞熱、一切煩悶。疾差止,過度損。

月食禁忌法。

四月,勿食大蒜,令人發易白及墮。五月,勿食韭,損心氣及有毒,並勿食心腎。心痛宜食大小麥杏藿,禁鹹食。

心臟導引法(四月五月行之)。

可正坐,兩手作拳,用力左右,五築各五六度。又可正坐,以一手向上拓空,如拓重石。又以兩手急相叉,以腳踏手中,各五六度。然去心胸間風邪諸疾,閉氣為之,畢良久,閉目三咽液,三叩齒而止。(編輯:若水)

熱愛生命,探索宇宙世界的就關注我吧。美女風水師

cwy861133


長按二維碼掃描(識別圖中二維碼)

相關焦點

  • 淺述唐代道教飲食養生
    道教把自然、社會與人體看作是同根同源、同構互感的一個整體,一個宇宙系列。人類在自然與社會的環境中如何將自己的身體保持健康,將自己的精神保持恬靜、超脫,不與自然造化運行相逆背,不因人寰事故的變遷而受到損害,以此作為遵道、守道、修道的最高境地。這種思想在唐代道教中尤為突出,這種修煉方法在中唐時期已形成了多種模式,並發展到了較高水平。
  • 《聊齋志異》與道教思想
    當今社會,道教文化越來越得到重視,以道教思想研究和發掘蘊涵在傳統經典名著中的道教思想成為流行的學術思潮之一。《聊齋志異》打上了道教思想的深刻烙印。用道教思想解讀《聊齋志異》,或許可以更好地揭示這部傳世經典獨特的思想內涵。
  • 中國道教正統神仙體系及其等級劃分——道教神仙九級排序
    中國道教正統神仙體系及其等級劃分,道教神仙大全及九級排序。中國正統道教神仙大盤點,道教神仙大全概述及其等級劃分。道教是我國傳統宗教,幾千年來,對中國文化的法則起到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道教是一個多信仰的宗教,也是一個多神多信仰的宗教。
  • 那些遺落世間的優美道教神像 !
    早期道教造像,人物均著肥大的道袍,為秀骨清像,用深直平梯式衣紋,線條勻稱細密而凸起。  唐代以後,道教得到很大發展,造像活動也逐漸興盛,根據其信仰宗旨和其美學思想,道教造像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製作模式、規範和藝術風格。
  • 從網絡穿越小說入手,淺論唐代穿越小說及其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唐代能產生大量充滿豐富想像和浪漫氣息的穿越小說,是因為唐代文學環境極為寬鬆,社會風氣浪漫,經濟文化繁榮,這時的文人會把自己豐富的想像力投射到文學作品上,使得唐代成為穿越小說極為繁榮、別具魅力的一個特殊的文學時代。唐代是一個各種思想包容並蓄、感情生活奔放自由,受倫理影響較小的一個年代,這一時期禮教式微,佛學東漸,胡風流行,男女之防也並不特別嚴重。
  • 道教氣功養生
    ☯修行交流,請加私人微信號:G-jie8023☯一、道教養生功法道教養生之養生三字經道家養生功法,之開通奇經八脈之固精關門法道教養生之起床前的養生之道道家通俗易懂的養生之道道教養生需要遵循「十不過」原則人體自身就具有補氣法清靜真的可以生長智慧嗎,道家教您怎麼練習靜坐法想要養生必須卸下心靈的包袱精神,調養是冬季養生的關鍵所在道家養生入門的悔過遷善之遷善道教養生具有科學依據道家養生有哪三宜與忌道德經的自然思想來有助於養生什麼是道家的玄門回春功道家有何等養生方法道家養生方法有哪三種
  • 石窟寺及石刻之五:道教傑作,龍山石窟
    道家不同於道教,道家是春秋時期老子的思想,道教是兩漢後把老子神話的宗教。道教晚於佛教,因此可以說在佛教傳入中原前,中國是沒有本土宗教的。那麼最要緊的問題是,作為獨立發展、自成主線的文明古國,為何會對宗教意識如此淡薄呢?
  • 道教咒語中的神靈形象及其文學意義
    道教咒語中的武神形象源於遠古神話,直接影響了宋代以後白話小說中勇武形象的塑造。關鍵詞:道教咒語 武神 外貌 小說在道教文獻各種文體形態中,數量最多的莫過於咒語,因為在道教生活中,「咒」無處不在。道教凡作一切科儀,皆要使用咒語。咒語是請神降真、精誠布道的心聲。
  • 中秋節起源:道教文化與中秋節的形成!
    現代中秋節肇始於唐,成形與宋,其真正以節日的形式出現與唐代道教不無關係,玄宗時期的崇道思想與當時盛行的道教長生觀念對中秋賞月習俗的形成起到了極大的促動作用。這個故事從表面看是唐代道人為抬高道教地位,杜撰了道士作法,使玄宗得覽太陰仙宮並作霓裳羽衣曲的神話。然而,神話的產生皆有其深厚的社會現實基礎。開元天寶年間,社會上層崇道求仙的渴望與中秋玩月之風尚並存,玄宗遊月宮的神話只是將二者密切結合,也從側面反映出玄宗朝濃厚的崇道氛圍。
  • 道教法術是如何修煉的!
    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曾對古代的政治、經濟、哲學、文學,天文、歷算、醫學、地理、物理、化學、以及民俗、藝術等產生過廣泛的影響,成為中國文化的主流之一。」粗糙概論道教道術「山」的五個方面:道的思想、符篆、食餌、習武、禪修,等, 可謂之道教法術。
  • 四種一起出,「道教典籍選刊」又添新|編輯說
    整理者:王家葵,1966年生,齋號玉吅,四川成都人,醫學博士,現為成都中醫藥大學藥學院教授。在藥理、本草、道教、書法等方面都有突出成績。《道德真經廣聖義》在歷代老學著作中篇幅最大,內容最豐,成為唐代老學思想的集大成著作,在老學研究中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 道教四大醫藥之神,人人醫術超群,保生大帝的名字很多人不會讀
    道教,中國本土宗教,以「道」為最高信仰。道教在中國古代鬼神崇拜觀念上,以黃、老道家思想為理論根據,承襲戰國以來的神仙方術衍化形成。東漢末年出現大量道教組織,著名的有太平道、五鬥米道。祖天師張道陵正式創立教團組織,距今已有1800年歷史。
  • 道教內丹心理療法!
    內丹心理療法是道教醫學的一個顯著特徵,也是道教以道為最高理想的特性必然要求。唯有性命雙修才能合之於道,故道教追求延年益壽之時,重視修煉心性;追求羽化登仙的最高目標之時,同時要求自身具備高尚的德行。以往醫家治療健忘症這類病多從心論治,而陳士鐸則另闢蹊蹺從心腎論治,這不能不歸功於內丹醫學思想的啟示。
  • 道教九巾,我們的傳統服裝!
    有的老修行說,這是代表道教混元一氣的意思,故稱為混元巾。二 莊子巾亦稱衝和巾,南華巾。傳說是南華真人莊子所制。估計此巾出現的年代比較早。該巾下面為方形,上部為三角形,狀如屋頂。帽前正面鑲有白玉,名為帽正,其一可以知道帽子是否戴正;其二代表了道教徒行為要端正的意思。全真派道士因年老,頭髮稀少者多喜戴此巾。也有正一派道士戴莊子巾的。
  • 淺談中國歷代思想文化的發展與宗教的關係
    例如,楚人相信女巫,但不相信醫學。楚人信奉東方太一皇帝領導的神學,為後世的宗教發展提供了理論經驗。春秋戰國時期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思想文化繁榮時期。隨著分封制的解體,鐵力牛耕的出現和知識分子的成長,中國社會正處於一個巨大的變革時期。為了重建社會秩序,數百個學派被派去提出自己的想法。思想文化領域百家爭鳴。
  • 從仕女畫看唐代社會審美思想形成的原因.
    從唐代早期開始,婦女追求以胖為美的時尚,但同時也保留了清瘦的特徵,這時期兩種風格並存,並逐漸由纖細向豐腴轉變。盛唐之後,以胖為美女性成為社會的主流風尚,這種風尚一直延續到五代和遼早期,並在大量的繪畫作品中反映出來。如周昉的《簪花仕女圖》和《揮扇仕女圖》、張萱的《虢國夫人遊春圖》和《搗練圖》等。下文主要從仕女畫風格入手,分析唐代審美思想形成的原因。
  • 「土與火之間的戰爭」——火葬為何在唐代才開始流行?
    儒家思想可是等到秦統一六國,建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時,諸子百家思想早已佔據了主流文化思想領域,漢代劉徹所推行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更是將儒學推上了當世第一顯學的寶座,儒家思想由此成為了後世各朝的正統思想,火葬與儒家思想的先天衝突
  • 「奇葩」的道教,別人信仰神,我們信仰科學
    但讓人驚訝的是中國的道教卻做到了信仰與科學的完美結合,並且在科學上取得了非凡的成績。道教世界形成與神無關世界上幾乎所有的宗教都認為世界是神創造的,唯有道教認為世界的形成是一個自然的過程,沒有神參與的過程。
  • 喝屠蘇酒、掛門松,日本的傳統節日習俗,與中國道教密不可分
    我國關於最早記錄屠蘇酒配方的書籍是東晉道士葛洪的《肘後備急方·治百病備急丸散膏諸要方第十》,通過這一點,我們可以知道,屠蘇酒是道教傳統的藥酒之一。並且日本居民飲用屠蘇酒更看重的是他的神道思想,其次才是它的藥用價值,這也與道教神仙思想不謀而合。  七
  • 道教最尊貴的五大女神仙及其排行,她們在道教的地位及職能如何?
    中國道教神話中地位最崇高的五位女神仙,這才是真正的女神道教是中國的傳統宗教,也是一個多神信仰的教派。道教有許多神仙,他們長生不老、無所不能,是人人嚮往的對象。在這些神仙中,大多數是男神仙,女神仙只佔少數,但有四位女神仙在道教神話中佔據了十分重要的地位。5、九天玄女九天玄女,簡稱玄女,俗稱九天娘娘、玄牝氏、九天玄女娘娘、九天玄母天尊、九天玄陽元女聖母大帝玄牝氏。原是中國上古神話中的傳授過兵法的女神,後經道教奉為高階女仙與術數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