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窟寺及石刻之五:道教傑作,龍山石窟

2021-01-08 張名瑋

道家不同於道教,道家是春秋時期老子的思想,道教是兩漢後把老子神話的宗教。道教晚於佛教,因此可以說在佛教傳入中原前,中國是沒有本土宗教的。那麼最要緊的問題是,作為獨立發展、自成主線的文明古國,為何會對宗教意識如此淡薄呢?

如果有人要是對古代中國人說真主安拉、上帝耶穌這些,大部分中國人都會認為說這話的人是一個不知天地、無父無母的另類,古代中國的信仰核心是敬天法祖,是天地父母孕育了生命,因此人們該感恩與紀念他們,怎麼會熱衷接受那些宗教中「無具象虛無」的存在呢?

所以說憑空捏造一個宗教是十分困難的。至於有人所說的盤古開天闢地、女媧捏人甩泥巴,那些不過是遠古神話,後世沒多少人當真的。

佛道兩教在中國形成以前,本土只有傳統的祭祀與虛妄的迷信。傳統的祭祀是指祭天地社稷自然聖賢宗族等,燒香磕頭等不管來由見佛就拜保平安發財便為迷信。中國古代祭祀建築的代表是各類壇廟,佛教建築稱為寺院、道教為宮觀。真正的宗教必須要有宗教教義、宗教組織、宗教儀式等必要條件。

也許有人會說,中國既然是個世俗國家,那為何外來的佛教及本土的道教會蓬勃發展,甚至改變不少中國人的信仰呢?其實這只不過是宗教中國化的產物,換句話說是佛教教義適應了中國思想,反過來中國的思想也接受了佛教中國化後的教義。禪宗的出現是佛教的理念與中國的思想產生結合,從而適應人們的心理需求。要是原汁原味的不加變動的原始佛教,他的一切必然會在中國處處碰壁。最典型的例子是,佛教進入中國前,中國的一切包括建築等藝術都趨於成熟,因此中國的寺院除了有佛教獨有的塔幢外,其餘樣式與中國傳統建築沒有什麼分別。禪宗的興盛與文人的推動也是頗為相關的,尤其是唐宋時期大批居士文豪,嚴格來說他們不算剃度後的正規教徒,但通過他們對禪宗思想的理解與應用,從而把中國佛教禪宗推向人類思想界的巔峰,這種作用有時反而比那些大批量的善男信女等虔誠的佛教徒香客更為明顯。

由於古代統治者尤其是南北朝時期,崇佛的居多、信道的甚少,故佛教的建築受到上層的照顧,體量遠超道教。國家機器的力量是個人與組織難以匹敵的,道教石窟規模小、數量少,這就是佛道兩教兩相對比的現狀。然而道教建築類雖小,但群體中依然有大小之分,下文中的龍山石窟便是國內現存最大的道教石窟。

龍山石窟是我國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題材最豐富的純道教石窟,他填補了我國石窟藝術在宋元之交的空白。龍山石窟位於太原市西南的龍山山頂,1996年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窟開鑿年代為三個時期,分別為初唐、元代和明代。共9個洞窟,分別為虛皇龕、三清龕、臥如龕、三天大法師龕、玄真龕、披雲子自贊龕、七真龕、三皇龕和辯道龕,道教石刻雕像65尊、浮雕雲龍8條以及雙鳳藻井、仙鶴等諸多石雕藝術。他們不僅是該時期道教石窟藝術的代表,也是同期體現我國北方雕刻藝術的代表之作。其中,三天大法師龕、玄真龕開鑿於唐代;主窟虛皇龕、三清龕、臥如龕、披雲子自贊龕、七真龕開鑿於元太宗六年至十一年(公元1234-1239年),由全真教龍門派創立者丘處機的弟子宋德芳(道號披雲子)主持興建;三皇龕和辯道龕開鑿於明正德年間(公元1506-1521年),由內官暢英主持修建。石窟風格樸實、凝練、莊重,衣飾簡潔素淨、褶皺分明,有明顯的蒙元風格,與佛教雕像風格迥異。有的龕內兩側、前壁留有元代題記,是研究道教發展史和道教石窟藝術的珍貴資料。

第一窟虛皇龕,始建於元代,該窟為圓形,共有雕像二十一尊,正壁主像為「虛皇」,即太虛之神,為老子的化身,高居九清、司掌玄化、總御萬靈。東西兩壁為祖師神像,各有雕像十尊,呈環形排列,窟頂雕刻一條盤旋的巨龍浮雕。

第二窟三清龕,始建於元代,該窟弧角方形,平頂。共有雕像十五尊。三清分別為太清道德天尊、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三者是道教最高尊神。兩側坐像是「六御」,即四帝二後(玉皇大帝、北極大帝、天皇大帝、東華帝君,后土和西王母),三清六御合稱九皇,為宋元時期道教神系中最高神,藻井鑿有五龍祥雲圖。

第三窟臥如龕,又稱臥龍龕,始建於元代,該窟弧角矩形,平頂。共有雕像三尊,一臥兩立。正面雕一長方形高臺,臺上一免冠老者,頭東足西,枕左側而臥於臺座之上,為全真教創始人王重陽升霞(成仙之時)臥像。

第四窟三天大法師龕,始建於唐代,石窟坐北朝南,窟形為弧角平頂,共有雕像十一尊。三面雕像,每面雕尖拱形龕各一,主像各一尊,各像髮髻凸起,衣飾流暢。三天大法師道教創始人張道陵、張衡、張魯子孫三人。因尊張道陵為天師,又稱「天師道」,奉老子為教主,以《道德經》為主要經典,教人奉道悔過。

第五窟玄真龕,始建於唐代,石窟坐北朝南,弧角方形,平頂。共有雕像三尊,一鋪三像,一坐兩立,一天尊二真人。主像為玄真子,二侍者立於兩側。

第六窟披雲子自贊龕,始建於元代,坐西朝東,弧角方形,平頂。共有雕像四尊。正面主像為披雲子宋德芳。左右兩側各雕一尊塑像(弟子秦志安和李志全),南壁開一圓拱門,一童子懷抱經書,半開庫門,傾聽師傅將經論道。窟頂兩隻盤旋飛舞的鳳凰,雙鳳展翅,呈S形盤旋於浮雲之中,形似太極,極為精美。

第七窟七真龕,始建於元代,石窟坐西朝東,分前後室,有名「玄門列祖洞」,現存雕像八尊,內室雕像分三面排列,像為王重陽七大弟子(馬珏、譚處端、劉處玄、丘處機、王處一、郝大通、孫不二)。外室雕有青龍白虎像,已被盜鑿。

第八窟三皇龕,始建於明代,坐北朝南,弧角方形,平頂。三面環臺座,相互通連,無石刻雕像。三皇指神農、伏羲、皇帝。道教稱三皇為天皇、地皇、人皇。

第九窟辯道龕,始建於明代,位於第一、二、三窟西面低矮的崖石中,坐北朝南。弧角方形,平頂,三壁環臺座,相互通連,無石刻雕像。為道人打坐修行,講經傳道之所。

其中第一、二、三窟位於石窟中部,呈上、中、下縱向排列,四號窟位於石窟右下角、五號窟位於石窟右上側、九號窟位於左下方,以上均為觀察者角度。其實整座石窟不算高大,儘管窟洞排布得滿滿當當。除了高處的五號窟恰好位於石窟頂部至石窟地表開鑿的樓梯經過處,故可洞察清楚此窟內部,其餘高處洞窟只好藉助石窟宣傳圖,方可洞悉其內幕。

相關焦點

  • 大足石刻精美絕倫石窟藝術獨樹一幟
    位於重慶市大足區境內的大足石刻,是唐、五代、宋時所鑿造,明、清兩代也有繼續開鑿。現為世界文化遺產,世界八大石窟之一。 大足石刻代表了公元9—13世紀世界石窟藝術的最高水平,算得上是人類石窟藝術史上最後的豐碑。
  • ...但石窟寺保護利用也面臨一些突出問題。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加強石窟寺保護利用工作的指導意見》指出——為石窟寺保護利用注入科技力量敦煌莫高窟、大同雲岡石窟、洛陽龍門石窟……分布廣泛且規模宏大的石窟寺,是我國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人類文明的瑰寶。加強石窟寺保護利用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據新華社12月1日報導,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了《關於加強石窟寺保護利用工作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 石窟律音 古今迴響丨北石窟寺舉辦祈福合唱活動
    走進慶陽北石窟CELEBRATION文物是時間的積澱,是歷史的回憶,是一個民族文化的傳承,是民族精神傳續的承載。10月2日,中國敦煌石窟研究保護基金會、北京聲吶合唱團聯合北京大學校友走進北石窟寺,用現代音律與千年石窟對話,共同為傳承保護中國石窟歷史文化發聲。
  • 他把道教石窟介紹給世界!成都作家蕭易著作將由瑞士出版社推出法文版
    《知·道》構建雅俗共賞的石窟道教史蕭易曾出版《影子之城——梁思成與1939/1941年的廣漢》《古蜀國旁白》《縱目神時代》《金沙》《空山——寂靜中的巴蜀佛窟》《尋蜀記——從考古 看四川》等專著。2013年,蕭易出版了首本石窟著作《空山——寂靜中的巴蜀佛窟》,從此將寫作、研究的方向轉向石窟。
  • 塵封的伽藍——龍山童子寺
    龍山童子寺是國內首次科學發掘的,集摩崖石刻、石窟和地面建築於一體的山地佛寺,為北朝、隋唐佛閣建築研究提供了新資料。童子寺遺址位於山西省太原市西南約25公裡的龍山北峰,海拔約1230米,是龍山最早、最重要的建築之一。這裡南、北、西三面環山,形似簸箕,林木茂盛,極其幽靜。這個幾乎被世人遺忘的地方,若不是刻意尋找,絕不會有路帶你走進它。
  • 去大同雲岡石窟旅遊,一定要了解的「馬識善人」
    雲崗石窟位於山西省大同市的五洲山,其依山而成,大大小小的佛像鑲嵌在山崖內,雄偉宏大的氣魄震驚了無數的遊人。而它也擁有著華貴的身份,雲岡石窟是中國最早皇家建築的石窟,也是現存規模最大的石窟寺。如此的龐然大物,卻只用了不到100年的歲月,所以它也是開鑿周期最短的一項石窟工藝方面的工程,它的精妙讓無數的遊人讚嘆,同時也吸引了無數的學者來到大同的雲岡石窟進行歷史考察、石刻塑像方面的研究與學習。雲岡石窟內石刻的佛像塑身有五萬九千餘尊,稱這裡為石刻佛像的聚集群落也不為過。
  • 老照片:閻錫山治下的大同,雲岡石窟1933年
    雲岡石窟是石窟藝術「中國化」的開始。雲岡中期石窟出現的中國宮殿建築式樣雕刻,以及在此基礎上發展出的中國式佛像龕,在後世的石窟寺建造中得到廣泛應用。 雲岡石窟位於中國北部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裡處的武周山南麓。雲岡石窟的造像氣勢宏偉,內容豐富多彩,堪稱公元5世紀中國石刻藝術之冠,被譽為中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寶庫。
  • 雲岡石窟·北魏平城與民族融合學術研討會在山西大同召開
    研討會現場 (圖片源自山西省文物局)日前,由山西省政府、北京大學聯合主辦,山西省文物局、大同市政府、中國文物報社、山西大學、雲岡石窟研究院承辦的「雲岡石窟、北魏平城與民族融合學術研討會」在大同召開,山西省委副書記、省長林武致賀信,省委常委、大同市委書記張吉福
  • 飛來:西湖摩崖石刻的杭州訪客
    最近,很多人在打開它們,細細探究——包括飛來峰在內,石窟寺,成為了一個熱詞。10月23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強石窟寺保護利用工作的指導意見》,明確加大石窟寺搶救性保護力度、建立石窟寺安全長效機制、規範石窟寺旅遊開發活動等10項主要任務。11月13日,全國石窟寺保護與考古工作座談會在河南省洛陽市召開。
  • 重慶大足石刻來成都「重磅」開展 最重展品:720公斤的釋伽牟尼佛像
    &nbsp&nbsp&nbsp&nbsp最重展品 720公斤的釋伽牟尼佛像 最大香爐 雕刻於明代重近500公斤&nbsp&nbsp&nbsp&nbsp根植於巴蜀文化沃土,川渝石窟無疑是濃墨重彩的一筆。
  • 雲岡石窟:穿越千年的微笑
    雲岡石窟的開鑿大約經歷了三個時期:早期文成帝時曇曜開鑿五窟,中期獻文帝、馮太后、孝文帝時皇家經營雕造大佛像,晚期民間雕刻石窟佛龕。 「曇曜五窟」的佛造像是雲岡石窟造像中的經典,更是佛教造像藝術中的巔峰之作。佛像身披袈裟,服飾紋路清晰厚重,質地仿若紡織物,此類服飾具有中亞牧區國家服裝的特點。
  • 中國對這座千年石窟的修復,讓義大利文物保護專家點讚
    隨著考古研究深入,大足境內先後發現102處、共5萬餘尊摩崖造像,大足石刻的歷史輪廓也逐漸清晰:造像內容以佛教為主,並以其集儒釋道「三教」造像之大成而異於前期石窟;雕鑿年代以唐宋為主,代表了9世紀至13世紀世界石窟藝術的最高水平。
  • 雲岡石窟:翻開這部1560年的「石頭史書」
    「人文清華講壇」的專家學者帶著這樣的問題,開啟了雲岡石窟之旅。    石窟是重要的古建築類型    雲岡石窟東西長約一公裡,一共有兩百多處洞窟,佛像超過5萬尊。從16~20號窟是早期著名的「曇曜五窟」,16號窟往東的1~15號窟屬於中期,基本建於北魏遷都洛陽以前,20號窟往西是晚期洞窟,建於遷都洛陽之後。
  • 大足石刻讓年輕設計師們「腦洞大開」,服飾創意大賽好精彩
    《石刻》《CHIC DAZU》《輪迴》《破界》《石窟之美》……24日上午舉行的「2019大足石刻服飾設計創意效果圖大賽」頒獎禮上,一件件奇思妙想的獲獎作品讓人眼前一亮。重慶市服裝設計師協會主席梁明玉教授對此也讚不絕口,「年輕設計師們基於大足石刻進行的思考和創造讓我們看到古今藝術的對話交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裡,重慶大足石刻享有盛譽。
  • 在抖音直播,14萬人一起探險敦煌千年石窟
    敦煌石窟中的雕塑、繪畫藝術   為世人帶來莫大的震撼   敦煌石窟中記錄下的歷史、文化故事   更讓人忍不住想去探究、了解   5月18日,世界博物館日這一天   敦煌研究院在抖音上進行了一場直播   在趙聲良院長的循循引領下   十數萬網友對敦煌研究院下屬一院六窟中
  • 山西懸空寺、雲岡石窟,人生當去一次!
    作者|寒江雪 (一)中國佛教藝術第一個巔峰時期的經典傑作——雲岡石窟 雲岡石窟位於山西省大同市,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約1公裡。早期石窟即現在編號的第16-20窟,俗稱「曇曜五窟」,始鑿於公元460年。它的開鑿體現了北魏佛教依附世俗王權的特點,開窟是為帝王造像、為統治者樹碑立傳。中期石窟則以精雕細琢,裝飾華麗著稱於世,顯示出複雜多變、富麗堂皇的北魏時期藝術風格。
  • 雲岡石窟丨讓陳列在大地上的遺產活起來
    在中國營造學社成立90周年之際,清華師生重走梁思成、林徽因曾走過的古建築考察之路,近日,他們來到雲岡石窟,通過「人文清華」講壇網絡直播,將雲岡石窟之美分享給更多的人。雲岡石窟開鑿於北魏時期,距今將近1600年。現存45個主要洞窟、209個附屬洞窟、1100多個佛龕、18000餘平方米雕刻面積,是一個巨大的文化寶庫。
  • 用英文介紹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位於洛陽市南部,在伊河兩岸的香山和龍門山上,與雲岡石窟和莫高窟被稱為中國三大石窟。龍門石窟南北縱橫1000米,有2300多個窟龕,2800個碑刻,40個舍利子塔,1300個石窟和10萬尊造像。奉先寺是龍門石窟中最大的一個窟,代表了唐代石刻藝術的風格。The whole statue of Fengxian Temple stands a perfect piece of art, with the statue of Lushena being a fantastic masterpiece.
  • 與莫高窟齊名的甘肅石窟 藏國內最早七佛造像 大佛容貌酷似武則天
    說起甘肅的石窟,大部分人可能只知道敦煌莫高窟,其實在甘肅省慶陽市西南25公裡處的覆鍾山下,還有一座雖知名度不高、卻在我國佛教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石窟——北石窟寺。因其文物大多保存完整,內容豐富,與敦煌莫高窟、麥積山石窟並稱為「甘肅四大石窟」。
  • 宋代道教造像的絕巔——石門山三皇洞
    雕刻師簡介與作品展示點擊下面小程序微信中完成——約南宋紹興年間(1131—1162年)石門山三皇洞是大足道教石刻藝術中的精品,題材眾多,技藝精湛,有學者讚譽為「宋代道教造像的絕巔!」(胡文和、劉長久《大足石窟中的宋代道教造像》,《世界宗教研究》1987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