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不同於道教,道家是春秋時期老子的思想,道教是兩漢後把老子神話的宗教。道教晚於佛教,因此可以說在佛教傳入中原前,中國是沒有本土宗教的。那麼最要緊的問題是,作為獨立發展、自成主線的文明古國,為何會對宗教意識如此淡薄呢?
如果有人要是對古代中國人說真主安拉、上帝耶穌這些,大部分中國人都會認為說這話的人是一個不知天地、無父無母的另類,古代中國的信仰核心是敬天法祖,是天地父母孕育了生命,因此人們該感恩與紀念他們,怎麼會熱衷接受那些宗教中「無具象虛無」的存在呢?
所以說憑空捏造一個宗教是十分困難的。至於有人所說的盤古開天闢地、女媧捏人甩泥巴,那些不過是遠古神話,後世沒多少人當真的。
佛道兩教在中國形成以前,本土只有傳統的祭祀與虛妄的迷信。傳統的祭祀是指祭天地社稷自然聖賢宗族等,燒香磕頭等不管來由見佛就拜保平安發財便為迷信。中國古代祭祀建築的代表是各類壇廟,佛教建築稱為寺院、道教為宮觀。真正的宗教必須要有宗教教義、宗教組織、宗教儀式等必要條件。
也許有人會說,中國既然是個世俗國家,那為何外來的佛教及本土的道教會蓬勃發展,甚至改變不少中國人的信仰呢?其實這只不過是宗教中國化的產物,換句話說是佛教教義適應了中國思想,反過來中國的思想也接受了佛教中國化後的教義。禪宗的出現是佛教的理念與中國的思想產生結合,從而適應人們的心理需求。要是原汁原味的不加變動的原始佛教,他的一切必然會在中國處處碰壁。最典型的例子是,佛教進入中國前,中國的一切包括建築等藝術都趨於成熟,因此中國的寺院除了有佛教獨有的塔幢外,其餘樣式與中國傳統建築沒有什麼分別。禪宗的興盛與文人的推動也是頗為相關的,尤其是唐宋時期大批居士文豪,嚴格來說他們不算剃度後的正規教徒,但通過他們對禪宗思想的理解與應用,從而把中國佛教禪宗推向人類思想界的巔峰,這種作用有時反而比那些大批量的善男信女等虔誠的佛教徒香客更為明顯。
由於古代統治者尤其是南北朝時期,崇佛的居多、信道的甚少,故佛教的建築受到上層的照顧,體量遠超道教。國家機器的力量是個人與組織難以匹敵的,道教石窟規模小、數量少,這就是佛道兩教兩相對比的現狀。然而道教建築類雖小,但群體中依然有大小之分,下文中的龍山石窟便是國內現存最大的道教石窟。
龍山石窟是我國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題材最豐富的純道教石窟,他填補了我國石窟藝術在宋元之交的空白。龍山石窟位於太原市西南的龍山山頂,1996年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窟開鑿年代為三個時期,分別為初唐、元代和明代。共9個洞窟,分別為虛皇龕、三清龕、臥如龕、三天大法師龕、玄真龕、披雲子自贊龕、七真龕、三皇龕和辯道龕,道教石刻雕像65尊、浮雕雲龍8條以及雙鳳藻井、仙鶴等諸多石雕藝術。他們不僅是該時期道教石窟藝術的代表,也是同期體現我國北方雕刻藝術的代表之作。其中,三天大法師龕、玄真龕開鑿於唐代;主窟虛皇龕、三清龕、臥如龕、披雲子自贊龕、七真龕開鑿於元太宗六年至十一年(公元1234-1239年),由全真教龍門派創立者丘處機的弟子宋德芳(道號披雲子)主持興建;三皇龕和辯道龕開鑿於明正德年間(公元1506-1521年),由內官暢英主持修建。石窟風格樸實、凝練、莊重,衣飾簡潔素淨、褶皺分明,有明顯的蒙元風格,與佛教雕像風格迥異。有的龕內兩側、前壁留有元代題記,是研究道教發展史和道教石窟藝術的珍貴資料。
第一窟虛皇龕,始建於元代,該窟為圓形,共有雕像二十一尊,正壁主像為「虛皇」,即太虛之神,為老子的化身,高居九清、司掌玄化、總御萬靈。東西兩壁為祖師神像,各有雕像十尊,呈環形排列,窟頂雕刻一條盤旋的巨龍浮雕。
第二窟三清龕,始建於元代,該窟弧角方形,平頂。共有雕像十五尊。三清分別為太清道德天尊、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三者是道教最高尊神。兩側坐像是「六御」,即四帝二後(玉皇大帝、北極大帝、天皇大帝、東華帝君,后土和西王母),三清六御合稱九皇,為宋元時期道教神系中最高神,藻井鑿有五龍祥雲圖。
第三窟臥如龕,又稱臥龍龕,始建於元代,該窟弧角矩形,平頂。共有雕像三尊,一臥兩立。正面雕一長方形高臺,臺上一免冠老者,頭東足西,枕左側而臥於臺座之上,為全真教創始人王重陽升霞(成仙之時)臥像。
第四窟三天大法師龕,始建於唐代,石窟坐北朝南,窟形為弧角平頂,共有雕像十一尊。三面雕像,每面雕尖拱形龕各一,主像各一尊,各像髮髻凸起,衣飾流暢。三天大法師道教創始人張道陵、張衡、張魯子孫三人。因尊張道陵為天師,又稱「天師道」,奉老子為教主,以《道德經》為主要經典,教人奉道悔過。
第五窟玄真龕,始建於唐代,石窟坐北朝南,弧角方形,平頂。共有雕像三尊,一鋪三像,一坐兩立,一天尊二真人。主像為玄真子,二侍者立於兩側。
第六窟披雲子自贊龕,始建於元代,坐西朝東,弧角方形,平頂。共有雕像四尊。正面主像為披雲子宋德芳。左右兩側各雕一尊塑像(弟子秦志安和李志全),南壁開一圓拱門,一童子懷抱經書,半開庫門,傾聽師傅將經論道。窟頂兩隻盤旋飛舞的鳳凰,雙鳳展翅,呈S形盤旋於浮雲之中,形似太極,極為精美。
第七窟七真龕,始建於元代,石窟坐西朝東,分前後室,有名「玄門列祖洞」,現存雕像八尊,內室雕像分三面排列,像為王重陽七大弟子(馬珏、譚處端、劉處玄、丘處機、王處一、郝大通、孫不二)。外室雕有青龍白虎像,已被盜鑿。
第八窟三皇龕,始建於明代,坐北朝南,弧角方形,平頂。三面環臺座,相互通連,無石刻雕像。三皇指神農、伏羲、皇帝。道教稱三皇為天皇、地皇、人皇。
第九窟辯道龕,始建於明代,位於第一、二、三窟西面低矮的崖石中,坐北朝南。弧角方形,平頂,三壁環臺座,相互通連,無石刻雕像。為道人打坐修行,講經傳道之所。
其中第一、二、三窟位於石窟中部,呈上、中、下縱向排列,四號窟位於石窟右下角、五號窟位於石窟右上側、九號窟位於左下方,以上均為觀察者角度。其實整座石窟不算高大,儘管窟洞排布得滿滿當當。除了高處的五號窟恰好位於石窟頂部至石窟地表開鑿的樓梯經過處,故可洞察清楚此窟內部,其餘高處洞窟只好藉助石窟宣傳圖,方可洞悉其內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