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道教造像的絕巔——石門山三皇洞

2021-01-14 京城頑主菩提緣文玩

雕刻師簡介與作品展示點擊下面小程序微信中完成

——約南宋紹興年間(1131—1162年)

石門山三皇洞是大足道教石刻藝術中的精品,題材眾多,技藝精湛,有學者讚譽為「宋代道教造像的絕巔!」(胡文和、劉長久《大足石窟中的宋代道教造像》,《世界宗教研究》1987年第3期)。

石門山三皇洞

三皇洞高3、寬3.9、深7.8米,原窟造像約近80尊,窟頂部分及右壁在清代乾隆年間崩塌,部分造像受到損壞,現存正壁、左壁及部分右壁造像約43尊。窟內無造像記,學界大多認為是南宋初期所開鑿。

正壁三皇造像

窟內的正壁主像為三皇,端坐於龍頭靠背椅上,天皇居中,地皇和人皇在其左右。三皇均頭戴通天冠,項下系有方心曲領,胸前捧玉圭。在三皇頭像上方,有三小圓龕,為道教尊神三清。因為正壁造像為三位帝皇形象的造像,所以,這個洞窟歷來被稱為「三皇洞」。對於此三皇造像,曾有儒家三皇和道教三皇的不同說法,不過近年來的一些研究成果表明,該窟三皇為道教三皇的可能性更大,此說法也漸漸成為共識。

三皇洞左壁造像

在窟正壁和兩側壁轉角處各有一身雕像。左右兩側壁雕像頗多,雖然右壁造像因崩塌而有所殘壞,但其造像情況,今仍可從保存完整的左壁得知。現存完好的左壁造像,可分為上下兩層,上層刻28位天神像,有學者認為「二十八宿」。下層雕刻7身體量大致相當的站像,窟內的第1身,也就是正壁轉角處的造像為天蓬元帥,第2、3、4身頭戴通天冠,身著長袍,項下系方心曲領,雙手捧笏。第5像頭戴朝天幞頭,亦著長袍、系方心曲領,第6像為神將。第7像頭戴直腳幞頭。這其中,第2、3、4、5以及第7尊像一般稱為文官像。

天棚元帥

翊聖元帥

天猷元帥

真武元帥

石門山三皇洞「四聖」像

對於左右壁這些造像的身份,說法不一。首先,經過多年的研究,可以肯定的是「四聖」像,如左壁第1和6身像為天蓬和真武,基本已成共識,因此,與之對應的原右壁像為天猷和翊聖,他們四身造像一道,構成了宋代道教神系中較為盛行的「四聖」。他們組合在一道,經常出現在當時的宮觀之中。

石門山三皇洞文官像

石門山三皇洞文官像

那麼,站立的五身類似文官模樣的造像究竟為誰呢?有學者認為,現存洞窟左壁的五位官員像,似應是《枕中書》中所列的「太昊氏為青帝治岱宗山,顓頊氏為黑帝治太恆山,祝融氏為赤帝治衡霍山,軒轅氏為黃帝治嵩高山,金天氏為白帝治華陰山」,原右壁的五位官員為堯、舜、禹等(胡文和《中國道教石刻藝術史》)。另一種觀點,左右兩壁「四聖」之內的文官造像,為道教尊奉的「八帝」。在道教經典中,三皇之後有八帝治理天下,如《雲笈七籤》中記載:

《三皇經》云:三皇后又有八帝,治各八千歲。(卷四「三皇經說」)

《命召咒文》云:三皇治世,各授一卷以理天下……號曰《三墳》。後有八帝,次三皇而治,人各授一卷,凡八卷,號曰《八索》。八帝之治,邪鬼逆竄。黃帝述以斷邪惡。(卷六「三洞經教部·三洞品格」)

類似的記載在道教經典中較多,從這一點來看,正壁為三皇,兩側壁為八帝,再加之具有護法性質的「四聖」,因此構成了這窟造像的主體。不過,這一說法還可以繼續探討,比如八帝,他們的身份具體為誰等問題。

石門山三皇洞的開鑿,可謂是將大足道教石刻藝術推向一個新的高峰。

南宋初期,道教石刻在大足一地,開始達到興盛並形成了一定的規模,並影響到大足鄉裡之中,尤其是南山、舒成巖、石門山等道教石窟的開鑿,其所體現出的雕刻技藝,已經表現出具有自身濃厚特色的藝術風格,石門山三皇洞無疑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其藝術風格歷來受到世人讚賞,早在清光緒年間李型廉在《遊石門山記》中描述到:

轉而南,有三皇洞,豁然開朗,諸像列眉,上鐫三皇,垂旒執笏,猶見太古衣冠;左右二力士睜目露牙,陰森可畏,兩旁鐫立像大下數十,精工妙麗,肅若朝班,惟左班像多短裂。

可見,古人對其造像甚為讚賞。在今天的的各種著述中,亦比比皆是。綜觀這個洞窟,其藝術價值至少體現出三個方面。

三皇洞左壁上層造像(局部)

首先,這個洞窟總體構思完善,並注重推陳出新。

這一點,從窟內造像題材豐富,但是井然有序即可大體略知,可想當初設計者應是反覆斟酌,數易其稿。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個洞窟與石門山一個佛教造像洞窟——第6號十聖觀音洞,在洞窟的窟型、規模、設計上等有相近之處,但是,這個道教造像的三皇洞不是對佛教造像窟的簡單借鑑,而是在布局上注重自身題材的需要,尤其是四聖以及諸多小像的出現,顯示出營建者不拘泥於6號窟的形式,而是有所創新。

石門山三皇洞文官像

其次,這個洞窟造像雕刻細膩,仙風盡顯。

三皇洞造像雕刻技藝精湛,匠師不但善於總體設計,而且在每尊像以及每個具體部位的處理都頗費匠心。以八帝為代表的文官像,為細眉鳳眼,皆略微上挑,嘴唇微閉,臉頰稍顯豐腴,細細觀賞,恍若真人之肌膚;頷下的系帶,飄於肩兩側,頗有仙風徐來而自飛拂之感。其身著的袍服,俱以素麵為主,少於雕飾:或著長袖袍服,其衣袖下垂過膝,極富下墜之感;或著短袖袍服,造像肌骨隱約可見,身材顯現無餘,秀麗而有頎長,更增幹練之風。文官像皆持朝笏,雙手握於胸前,十指纖細。在朝笏上飾有花紋,笏下為中垂的綬帶,緊貼在袍服之上,在其上有花結,或為圓形,或為蝴蝶形,與素麵的袍服兩相對應,於樸素大方之中顯示出造像的高貴與文雅,一派文質彬彬之貌。這些文官造像,表面上看來似為儒家官員像,但又體現出道教製作道像時,「必具修真度世」(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之範的要求,可謂是我國古代道教造像的絕品。

之外,其他造像也是精雕細琢,正壁的三皇像沉穩大氣,高貴端莊。四聖造像中,身著的甲冑,其甲片清晰可見,袍服飄拂自然流暢。三皇洞內,還有體量較小的神像,如現存於左壁上層的造像,基本上保存完好,神情兼備,其中,位於洞內的兩身女神造像,頭戴花冠,身著長裙,長帶飄拂,衣飾之華麗,彰顯出細膩的雕工。

三皇洞文官頭像

最後,這個洞窟注重在對比中求變,彰顯自身藝術特色。

在造像中,儒雅文靜的文官造像,與猙獰威武的神將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神將手持各種法器,面目猙獰兇惡,可謂是大足石刻護法神將像的精品,與北山第133號水月觀音龕的四身金剛像,以及石門山6號西方三聖窟外四金剛神像不分伯仲。這些神將點綴在文官造像旁,更增其威武勇猛之貌。神將之間,也並非單純如一,如天蓬與天猷皆為三頭,但是前者為六臂,後者為四臂,而真武像則單首雙臂。文官造像亦是如此,其面容或老成穩重,或年輕俊美;服飾上或長袖下垂而飄拂自如,或短袖緊縮而顯其幹練之風。

由此來看,三皇洞不失為大足石刻造像中的精品,難怪被譽為「宋代道教造像的絕巔」。

文 李小強

圖 楊光宇 李小強

轉載自:大足石刻

全國佛文化藝術交流群

文化 | 造像 | 分享 | 投稿

相關焦點

  • 他把道教石窟介紹給世界!成都作家蕭易著作將由瑞士出版社推出法文版
    如此,儘管中國古代道教石窟藝術,前人已有涉獵,但本書卻獨樹一幟。貫穿全書,作者靈活自如地改變觀察或敘述角度:全知視角使其有開闊視野,能讓他融合道教教義、史實、掌故,給讀者呈現石窟鑿造的歷史,百姓對神靈的祈望,以及造像風格的嬗遞;而見證人的視角,講述自己的親歷或轉敘見聞,則以話語的可信性和親切性補充了全知視角的敘述。
  • 泉州唯一的5A級景區,擁有最大的老子造像,被戲稱為「老子天下第一」
    經過歷朝歷代的開發,留下了大量文物古蹟,現存完好的有宋、元時期石雕造像7處9尊,歷代摩崖石刻近600多方,元、明、清三代花崗巖仿木結構佛像石室3處,以及近代高僧弘一法師舍利塔和廣欽法師塔院。
  • 泉州唯一的5A景點,內有我國現存最大、年代最久的道教石雕塑像
    經過了歷代開發,山上留下了大量文物古蹟現存完好的有宋、元時期石雕造像7處9尊,歷代摩崖石刻近600多方,比較集中分布在清源洞、賜恩巖、彌陀巖、南臺巖、瑞象巖。年代最早為宋代、文體內容風格各異,書法形式多樣。泉州歷代書法家及歷史名人,大都留有手跡。
  • 王家祐的道教研究
    「李家道」的許多神仙皆以「李」為姓,這是四川秦漢道教或方士的特色。而蜀王后裔的李冰,亦為精通方術的道人。《史記·河渠書》云:「蜀守冰,鑿離碓,闢沫水之害。」冰非中原人,不知其姓氏,若中原人,未有不記其姓氏之例。立於廣東英德縣張九節廟中的《桂陽太守周憬功勳銘》,是熹平三年(174)刻,碑文辭雲「感蜀守冰絕黎魋……」,亦不知其姓。
  • 那些遺落世間的優美道教神像 !
    早期道教造像,人物均著肥大的道袍,為秀骨清像,用深直平梯式衣紋,線條勻稱細密而凸起。  唐代以後,道教得到很大發展,造像活動也逐漸興盛,根據其信仰宗旨和其美學思想,道教造像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製作模式、規範和藝術風格。
  • 中國佛教造像的藝術傳承和特色
    北魏的「秀骨清像」、唐代的「雍容華貴」、宋代的「典雅秀美」等風格迥異的佛教造像,充分反映了中華民族無與倫比的創造力與融合力,是中國古代雕塑藝術史上燦爛的篇章。初傳漢地的佛教造像似乎和金銅有緣。史載,漢明帝劉莊有天晚上做夢,夢見一高大的金人從西方飄然而至,繞屋飛行不絕。早朝時,有大臣解釋是西方大神佛陀。明帝於是派遣使者西行求法,在今天的阿富汗一帶不期而遇前往東土弘法的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以及為他們馱經卷和佛畫像的白馬。到洛陽後,明帝給了他們極高的禮遇,在西雍門外造了一座「卿」才能享用的「寺」,因白馬的功勞和聖靈,取名「白馬寺」。
  • 道教法器
    道教造像中道尊和協侍真人多有持玉圭或朝板的形象。道士原本也根據品級不同使用不同材質的朝板,現在道士則多根據自身條件選用,各種材質均有使用,一般多用木質。舉行道場時,高功登壇,雙手兩手相合捧笏於胸前,仍尊古意以示法師向帝尊奏告,如對天庭。《道書援神契》:「古之公侯皆執圭。周禮有桓圭、信圭、躬圭。禮記:士執魚須文竹木簡之類也。」
  • 道教:城隍神、土地神
    在道教的神仙體系中,不僅高高在上的三清四御、大羅金仙等受人尊敬,民俗諸神也備受推崇,今天就為大家介紹其中的道教:城隍神、土地神。01城隍城隍神,俗稱城隍爺,是道教神靈護衛城邦、扶正祛惡的地方神,民間信仰極為普遍。
  • 佛教觀音菩薩和道教慈航真人是一回事嗎?
    鑑於鮮有介紹兩位神祇的不同,本文我們主要通過神祇造像、基礎信仰和信仰根本分析兩位神祇的不同。一、神祇造像不同在大多數人看來,佛教的觀音菩薩造像和道教的慈航真人造像是差不多的。比如都手持楊柳枝和玉淨瓶,身邊都侍從童男童女。
  • 淺談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清代佛教造像特點
    雕像又包括:石雕、玉雕、木雕和牙雕等,但是石雕和金銅造像是最為普遍的造像形式。這些精美而傳神的造像形式是魏晉南北朝時期重要的發展藝術形式,也為後世佛教造像的進一步發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1.西晉-北魏武帝這時期佛教造像的面相,以圓胖的漢人臉型居多。
  • 四川中部首次發現北朝佛教摩崖造像
    成都博物館「映世菩提——南北朝佛教造像特展」即將落下帷幕。昨日,由成都博物館與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敦煌研究院聯合舉辦的南北朝時期造像藝術與文化交流學術研討會在成都博物館舉行,西南民族大學教授雷玉華在研討會上透露她的新發現:位於成渝走廊上的睏佛寺摩崖石刻造像是北周摩崖造像,這也是四川中部首次發現北朝摩崖造像。 在成渝石窟走廊上,安嶽石窟、大足石刻早已舉世聞名。
  • 陳嶺:中國古佛教造像藝術解析(二)
    這種特殊的背光形式和海石樣式的臺座出現,足以看出宋代菩薩造像富有新意的創作特色。從藝術形式上看,宋代的菩薩像比之前代各個時期都來得豐富多彩。比如那千變萬化、令人眼花繚亂的千手觀音就是典型一例。千手觀音又稱千手千眼觀音,因為它每一手中各具有一眼,這是一個很奇妙的名號。
  • 在道教中,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究竟什麼關係?
    而到了宋代,隨著玉皇大帝信仰在社會上的廣泛傳播,玉皇就逐漸就取代了東皇而成為了至尊神。 最早出現「玉皇大帝」的名字是在南北朝時期陶弘景的《真靈位業圖》,其中提到了「玉皇道君」和「高上玉帝」,但這二位神仙地位都不高,一個排十一位,一個排十九位,都屬於原始天尊的下屬。
  • 周寧縣石門山·樓坪旅遊景區
    6月17日,寧德市旅遊資源規劃開發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認定周寧縣石門山·樓坪旅遊景區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古村樓坪文/張桂傳 圖/葉寶培樓坪村(原名厚洋、雅稱善積鄉),是周寧縣李墩鎮的一個行政村,轄樓坪、北洋兩個自然村。
  • 文物會說話——臨朐佛教造像
    文物會說話——臨朐佛教造像 2020-04-17 16: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四川中部首現北朝佛教摩崖造像
    成都博物館「映世菩提——南北朝佛教造像特展」即將落下帷幕。昨日,由成都博物館與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敦煌研究院聯合舉辦的南北朝時期造像藝術與文化交流學術研討會在成都博物館舉行,西南民族大學教授雷玉華在研討會上透露她的新發現:位於成渝走廊上的睏佛寺摩崖石刻造像是北周摩崖造像,這也是四川中部首次發現北朝摩崖造像。在成渝石窟走廊上,安嶽石窟、大足石刻早已舉世聞名。隨著考古工作者的深入考察,近日在資陽市樂至縣等處又發現了年代比較早的北朝摩崖石刻。
  • 烏石山、於山摩崖石刻及造像:書法和石刻藝術的寶庫
    山上從唐至近代原有摩崖石刻299段,現存169段,分布全山,以鄰霄臺、沖天臺、道山亭等處尤為密集,著名的有唐代李陽冰,宋代程師孟、李綱、朱熹、梁克家,明首輔葉向高、都御史林廷玉,清狀元王仁堪等人石刻,詩詞、歌賦、傳記、題記、遊記文類齊全。一些石刻還記載了重大歷史事件,如霹靂巖石刻記錄了宋紹興二年李綱因抗金被罷相,參政知事孟庚與李綱等11人聚於烏山瑞雲庵議事等。
  • 璀璨的宋代文化:是什麼原因造就了宋代文化的繁榮?
    而到了宋代,特別是經過五代亂世的洗禮,在宋代的朝堂上基本上是科舉出身的官員一家獨大了。到了宋代,對於考試的一些法規比唐朝更嚴格,嚴厲打擊防止權貴人物對科舉的把持和壟斷,並且宋代不斷擴大應試者的範圍,之前在唐代被拒之門外的商人,在宋代也被允許可以參與科舉。
  • 極簡的宋代
    宋代審美延續著晚唐的內容。與盛唐審美相比,表現出了另一種對美的追求。如果說盛唐是雄壯豪邁、氣象萬千的景象,那麼宋代則是返璞歸真、格物致知的質樸姿態。同時宋代瓷器雖是單色瓷居多,但它有一很大的特點是其它朝代所產瓷器比不上的,那就是:七分人工三分天成。如果是在明清,想在瓷器上表現山水通常會把山水畫上去。而在宋代則是以詩歌的比興的意趣來做瓷。「雨過天青雲破處 ,這般顏色做將來。」——宋徽宗簡併非有意而為之實在是萬物的本來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