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師簡介與作品展示點擊下面小程序微信中完成
——約南宋紹興年間(1131—1162年)
石門山三皇洞是大足道教石刻藝術中的精品,題材眾多,技藝精湛,有學者讚譽為「宋代道教造像的絕巔!」(胡文和、劉長久《大足石窟中的宋代道教造像》,《世界宗教研究》1987年第3期)。
石門山三皇洞
三皇洞高3、寬3.9、深7.8米,原窟造像約近80尊,窟頂部分及右壁在清代乾隆年間崩塌,部分造像受到損壞,現存正壁、左壁及部分右壁造像約43尊。窟內無造像記,學界大多認為是南宋初期所開鑿。
正壁三皇造像
窟內的正壁主像為三皇,端坐於龍頭靠背椅上,天皇居中,地皇和人皇在其左右。三皇均頭戴通天冠,項下系有方心曲領,胸前捧玉圭。在三皇頭像上方,有三小圓龕,為道教尊神三清。因為正壁造像為三位帝皇形象的造像,所以,這個洞窟歷來被稱為「三皇洞」。對於此三皇造像,曾有儒家三皇和道教三皇的不同說法,不過近年來的一些研究成果表明,該窟三皇為道教三皇的可能性更大,此說法也漸漸成為共識。
三皇洞左壁造像
在窟正壁和兩側壁轉角處各有一身雕像。左右兩側壁雕像頗多,雖然右壁造像因崩塌而有所殘壞,但其造像情況,今仍可從保存完整的左壁得知。現存完好的左壁造像,可分為上下兩層,上層刻28位天神像,有學者認為「二十八宿」。下層雕刻7身體量大致相當的站像,窟內的第1身,也就是正壁轉角處的造像為天蓬元帥,第2、3、4身頭戴通天冠,身著長袍,項下系方心曲領,雙手捧笏。第5像頭戴朝天幞頭,亦著長袍、系方心曲領,第6像為神將。第7像頭戴直腳幞頭。這其中,第2、3、4、5以及第7尊像一般稱為文官像。
天棚元帥
翊聖元帥
天猷元帥
真武元帥
石門山三皇洞「四聖」像
對於左右壁這些造像的身份,說法不一。首先,經過多年的研究,可以肯定的是「四聖」像,如左壁第1和6身像為天蓬和真武,基本已成共識,因此,與之對應的原右壁像為天猷和翊聖,他們四身造像一道,構成了宋代道教神系中較為盛行的「四聖」。他們組合在一道,經常出現在當時的宮觀之中。
石門山三皇洞文官像
石門山三皇洞文官像
那麼,站立的五身類似文官模樣的造像究竟為誰呢?有學者認為,現存洞窟左壁的五位官員像,似應是《枕中書》中所列的「太昊氏為青帝治岱宗山,顓頊氏為黑帝治太恆山,祝融氏為赤帝治衡霍山,軒轅氏為黃帝治嵩高山,金天氏為白帝治華陰山」,原右壁的五位官員為堯、舜、禹等(胡文和《中國道教石刻藝術史》)。另一種觀點,左右兩壁「四聖」之內的文官造像,為道教尊奉的「八帝」。在道教經典中,三皇之後有八帝治理天下,如《雲笈七籤》中記載:
《三皇經》云:三皇后又有八帝,治各八千歲。(卷四「三皇經說」)
《命召咒文》云:三皇治世,各授一卷以理天下……號曰《三墳》。後有八帝,次三皇而治,人各授一卷,凡八卷,號曰《八索》。八帝之治,邪鬼逆竄。黃帝述以斷邪惡。(卷六「三洞經教部·三洞品格」)
類似的記載在道教經典中較多,從這一點來看,正壁為三皇,兩側壁為八帝,再加之具有護法性質的「四聖」,因此構成了這窟造像的主體。不過,這一說法還可以繼續探討,比如八帝,他們的身份具體為誰等問題。
石門山三皇洞的開鑿,可謂是將大足道教石刻藝術推向一個新的高峰。
南宋初期,道教石刻在大足一地,開始達到興盛並形成了一定的規模,並影響到大足鄉裡之中,尤其是南山、舒成巖、石門山等道教石窟的開鑿,其所體現出的雕刻技藝,已經表現出具有自身濃厚特色的藝術風格,石門山三皇洞無疑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其藝術風格歷來受到世人讚賞,早在清光緒年間李型廉在《遊石門山記》中描述到:
轉而南,有三皇洞,豁然開朗,諸像列眉,上鐫三皇,垂旒執笏,猶見太古衣冠;左右二力士睜目露牙,陰森可畏,兩旁鐫立像大下數十,精工妙麗,肅若朝班,惟左班像多短裂。
可見,古人對其造像甚為讚賞。在今天的的各種著述中,亦比比皆是。綜觀這個洞窟,其藝術價值至少體現出三個方面。
三皇洞左壁上層造像(局部)
首先,這個洞窟總體構思完善,並注重推陳出新。
這一點,從窟內造像題材豐富,但是井然有序即可大體略知,可想當初設計者應是反覆斟酌,數易其稿。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個洞窟與石門山一個佛教造像洞窟——第6號十聖觀音洞,在洞窟的窟型、規模、設計上等有相近之處,但是,這個道教造像的三皇洞不是對佛教造像窟的簡單借鑑,而是在布局上注重自身題材的需要,尤其是四聖以及諸多小像的出現,顯示出營建者不拘泥於6號窟的形式,而是有所創新。
石門山三皇洞文官像
其次,這個洞窟造像雕刻細膩,仙風盡顯。
三皇洞造像雕刻技藝精湛,匠師不但善於總體設計,而且在每尊像以及每個具體部位的處理都頗費匠心。以八帝為代表的文官像,為細眉鳳眼,皆略微上挑,嘴唇微閉,臉頰稍顯豐腴,細細觀賞,恍若真人之肌膚;頷下的系帶,飄於肩兩側,頗有仙風徐來而自飛拂之感。其身著的袍服,俱以素麵為主,少於雕飾:或著長袖袍服,其衣袖下垂過膝,極富下墜之感;或著短袖袍服,造像肌骨隱約可見,身材顯現無餘,秀麗而有頎長,更增幹練之風。文官像皆持朝笏,雙手握於胸前,十指纖細。在朝笏上飾有花紋,笏下為中垂的綬帶,緊貼在袍服之上,在其上有花結,或為圓形,或為蝴蝶形,與素麵的袍服兩相對應,於樸素大方之中顯示出造像的高貴與文雅,一派文質彬彬之貌。這些文官造像,表面上看來似為儒家官員像,但又體現出道教製作道像時,「必具修真度世」(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之範的要求,可謂是我國古代道教造像的絕品。
之外,其他造像也是精雕細琢,正壁的三皇像沉穩大氣,高貴端莊。四聖造像中,身著的甲冑,其甲片清晰可見,袍服飄拂自然流暢。三皇洞內,還有體量較小的神像,如現存於左壁上層的造像,基本上保存完好,神情兼備,其中,位於洞內的兩身女神造像,頭戴花冠,身著長裙,長帶飄拂,衣飾之華麗,彰顯出細膩的雕工。
三皇洞文官頭像
最後,這個洞窟注重在對比中求變,彰顯自身藝術特色。
在造像中,儒雅文靜的文官造像,與猙獰威武的神將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神將手持各種法器,面目猙獰兇惡,可謂是大足石刻護法神將像的精品,與北山第133號水月觀音龕的四身金剛像,以及石門山6號西方三聖窟外四金剛神像不分伯仲。這些神將點綴在文官造像旁,更增其威武勇猛之貌。神將之間,也並非單純如一,如天蓬與天猷皆為三頭,但是前者為六臂,後者為四臂,而真武像則單首雙臂。文官造像亦是如此,其面容或老成穩重,或年輕俊美;服飾上或長袖下垂而飄拂自如,或短袖緊縮而顯其幹練之風。
由此來看,三皇洞不失為大足石刻造像中的精品,難怪被譽為「宋代道教造像的絕巔」。
文 李小強
圖 楊光宇 李小強
轉載自:大足石刻
全國佛文化藝術交流群
文化 | 造像 | 分享 |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