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從軍校畢業後入了伍,但因為海外關係,當年父親還是被迫退伍還鄉。
父親回汕頭的第一站是揭西棉湖,那是我外婆家。棉湖鎮創建於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年),古名道江,後因鎮東南面的雲湖兩岸盛產木棉,改名棉湖,素有「上田肥美,良物殷饒,衣冠之族,弦誦之家,甲於通邑」之譽。
於是,小時候在棉湖也生活了一段時間,後來學生假期也常回去做客。
外婆家除了母親考了軍校從戎外,幾個子女都沒有外出,多數務農。這讓我的假期生活總是格外地豐富多彩。
其中印象最為深刻的就是放牛。騎在牛背上是一種非常愜意的感受,趕著去山坡吃草,趕著到水塘洗澡。當個牧童是很有成就感的事,特別是騎在牛背下水,常常讓小夥伴們羨慕。那時也學會了一句唐詩:「牧童遙指杏花村」。父親到汕頭工作後,我們就住在汕頭的「杏花村」,所以,雖不懂詩句講什麼也不知杏花村賣不賣酒,就是覺得這句詩寫得特別好,一跨上牛背就大聲叫嚷個沒完。記得一次耍威風,像趕馬一樣揮鞭趕牛,結果把牛驚了,牛狂奔,想把我甩下來,我趴在牛背上使勁抓緊牛脖子,最終牛跑到水田裡才歇下來,把我嚇得夠嗆!
家裡養的是水牛。水牛是最典型的勞力動物,是農活的好幫手,據資料,耕牛在宋朝時還實行戶籍登記制度,以保護農業生產力。所以,《水滸傳》中,那些草莽英雄到了酒家隨便就來多少斤牛肉的豪爽行為其實十分可疑。水牛不僅能幹活,而且奶質十分優良,稱得上是奶中極品,據有關科研部門測定,水牛奶礦物質含量和維生素含量也都優於黑白花奶牛和人乳,鐵和維生素A的含量分別是黑白花牛奶的約80倍和40倍,被認為是最好的補鈣、補磷食品之一。水牛奶乳汁濃厚,質量好。廣東人熟悉的姜撞奶、雙皮奶等,都必須用水牛奶來製作。早在19世紀末,我國南方農民就把水牛擠奶作為副業,製作成「奶餅」、「奶豆腐」、「奶皮」、「薑汁奶」等風味產品銷售,並形成傳統小吃流傳至今。
養牛是我們家的傳統,也是重要的經濟來源,直到現在表弟依然在農村養牛,最多的時候養過四頭牛。而作為牛奶的附屬產品,牛鈴就成為我非常熟悉並喜愛的一種美食。牛鈴不是掛在牛脖子上的鈴鐺,而是一種奶製品。
養牛主要為了賣牛奶(揭西牛奶稱為「牛汩」,音同潮汕話「依靠」的「靠」),有時牛奶賣不出去就會做成牛鈴。牛鈴這種食物文字上鮮有記載,汕頭有社科學者介紹過,但卻不太準確,錯將閩南的做法套用到揭西來。閩南地區有一種「鹹牛奶」,它用水牛奶擱醋煮過後讓其凝結,然後用鹽醃,用紗布擠壓,捏成蠶繭大小。閩南的鹹牛奶是泡在濃鹽水裡賣的,在鹽水中白得微微泛青,奶香撩人。漳州廈門的菜市場和超市都能看到鹹牛奶的身影,今天依然是受歡迎的稀粥物配。閩南有民諺:「一碗打鐵糜,幾粒鹹牛奶。」說的就是牛鈴。「打鐵糜」是指沒有撈過乾飯熬得極稠極香的米粥,這樣的熱粥配上幾顆鹹牛奶,餘味無窮,人生足矣!當年的人要求真的不高。
揭西的牛鈴做法不一樣。有兩種做法,一種是將水牛奶拿去蒸,中間放上一小碗醋,醋不直接倒入牛奶中,而是通過加熱讓醋蒸發,待牛奶冷卻後分解出乳清而凝結。因為出品量少,這種方法後來基本上沒有採用。取而代之的是「加鹽法」,就是一斤奶加入一兩半到二兩的粗鹽,讓其融化,過濾掉鹽中的雜質,然後用文火來煮,用木製的勺子慢慢攪動,讓奶均勻受熱。煮過後,待其自然冷卻,隔天就會沉澱凝結。牛鈴在市場上稱重銷售,加鹽可以使重量大幅增加,所以,大家都採取的是「加鹽法」。
有人把它稱為中國的奶酪,其實還是有比較大的差異,但用牛奶來生產延伸產品的思路是一樣的。潮汕的「牛鈴」感覺更符合中國人的飲食習慣,我感覺它的奶香味更濃,味道也更淳正!
我一直不喜歡喝牛奶,因為村裡人特別喜歡甜食,煮牛奶會下好多糖,讓牛奶過分甜膩,倒是對牛鈴一直情有獨鍾。現在,鄉下的表弟時不時會託人送牛鈴來,家裡做的牛鈴一般不會下太多鹽,一斤牛奶也就下不到半兩鹽,所以不會太鹹。牛鈴因為鹹度可以保持較長時間,我們家的做法是用油炒過後慢慢吃,每天翻炒一次,越炒越香,最後會變成金黃色的。我個人更喜歡拌著米飯吃,特別下飯,基本上不必別的什麼菜。
鄉下送來的牛鈴不僅是一份美食,也是傳遞一種信息。看到牛鈴,母親就知道,鄉下的日子平安穩定。
倡導休閒生活,傳播潮汕獨特飲食文化和玩樂信息。讓你
的生活活色生香起來!
了解更多潮汕美食、玩樂信息請關注微信訂閱號:玩食潮汕
投稿可發送郵箱:stchenyiqu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