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那些「小確幸」是如何吸引眼球的?

2021-02-18 文創產業評論

就算在被百貨公司和奢侈品櫥窗擠滿的臺北101區域附近,找到一個「小清新」聚集地也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小清新」,或者最近更加流行的名詞「小確幸」是臺灣眼下最為重要的美學特徵。

譬如莊敬路178巷上那家叫CLASSICO的眼鏡店,出售兩個年輕人自己設計的眼鏡框架。他們的工作室就在門店後面,偶爾衣著隨意地出來看看是否有顧客光顧。整個店鋪象是時尚買手店那樣被細心設計過,不過倒是看不出生意火爆的跡象,有些眼鏡上面已積了少許灰塵。緊挨著它就是一家復古家具精品店。

巷子盡頭的四四南村,老房子被重新使用,一家名為「好丘」的商店開在這裡。或許都算不上嚴格意義的「小清新」。沒有什麼馬克杯或者帆布袋子,倒是大米、辣椒醬還有蜂蜜,被配上色彩活潑富有創意的包裝外殼。連名字都與眾不同,比如「掌生穀粒」,用牛皮紙與紙藤條包裝,隨意放在一個角落,它卻獲得過德國紅點設計大獎。

「好丘」內出售著各種具有設計風格的農副產品

尚無數據統計臺灣究竟有多少這樣「小清新」的存在。但數數臺北的咖啡館好了,它們甚至可能超過了隨處可見的7-ELEVEn便利店。美國人史孟康(Mark Stocker)住在臺北永康街。這是臺北有名的一條巷弄,除了街口那家最為古老的「鼎泰豐」門店之外,還有許多咖啡館和文創商店。23年前史孟康為了學習中文來到臺北,隨後在這座城市開了一家叫美商方策品牌設計的諮詢公司。他喜歡騎自行車到建國南路一段的巷弄裡度過周末,哪怕這座城市的咖啡店數量超過了便利店,但是他也時常抱怨周末找到一個空位有點難度。

「整個臺北市都是這樣,」這個美國人用帶著臺灣口音的流利普通話說,「每個店主都會找到自己的風格,粗粗看過去好像都是大同小異,但都會有自己作為的設計理念與概念。」

這個島嶼好像會被輕易歸類到「小清新」或者「文創設計」的名目之下。哪怕是臺灣電影也常常被貼上「文藝片」的標籤。「文創」這個詞近來在臺灣隨處可見,甚至沒有什麼嚴格界定,混雜著設計、創意產品和生活方式。12月開始臺北路邊就懸掛了「2016年臺北世界設計之都」的海報,每年還有一個叫做「金點設計獎」的評選,日本設計師,無印良品設計顧問深澤直人作為主席,徵集來自全球的設計作品。

「好丘」內出售著各種具有設計風格的農副產品

「臺北哪是設計之都?」羅申駿聽到臺北成功申請成為「世界設計之都」舉辦地區時,他這樣反應。羅申駿這是JL Design的總監,負責臺灣「三金」之一的金曲獎的企劃設計。對於設計與「小清新」在這座城市的擴散,他們自己都存在困惑。「這或許更象是一個內觀的過程,比別人怎麼看我們重要。」在此之前,獲選設計之都的城市包括都靈、首爾和赫爾辛基等。

臺灣的設計與文創興起,更象是一種微妙與迫不得已的轉變,並且面臨著許多未知。

去年6月30日,汪麗琴本打算宣布自己的「好樣」門店不再營業。

如果消息公布或許會讓整座城市驚訝。臺灣東區是年輕人的聚集地,這裡有誠品書店敦南店和類似於日本原宿那樣熱鬧的潮流門店與各國餐廳。181小巷裡的「好樣本事」是一家書店,曾被美國Flavorpill Media所屬的Flavorwire網站評選為「全球最美的20家書店」之一。它實在是毫不起眼,門口綠植叢生,室內光線昏暗,但卻成為當地設計愛好者和觀光客的必到之地。


「好樣本事」是一家書店,門口綠植叢生,室內光線昏暗。

這家書店附近還有一家「好樣」的餐廳和糖果店。「好樣」如今在臺灣已經開出了10家門店,涉及圖書、餐飲、生活方式及住宿。這樣規模化的文創品牌在臺灣並不多見,因此創始者汪麗琴在臺北擁有屬於自己的影響力。她擅長空間設計,在新北市新莊區擁有兩家倉庫,裡面是她收藏的各種室內設計元素。

「比如這裡原來是一間樟腦丸的工廠,我把它改建成餐廳之後,保留了原來的一些工業元素,磚瓦都沒有改變。」汪麗琴坐在「好樣秘境」裡對《第一財經周刊》說道,這家餐廳位於臺北華山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由廢舊工廠改建,「但是餐廳不應該那麼冰冷,所以我在各個角落增加了暖色的燈光,還有各處都堆放鮮花花叢,比如今天是玫瑰花。」

在她身後日本Good Design的工作人員正忙著不止一個展演會場,那天晚上他們要在這裡舉辦Good Design的活動。「好樣」品牌在2015年被選入「Good Design Best 100」。

這個品牌從1999年的一家書店和餐廳開到現在的17年裡,有那麼一段時間正好也是臺灣設計與文創變得具有活力的階段。2010年之後,臺灣從全球金融危機的震蕩中得以喘息時,文創設計品牌便開始具有無法令人忽視的規模。「好樣」是其中的一個典型。

比汪麗琴還要更早,謝榮雅親歷了整個臺灣設計產業的轉變過程。他是臺灣的一位工業設計師,「奇想創造」設計公司創辦人,4次獲得德國紅點設計大獎和兩次iF國際論壇設計獎。「臺灣設計師獲得國際獎項太容易了,」他說,「臺灣在1960年代之後就培養了許多工業設計師,服務於給國外品牌代工的工廠。我們知道外國人在想什麼。」他曾於1990年加入宏碁計算機,擔任工業設計師,6年後創立自己的設計公司。他曾隨著產業轉移到過廣東中山。最近十幾年內,中國內地電子製造業的發展和勞動力的充裕,讓臺灣原本具有競爭優勢的電子代工產業不斷外移。

「這個讓臺灣的危機感非常重,」謝榮雅對《第一財經周刊》說,「代工工廠無法順利品牌化,一批新興設計師可能就不再進入這樣的產業,開始尋求創業。也有一些年輕人去歐美留學回來,用設計思維去改造家族產業的。」例子所處可見。譬如CLASSICO眼鏡創始者的父親便曾經經營眼鏡代工工廠35年。

松山創意文化園區內通常都有大型展覽和文創市集。

轉變並不順暢。臺灣文創的「小清新」表象之下是與設計及創意毫無關係的商業現實。

「設計或者我所謂的生活美學只是開始,」汪麗琴說,「現在很多年輕人喜歡當老闆開小店,這是一個非常文藝化的想法。你還要有實際的經驗,不然會賠得很慘。」比如採購流程和運營成本控制。當文創設計產品無法形成品牌並且規模化的時候,就只是一個自娛自樂的小生意。

「好樣」在開出10家店之後,由於預估的偏差出現了資金流轉問題,汪麗琴險些因為無法償還銀行貸款而被迫放棄。2015年6月最後幾天,臺灣一家電子技術企業決定注資,並保持「好樣」的獨立經營。汪麗琴並不想透露這家公司的名稱。

投資者的動機離不開好樣的概念創新和規模,在臺灣10家好樣的門店內,沒有一家趨於同質。

「好樣棒棒」是一家出售精品糖果的小店,而「好樣公寓」則提供個性化的酒店住宿服務。如今「好樣」一年的營業收入大約為1億臺幣(約合1960萬元人民幣)——但在臺灣,哪怕是頗具規模的誠品集團,背後也擁有和碩集團的投資。這家公司也是iPhone的製造商之一。

「掌生穀粒」產品。

臺灣年輕人對設計與文創的狂熱,並不是出於絕對的理想主義。

美國人史孟康眼中的臺灣年輕人沒有太大的企圖心。「有人抱怨他們比較喜歡享受生活,不像上一輩那樣需要跑到全世界把訂單都拿回來。不過他們有自己的看法。」從他們懷揣自信投身文創與設計領域的行為,也能看出這一代臺灣人經歷的一個價值轉向。如同美國學者Ronald Inglehar提出的「後物質主義」(post-materialism),他們重視自我表達與自主性,而非物質滿足。文創設計是一個再好不過的選擇。

「我能理解他們,」謝榮雅也持同樣觀點,「設計師通常享受自己的創作氛圍和自我產出的優越感。但是這樣就是文創產業化的一個巨大障礙。」

所以「好樣」和「掌生穀粒」這樣獲得融資的故事並不能時常聽到——它們需要有成熟的品牌形象和概念,市場認知度和門店規模,還要切合投資人個人的審美及品位。「通常臺灣90%的文創項目是無法資本化的,」他又補充說道,「少部分具有設計背景,同時兼具商業基因的人才能出來。」

設計與創意只是資本競賽的入場資格。

目前看來,競爭優勢也尚未被更具有創造力的年輕人佔據。許銘仁曾是詮鼎科技的董事長,7年前由於市場不再具有前景他將這家電子技術公司賣掉,成立了一個叫做「微熱山丘」的鳳梨酥品牌。鳳梨酥在臺灣根本算不上什麼創新,幾乎每家糕點店或者麵包房都會出售。和「掌生穀粒」類似,微熱山丘也在追求「小清新」的細節——許銘仁並不太具備設計優勢,因此他特地請了一家諮詢公司為其服務——比如麻布製成的包裝袋,以及具有文藝風格的圖標。

運營電子公司的經驗同樣適用於文創領域。這是年輕人無法具備的經驗優勢。在產品沒有太多創新的情況下,能夠讓品牌獲得認識的方式無非包裝的視覺設計和門店體驗,但又不能太有目的性。

松山誠品生活館許多年輕設計師的文創品牌入駐。

許銘仁微熱山丘的門店開在了偏離城市中心地帶的小巷裡,除非是按照地址專程來訪,不然很難找到。「微熱山丘」在香港和東京的門店選擇也都這樣隱蔽,東京甚至開到了二樓。他要求服務員先問到訪者要不要先喝杯茶,然後再免費提供一塊鳳梨酥。

「如果先問別人要不要吃一塊鳳梨酥,就顯得帶有一點商業企圖,象是推銷。」許銘仁這麼告訴《第一財經周刊》,「這樣所產生的反差很大,容易形成一定的口碑效應。」在所生產的鳳梨酥當中,大概有8%至10%的產品用於免費試吃。「微熱山丘」以此來替代市場推廣的投入。「如果你通過別人的銷售渠道出售,雖然有一定的傳播,但銷售提成至少在30%以上,比免費試吃的投入更大。」

「文藝青年」們可能也同樣無法明白建立供應鏈的重要性。許銘仁與農民籤約保證收購量和價格,以此來控制產量和成本。許銘仁創業最初投入100多萬元人民幣,其中近20萬元用於品牌設計。第一年他便獲得了700萬元的銷售收入。而在內地市場,它可能是年輕人最為熟知的臺灣伴手禮。

更多的臺灣年輕一代還在起步。

臺北松山煙廠改建而成的松山創意文化園區內,誠品集團在這裡開出了臺灣最大的誠品生活館。許多年輕設計師的文創品牌入駐,從琉璃器具、茶葉到肥皂和奶茶鋪,你會看到一群年輕人的認真與樂觀。周末的時候會有不少穿著高中制服的中學生來到創意園內參觀展覽,通常這裡會有至少4個大型展覽(比如德國紅點設計獎和金點設計獎的作品展)和2個文創市集。

「他們先找好渠道,檢驗自己的設計是否真的被需要。先這樣做,這是第一步。」汪麗琴說。例如松山誠品與臺灣當地的「金點設計獎」都具有這樣的渠道功能。2015年「金點設計獎」有2360件設計作品,增長24%。主辦方臺灣創意設計中心還設立了「金點概念設計獎」,針對在校學生和年輕設計師,他們可以以尚未成型或者量產的設計作品參賽。中國內地還沒有一個初具國際規模的設計獎項。

不過在解決了那些商業問題之後,這群年輕人和他們的文創與設計產業會是臺灣的未來嗎?

「如果以後臺灣的核心是文創,危機感也很重,」謝榮雅在松山文創園的「不只是圖書館」對《第一財經周刊》說,「過去電子產業能夠支撐的經濟規模很大,現在很難從文創產業補回來。文創設計產業化和傳統產業文創化,是兩個可能的方向——『小清新』能否發展成為臺灣的宜家或者無印良品,富士康是否能夠通過設計讓自己的產品和其他品牌競爭。」如此看來,要期待發生一些革命性變化,顯然需要經歷漫長過程。

這間「不只是圖書館」內包括了誠品書店裡所有涉及到設計的圖書,給無法購買昂貴外文圖書的讀者借閱。去年12月一個周末的下午,這間圖書館裡還坐著十幾個年輕人。他們看起來也不象是來鬧著玩的。

相關焦點

  • 從「臺灣小吃聖經」看如何製造「小確幸」
    原標題:從「臺灣小吃聖經」看如何製造「小確幸」籤到處便領到厚厚的合集一一"臺灣小吃聖經",書的腰封告訴記者,這是被譽為飲食文學教父的焦桐用「20年歲月淘選」的「30萬字給臺灣特色美食情書」。   小吃,是臺灣人舌尖上的「小確幸」。小吃,可以洋洋灑灑地寫出30萬字,套句俗話:也是醉了。
  • 從「臺灣小吃聖經」看如何製造「小確幸」(圖)
    從「臺灣小吃聖經」看如何製造「小確幸」(圖) 2015-06-03 11:00:28來源:新華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王詩堯 籤到處便領到厚厚的合集一一"臺灣小吃聖經",書的腰封告訴記者,這是被譽為飲食文學教父的焦桐用「20年歲月淘選」的「30萬字給臺灣特色美食情書」。  小吃,是臺灣人舌尖上的「小確幸」。小吃,可以洋洋灑灑地寫出30萬字,套句俗話:也是醉了。
  • 在臺灣感受"小確幸"--臺灣頻道--人民網
    原標題:在臺灣感受"小確幸"  一年要放116天假,媒體直呼"小確幸";信義商圈裡乾脆開一家「曉確幸」的咖啡屋。在臺灣,「小確幸」一一小而確實的幸福,看得見,摸得著。   一 計程車司機的「小確幸」   上計程車,報出目的地,司機轉過頭來笑著問:是要去吃母親節大餐呀?
  • 臺灣青年:不要「小確幸」而有「大確信」
    記者手記:看見不要「小確幸」而有「大確信」的他們——「臺灣青年說」組稿之四  新華社臺北5月3日電(記者石龍洪、陳鍵興)「小確幸」「草莓族」「悶世代」「厭世代」「青貧族」……在當下的臺灣社會,青年被冠上五花八門的標籤
  • 臺灣品牌文案:如何將「小確幸」用到極致?
    臺灣人口中的"小確幸",原本是出自日本作家村上春樹,說的是生活中"微小但確切的幸福"。 這些身處"小確幸"氛圍中的臺灣廣告人,他們更加願意享受生活,更加能夠發現生活中的美好點滴。所以他們就擅長把品牌塑造成一個溫暖的故事,每一個看到這些臺灣文案的人莫名都會有一種好感,好像一個老友輕輕在耳邊對你訴說這些溫暖的故事。
  • 臺灣小確幸發威 聖誕夜五星飯店全爆滿
    原標題:臺灣小確幸發威 聖誕夜五星飯店全爆滿   文華東方酒店外的聖誕樹耀眼奪目,吸引民眾在平安夜前來拍照共享歡樂氣氛。業者異口同聲:「小確幸發威!」   開賣全臺最貴聖誕大餐的侯布雄餐廳,座落在有「貴婦百貨」之稱的BELLAVITA寶麗廣場6樓。今年聖誕餐一人要價6880元加1成服務費,等於要7568元。雖價格攻頂,但聖誕夜60個座位前2周就已被訂購一空,昨晚也被訂了9成滿。不少向隅者更提前訂跨年夜,讓當晚也已8成滿。
  • 街心公園 家門口的「小確幸」(說臺灣)
    圖為臺灣小朋友們在街心公園嬉戲。莊宗達攝「媽媽,我今天還要去蕩鞦韆,真的是太好玩了!」話音剛落,6歲的梓萱已經穿好鞋子,在家門口等媽媽一起出門了。公園裡既有滑梯、鞦韆、迷你攀巖等遊樂設施,讓小朋友們可以嬉戲;也設計有環形步道、成人單槓、座椅等,方便成年人們的休憩、社交、運動。有趣的是,梓萱的小夥伴婧怡,也喜歡在晚飯後去家附近的街心公園玩耍。婧怡的家住在臺北市士林區,不遠處有一座前港公園。這座公園最吸引小朋們的,是一個叫「天空樹遊戲組」的遊樂設施。這個遊樂設施長得像參天大樹,正好與公園的老樹交相輝映。
  • 臺灣 | 便利店的小確幸
    除去常見的關東煮、便當和飯糰,臺灣街頭的便利店會有熱狗和烤番薯的玻璃櫃,熱狗均勻滾動著被烤到表皮焦脆,黃色燈光下油澄澄地發亮,旁邊的竹筐裡擺好了熱狗麵包,隨時可以夾一根進去,再滿滿擠上美乃滋;烤番薯也是便利店必售的常見的臺灣小吃,甜甜糯糯,香香軟軟,如果在冬天的寒夜,摘下落滿雪的手套,雙手抱著吃一隻溫暖的烤番薯,大概會有加倍的幸福感吧。
  • 臺灣:做「強鄰"邊的小確幸
    每一個小店都會有不同的收穫,我們臺灣啊,現在就流行這種『小確幸『,意外小財、享用美食、家人團聚、睡到自然醒。」在來臺灣之前,淑美用嗲聲嗲氣的臺普叮囑著我。初次聽說「小確幸」這個詞語,大概是在閱讀村上春樹的散文集《蘭格漢斯島的午後》,「把洗滌過的潔淨內褲卷摺好然後整齊放在抽屜中,就是一種微小而真確的幸福。」臺灣人的真實面孔,大概就隱藏在「微小而真確的幸福」背後。
  • 關於小確幸的唯美句子 小確幸的朋友圈說說
    關於小確幸的唯美句子有哪些呢?心中隱約期待的小事剛剛好發生在自己身上,這是一件多麼美好的事情呀,雖然可能自己心中期待的這件事很小很小的,但是呢它實現了就是忍不住發一條小確幸的朋友圈說說哦!一、關於小確幸的唯美句子1、從夏常服到冬常服,我卻從來不是你的小確幸嗎?
  • 小確幸(作者:杜怡晴)
    來源:開封日報社期刊中心 攝影:袁方小確幸是我很喜歡的一個詞,它就像是秋日的一束暖陽,伴著爽朗的風,在你身上灑下帶著橙顏色的溫度。小確幸這個詞來自村上春樹的《蘭格漢斯島的午後》,就像蕭紅的《呼蘭河傳》,寫著生活中那些樸素的生活瑣事,而又恰恰是這些日常平平無奇沉悶不已的瑣事,構成了我們鮮活而又充滿生機的生活。小確幸——生活中微小而又確切的幸福。心中隱約期待著的小事剛好就發生在了自己身上,那種十足分量的滿足感,怎麼能不被稱為一種幸福呢!
  • 捕捉生活中的小確幸
    沒有小確幸的人生,不過是乾巴巴的沙漠罷了。 ——村上春樹小確幸是生活中小小的幸運與快樂,是內心的寬容與滿足,是流淌在生活的每個瞬間且稍縱即逝的美好。是冬日裡的一碗熱湯、是夏日的一陣清涼、是雨中一把遞過來的傘、亦或是兜裡突然摸到的一顆糖……那些生活中的小確幸,遠比意料之中的好事要來的感動和溫暖人心。那些細碎的小美好,定不是通過刻意尋求發現的,而是在生活中不經意間意識到的,零零總總加起來,也算不出是多少,它們普通,卻又值得珍藏。
  • 含有小確幸的唯美句子 一句關於小確幸的話
    生活中總要多一些小確幸,多一些感知幸福的能力,以下是由PConline小編為大家分享的含有小確幸的唯美句子,覺得不錯就點個讚吧!1.能把小確幸當成幸運才是最大的幸運喲。2.每一個美好的瞬間,都是生活中的小確幸。3.平淡生活中也有小確幸,儘管生活中有很多不確定性和未知,但依然充滿期待。
  • 「好運」今日份的小確幸,請查收
    如果你是個細心留意生活的人你會發現在我們的生活中總有些「小確幸上班的路途中遇見了美麗的朝霞下雨天忘記帶傘恰巧遇到了同行的熟人又或者是走進體彩實體店心儀的那款即開票就躺在展示櫃裡……村上春樹說:「如果沒有這種小確幸
  • 這些品牌文案,寫滿了生活的「小確幸」!
    「小確幸『』一詞,原本是出自日本作家村上春樹,指的是生活中"微小但確切的幸福"。怎樣才算生活中的小確幸呢?其實沒有定義,它是我們對日常美好生活的感知。是冬日裡的一碗熱湯、是夏日的一陣清涼、是雨中一把遞過來的傘、亦或是兜裡突然摸到的一顆糖.如今,越來越多品牌通過推出小確幸的文案,給受眾傳遞生活的美好。
  • 小確幸cafe 施展幸福魔法的溫馨咖啡店
    小確幸cafe 施展幸福魔法的溫馨咖啡店 牆上貼著許多便利貼,寫滿了來此用餐的客人們對小確幸
  • 我是小確幸
    我是小確幸我是小確幸。村上春樹的小確幸是一種幸福與滿足。百度引申的小確幸是這樣一些東西:摸摸口袋,發現居然有錢;電話響了,拿起話筒發現是剛才想念的人;你打算買的東西恰好降價了;排隊時,你所在的隊動得最快;自己一直想買的東西,但是很貴,一天你偶然的在小攤便宜的買到了……它們是生活中小小的幸運與快樂,是流淌在生活的每個瞬間且稍縱即逝的美好,是內心的寬容與滿足,是對人生的感恩和珍惜。當我們逐一將這些「小確幸」拾起的時候,也就找到了最簡單的快樂與幸福。
  • 節日裡,他們的小確幸
    節日裡,他們的小確幸 2020-10-04 17:00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義大利大熱電影《重生小確幸》靠什麼在內地市場吸引觀眾?
    顯然,對於升級至新階段的國內引進片市場來說,接下來該如何發展,是需要進行思考和探討的一個重點問題。在這樣的背景下,《重生小確幸》的差異化類型優勢和更有深度、更易引起現實共鳴的內容,或許能夠助力引進片市場挖掘引進片類型空間的更多可能性。1—類型上的「重生」—差異化優勢。
  • 生活中的「小確幸」
    我的生活中也有這樣的「小確幸」,微小而簡單的快樂。家中的玫瑰花有些許凋謝的跡象,換了一遍水,仍不見迴轉,老公當晚剛好捧回一束從雲南空運過來的向陽花,那種熱烈的金黃色,使我仿佛回到前年夏天的雲南之旅,重新看到七月麗江那燦爛的陽光。心情突然就變得明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