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無人採摘的黃梔子,如今為農民打開致富大門,你見過它嗎?

2021-01-08 第一農經

眾所周知我們國家的土地資源非常豐富,這片土地也為我們孕育除了無數的植物,因此我國也是一種植物資源非常豐富的國家。而且在我國大部分的植物都是可食用或者是可入藥的,不過很多時候這些有價值的植物都沒有被人發現,不過如今隨著社會的發展,許多曾經被埋沒在農村的植物如今也成為了香餑餑,有些植物更成為農民致富的來源。今天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一種為農民朋友打開致富之門的植物,話不多說快和小編一起去看看吧。

這種植物就是黃梔子了,梔子花想必不少朋友都知道,當它開花時那香味也是說是讓不少人為之著迷,但今天我們要介紹的可不少梔子花而是黃梔子。可能很多北方朋友沒有聽過這個名字,黃梔子一般生長在南方,尤其以雲貴川地區最為常見,所以在北方基本上是見不到野生的黃梔子的。在以前的農村黃梔子作為一種野果並沒有人願意食用,即使採摘了也都是曬乾泡水喝,但如今黃梔子的價值已經被人們發現,據悉如今農民種植黃梔子能夠帶來近萬元的經濟收益。

說到這裡我們來看看黃梔子究竟有哪些作用吧,首先黃梔子具有不錯的藥用價值,不僅對肝臟具有保護作用同樣還能起到抑菌和鎮痛的作用,難怪以前人民會採摘黃梔子曬乾泡水喝。其次黃梔子還可以用於工業提煉黃色素,是提煉黃色色劑的主要原材料。而如今在不少公園以及園林綠化中也能看到黃梔子的身影,因為黃梔子也是一種極具觀賞性的植物,而且黃梔子開花後氣味芬芳,很多人都非常喜歡這個味道。

目前隨著黃梔子的市場需求越來越大,不少地區也開始種植黃梔子,但其中品質最好的還是集中在江西、湖南和四川一帶,因為這裡有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氣候。可以說曾經默默無聞的黃梔子如今已成為炙手可熱的香餑餑,黃梔子的加工也成為了一條產業鏈為農民增加收入,給農民帶打開致富之門。

相關焦點

  • 曾經在山上隨處可見,無人採摘的黃梔子,如今成為農民致富新路徑
    曾經在農村無人採摘的黃梔子,如今成了香餑餑,很多農民靠它致富!在2004年的時候,我還在讀初中,何炅唱了一首歌《梔子花開》紅遍大江南北,梔子花其實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黃梔子。黃梔子在農村隨處可見,不管是山上還是在河邊,都有黃梔子的身影,在農村黃梔子的作用其實就是染色,在我老家在春節期間我們會製作一種大米美食。把大米磨成米漿,然後加入黃梔子,最後白色的米漿就會變成黃色,黃梔子的主要作用就是如此,在老家很多人會在山上採摘一點回來,到了冬天便可以用它來製作各種顏色的美食,甚至製作豆腐的時候也可以放,豆腐的顏色就變成了黃色。
  • 曾是致富「農作物」,如今大片種植後卻無人收購,網友:過於誇大
    ,如果你的運氣好就能翻身致富。曾經秋葵也是作為很多地方大力推廣的致富「農作物」,現如今也開始涼了,在山東魯西南,在10多年前,當地不少農民看著種植秋葵這種農作物非常好,所以就開始大片種植,並且當時價格也特別高,在市場上秋葵也根本不愁賣,可如今隨著種植面積擴大之後卻陷入了滯銷的問題上。
  • 臨川迎來黃梔子採摘季!(附航拍)
    說起「黃梔子」大家就不陌生了,它是一種常見的中藥材。作為天然色素梔子黃的原料和傳統中藥材,廣泛用於天然色素提煉、釀酒、食品、醫藥等領域。我區是個農業大區,在發展農業特色產業中,把黃梔子作為中藥材主導產業進一步做大做優。時下正值黃梔子成熟的季節,我區12萬畝黃梔子已進入採摘期。
  • 它如今在日本是高等食材,以前在國內農民卻想砍掉,你見過嗎?
    它如今在日本是高等食材,以前在國內農民卻想砍掉,15元一斤你見過嗎?眾所周知,我國國土面積廣大,自然資源十分豐富,而且分布呈現地域特點。就拿廣大的農村地區來說,雖然閒雜人類活動也比較頻繁,但是野生植物資源還是相當豐富的。
  • 「金鑰匙」打開鄉村 「致富門」
    在鄉村振興的嘹亮號角聲中,這些農村產業猶如一把把「金鑰匙」,打開 「致富門」的同時,也讓鄉村面貌煥然一新。2020年,格爾木市以農民增收和農業發展為目標,大力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一年來,全市村集體經濟經營性資產達到1.32億元,收入節節攀升。伴隨著鏗鏘足跡,一個個產業興旺、環境優美的新農村,正迸發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 孫吳縣沙棘映雪紅 農民採摘忙
    雖然冬季白雪皚皚,但是在孫吳縣卻依然能夠看見一串串色彩濃鬱,晶瑩剔透的金黃色小果子掛滿枝頭等待收穫,成為茫茫大地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它就是「深秋紅」大果沙棘。 近日,在各沙棘種植基地裡,零下20多攝氏度的寒冷天氣也阻擋不了農民們採摘沙棘的熱情。
  • 稅務惠農政策為農民種植「致富果」增收
    為助力涉農產業發展壯大,精準幫扶農戶脫貧致富奔小康,國家稅務總局徐州市稅務局不斷優化稅收服務,積極落實稅費優惠政策,以「好雨」之勢「潤物無聲」,為鄉村振興貢獻稅務力量。 金秋時節,碩果盈枝。在江蘇徐州市黃集鎮王崗集村特奇果蔬家庭農場,紫紅相間的無花果似燈籠般掛在蒼翠的枝杈上,色澤誘人、果肉飄香……如今,這顆小小的無花果,已經成為帶動當地農民增收的「致富果」。
  • 農民種出來的甘蔗不好賣,這個方法值得借鑑
    把甘蔗作為一種觀光的農產品可以提高它的受益,把傳統農業做成現在盛行的農業觀光模式,可以幫助種植戶大大提高種植效益!孩子們這是甘蔗的葉子,長長的,有點像玉米葉子這是甘蔗的根系,用來吸收土地的養分哇塞這甘蔗在放大鏡下面顯得好大喲城市的朋友好多都是吃過甘蔗見過甘蔗
  • 小軟棗實現山溝農民致富夢
    秋日的暖陽不僅映亮了顆顆飽滿的碩果,也映亮了農民們的笑顏。「真高興啊,這回好日子見亮了!」村民金淑清捧著剛剛採滿軟棗的大筐高興地說。」磙子溝村位於本溪縣北部的大山溝裡,交通不便,區位閉塞,這裡村民們的思想一直都很保守。春天播種幾畝種子,秋天收穫一倉苞米。空有「好生活」的夢想,卻找不到實現的路。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
  • 民警上門採摘購買 解農產品滯銷難題
    近3000公斤蘋果和紅薯全部裝車後,村支書拉起周水子邊檢站執勤二隊黨支部書記楊宇的手感謝道:「多虧你們解決了種植戶的燃眉之急……」今年9月,楊宇通過大連市慈善總會了解到,王店村的姜大娘老兩口留守家中無人照料。75歲的姜大娘肢體二級傷殘,並患有腦血栓,常年癱瘓在床,日常生活都需要近80歲的老伴照顧,家庭生活十分困難。
  • 尼勒克縣樹上幹杏成為農民脫貧「致富果」
    近日,記者在科蒙鄉樹上幹杏採摘園看到,一排排杏樹上掛滿豐收的果實,整片杏園瀰漫著股股杏香,十餘名工人正在對採摘的樹上幹杏進行分揀、稱重、包裝。古麗努爾·別肯正在果園來回穿梭,忙著採摘成熟的樹上幹杏,樹上幹杏特色林果種植讓她在家門口就實現了就業,搖身一變成為「農業工人」,不僅可以照顧家庭還可以增收。目前,採摘園吸納了縣內外35名農戶務工。  一項好產業是帶動農戶增收、實現整村脫貧致富的關鍵。
  • 這個草你見過嗎?田裡到處都是,大多人卻不知它是一味良藥
    今天我要來給大家介紹的就是80後的我,小時候常常玩的一種野草,不知道你是否見過,我想生長在農村的娃娃們肯定見過。小時候,我和哥哥常被父母帶著一起去地裡幫忙拔草,不想拔草了就在田間的地頭玩耍。田裡有一種長得形似燈籠的草,因為樣子好看,常常被我們拿來玩,還會一起比賽看誰的燈籠比較多。這種草在我們河南農村叫做「燈籠草」。
  • 這部植物版《山海經》,幫你打開一個從未注意過的新世界大門
    喜愛植物的人;日本文學愛好者;熱衷幻想,喜歡對著植物發呆的人; ��我為什麼推薦你讀這本書?日常生活裡,你有關注過植物嗎?作者藉助時間上的差異,回溯眼前之物曾經的名字,以及相關的典籍、傳說;或者是以眼前之物名字曾經的指代出發,引出對更多植物乃至歷史事件的討論。他用文字,告訴讀者,所謂有趣的靈魂,就是能在這些日常不為所察的事務中,找到真正的樂趣。如果你從未認真觀察過植物,我推薦你用這本書,打開一個你從未正視過的新世界大門。
  • 雁歸產業興 作繭能致富
    6月24日下午,大方縣合莊森眾種植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2800多畝桑田基地裡,鬱鬱蔥蔥的桑葉覆蓋地塊,20多位村民正彎著腰在地裡採摘桑葉。規則地擺放蠶床的蠶室內,合作社負責人李先義正細心觀察蠶寶寶的生長情況。「今年是種桑養蠶第三年,預計能生產加工絲綿2萬斤,產值900多萬元。」盤算豐收帳,李先義止不住地嘴角上揚。
  • 小菌菇裡的致富大門道
    原標題:小菌菇裡的致富大門道   「我今年的收入比去年增加了60多萬元呢!」
  • 有刺又有毒,如今很多農民種植,做成盆栽20元一盆,在城裡熱銷
    野菜就是如此,當然,野菜在以前的時候並非無人問津,大多數農村的朋友都會去野外挖一些來吃,不過野菜很多,根本吃不完,以至於很多野菜常常爛在了野外,從而浪費了,現如今很多野菜因為味道好,營養價值比很多蔬菜還高,從而變成了市面上搶手貨,比如薺菜、香椿、野筍等,常常一上市就被搶購一空。
  • 霑益白水:「紅豆豆」成了農民「致富豆」
    這邊,村民呂喬良正忙著將上午在自家地裡採摘的火龍珠分揀,包紮成一束又一束,準備發往昆明鬥南國際花卉市場。據種植戶呂喬良介紹,他今年種植了10多畝火龍珠,約有3萬株,長勢好的話一畝能採摘包紮1000餘把,市場好的時候每把可以賣到28元,按目前市場價每把17元來算,畝產值可達17000元。
  • 農村人為吸引客人採摘桃子,堅持看似吃虧的做法,迎來好生意
    有人說,蘿蔔快了不洗泥,咱桃園採摘生意好了,不能因此而慢待了客人,別人可以捧你,別人也可以拋棄你,任何僥倖和佔小便宜的心態,都是在為自己挖坑。他們樂呵呵的和前來採摘的客人,親熱地打招呼,談好了價格,隨手遞給客人一個塑料桶,一根摘桃子用的工具,任他們一頭鑽進桃林,便又站在地頭,眺望下一波趕來的客人。在村民徐大嬸的地頭,有人不解地問,如今的桃子4元一斤,呼啦過來一大群客人,也不派個人跟著,就不怕大家在桃林裡摘桃子吃嗎?
  • 青海農民靠它能致富→
    農民收入是不是增加更多了?大通這地方,是青海的土豆主產區之一,當地人叫它「洋芋」。人們常說「洋芋就蒜,肚子脹爛」,透著對土豆的喜愛和依賴。米存民從小也是吃這長大,深深烙印在童年記憶中的,是一天三頓飯,至少有兩頓是土豆。他說,世世代代離不開土豆,還有更主要的原因,是窮。與土豆相伴的,是大山深處鄉村生存的艱難。
  • 烏牛村來了6個年輕人,打造出一把致富「金鑰匙」
    盛夏,烏牛村仙桃李生產基地,村民們正忙著採摘、搬運,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果園裡,LED光波變頻一體化殺蟲燈隨處可見,每一株果樹所需的營養均通過管道「投遞到戶」;山坡上,運送鮮果的無人駕駛「輕軌」緩緩前進,直抵分揀車間;流水線上,專用光譜儀對李子表皮進行透視,根據光譜數據顯示的酸甜度對李子「選美」分裝。這個夏天,15萬公斤仙桃李陸續從這裡銷往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