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6月11日訊 小垃圾,大革命。
生活垃圾治理是關鍵小事,更是社會發展的民生大事。在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一場化垃圾分類為全民行動的生動實踐,正在之江大地如火如荼地深入推進……
實行生活垃圾分類,關係廣大人民群眾生活環境,關係節約使用資源,也是社會文明水平的重要體現。垃圾分類工作就是新時尚。打贏垃圾治理攻堅戰,是認真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紮實推進「兩個高水平」建設的實際行動。
方向清晰,恆心有成。近年來,浙江圍繞垃圾分類「一三五、三步走」和2020年實現生活垃圾「零增長」總體目標,強化政府推動、強化社會發動、強化政策研究、強化市場培育,高起點謀劃、高標準要求、高質量推進垃圾分類五大專項行動。這場空前的「垃圾革命」,歷經兩年多的努力推進,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導、市場參與、居民自治的喜人局面,取得了階段性成效,創造了「浙江速度」「浙江模式」,走在全國前列,努力在建設「重要窗口」新徵程中,交出高分答卷。
走在前列
答好「必答題」
在諸暨城關,有一家「光碟」自助餐廳——善之緣清心素食館。在此用餐的顧客,憑「光碟」便可獲得一張5元贈券作為獎勵,再次光顧便可省錢20%。「光碟」有獎活動開展兩年多來,已累計減少餐廚垃圾約20噸,廣受好評;
在嘉興南湖的御香苑小區,垃圾分類宣傳牌隨處可見,連窨井蓋也成了「宣傳欄」。樓道口張貼垃圾分類「評比榜」,小區路邊還豎著一塊年度榮譽榜,居民們比學趕幫超,實現了從「鄰避效應」到「鄰比效應」的轉變,成為省級高標準垃圾分類示範小區……
「虎哥」、「家寶兔」、「搭把手」、「菜鳥驛站」、金華供銷再生公司……作為垃圾革命的新舉措、新事物,一家家「網際網路+」再生資源回收企業,在之江大地不斷湧現。
兩年多來,以垃圾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處理為突破口,浙江對垃圾問題動起了全面的「大手術」。通過推行「源頭減量、回收利用、制度創新、處置能力提升、文明風尚」五大專項行動,注重抓前端分類、末端處理設施建設「兩頭」,編制城鎮生活垃圾處置設施建設行動方案,加大生產、流通、消費和分類等環節的管控力度,努力答好「垃圾革命」這道必答題。
「截至2019年底,全省城鄉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率達到85%,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設區市城區垃圾分類收集覆蓋率達到88%,縣以上城市建成區垃圾分類收集覆蓋率達到78%,農村生活垃圾建制村覆蓋率76%。去年,全省城鎮生活垃圾增長率為0.7%,實現了逐年遞減。」省生活垃圾分類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下稱「省分類辦」)相關負責人介紹說,兩年多來,浙江突出頂層設計,強化系統謀劃;突出綜合施策,促進源頭減量;突出設施建設,提升處置能力;突出改革創新,優化分類模式,全力推進生活垃圾分類「三化四分」,破解「垃圾圍城」困局,成效顯著。
——前端分類質量顯著提高。持續加強管控,嚴格落實「限塑令」,切實從源頭上減少生活垃圾的產生。到目前,全省已有近600家超市和農貿市場使用菜籃子、布袋子,69家果蔬集貿市場開展「淨菜進城」試點。倡導全省四星級以上飯店不主動提供一次性消費用品,224家星級飯店率先實施。在餐飲企業、學校、單位食堂推動「光碟行動」,創成「光碟行動」餐飲示範點217個。
——末端處置能力顯著提升。目前,全省城鎮生活垃圾末端處理設施達到150座,其中填埋場54座、焚燒廠56座、餐廚垃圾處理設施40座,日總處理能力達到9.06萬噸。如寧波,投資14億元,建成洞橋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日處理生活垃圾量達全市總量的1/3。真正實現了無異味、景觀化、無害化處理,排放要求高於歐盟,創造了多個國內領先。規模龐大的杭州天子嶺填埋場正在蛻變為「靜脈產業園」。
——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置系統初步建成,形成了全民動員、各方參與、自覺行動的社會氛圍。開展高標準分類示範創建,已建成省級示範小區758個、示範片區51個、示範村400個。已完成283條商業街和269個住宅小區實施「定時定點」投放清運。全省1194家黨政機關和1745個企事業單位創建垃圾分類示範單位。
全民動員
「綠潮」湧之江
垃圾革命,浙江先行。早在1987年,我省就在杭州800戶居民試點垃圾分類。進入新世紀,杭州成為全國開展城市垃圾分類的試點城市。2003年,按照「讓垃圾分類回收成為全社會的自覺行動」的要求,揭開了由點到面推進的序幕。2016年,我省探索的「三化四分」實踐得到中央領導認可,向全國推廣。
2017年12月8日,省委、省政府召開全省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工作動員會,吹響了強力推進「垃圾革命」的進軍號。會議強調,決不能讓垃圾問題成為「兩個高水平」建設的攔路虎和絆腳石,確立了「一年見成效、三年大變樣、五年全面決勝」的目標。
與此同時,組織架構迅速搭建,體制機制適時建立。成立省生活垃圾分類工作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省建設廳再挑重擔,受命牽頭抓總。隨著省、市、縣三級聯動體制機制的建立完善,規模空前的垃圾治理攻堅戰在全省全面展開。
2018年6月,省政府又在浦江召開專題現場會,強調全面深入推進「垃圾革命」,到2020年,城鄉生活垃圾總量實現「零增長」。
在連續兩年的省人代會上,「做好垃圾分類」均被寫入省政府工作報告,已連續4年列入省政府的年度十方面民生實事。
毋庸置疑,為了我們的家園更美好,我省打贏攻堅戰的決心十分明確、態度十分堅決、行動十分有力。
省分類辦不負使命履職責,雷厲風行抓落實,探索創新出舉措,持之以恆不懈怠。省城鎮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辦法、實施方案及「五大」專項行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相繼出臺,制定完善垃圾分類考核指標體系,實行量化目標管理,為各地提供了遵循和依據。
各市縣結合當地實際,積極出臺配套文件、實施方案、行動計劃,籤訂責任狀,層層分解落實目標任務。杭州、寧波等市守正創新,紛紛制訂出臺地方法規、管理條例等。各地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掀起垃圾分類宣傳進機關、進學校、進社區、進家庭、進企業、進商場、進賓館、進窗口熱潮。「八進」活動有聲有色,話劇、概念館、宣講團、動漫讀物等形式多樣,真正達到家喻戶曉、人人皆知、個個行動。
垃圾分類是一項系統工程。在這場攻堅戰中,人人都是主角,沒有誰是看客!
垃圾分類從娃娃做起,別開生面。寧波德培幼兒園寓教於樂,將垃圾分類融入孩子的日常;紹興市上虞區製作垃圾分類科普讀物幼兒繪本,在全區幼兒園發放;省教育廳組織在全省開展垃圾分類進學校、進課堂活動……
團省委、省文明辦、省建設廳聯合開展垃圾分類志願者服務行動,全省200萬名志願者活躍在街頭巷尾。省文明辦、省分類辦聯合浙報集團開展全省垃圾分類達人挑戰賽活動……
基層宣傳實施垃圾分類,更是實在管用。浦江浦陽街道同樂村,推行黨員示範引領制度,由黨員負責指導、督查各自聯繫戶,掛鈎考核,將垃圾分類納入村規民約。多措並舉,形成「人人清楚、人人參與、人人監督」氛圍。溫州五馬街道打造了全市首個全智能垃圾分類閉環體系小區,居民每戶一碼、精準投放垃圾,由智能設備自行稱重後,換成綠色積分,用於兌換日用品……
垃圾回收資源化奇招頻出。省再生資源集團開發了「綠色一平方」智能環保小屋,在全省開展廢紙、廢塑料、廢金屬等的回收利用。衢州城區實現「垃圾再生館」全覆蓋,對可回收垃圾實行「上門回收,手機APP下單」,通過居民粗分、企業細分,按類別提供給再生資源公司……
「頂層設計引路,剛性約束激勵,鉚定目標不鬆勁,擼起袖子加油幹,全省推進垃圾分類工作有序有力有效。」省分類辦負責人表示,去年還適時出臺了《浙江省城鎮生活垃圾分類標準》以及《關於高水平推進生活垃圾治理工作的意見》,將生活垃圾定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易腐垃圾和其他垃圾4類,強化了規範性、便民性、統一性、操作性、關聯性。由此,我省的垃圾分類工作又向標準化、精細化、高質量邁進了一步。
非常時期,行非常之舉。按照省委「兩手抓、兩戰贏」部署,省分類辦突出「五個強化」,強化整體部署、強化重點防護、強化專項整治、強化排查管控、強化教育防範,從嚴要求各地紮實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著力淨化環境,消除糞便等的傳播風險,持續強化衛生管理、收運處置、宣傳引導和應急防護,堅決打贏防疫硬仗。
創新模式
高質量分類
一枝一葉總關情,一點一滴見初心。
紮實推進的「垃圾革命」,催生綠色生活生產方式新時尚,正不斷融入人們的「血液」。政府、企業、群眾社會各界多元治理的格局初步形成,探索創造了一批可複製、可借鑑的「浙江模式」。
「通過各地的實踐,湧現了一批垃圾分類的模式,如:杭州蕭山的『智能帳戶』、餘杭的『三簡三全』和江幹的『桶長制』,寧波江北的『三導』,湖州的『精準分類』,金華金東的『兩定四分』,溫嶺的『物業+』。」省分類辦主要負責人介紹說,它們異曲同工,推動著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唱響生態文明建設之歌。
——杭州模式·蕭山區「智慧帳戶」方案,蕭山積極研發上線「生活垃圾智能監管系統」,以「智能帳戶」為核心,「一制三化」(實戶制,智能化、精準化、強制化)為抓手,實施「一戶一桶一卡一晶片」精準分類;以市場化為主體,建立「戶投、村收、鎮處置、區考核」的再生資源回收體系;通過對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的全鏈條監管,完善垃圾分類數位化評價體系。去年,已接入「智能帳戶」的小區500多個、村100多個、30萬戶居(村)民,連續4年實現生活垃圾總量「零增長」和原生垃圾「零填埋」。
——杭州模式·餘杭區「三簡三全」方案,餘杭採用PPP形式,以回收為重點,注重易腐垃圾源頭追溯,對居民簡化分類操作,對政府健全分類體系,以源頭的「方便分、願意分、分得好」,保障中末端「全品類回收、全覆蓋巡檢、全鏈條治理」。截至去年底,餘杭已建成「虎哥回收」服務站點176個,並配套設置線下商店,覆蓋居民32.98萬戶,全年回收可回收物8.08萬噸,再生資源利用率98%以上;易腐垃圾就地處置,安排清運專線,回收利用生活垃圾16.63萬噸,佔總量的19.5%。
——杭州模式·江幹區「桶長制」方案,即通過責任人追溯到戶的方式,促使居民養成分類習慣。江幹充分發揮社工、志願者、社會組織等各界力量,構建區域桶長、街域桶長、單位桶長、社區桶長的責任體系。居民小區的桶長,由本小區居民擔任,負責所在單元樓下的垃圾桶。「鄰居桶長每天站在垃圾桶旁宣傳督查,我們不做好也難為情。」首個「桶長制」試點聖奧領小區的居民老張說。截至去年12月,全區通過驗收的「桶長制」示範小區364個,居民參與率達100%,分類準確率達90%以上。
——「三導」模式,即入戶指導、桶邊督導、激勵引導。江北區建立社區(小區)負責人「1對1」聯繫機制,形成以分類辦牽頭統籌,各級各部門協同配合,街、鎮書記負責,社區具體落實」的工作機制。推行初期,由社區黨委牽頭,組織各方入戶宣傳,對易腐垃圾開袋掃碼檢查,對分類不正確的,上門輔導;早晚投放高峰,志願者在桶邊督導;社區編制積分兌換規則,在各樓道設「評優榜」以激勵引導。實施以來,效果日趨明顯。
——「精準分類」模式,即「文明領航,制度創新,跟蹤督導,專業運作」,形成湖州特色的「三站三定二進樓」體系。「三站」指設立綠色環保站、易腐垃圾收集站、大件垃圾中轉站;「三定」指定期輔導、定人督導、定點收集;「二進樓」指委託專業團隊作為責任主體,進樓入戶對居民跟蹤輔導,專管員每天驗收易腐垃圾分類質量。截至今年3月,湖州的垃圾精準分類小區已達869個,覆蓋43萬戶居民,投放準確率保持在99.5%以上。
——「兩定四分」模式,即定時定點集中投放回收,派員面對面監管,引導居民進行垃圾分類,形成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的垃圾處理系統。金東區還建立「區-街道、街道-小區、分類清運」3項考核制度,以實現長效運行。截至今年3月,金東區城區範圍內527個社區實行定時定點分類投放,實現社區全覆蓋,設立集中投放點220個,招聘巡檢員220名,源頭分類率達95%以上。
——「物業+」模式,即發揮物業公司的宣傳引導、監督考核等作用,通過「鎮街牽頭、村居參與、物業為主、執法跟進」的方式,紮實提高小區居民垃圾分類參與率和準確率。目前,溫嶺的128個物業小區,實現了垃圾分類組織機構及設施全覆蓋。
積跬步以至千裡,勤播種終獲豐收。隨著垃圾分類工作的深入,新經驗新做法仍在不斷湧現。省分類辦及時進行總結推廣,激勵各地舉一反三、揚長補短、創新提升。如今,一個個乾淨、整潔的居民小區,正變成一道道靚麗的風景線!
行穩致遠
奮力譜新篇
行百裡者半九十。翻篇歸零再出發。
「垃圾革命,是塊難啃的『硬骨頭』,涉及到每家每戶每個人,革除陋習,非一朝一夕能成,『革命』遠未成功。」省分類辦主要負責人坦言,目前,生活垃圾源頭減量壓力還很大,居民自覺精準分類的意識還不夠,獎懲機制尚未完全到位……
新時代、新起點,新作為、新篇章。「我們要不斷總結經驗,揚長補短,秉持『高起點謀劃、高標準要求、高質量推進』的理念,加強科學管理,形成長效機制,推動習慣養成,行穩致遠、久久為功,朝著既定的『一三五』總體目標奮進,當好『重要窗口』的建設者、維護者、展示者。」省分類辦負責人表示,具體地說,就是要——
加快推動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全面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積極推行綠色生活方式,增加綠色產品有效供給;加快推進城鄉生活垃圾分類體系建設,大力完善處理設施,強化日常監管,實現省、市、縣全過程動態監管「一張網」;加快健全回收體系,創新回收模式,大力提升再生資源回收利用水平;加快構建科學高效的政策標準體系,健全法規標準、完善配套政策,大力推廣適用成熟模式;加快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治理體系,大力推進以法治為基礎、政府推動、全民參與、城鄉統籌、因地制宜的生活垃圾分類制度。
力爭到2020年,通過加強源頭減量、處理設施建設,全省城鄉生活垃圾總量基本實現「零增長」和生活垃圾「零填埋」,力爭率先在全國實現焚燒和餐廚垃圾處理設施縣縣全覆蓋;到2022年,全省城鄉生活垃圾分類基本實現全覆蓋,資源化利用率和無害化處理率均達到100%,各項指標均處於全國領先水平;到2025年,全面形成全民參與、分類自覺、治理高效、和諧有序的生活垃圾治理工作格局,高質量加速城鄉環境美麗蝶變,為推進「兩個高水平」和美麗浙江建設提供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