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眾多著名將領中,白起無疑是較耀眼的那一位,他這一生,立過赫赫戰功,打過無數勝仗,是秦國百姓心中的「戰神」。但同時,白起也殺過無數人,手上沾滿了鮮血,致使有些人提起他,就戰戰兢兢,不知所措,認為他是一位兇神惡煞的「殺神」。
兩種評價放在白起身上,都是合適的。他這一生,就是在矛盾中度過,在世人的掌控中飄搖。
一提起白起,就會有兩種聲音傳出來。稱讚他的,將他捧上了神位,唾棄他的,恨不得將他打入地獄。不管是辱還是贊,從側面都反應出了白起的成功,他憑本事,讓自己的名字傳遍了大江南北,讓史書上留下了他的名字。
可就是這樣有本事的男人,最終卻死的窩囊。
01 白起之死
公元前257年的某一天,天氣寒冷,北風呼嘯,似乎在預示著什麼。安靜的天地間,突然傳來馬蹄聲,一群人緩緩地出現,他們是帶著秦王交代的任務而來。
這些秦使,走到白起面前,丟出一把寶劍,說出帶著滿滿殺氣的話語:「請君上路。」
白起不敢置信,問道:「我何罪於天而至此哉?」
使臣無法給他回答。
那一刻,白起迷茫了,眼前浮現出了昔日的種種,他看到了自己徵戰沙場,意氣風發的樣子,也看了無數死於他刀下的人,哭喊絕望的樣子。
恍然間,秦王殺他的原因,似乎變得不那麼重要了。
他怨道:「不許功臣見天平。」這是他在為自己得到的不公平待遇而悲哀。
很快,他又嘆息:「罷了,我這生殺敵無數,罪孽深重,這當是我的報應吧。」這臨死前的悲嘆,道出了他的無奈與絕望。隨後,他撿起寶劍,自刎而亡。
02 為何落此下場
是什麼原因,讓這位為秦國操勞了一生,付出了一世的將領,落得如此悽慘的下場呢?
回顧白起的一生,了解一下他傳奇的人生,我們可能會找到答案。
年輕的白起,意氣風發,有著一顆報效祖國的熱心。他積極參軍,想立下戰功,發揮自己的才能。
可在權力交織的軍隊裡,他這個平頭小子,想要出頭,太難了。
直到他的伯樂——丞相魏冉出現,他的人生才有了轉變。他開始發光發熱,穩步成長,成為了秦國的頂梁柱,成了秦國百姓心中的定海神針。同時,他也成了其他國家百姓心中的殺神、惡魔。
是神是魔,白起不在乎,他只在意每場戰爭的勝負,只在意是否會辜負秦國百姓的期待。
他一心撲在了軍事上,以至於忽視了政治因素對他的影響。
人無完人,天才和蠢貨,可以是一個人。
在軍事作戰上,白起無人可及,他是當之無愧的天才。但在政治對決中,白起就像蠢貨,頭腦、計謀,他都沒有。
長平之戰後,白起想要乘勝追擊,滅掉趙國,秦昭襄王卻沒有同意他的請求。至於原因,歷史上寫的是趙國派了人實施反間計,找了和白起本就有仇的範睢,對他說:「白起再打下去,要出問題的,他的功勞太大,秦國滅了趙國後,他的聲望和功績,都會超過你,到時候,你怎麼在朝中自處呢?」 範睢一聽,覺得有道理,便添油加醋去說服秦昭襄王,讓他拒絕白起出兵的請求。
不過,這只是歷史的記載,真實情況究竟如何,我們不是當事人,沒法真正探究秦昭襄王的想法。但我覺得,他之所以拒絕白起的請求,定不會這麼簡單,肯定還有其他的考量。不然話,拿下趙國,才算是當下最重要的事才對。
白起被招回後,心生不滿,心態有些變了。這也能夠理解,白起在軍事上,就是權威,如今權威被否定了,他心裡肯定不服氣,被怒火衝昏了頭腦,他行事自然有幾分偏激。
秦王以要休養生息為理由,拒絕了白起,但幾個月後,他又決定派兵攻打趙國。秦王這麼做,也是帶有點賭氣的成分,他想讓世人看看:沒有白起,秦軍照樣所向披靡。
但「真香」事件就是這麼容易發生,雙方打起了後,秦王才發現自己想得太美了。
無奈下,他找了白起,讓他帶兵出徵,挽救局勢。可這時,白起卻端起了姿態。一來,白起覺得,此次出徵,勝算不大,不過是白費功夫。二來,他也想讓秦王明白他的重要性,讓秦王服軟,滅滅秦王的威風。因此,他說出了:「秦不聽臣計,今如何矣。」這樣帶有嘲笑意味的話語。
雖然要發洩,可白起心裡還是有數,知道此事不能真的不管,最終鬆了口,答應出手。不幸的是,這次形勢已經不再是他能控制的了。
本就對白起不滿的秦王,抓住這個機會,重處白起,想將白起推出來背黑鍋。因此,他將白起貶成了大頭兵,覺得不抵氣,又下令讓白起自裁。74歲的白起,為秦國操勞一輩子,白髮蒼蒼之際,卻落得不得善終的下場,著實可悲。
03 必死的理由
白起為何落得這樣的下場?
有人說,他是秦王推出的替罪羊;也有人說,他這是功高震主,礙了秦王的眼;還有人說,他是驕傲自滿,自尋了死路。這些說法,都沒有錯,可我覺得還不夠全面。白起之所以陷入必死之局,是因為政治原因發生了變化。
魏冉在時,白起風光無限,卻也沒有惹秦王、範睢的眼,因為魏冉在前面為白起頂了炮火,護住了白起。
魏冉被除,白起一下就變得惹眼了。更何況,白起是個知恩的人,他感激魏冉,敬畏魏冉。這在秦王眼裡,就是罪,他覺得白起變成了定時炸彈,指不定那一天就威脅到了他。當看一個人不順眼的時候,這個人就處處不順眼,白起立下的赫赫軍功,此時在秦王的眼中,也成了原罪。
更何況,白起這個大直男,情商太低了,只會打仗,不會做人,一出事,朝中連個幫他的人都沒有,放任秦王對他的不滿越漸加深,他也就落入了必死的地步。
故事記載於《智囊全集》
怎麼樣,歷史很有趣吧。秦王嬴政、大唐李世民、朱元璋、乾隆等各種大人物小市民故事應有盡有。其實,讀歷史就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邱吉爾說:「不學習歷史註定要重複錯誤。」讀史可以明智,鑑古方能知今。成功人士普遍愛讀史,晚清名臣曾國藩不但自己讀,還要求孩子讀,光讀還不夠,還要做筆記,寫心得。
《智囊》是什麼?這是「明代奇才」馮夢龍所著智慧總集,人稱「小資治通鑑」。全書收錄先秦至明代1238個謀略智慧故事(加上點評中的同類故事,共有3000多個)。將古人智慧以故事方式展現,有趣;然後解讀提煉出人生智慧,有料。
清代大才子紀曉嵐非常喜歡此書,無論到哪兒,此書都隨身必備。曾國藩也對此書頗為推崇,曾諄諄告誡諸位弟弟:「此書務讀三遍。」杜月笙也對《智囊》愛不釋手,他識字不多,讓別人讀給他聽,感慨道:「讀懂此書,才算讀透了社會。」
所以,我建議大家讀讀《智囊》。說心裡話,有時你感覺缺少機會,實際是缺少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