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全球保健品行業冰火兩重天 中國市場回暖成洋品牌救命稻草?

2020-12-08 騰訊網

每經記者:滑昂 金喆 每經編輯:陳俊傑

一早在7點20分醒來,28歲的武漢白領小米發了一條文案只有三個字的朋友圈「好朋友」,配圖是一瓶某品牌的褪黑素。

睡眠質量差困擾小米多年,加上疫情期間一直在高強度工作,現在每周的工作日裡,小米會選擇在三個晚上服用褪黑素助眠。此外,他還在最近嘗試服用維生素C泡騰片提高抵抗力以預防新冠肺炎。

武漢某連鎖藥店工作人員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增強免疫力為功能的保健品近期銷量「相對比平時好」。而根據國內保健品公司湯臣倍健(300146,SZ)披露,儘管肺炎疫情對公司一季度經營造成負面影響,但隨著二季度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公司預計2020年半年度業績較去年同期依然能夠增長。

但放眼海外市場,持續地新冠疫情讓部分洋保健品的日子變得艱難。美國最大的保健品品牌GNC(健安喜)此前宣布,公司計劃關閉7300家門店中的1200家,並向法院申請了破產保護。澳洲品牌Blackmores(澳佳寶)則在今年2月致股東的公開信中下調了全年利潤預期。

中國市場會成為洋保健品的救命稻草嗎?

GNC遇至暗時刻

端午節前,大洋彼岸一則商業新聞驚動了國內資本市場。

由哈藥股份(600664,SH)在2018年斥資近3億美元投資,獲得40.1%股權的美國最大保健品企業GNC,將根據當地破產法第11章規定申請破產重整,並計劃關閉800到1200家門店。GNC稱此舉是受到新冠疫情的影響,而哈藥股份則面臨著投資失利的巨額資金損失。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GNC美國官網注意到,目前該品牌正在進行一系列打折及買一送一優惠。「GNC在美國算是一個比較大眾化的品牌,常年會使用一些促銷手段,包括他們的門店也經常會有。」在保健品進出口行業工作了7年的Olivia對GNC品牌非常熟悉,她告訴記者,目前GNC在美國進行優惠屬於常規促銷,「本身這個產品價格定位就很低,然後賣得也很便宜。」

Olivia將GNC申請破產保護新聞轉發到自己的朋友圈,並配上了一個「掩面哭笑不得」的emoji表情。在她看來,新冠肺炎疫情雖然席捲全球,但與國內消費者相比,歐美消費者對於保健品尤其是膳食補充劑大類還是存在剛需的。「有這麼一個邏輯,當去菜市場買蔬菜不方便的時候就可能會去買維生素,不僅便宜放的時間還長,很多消費者都會囤貨」。

公開資料顯示,GNC成立於1935年,2011年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實際上,在哈藥股份注資前的2016年和2017年,GNC已經連續兩年因商譽減值出現淨利潤虧損。2018年GNC扭虧為盈,淨利潤達到6980萬美元。但根據公司最新業績報告,2019年GNC實現營收20.68億美元,較上年度下降12.1%,虧損3510萬美元。

此外,GNC在美國和加拿大門店數量也從2018年的3206家下降到2019年的2902家。而哈藥股份工作人員提供的一份書面材料顯示,GNC今年一季度的經營情況仍在持續惡化。

截至2020年4月18日,GNC美國由於疫情累計關店1171家;第一季度收入同比下降16%,EBITDA(稅息折舊及攤銷前利潤)同比下降54%。

與此同時,GNC還面臨著更為嚴峻的高額債務問題,截至2020年4月30日,GNC共有各類借款8.44億美元,約有5.7億美元的債務將在未來一年內到期,包括2020年8月到期的1.59億美元可轉換票據和2021年3月到期的4.11億美元定期貸款。

2020年6月,北京一家銷售Swisse產品的門店推出促銷活動 每經記者 滑昂 攝

海外保健品市場遇冷

被新冠疫情重創的GNC並非行業內唯一的失意者。事實上,眾多海外品牌保健品企業今年都面臨著巨大困境。

成立於1932年的Blackmores,是澳大利亞保健品龍頭企業之一。公司在2019財年的收入為6.1億澳元,實現稅後淨利潤(NPAT)5300萬澳元。但在今年2月,公司將2020財年稅後淨利潤(NPAT)預期調整為1700萬澳元至2100萬澳元。在相關的公告中,Blackmores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對公司供應鏈造成了嚴重影響,使得由新冠疫情引起的澳洲及亞洲消費者對於免疫類產品增加的需求,沒能被轉化為銷售。

在澳大利亞工作的小馬,之前一直利用工作間隙兼職做代購。Blackmores、Swisse兩個品牌堪稱「澳大利亞特產」的保健品是她經常發回國內的產品。

小馬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介紹,在澳大利亞的超市中,一般都會有專門銷售保健品的區域。「但最主要的(採購渠道)是一家連鎖藥房,裡邊可以買到各種品牌保健品的所有品類。」上述兩個渠道就是她採購商品的主要場所。

談及疫情對澳大利亞保健品市場的影響,小馬表示,「實體店銷售會受到影響,因為疫情的原因大家不讓出門。澳大利亞人幾乎不網購,基本上需要什麼都是自己開車去買。」Olivia也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北美消費者採購保健品往往同樣依賴於線下實體店面,「這種(GNC連鎖)店鋪挺常見的,還包括他們的藥房」。

但據小馬觀察,此番疫情中澳大利亞民眾如果有出門的機會,更熱衷搶購的是超市中的肉類、蔬菜及衛生紙,對於保健品的熱情並不高。

小馬告訴記者,她已經較長時間沒有再接單了,除了變動城市的原因,澳大利亞與國內物流因疫情原因,效率大大降低。加上近年來像Blackmores、Swisse等品牌紛紛採用跨境電商模式在國內進行經營,傳統意義上代購的價格優勢也不復存在。

去年從紐西蘭回國的王帥,一直依託自己原有的代購關係網繼續從事代購業務。但今年的新冠疫情,讓他的生意也受到了巨大衝擊,「物流變慢和海關清關時間拉長,有顧客等自己的產品等了近三個月,6月起物流才剛開始逐漸恢復」。

中國市場成救命稻草?

國內新冠疫情在今年二季度得到了有效控制,國內保健品市場隨之迅速回暖。以國內保健品企業湯臣倍健為例,公司在6月29日披露的2020年半年度業績預告中表示,儘管肺炎疫情對公司一季度經營造成負面影響,但隨著二季度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公司預計2020年半年度業績較去年同期依然能夠增長。

湯臣倍健方面還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公司在今年618期間「湯臣倍健」品牌全網成交額同比增長超50%,「健力多」品牌全網成交額同比增長近50%。

另一個交出好成績的品牌是Swisse,H&H國際控股(01112,HK)分別在2015年和2018年,斥資13.86億澳元與3.11億澳元,分兩次完成了對Swisse公司的100%控制。在收購Swisse前,H&H國際控股(當時公司全稱為合生元國際控股有限公司)最為消費者熟知的產品為合生元品牌奶粉。H&H國際控股方面向記者介紹,疫情期間Swisse的免疫力產品在中國市場的營收實現了同比32.3%的高增長。

信達證券今年1月發布的一份保健品行業研報認為,中國保健品市場滲透空間巨大,與美國2017年76%的保健品滲透率相比,中國市場在2018年的這一數據僅為20%。

Swisse算是最早進入中國市場的海外保健品品牌之一,而據H&H國際控股方面向記者透露,Swisse中國市場貢獻佔集團成人營養及護理用品業務單元(ANC)的51.5%,中國市場成為ANC第一大貢獻市場。

另據Blackmores公告,公司2019財年在中國市場實現收入1.22億澳元,佔當年公司總營收20%。另有來自紐西蘭的保健品公司Comvita(康維他)在2019年6月將此前在中國的合資公司股權回購,發力中國市場,並在年報中表示中國消費者是公司最大的客戶群。

對此,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認為,隨著國內的疫情形勢好轉,中國市場會變成各個品牌的「糧倉」。「很多(保健品)品牌第二季度在國內市場的表現,已經是超出他們的預期了。未來三四季度加大國內市場的力度,應該來說也是很多品牌去平衡全球業績的一個重要的途徑」。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海外保健品品牌,包括由中國企業投資的GNC和Swisse,均大力依託跨境電商的方式進行銷售。而此前,像小馬和王帥這樣的海外代購所帶來的購買力也不容小覷。但受2019年1月起實施的《電商法》影響,代購生存空間進一步萎縮,部分海外保健品品牌在中國市場的銷量也直接受到了影響。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某電商平臺注意到,以GNC品牌為例,售賣有保健食品「藍帽子」標的「GNC健安喜旗艦店」和售賣英文版包裝產品的「GNC健安喜官方海外旗艦店」同時存在。前者僅銷售褪黑素、氨糖軟骨素、維生素B等11種產品,擁有11.5萬粉絲關注。後者則銷售136種產品,店鋪擁有粉絲50.9萬。

信達證券食品飲料分析團隊指出,沒有獲批「藍帽子」的海外保健品企業通過跨境電商銷售,也並非不正規。朱丹蓬則認為,沒有拿到「藍帽子」對海外保健品在國內的渠道布局影響很大。「產品陸續拿到『藍帽子』後,就能進入藥店、專業商超以及母嬰店銷售,才會變成全渠道銷售,提升銷量」。

(文中Olivia、小米、小馬、王帥均為化名)

每日經濟新聞

相關焦點

  • 在疫情的衝擊下,中國市場成救命稻草?
    不過,中國是率先復甦經濟的,中國市場的表現良好,所以中國或許會成為加拿大鵝的救命稻草。 ,即便來自中國市場的強勢復甦,讓該公司的業績出現了強勢回暖,但是在歐洲市場的打擊之下,一切都顯得黯然失色。
  • 彪馬全球八成門店關閉 中國市場成「救命稻草」
    中國商報/中國商網(記者 頡宇星)德國運動品牌彪馬的業績被新冠肺炎疫情「重創」。據悉,彪馬今年一季度八成門店關閉,淨利潤大跌62%,而第二季度業績預期將比第一季度更糟糕。在疫情中,阿迪達斯、耐克等運動品牌巨頭都遭遇危機,目前正在瘋狂打折自救,隨著中國疫情防控形勢趨穩,中國市場將成為國外運動品牌的「救命稻草」。資料圖 中國商網 賈欣然/攝彪馬今年一季度財報數據顯示,受疫情影響,以中國遊客為主要推動力的新加坡、馬來西亞、日本和韓國等亞太市場的銷售額同比大幅下降12%。
  • 全球咖啡市場「冰火兩重天」 中國咖啡市場逆勢飛揚
    從當前來看,國內外咖啡市場已經形成鮮明對比,國際咖啡市場正受新冠疫情持續影響,中國咖啡市場正加快復甦逆勢飛揚,可謂是「冰火兩重天」。受新冠疫情影響、咖啡文化的變化、顧客消費習慣改變等因素影響,全球咖啡市場正在發現明顯變化。最新市場信號顯示:咖啡正在失寵。
  • 星巴克利潤腰斬再關200家店 中國市場成救命稻草
    洋品牌接連受挫,說明之前被認為更先進文明的洋文化走下神壇。中國老百姓更加成熟,國內市場也更加完善所致。中國成為星巴克全球市場的救命稻草。  洋快消品牌可謂流年不利。今年6月份,英國老牌連鎖咖啡Costa,關閉了青島所有門店,北京大約關了 20 家左右,其在華開店400 多家,僅這兩地就關了近 10% 。
  • 中國市場成「救命稻草」
    說起奢侈品的代表,自然少不了風靡全球的LV,但由於今年受到了疫情影響,全球經濟進入大蕭條時期,其中美國、歐洲等多個發達經濟國家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擊,不少百貨市場撐不下去選擇關門,不少時尚潮品店也接二連三的傳來破產消息,不少商品幾乎是以跳樓價甩賣,就在這樣的背景下,LV竟然還漲價了!
  • 中國市場成奢侈品牌們的「救命稻草」
    在全球「封鎖」、關店的大背景下,中國市場成了奢侈品牌們的「救命稻草」:義大利奢侈品牌Prada業績在下半財年實現翻盤,2020年扭虧為盈;美國奢侈珠寶品牌蒂芙尼則嘗到了節假日線上消費的甜頭,銷售額激增。這印證了投行傑富瑞的最新報告:中國作為最先從疫情中恢復的市場,已成為全球奢侈品行業消費的中堅力量。
  • 彪馬八成門店關閉 中國市場或將成為「救命稻草」
    在疫情的籠罩下,德國運動品牌彪馬的業績持續處於低迷狀態。據悉,彪馬今年一季度八成門店關閉,淨利潤大跌62%,而第二季度業績預期將比第1季度更糟糕。 彪馬今年一季度財報數據顯示,受疫情影響,以中國遊客為主要推動力的新加坡、馬來西亞、日本和韓國等亞太市場的銷售額同比大幅下降12%。 彪馬執行長比約恩·古爾登表示,彪馬正努力了解中國消費者的心態,了解他們感興趣的領域,並圍繞他們的消費意願做更多營銷。
  • 臺灣科技企業遭遇冰火兩重天 新冠疫情引爆科技產業大洗牌
    時值六月下旬,以富士康、臺積電、聯發科、和碩、華碩為代表的中國臺灣14家科技企業密集發布2020財年第一季度業績報告。受到新冠疫情的影響,一眾臺灣科技企業一季度業績上演冰火兩重天。然而半導體行業不畏疫情持續高增長,表現出強勁的內生力。
  • 中國成奢侈品的「救命稻草」
    我國在疫情下率先實現經濟復甦,多家奢侈品巨頭都盼著在中國市場實現業績增長。受益於中國市場的強勁需求,1-6月,亞洲市場在LVMH集團(LV、迪奧母公司)的營收佔比首次超37%,創下歷史新高。貝恩公司5月份發布的報告指出,預計2020年全球個人奢侈品市場銷售額將出現20%-35%的萎縮,而中國市場將有望成為全球奢侈品行業反彈增長的關鍵引擎
  • 寵物保健品市場冰火兩重天,DearDeal萌寵出動要用定製化撬開一條新生路
    導讀:作為寵物營養保健品賽道上的新玩家,DearDeal萌寵出動選擇以寵物營養定製品的方式正式進軍寵物行業。就在一周前,寵業家注意到,DearDeal萌寵出動在官方公眾號上拋出連環5問:「有沒有一款產品能打破傳統觀念對寵物營養的誤解和偏見?有沒有一款產品能坐擁國內頂尖權威科學技術支持?有沒有一款產品能劃分出不同寵物不同時期的營養需求?
  • 奢侈品國內外銷售為何冰火兩重天?
    今年的疫情重創了奢侈品行業,使得一些高端的奢侈品品牌損失慘重,紛紛關店、裁員。跟國外奢侈品銷售的慘澹狀況相比,奢侈品消費在中國依舊是如火如荼,受海外消費回流影響,消費景氣程度甚至超過了往年。很多品牌的銷售額都出現了成倍的增長。剛剛過去的七夕節又把奢侈品的消費推上了高潮,很多奢侈品店鋪都有人員爆滿,門外還排起了長隊。
  • 迪士尼英語停業 教育機構面臨「冰火兩重天」
    來源:第一財經原標題:迪士尼英語停業,教育機構面臨「冰火兩重天」進入中國市場以來,迪士尼可謂在電影、文旅、商業零售等各方面發展,還為中國市場專門打造了迪士尼英語這一教育業務。然而,如今這一教育業務即將停止。
  • 全國網吧開機量萎縮五成 承接電競賽事成了救命稻草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原標題:全國網吧開機量萎縮五成,承接電競賽事成了救命稻草上半年網吧開機量驟減五成。受上半年國內疫情影響,宅在家玩遊戲讓遊戲廠商業績飆升,荷包充盈,但網吧老闆卻哭了。12月16日,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從正在廣州舉行的2020年度中國遊戲產業年會分論壇上獲悉,今年上半年國內的上網服務場所數量下降到了10.2萬家,終端下降到968萬臺,較去年大幅度下降。
  • 比慘模式上演:吉野家麥當勞星巴克狂掀關店潮 中國成救命稻草?
    來源:中國基金報比慘模式上演!炸雞不香了,咖啡也涼了…吉野家、麥當勞、星巴克狂掀關店潮!中國成救命稻草?餐飲業無疑是本次疫情「黑天鵝」中受損最嚴重的行業之一,連全球知名連鎖快餐巨頭都紛紛要關店數百上千家,更不用論因資金斷裂而倒閉的無數小中餐館。
  • 這些產品出口「異常火爆」,2020年外貿回暖行業有這些!
    在我國控制住疫情開始全面復工後,外貿業內出現了冰火兩重天的分化,一些產品因疫情的催化而火爆異常,令業者接單接到手軟,訂單甚至排到了明年。 究竟哪些行業是今年的幸運兒?
  • 疫情下,流媒體成為三大唱片公司的「救命稻草」
    根據分析平臺Midia Research發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全球錄製音樂產業實現連續第五年增長,共增長11.4%,達到215億美元,與2018年相比增長22億美元。其中,流媒體收入達到119億美元,同比增長24%,佔總收入的56%,成全球音樂產業的主要增長動力。
  • 2020年冷櫃行業冰火兩重天
    可以預見的是,全球疫情的持續蔓延、國際貿易環境的變化以及大宗原材料價格上漲等因素,將使得冷櫃行業變得更加「風雲變幻」,進一步考驗企業的綜合實力和應變能力。先抑後揚,格局生變2020年,相比表現略顯慘澹的其他白色家電,冷櫃行業表現尚可。縱觀全年,冷櫃行業呈現出先抑後揚的態勢。
  • 走入央視鏡頭 這個國貨品牌逆襲「洋品牌」打造中國造好防曬
    回顧中國的消費市場,「國外的月亮比較圓」的現象並不稀奇。早年間由於物質匱乏,新奇好用的洋貨自然是備受推崇,國人對「洋品牌」也總是更加信賴,在化妝品行業,國外品牌也一直在消費者心中位居前列,甚至由於國內化妝品產業起步較晚,高端市場上本土品牌缺失,許多人都有著「國產即低端」的品牌刻板印象。
  • 美洲關店四百家,中國真能成救命稻草嗎?
    來源:江瀚視野遙記得今年年初的時候星巴克在中國內地關閉店鋪曾經引發了大家的廣泛關注,如今風水輪流轉,同樣還是星巴克,不過要過苦日子的可不是中國了而是美洲了,在星巴克計劃大規模關店的日子裡,不知道中國能不能成為星巴克的救命稻草?
  • 保健品行業正進入「研發下半場」,疫情下從業者應看到的啟示
    過去2年,AgeClub一直在研究中國保健品市場下一階段的發展變化,我們判斷線上線下會出現一批用新思維新模式重新改造保健品市場的企業; 而正在進行中的肺炎疫情正在加速這種變化的出現,疫情期間線上保健品企業銷售出現大幅增長,增速達16%-70%。 新冠疫情這隻「黑天鵝」到底會給保健品行業發展帶來怎樣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