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說到底是生命哲學;中國繪畫史,說到底是生命精神的發展史。而這發展,在那些處在時代轉折點,用一生孜孜探求生命的人及作品上被鮮明地體現出來。
2020年6月9日至2021年1月3日,「翰墨空間——故宮書畫賞析」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展出。展覽將以三個月為原則,分兩期展出。第一期展品包括傳郭熙《寒林圖》、吳鎮 《篔簹清影圖》、文徵明《千巖競秀》軸等繪畫作品和王羲之 《孝女曹娥碑》、黃庭堅《致齊君尺牘》等書法作品。本展意在透過臺北故宮博物院院藏曆代書畫,系統性地介紹繪畫與書法的發展脈絡。
由於古典書畫多屬紙、絹類材質,相對脆弱,因此具體展件均以展出三個月為原則,屆期將更換展件。第一檔展期為6月9日至9月13日,第二檔展期為9月26日至2021年1月3日。
限於篇幅,本文將從以傳郭熙、吳鎮及文徵明為重點,探討此三人如何體現中國繪畫之變,又如何一步步突破儒學文化對繪畫的影響,祛除萬物之「隔」,回歸生命本身的。
郭熙:使山水畫統攝於儒學
宋神宗十分寵愛郭熙,曾把秘閣所藏名畫令其詳定品目,郭熙由此得以遍覽歷朝名畫, 「兼收並覽」終於自成一家,成為北宋後期山水畫巨匠。在繪畫上,郭熙對中國山水畫的貢獻主要在於對山水取景構圖和山水畫理的總結上。但這種總結,無一不與儒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郭熙 《早春圖》 158.3x108.1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非此次展品
要想真正理解郭熙的繪畫,《林泉高致》是不得不提的話題。作為中國第一部完整、系統闡釋山水畫創作規律的著作,《林泉高致》中,郭熙提出了許多真知灼見,如山水三遠、四季山水審美,以及山水畫的「四可」價值論:可行、可望、可遊、可居。這些都對後世,諸如宗炳、石濤等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郭熙 《溪山行旅圖》 26.3X24.7cm 遼寧省博物館藏
作為宋代具有代表性的畫家,郭熙的畫論和繪畫都代表了其所處時代的特色:繪畫雖要表達自己的主觀性情,但性情卻要統攝在儒學所提倡的「仁義禮智」之下。郭熙承認山水畫的藝術價值和功能,認為要「苟潔一身」,並不需要歸隱自然,憑山水畫便可不下廟堂而坐窮泉壑之樂。
那麼,君子為何要享樂林泉之中呢?郭熙在《林泉高致·山水訓》中寫到:那是因為,君子可在山水之丘園、泉石間陶養性情,保持本性,可在漁樵、猿鶴飛鳴中,放歌長嘯,傲然自得,實現超脫。雖然從中能看出老莊對郭熙的影響,但其以山水陶冶情操的目的為導向,對人性道德的高揚,正與宋代慢慢成型的理學風氣相合。由此,可以說,理學才是郭熙理論的內核。
吳鎮:在「漁夫藝術」中注入生命解悟
就繪畫超越儒學統攝這點來說,較郭熙,吳鎮走得太遠太遠。這位深研過易,於道佛二教都有精深造詣的吳鎮,純然是一位思想者。吳鎮繪有許多「漁夫」題材的作品,其中飽含的智慧遠遠超出於「隱逸」的思想範疇,而帶有生命解悟的特點。這已經脫離了儒學的範疇。
吳鎮 《篔簹清影圖》
與山居的安寧不同,漁父或捕,或釣,總在「風波」中生活,出入風雨,卷舒波浪,是漁父生活的常態。怎樣從江湖的危險中覓得悠然,吳鎮們的漁父藝術從「風波」中窺出生命的智慧:人生有風波, 一味退避的哲學, 遁世而無現,並非是文人畫境的精髓,而於風波處超越才是其關捩處。
吳鎮 《漁夫圖》 非此次展品
說到底,他在一葉隨風飄萬裡的江湖中畫他的感覺。吳鎮《漁父詞》有云:「風攬長江浪攪風。魚龍混雜一川中。藏深浦,系長松。直待雲收月在空。」他性靈的小船,是在風卷浪翻的環境中,在魚龍混雜的危險中, 沒有對風波的躲避, 只有性靈的超越。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渡滄海, 何能釣鰲。他心靈的小船總在風浪中、夜雨中行進。
到風波處尋無波, 最危險處即是平寧處,這是吳鎮對生命的解悟。
文徵明:在靜寂中窺見天地日月之長
吳鎮終生解索生命命題,文徵明卻深入自我生命內部,建構一片清寂之鄉。說白了,文徵明是一個追求靜寂的人。
文徵明《千巖競秀軸》
「馬蹄不到清陰寂,始覺空山白日長」,是文徵明的題畫詩。作為明代吳門畫派的代表畫家之一,文徵明是一位具有很深哲思的藝術家。他生平對道禪哲學和儒家哲學有較深的浸染。他的畫有一種哲理的色彩,不是說他用畫來表達觀念,而是說他以畫來傳達對宇宙人生的理解,而不是以形寫形,以色貌色。
文徵明作品
他的畫也是這樣,總是那麼靜。他自號「吾亦世間求靜者」,在靜寂中才有天地日月長。靜寂不僅和外在世界的鬧劇形成對比,靜寂中也可對世間事泊然無著染,保持靈魂的本真。靜寂不是外在環境的安靜,而是深心中的平和。在深心的平和中,忘卻了時間,藝術家與天地同在,與氣化的宇宙同吞吐。他說,他在靜寂中,與水底行雲自在遊。
文徵明 溪山幽居圖 1552 遼寧省博物館藏
後記:從儒學概念統攝,到解索生命命題,再到對自我心靈、宇宙的孜孜體悟,中國繪畫史,尤其是山水畫史,一步步擺脫外在桎梏,深入心靈,深入宇宙時空,獲得自由,獲得永恆。
註:文中部分文字參考《吳鎮們的「水禪」》、《「靜」在中國畫中的地位》,朱良志著。
原文來源於藝術頭條APP,更多藝術資訊就在藝術頭條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