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故宮新展:從郭熙到文徵明 看中國傳統繪畫如何發展?

2020-12-17 雅昌藝術網20201029

中國哲學,說到底是生命哲學;中國繪畫史,說到底是生命精神的發展史。而這發展,在那些處在時代轉折點,用一生孜孜探求生命的人及作品上被鮮明地體現出來。

2020年6月9日至2021年1月3日,「翰墨空間——故宮書畫賞析」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展出。展覽將以三個月為原則,分兩期展出。第一期展品包括傳郭熙《寒林圖》、吳鎮 《篔簹清影圖》、文徵明《千巖競秀》軸等繪畫作品和王羲之 《孝女曹娥碑》、黃庭堅《致齊君尺牘》等書法作品。本展意在透過臺北故宮博物院院藏曆代書畫,系統性地介紹繪畫與書法的發展脈絡。

(傳)宋郭熙《寒林圖》

由於古典書畫多屬紙、絹類材質,相對脆弱,因此具體展件均以展出三個月為原則,屆期將更換展件。第一檔展期為6月9日至9月13日,第二檔展期為9月26日至2021年1月3日。

限於篇幅,本文將從以傳郭熙、吳鎮及文徵明為重點,探討此三人如何體現中國繪畫之變,又如何一步步突破儒學文化對繪畫的影響,祛除萬物之「隔」,回歸生命本身的。

晉王羲之《孝女曹娥碑》

郭熙:使山水畫統攝於儒學

宋神宗十分寵愛郭熙,曾把秘閣所藏名畫令其詳定品目,郭熙由此得以遍覽歷朝名畫, 「兼收並覽」終於自成一家,成為北宋後期山水畫巨匠。在繪畫上,郭熙對中國山水畫的貢獻主要在於對山水取景構圖和山水畫理的總結上。但這種總結,無一不與儒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郭熙 《早春圖》 158.3x108.1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非此次展品

要想真正理解郭熙的繪畫,《林泉高致》是不得不提的話題。作為中國第一部完整、系統闡釋山水畫創作規律的著作,《林泉高致》中,郭熙提出了許多真知灼見,如山水三遠、四季山水審美,以及山水畫的「四可」價值論:可行、可望、可遊、可居。這些都對後世,諸如宗炳、石濤等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郭熙 《溪山行旅圖》 26.3X24.7cm 遼寧省博物館藏

作為宋代具有代表性的畫家,郭熙的畫論和繪畫都代表了其所處時代的特色:繪畫雖要表達自己的主觀性情,但性情卻要統攝在儒學所提倡的「仁義禮智」之下。郭熙承認山水畫的藝術價值和功能,認為要「苟潔一身」,並不需要歸隱自然,憑山水畫便可不下廟堂而坐窮泉壑之樂。

那麼,君子為何要享樂林泉之中呢?郭熙在《林泉高致·山水訓》中寫到:那是因為,君子可在山水之丘園、泉石間陶養性情,保持本性,可在漁樵、猿鶴飛鳴中,放歌長嘯,傲然自得,實現超脫。雖然從中能看出老莊對郭熙的影響,但其以山水陶冶情操的目的為導向,對人性道德的高揚,正與宋代慢慢成型的理學風氣相合。由此,可以說,理學才是郭熙理論的內核。

吳鎮:在「漁夫藝術」中注入生命解悟

就繪畫超越儒學統攝這點來說,較郭熙,吳鎮走得太遠太遠。這位深研過易,於道佛二教都有精深造詣的吳鎮,純然是一位思想者。吳鎮繪有許多「漁夫」題材的作品,其中飽含的智慧遠遠超出於「隱逸」的思想範疇,而帶有生命解悟的特點。這已經脫離了儒學的範疇。

吳鎮 《篔簹清影圖》

與山居的安寧不同,漁父或捕,或釣,總在「風波」中生活,出入風雨,卷舒波浪,是漁父生活的常態。怎樣從江湖的危險中覓得悠然,吳鎮們的漁父藝術從「風波」中窺出生命的智慧:人生有風波, 一味退避的哲學, 遁世而無現,並非是文人畫境的精髓,而於風波處超越才是其關捩處。

吳鎮 《漁夫圖》 非此次展品

說到底,他在一葉隨風飄萬裡的江湖中畫他的感覺。吳鎮《漁父詞》有云:「風攬長江浪攪風。魚龍混雜一川中。藏深浦,系長松。直待雲收月在空。」他性靈的小船,是在風卷浪翻的環境中,在魚龍混雜的危險中, 沒有對風波的躲避, 只有性靈的超越。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渡滄海, 何能釣鰲。他心靈的小船總在風浪中、夜雨中行進。

到風波處尋無波, 最危險處即是平寧處,這是吳鎮對生命的解悟。

文徵明:在靜寂中窺見天地日月之長

吳鎮終生解索生命命題,文徵明卻深入自我生命內部,建構一片清寂之鄉。說白了,文徵明是一個追求靜寂的人。

文徵明《千巖競秀軸》

「馬蹄不到清陰寂,始覺空山白日長」,是文徵明的題畫詩。作為明代吳門畫派的代表畫家之一,文徵明是一位具有很深哲思的藝術家。他生平對道禪哲學和儒家哲學有較深的浸染。他的畫有一種哲理的色彩,不是說他用畫來表達觀念,而是說他以畫來傳達對宇宙人生的理解,而不是以形寫形,以色貌色。

文徵明作品

他的畫也是這樣,總是那麼靜。他自號「吾亦世間求靜者」,在靜寂中才有天地日月長。靜寂不僅和外在世界的鬧劇形成對比,靜寂中也可對世間事泊然無著染,保持靈魂的本真。靜寂不是外在環境的安靜,而是深心中的平和。在深心的平和中,忘卻了時間,藝術家與天地同在,與氣化的宇宙同吞吐。他說,他在靜寂中,與水底行雲自在遊。

文徵明 溪山幽居圖 1552 遼寧省博物館藏

後記:從儒學概念統攝,到解索生命命題,再到對自我心靈、宇宙的孜孜體悟,中國繪畫史,尤其是山水畫史,一步步擺脫外在桎梏,深入心靈,深入宇宙時空,獲得自由,獲得永恆。

註:文中部分文字參考《吳鎮們的「水禪」》、《「靜」在中國畫中的地位》,朱良志著。

原文來源於藝術頭條APP,更多藝術資訊就在藝術頭條APP

相關焦點

  • 特色展覽|臺北故宮新展:宋代郭熙《寒林圖》、黃庭堅尺牘亮相
    「翰墨空間——故宮書畫賞析」於6月9日起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展出。郭熙《寒林圖》、吳鎮 《篔簹清影圖》、文徵明《千巖競秀》軸等繪畫作品和王羲之 《孝女曹娥碑》、黃庭堅《致齊君尺牘》等書法作品將悉數亮相。
  • 宋代郭熙《寒林圖》、黃庭堅尺牘現身臺北故宮南院
    澎湃新聞獲悉,「翰墨空間——故宮書畫賞析」於6月9日起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對外展出。
  • 夏日消暑之懷袖雅物——文徵明的扇上風雅
    文徵明領「吳門畫派」之冠,與沈周、唐寅、仇英一起製造著明代的扇上風雅。文氏詩書畫兼擅,書法諸體皆能,繪畫遍及山水、人物、花卉、蘭竹等,無一不工,才華卓著,其扇面數量之多、質量之精、傳播之盛,令人嘆為觀止。不得不說,扇子到了文徵明,頓開新面。    摺扇之興,半由明代帝王推崇,半由江南文士風雅。納蘭性德曾賦詩云:「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 文徵明:好好寫字,慢慢活著
    文徵明,就是這麼一位熬出來的大家。文徵明像人生是一場馬拉松,很多時候需要熬。熬,看似很苦逼、很窘迫,實際上是在充電、是在進取。明清時代,凡經過各級考試,取入府、州、縣學的,通稱「生員」,亦即所謂的「秀才」。文徵明雖出身於官宦世家,但考取功名一直不順。文徵明考到了53歲,都沒能考取「生員」,窘迫至極!
  • 善於把各家的筆墨、構圖以及造型巧妙地融合的繪畫大師文徵明作品
    文徵明(1470—1559年),原名壁,字徵明,後以字行,改字徵仲,長洲(今江蘇省蘇州)人。家世武弁,自祖父起始以文顯,父文林曾任溫州永嘉知縣。他幼習經籍詩文,喜愛書畫,文師吳寬,書法學李應禎,繪畫宗沈周。少時即享才名,與祝允明、唐寅、徐禎卿並稱「吳中四才子」。
  • 蒼潤淡泊,松秀雅逸,文徵明作品賞析
    文徵明為人謙和而耿介,寧王朱宸濠因仰慕他的賢德而聘請他,文徵明託病不前往。正德末年因為歲貢生薦試吏部,授翰林待詔。他不事權貴,尤不肯為藩王、中官作畫,任官不久便辭官歸鄉。文徵明的書畫造詣極為全面,詩、文、書、畫無一不精,詩宗白居易、蘇軾,文受業於吳寬,學書於李應禎,學畫於沈周,其與沈周共創「吳派」。因官至翰林待詔,私諡貞獻先生,故稱「文待詔」、「文貞獻」。
  • 榮寶齋(廣州)秋拍12月初開拍 文徵明手卷將亮相
    其中,《顧若周藏文徵明山水手卷》在600餘件拍品中尤為引人關注,該幅畫作起拍價300萬元至500萬元。山水清音永流傳。知名畫家、書畫評論者沈蓓在賞析《顧若周藏文徵明山水手卷》時稱,在中國的收藏史上,文人收藏是一個比較特殊的群體,他們對於藏品的選擇更倚重於自己的審美和情懷,中國傳統的文人意趣和深厚底蘊便在這些藏品之中代代相傳,引人入勝,《顧若周藏文徵明山水手卷》便是這種傳承的典型代表。
  • 臺北故宮以文震亨《長物志》勾勒晚明文人居家日用
    "小時代的日常——一個17世紀的生活提案"是臺北故宮博物院日前開幕的新展。展覽以17世紀書畫家文震亨的《長物志》為依據,展出與之相關的書畫、器具,重新發掘展品的人文內涵,探索古人遊賞於物的細節,以及賞古風潮如何逐步影響到明末文人的居家日用。
  • 臺北故宮「書法導賞」今換展,讀孔宙碑、祝允明的筆墨真章
    澎湃新聞獲悉,臺北故宮博物院每三個月輪換一次的專題陳列「筆墨見真章——臺北故宮博物院書法導賞」今起更換展件。明 祝允明 書《宋儒六賢傳志》(局部)明 祝允明 書《宋儒六賢傳志》(局部)明 祝允明 書《宋儒六賢傳志》(局部)隋唐時代是另一個關鍵時期,政治統一帶來南北各地書風會流,筆法發展臻於完備,從此楷書成為歷代通行的書體。入宋以後,為保存前賢書法長遠流傳,刻帖日漸盛行。但是宋人並不以繼承傳統為足,書法取向表現個人情性、得其天趣。
  • 文徵明、朱耷、張大千、徐悲鴻……這些大家作品將亮相典籍博物館
    9月30日,「自然的吟唱——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館藏花鳥畫藝術展」將在國家典籍博物館第二展廳開展。 此次展覽由國家圖書館(國家典籍博物館)與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重慶博物館)共同主辦,精選60餘件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重慶博物館)館藏中國明清時期及近代(1368-1919)傳統繪畫中的花鳥題材繪畫藏品展出
  • 上聯:「山外有山山連山」,「吳中四才子」祝枝山和文徵明如何對
    祝枝山即祝允明,生於1461年,是「吳中四才子」之一,明朝著名的書法家,而且擅詩文明朝的文人圈是非常有名的。文徵明也是明朝著名是書法家,出生於1470年,不僅擅長書法而且擅繪畫,同時也有很高的文學成就很高,而且也是「吳中四才子」之一。
  • 【大象視界】三希堂法帖真跡驚現臺北拍場,文徵明都是他的小迷弟
    《墨緣匯觀》的明代名家信札,如9月份的帝圖夏拍上,一件安儀周舊藏的吳寬(1435-1504)致陸完生子帖以1800萬新臺幣落槌,加上佣金約合500萬人民幣,而本次帝圖秋拍所呈現的這件名人書札,同為安氏《墨緣匯觀》著錄,相比較這位名家的書法造詣,他在今天的名聲或許被嚴重低估了,而要知道,在當時,他可是文徵明最為推崇的書家之一!
  • 「吳門畫派」領軍人物、明四家之一蘇州文徵明紀念園正式對外開放
    昨天是文徵明誕辰550周年,地處相城繁花商圈的文徵明紀念園正式對外開放了!550年前,「吳門畫派」領軍人物、明四家之一的文徵明出生於南直隸蘇州府長洲縣,其秀麗雅致的繪畫、清勁秀雅的書法、時饒逸韻的詩文和詩書傳家的家風被世人推崇,對後世影響深遠。550年後,文徵明紀念園來哉!
  • 臺北故宮新展:走進古畫裡的「動物園」,營造共學共玩情境
    2019年7月5日起,想看動物的兒童除了去動物園外,還可以去臺北故宮博物院參觀。澎湃新聞獲悉,今年夏天,臺北故宮博物院首度與臺北市立動物園、新竹市立動物園、高雄壽山動物園及海洋生物博物館合作,聯手為小學童策劃「故宮動物園特展」,將真實動物的照片、標本和古畫同臺呈現。
  • 文徵明行草書欣賞 此書法怎一個美字了得!值得收藏,慢慢臨摹!
    《真賞圖》卷,藏中國歷史博物館 ;《二湘圖》軸,藏故宮博物院。其子彭、嘉,侄名伯仁,皆能世其家學,有名於時。《赤壁賦》,文徵明書於嘉 靖三十五年(1556),紙本墨跡,行書。縱34釐米,橫530.7釐米。此卷書法,作者駕馭自如,氣勢流貫。此行書卷大概是文徵明用軟毫書就,行筆過程中的提按導送準確。
  • 倫勃朗、文徵明清晰可見,巴黎博協等公開十多萬高清圖版權
    澎湃新聞獲悉,繼北京故宮、日本正倉院此前宣布公開其高清資料庫後,巴黎市博物館協會和芝加哥藝術博物館宣布將分別公開其館藏的10萬餘幅圖像版權和5萬餘幅館藏圖像版權。巴黎市博物館協會官網近日,巴黎市博物館協會(Paris Musées)將10萬張館藏藝術品的電子拷貝圖像納入「公有領域」(public domain)。
  • 明代畫苑奇才沈周,文徵明:我家沈先生不是凡人,是神仙中人
    最近江南百景圖很火,一款挺有趣的遊戲,畫風挺招我喜歡的,不是常見的那種精緻的3D建模,也不是過於日式的動漫風,而是和中國的繪畫風格比較搭的。雖然也說不上盡善盡美,但總體上很有中國古典風韻,像中國畫一樣,細細鋪展開時,看到的是有如水墨般的韻味。
  • 頭不暈眼不花,74歲文徵明小字楷書寫《琴賦》,請帶著放大鏡看
    文徵明,明代著名書法家,不光精通書法,詩、文、畫也是無所不精,世稱「四絕」全才。在繪畫方面,他和沈周、唐寅、仇英四人,並稱「明四家」。還有一個稱號咱們比較熟悉,「江南四大才子」之一就有文徵明。文徵明的小字楷書主要學的是王羲之和鍾繇,同時還融入了唐人小楷的筆法。2、 勤於用功是關鍵。文徵明的書法天分並不高,早年也沒有多大的起色。他之所以能達到如此的造詣,一大關鍵就是苦練。3、 長壽是保障。假如文徵明沒有90歲的高壽的話,也就沒有我們今天看到的文徵明了。他的很多經典作品,都是晚年寫成的。
  • 文徵明:他寫蘭亭,居然用顏法!
    近讀文徵明題跋,見到一篇他評價祝允明書法的跋文,非常有意思:文徵明跋《祝允明書蘭亭序》釋文如下:祝希哲書蘭亭序敘不下數本,餘所見惟朱性甫孝廉、石民望文學二君所藏為最佳。嘉靖壬辰春二月廿五日,徵明識。關鍵句子:「此本,全法爭座位帖,而稍參以聖教序」。意思很明白,祝允明寫的這本蘭亭,主要用的是顏真卿《爭座位帖》之筆,而稍微結合了一點《聖教序》之筆。古人論書,一句就點題。我們從中也可以獲知:文徵明是如何欣賞書法作品的?
  • 有莫奈、倫勃朗、文徵明……
    巴黎博物館協會(Paris Musees)網站宣布,對外開放15+萬件館藏作品高清圖片的瀏覽,作品包含繪畫、裝飾品、雕塑、攝影作品等。 這些作品來自其管理的 14家博物館、美術館 作品包括著名中外藝術家 文徵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