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空間——故宮書畫賞析」於6月9日起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展出。郭熙《寒林圖》、吳鎮 《篔簹清影圖》、文徵明《千巖競秀》軸等繪畫作品和王羲之 《孝女曹娥碑》、黃庭堅《致齊君尺牘》等書法作品將悉數亮相。
由於古典書畫多屬紙、絹類材質,相對脆弱,因此具體展件均以展出三個月為原則,屆期將更換展件。第一檔展期為6月9日至9月13日,第二檔展期為9月26日至2021年1月3日。
據了解,本次展覽展出的書法作品包括王羲之 《孝女曹娥碑》、黃庭堅《致齊君尺牘》等。
晉 王羲之 《孝女曹娥碑》(拓本)
東漢人們為了紀念曹娥(130-143)投江尋父的孝行,在她投江處建廟立碑,著名書法家蔡邕(132-192)觀摩後,亦留下「絕妙好辭」的字謎傳說。
《曹娥碑》小楷據傳為王羲之(303-361)書,用筆簡約,字型寬扁,使用了不少異體字。此碑傳世的版本眾多,相互間也有些許差距,不過在書法史上以王羲之名義流傳甚久,也影響深遠。
宋黃庭堅《致齊君尺牘》
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號涪翁。
此札寫於崇寧四年(1105)五月,時被貶至宜州,同年九月即過世。筆法豐富,變化自然,字裡行間毫無老態。據相關信札推測,此紙先由專業紙工加工做出橫斜織品紋路,接著利用蘆雁雕板在紙上研壓出裝飾圖案,過程相當費工,真實反映出北宋文人對於書寫用紙的講究。
宋黃庭堅《致齊君尺牘》(局部)
繪畫部分的展出作品包括:傳宋郭熙《寒林圖》、傳宋易元吉《喬柯猿掛》、元吳鎮 《篔簹清影圖》和明文徵明《千巖競秀》軸等。
傳宋郭熙 《寒林圖》
本幅舊傳為郭熙(約1000~約1090年)所作。畫中林木已落葉凋零,僅存如龍爪飛舞般的老乾枯枝,與殘餘點點綠葉的斑駁古柏,挺立在孤孑突兀的坡土上,有種蕭瑟嚴寒的氣象。
元 吳鎮《篔簹清影圖》
吳鎮(1280-1354),浙江嘉興人,字仲圭,號梅花道人。擅長詩文書畫,山水畫學巨然(活動於十世紀後),墨竹取法文同(1018-1079)。
本幅作於1350年,畫題「篔簹」是竹子的品種,具有節長與高大的特徵。全幅僅畫竹竿一枝,構圖十分簡潔清晰,全以濃墨畫成,用筆勁挺有力,墨色飽滿,顯得神採煥發。
明 文徵明 《千巖競秀》軸
本幅作於嘉靖庚戌年(1550),為文徵明(1470-1559)八十一歲之作。畫重巒飛瀑,二人於水岸樹下對坐,旁有一琴童侍立。中景山腰處巖壁陡峭,一泓清泉傾洩而下。遠景峰巒連綿高聳,礬頭堆疊而上,山徑蜿蜒,形成往上延伸的律動感。畫幅狹長,構圖重疊而繁複,設色溫雅,筆意秀婉,這類風格對吳派影響甚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