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情世故 朱曉劍(網絡編輯)
大概每個寫字的人都有一種書店情結,所以,都想開一把書店,開不起實體店,開網店也好,足以過一把癮就死的感覺。但知識分子開書店,總有種與商人開書店不同的氣息。
著名的哲學家、美學家張競生當年自己寫書自己買,在上海開了家書店,其名為美的書店。美的書店總投資兩千元,除了租金和裝修外,所剩就不是很多了。張競生用餘下的錢從北京、香港甚至國外購了一些書回來,書架上也就滿滿當當的。謝蘊如出資最多,任書店的經理。張競生任總編輯,聘請了三四個編輯,還聘請了四五個女店員,把整個書店搞得有模有樣。他靠這個發家致富了,後來轉向做學問,也頗有所得。魯迅、胡適、顧頡剛都開過書店,但最成功的還是鄒韜奮了,他辦的生活書店在1949年後成了中國內地出版界的主力。
文化老人施蟄存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既開書店又編雜誌,特別是他主編的大型刊物《現代》,在「左聯」被破壞的情況下,將中國現代大多數左翼進步作家聚集在《現代》,創造了中國現代辦刊史上的奇蹟。那時辦刊物,要簡單的多,開個書店就相等於開個雜誌社、開個出版社,自產自銷,所以很多作家樂意這種方式來出版作品了。
上世紀90年代中期,知識分子辦的學術書店又如雨後春筍般在中國內地出現,從萬聖書園到風入松再到貴州的西西弗書店、上海的季風書園,可以說,這股風潮的出現是中國知識分子辦店傳統的一個回歸。
曾主編《萬象》的陸灝1990年代在上海市順昌路560號的開了家鳳鳴書店。有段時間,施蟄存處理了一批西文書,一冊巴爾扎克的小說(30年代版)居然賣了50元,第一次,陸灝送了1000元,「只賣了三四十冊」。施蟄存高興得很,推薦香港的藏書家古劍先生在香港買舊書,港臺文藝及新技新書最好,找人帶進來,或郵寄,也頗為得利。古劍寄來的十冊書試銷,似乎效果不是很好的,就沒了下文。
成都女作家、現在移居以色列的唐丹鴻1990年代在成都開有卡夫卡書店,可惜獨立書店的生意真不好做,開了幾年,也就停了。而專欄作家小你當年也開一書店,不過結局不是多麼的好罷了。
最近才知道,阿瀅兄當年在新泰市也開了家書店,後來不做了。不過,開書店不是丟醜的事,但以時下看,開書店不僅僅局限於實體店,網店也有不少。我熟悉的文泉清以前開有網店,姚宏越開的也是網店,後轉給眉睫了。就連我幾年前也耐不住寂寞,也開了店,名曰:讀書公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