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人之間本該互相照顧,互相幫助,可是,無論在農村還是在城市裡,都存在一種現象叫做「買東西不去熟人店」。
如果深究其背後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幾點:
1,熟人之間不好講價。
買東西的人想要便宜實惠,賣東西的人總歸也要賺錢,正常情況下,人們買些小東西總喜歡砍砍價,一方面是有可能獲得實惠,另一方面則是心理上獲得一種「沾光了」的錯覺,雖然你也知道人家商店不可能賠本賣東西,但如果不講講價,仿佛自己就是不懂行情的傻瓜一般。
然而,如果你去熟人的店裡買東西,基本上就沒有講價這一說了,因為熟人總是會說「咱這關係,我給你優惠價!」無論他給你的是不是優惠價,礙於面子你是不可能再砍價了。如果事後得知被熟人宰了,那才是有口難言,傷感情。為了避免這種麻煩,乾脆就不去熟人的店裡買東西了。
2,發現商品數量和質量存在問題時不好解決。
在購買一些價值不高的小商品或者日常消耗的雞蛋、蔬菜、熟食等一應物品時,如果發現數量有差錯或質量有問題,甚至算帳算錯了等等情況時,在熟人店裡顧慮會更多。
倘若當時沒發現,事後才發現了,只能自認倒黴,總不能因為幾十塊錢和熟人撕破臉吧,頂多今後不去就是了。倘若當場就發現問題了,如何開口也是一個問題,並不是誰都可以幽默地化解了,萬一把事情鬧僵了,那才是真正的得不償失了。
筆者還是學生時曾從熟人的店裡買過一個電腦,結果剛買來第二天就出問題了,動不動就藍屏,後來也是隔三差五地出問題,他來修過好幾次,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以至於後來我都不好意思麻煩人家來修了。我也清楚,他只是一個賣貨的,關鍵還是產品質量問題,如果是從陌生人處買來的,我可能會理直氣壯地讓他退貨或者換貨,可是礙於熟人的面子,我也知道他剛剛開始創業不容易,只能自己慢慢學著處理了。
3,不想吃虧,但也不想讓對方虧本。
不可否認,「殺熟」的情況一直存在,不過,也有一些店主在面對熟人和親戚時真的是誠心待人,弄得你都不好意思了。
我有個朋友曾經開過蛋糕房,剛開始,我也去他店裡買過一次東西,後來發現他收錢時打折太多,動不動還送這個送那個,搞得我有些不知所措了。我半開玩笑地說:「適當優惠就行了,你要是虧本賣給我,下次我就不來了啊。」
他憨憨一笑:「咱們誰跟誰啊,你來照顧我生意就是給我面子,哪兒能賺你的錢,再說了,親戚朋友都是這樣對待的,又不是單獨這樣對你。」
講真,這樣我心裡有負擔,後來就真沒去過他店裡了。
問題並不是哪個人都會替他著想的,擋不住也有愛沾光的人。果不其然,這位朋友還是不太適合做生意,蛋糕房後來也轉讓了。
客觀地,我們不願意當冤大頭,卻也不想讓熟人或者朋友做生意虧本。他可以適當地打折或者優惠,但最好不要虧本貼人情,那樣會讓照顧他生意的朋友徒增心理負擔的。
4,賒帳欠帳往往摻雜著人情。
以上幾點都是站在消費者的角度來講的,其實,店家有時候也不太歡迎某些熟人來光顧。
在農村,一些人去熟人的店裡買東西時總喜歡賒欠,其中有人只是暫時手裡沒錢,等有錢了就會去清帳,也有人就是仗著熟人之間的關係,故意去賒帳,只要對方不提錢,他就會繼續賒。更有甚者,明明自己賒了帳,還聽不得熟人催他還帳,一旦對方張口,那就是看不起他,接下來往往就是撕破臉了。也有到時候賴帳或者糾纏不清的,熟人之間因此鬧僵,那真是既傷錢還傷感情。
筆者的親戚早年間在村裡開過一個小飯店,期間有一位熟人總是去賒帳,說是到年底了可一塊兒結算。到年底了,那個曾經賒帳的人來店裡買菸酒,我那親戚委婉地提出讓對方先把此前賒的帳結算一下,並拿出帳本指給他看,哪知後者炸毛了,說我明明把帳結清了啊!雙方大吵了一架,要不是當時勸阻的人多,差點兒打起來。
事後,誤會解開了,原來那人把錢給大兒子讓其到飯店結帳,結果他的大兒子把錢花在了別處,回家卻說把帳結清了。雖然誤會解開了,但雙方也因此產生了隔閡,在村裡見面時也不打招呼了。
說來說去,「買東西不去熟人店」這種現象既然存在那就有其存在的理由,沒有必要去過度解讀。客觀地講,這種現象很早就存在了,這是人們生活經驗的總結,也是人和人之間交往互動時做出的衡量和選擇。
PS:你如何看待這種現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