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熟人店裡買東西時不好意思挑剔,怕得罪了熟人,有時候對貨物並不滿意,但顧忌面子只好勉強購買,因此很多人會選擇去不是熟人的店買東西。
鄰村某民企小公司芳姐,每年八月十五或者過年都需要購買好幾千塊錢的禮品送給客戶,當然了,農村的小建築公司跟城裡的大公司有質的區別,小公司即使給客戶送禮,也是有限的牛奶、煙和酒。
最初時,芳姐是到她的村裡小商店購買東西,意思是:反正買誰的都是買,就把機會給村商店吧,讓自己村村民掙錢比外村人掙去強點。
那年芳姐在村裡小商店買了有六千多塊錢的商品,等最後結帳時,商店老闆娘很認真的算了算6233塊錢,於是收錢時芳姐付款6233元,老闆娘連三塊錢的零頭都給收下了,這讓芳姐覺得心裡挺彆扭。
後來芳姐跟好友說起這個事時她這樣評論:你說吧,我也不差那三塊錢,可就是覺得老闆娘連聲客套的話都沒有,最起碼有句話,說三塊錢不要了,一個村的情誼,我還能真不給嗎?知道人家的態度也就行了。
於是從那年以後,芳姐買東西會開車到村前三裡之外的鎮上購買,鎮上有三個批發點,因為有競爭,他們把客戶當成了上帝,芳姐第一次去購買節日禮品時,老闆娘熱情的招呼著,等幾千塊錢的東西買齊了,老闆娘用電子計算機噼裡啪啦算出來以後,直接把最後的幾十塊錢給抹掉了,然後送給芳姐一個很大的不鏽鋼盆。
芳姐覺得特過意不去,那幾十塊錢非要給,人家鎮批發商場老闆娘說多購都有照顧,誰來買東西都是這樣,於是芳姐後來買所有的東西都會跑到鎮上這個批發商店,她說人家老闆娘的態度讓自己心裡暖和。
農民們花錢的態度是:能省一分是一分。普通村民買日常生活用品,他們也想在購買時聽到老闆這樣說:這是二十塊五毛錢的,您給二十就可以了。如果老闆娘不給抹零的話,自己村熟人也就不好意思爭取一下了,但如果是外村不熟的人,那就厚著臉皮說一句:五毛錢能不能給俺抹去?一般情況下會抹掉,老闆們為了挽留回頭客,他們會很痛快的說,好二十塊錢就行。
看吧,農民的思想很簡單,買東西時希望店家熱情周到,還能夠給自己優惠,而村裡商店沒啥競爭力,老闆大多是女性,對於這些小細節不是很看重,所以導致有不少農民不願意去熟人商店買東西,有時候農民們會騎電動車直接出去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