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Summer姐姐 / 文
最近在微博上看到了一個話題叫做:社恐最崩潰的瞬間,引起了大量的共鳴。
社恐是「社交恐懼症」的簡稱,有人列舉了這個病的「病症」,趕快來看看你中了幾槍:
討厭在人群中作任何形式的自我介紹;
手機不離手,別人以為你愛玩手機,其實是怕尷尬;
發簡訊能解決的事情,絕不打電話;
老遠看見認識的人不知該打招呼還是繞道走;
跟別人講話不敢直視對方的眼睛;
手機常年靜音,接電話全靠緣分;
看完之後,感覺好像有人在監視我的生活
……
以上提到的這些「症狀」其實還好,也不會影響到一個人的正常生活,最多是不同生活方式和習慣的問題,但是如果「社恐」到了極致,影響到了心理健康,那情況就會嚴重許多。
在西班牙,有一個女子為了避免和別人(包括自己的丈夫孩子)社交,從而「裝瞎」28年,也是很有毅力了……
而日本京都的一位45歲的女子,在家中「宅」了將近二十年,才出來找工作。
挫敗的人際關係,與自尊不斷遭到打擊的惡性循環,讓很多人無法擁有正常的社交。
而大部分成年後社交困難的人,其實在童年時期,就患上了「社恐」。
我一個好朋友跟我訴苦,她剛上學的孩子,天天哭鬧著不肯再去,仔細一問,小朋友在學校極不適應,交不到朋友,感到很孤獨。
更嚴重的是,她上課尿急,也不敢舉手跟老師說,結果竟然尿褲子了。當媽的聽了很心疼,卻不知道怎樣去幫助孩子。
回想我小的時候,其實最羨慕的就是小朋友當中的「孩子王」,他們好像總是很懂得怎麼樣去和其他的人交往,也總是敢向老師和同學表達自己的看法,明媚、快樂,好像每天的陽光都格外「偏愛」他們似的。
學會如何與他人交往和相處,是每個孩子最基礎的能力。這個道理,每個家長都懂,但是往往自己都是「社恐重度患者」,更不知道該怎麼幫助孩子了。
最近,我讀了一套很有意思的書,叫做《小學生心理學漫畫》,這是一套兒童自助閱讀心理學讀物。
這套書由中科院博士、清華大學教育學博士、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博士等兒童心理教育專家撰寫,通過趣味漫畫的形式,講述一些心理知識和調節心理的小技巧,其中有一本就是專門教孩子們如何培養社交力的。
這套系列叢書中一共涉及了200多個生活情境,都是孩子和家長們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日常。
通過漫畫和文字結合的方式,從「可能會產生的心理阻力」、「心理分析和暗示」、「技巧練習及總結」幾個方面,生動易懂地做了解析,作為成人的我,也讀得津津有味。
場景1:我不敢向陌生人做自我介紹怎麼辦?
在專門講社交力的這本書當中,一開始的「大招」就是教孩子怎麼樣在新認識的朋友面前,做自我介紹。
書中還講了一個克服緊張心理的小技巧:運用想像力,轉移注意力,比如說,想想自己不是面對著一群人,而是面對著一片草原或者大海,對著遠方介紹自己,這樣就可以轉移自己的恐懼心理啦。
我的新朋友,很高興認識你!
場景2:如何跟被孤立的同學做朋友?
也許因為更加能夠感同身受的原因,性格相對「內向、敏感」的孩子,更會注意到孤單的同學,也更希望能夠靠近他,和他做朋友。
孩子的世界都是單純而善良的,只是他們需要一點點鼓勵和推動。
這本書裡就有幾個實用的小技巧,告訴孩子們,應該怎樣做:
先嘗試接近他,再正確表達。比如,面帶微笑跟他打個招呼,就他正在做的事情,讚美一下,然後再發出邀請;
語言和行動表達一致的邀請法。比如,輕輕地拉住對方的手,表示熱情和友好;
書面表達邀請法。如果還是沒有勇氣當面和小夥伴說話,也可以用傳小紙條的方法,來邁出第一步。
書中特別指出,如果想跟被孤立的同學交朋友,首先需要同理心,越孤單的時候,就越需要同學的溫暖和幫助。
同理心不是同情心,同理心就是要「設身處地地感受對方的感受」,首先要學會傾聽,而不是「評判」對方的對錯。
心理學家布朗博士說:
「同理心拉近人們之間的距離,誤用同情則使人們疏遠。」
願我們的孩子,都能有同理心,也都能擁有在自己孤單時候耐心陪伴的好朋友,抱團取暖。
場景3:道歉的話說不出口怎麼辦?
孩子們在磕磕碰碰的成長過程中,免不了會做一些錯事,有時候還會傷害到自己的好朋友,明明心裡已經愧疚得要死,但是那句「對不起」卻怎麼也說不出口,這時候應該怎麼辦呢?
其實,你可以試著這樣想:
首先,道歉不是一件丟人的事兒,而是很勇敢的表現。
其次,如果不道歉,一直拖下去,關係永遠都得不到修補,那麼我就有可能永遠失去這個好朋友了,這可不是我想要的結果。
接下來就是實操階段啦。
有的時候,簡單的「對不起」可能還不夠,我們可以就具體事情跟同學承認錯誤,不要過多的解釋和埋怨對方。
如果實在說不出口,就可以再次請出「小紙條」大法,但一定要注意確認對方確實收到了你的道歉信,書面表達你的歉意,有時候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從孩子到成人,只要有社會關係的存在,衝突就是在所難免的。需要注意的一點是,當衝突發生時,一定要「先處理心情,再來處理事情。」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不冷靜的情緒在3—5分鐘內會達到最高點,這時候很可能會有過激的舉動和傷人的言語。
10分鐘之後,這種情緒就會漸漸降低,半小時後基本趨於平穩。
所以,下次再和朋友發生不愉快的時候,可以請對方坐下來,喝杯水,慢慢說,這時候道歉才會更有效。
其實,這一條對於成人也非常有用,學著控制自己的情緒(但不等於沒有情緒,我們要接納自己的任何情緒),也試著去理解別人的感受,這個世界上發生的悲劇可能也會少一點。
能控制自己情緒的人,才能掌控自己的人生。
場景4:我可以擁有自己的小秘密嗎?
我一個好朋友,有一天近乎崩潰地跟我說,她剛上小學的兒子,今年想要的聖誕禮物是一把抽屜上的小鎖,因為他想把自己的「小秘密」都鎖起來。
好朋友特別傷心:「我兒子跟我一直是無話不談啊,這樣也太傷我的心了。」
其實,無論是父母還是孩子都得明白,我們在那些「爸爸」、「媽媽 」、「兒子」、「女兒」的身份之前,首先都是一個獨立的人。
獨立,就意味著我有屬於自己的秘密,而擁有秘密,和我信任自己的父母是不矛盾的。
所以,如果擁有了自己的小秘密而沒有告訴爸爸媽媽,也不用慌張,如果明白了我們對爸爸媽媽的信任,不等於全方位的依賴,那麼我們可能會更加珍惜和爸爸媽媽的朋友關係。
當然,如果遇到了自己處理不了的事情,還是要第一時間告訴父母。
事實上,我們和爸爸媽媽的關係越穩定、安全,以後越可以發展自己的特性,越可以成長成為一個獨立、自信的人。
寫在最後的
其實,看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許多技巧和方法的前提,是爸爸媽媽能夠充分地理解、接納孩子種種的「不敢」和「不會」,並且能夠永遠站在他們身後,提供給他們最大的支持。
孩子在小時候得到的接納和滋養越多,長大了就會越不容易感到匱乏。
懂得「愛人」,也擁有「愛人」的能力,這才是我們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的樣子吧。
以上。
你或你家孩子有「社交恐懼症」嗎?歡迎留言。
「 壹薦·新書」
《小學生心理學漫畫1:社交力》
小禾心理研究所 著
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 作 者 -
Summer姐姐
資深電視人、綜藝達人
熱愛一切八卦,對世界永遠好奇
貓奴、吃貨、愛購物
在意生活品質,更喜歡種草
堅決不過「沒必要」和「差不多得了」的生活
倡導美好的親子生活方式
文章版權歸壹父母所有,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轉載請聯繫壹父母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