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或者你身邊有這樣的人嗎?
不敢在公共場合跟別人攀談,
不敢當眾發表講話,
不敢主動去尋求別人幫助,
容易緊張,臉紅,出汗......
這樣的情況是性格內向,還是社交恐懼症?
社交恐懼症有哪些表現?
在我們的生活中,身邊的「膽小鬼」或宅人其實並不少見,他們在微博、微信、QQ等虛擬的社交網絡上非常活躍,卻害怕在公眾場合與人面對面交流。甚至一到公共場合就會臉紅、心悸、口吃、嚴重的甚至會出現暈厥......這種現象在臨床上被稱作「社交恐懼症」。
圖片源自網絡
社交恐懼症也叫社交焦慮症
社交恐懼症是指局限於特定的社交場景下出現的焦慮發作,本質上屬於焦慮障礙。這種焦慮包括兩方面:
1、心理緊張、恐懼、不安,害怕被人嘲笑,害怕自己做得不夠好,害怕別人瞧不起;
2、同時伴有生理的反應。生理反應是以自主神經紊亂為主,比如臉紅、心跳、噁心,有解二便的想法,有手心出汗、手抖等。
兩者結合在一起就是社交恐懼的主要表現,往往還伴有社交迴避或者是退縮,本來應該去的場合,可能會想盡方法不願意去或者是臨陣脫逃等。這種社交恐懼症的發生尤其在少年中是相對常見的問題。如果出現上述情況不用恐慌,因為很常見,辦法也很多,持續時間比較長,還是要建議及時的就醫。
社交恐懼症形成的原因
1、性格因素
自幼膽小懦弱、內向害羞的人,長大以後也容易膽小害羞,不敢在別人面前大聲講話。
2、精神刺激因素
以前有過在公眾場合出醜、被批評的經歷,導致再次出現在這樣的場合時緊張害怕,擔心再一次受到心理傷害。
3、家庭因素
從小父母離異,或者關係不和,經常吵架過後拿孩子撒氣,導致孩子長大以後極度不自信,公共場合不敢隨意表達自己的想法。
圖片源自網絡
所以社交焦慮可以治療,一般做心理治療是非常有效的,另外也可以比如焦慮嚴重的話可以藥物治療。
性格內向不一定就是社交恐懼症
心理學家將人的性格分為兩種類型:內向與外向。內向性格的人心喜愛思考,感情比較深沉,待人接物小心謹慎,喜歡單獨工作,但有自我分析與自我批評的精神。兩者最根本區別在於,社交恐懼症患者屬於無法也不敢與外界接觸,而內向的人只是不喜歡或不想與外界接觸。性格內向是很正常的情況,不需要刻意作出改變,性格內向的人只要找到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即可。
圖片源自網絡
因為現在人面臨的壓力愈來愈大,所以罹患的人數有愈來愈多的趨勢。而且對醫生們而言,要治療這些病人的困難不在於患病的人愈來愈多,而是患了社交恐懼症的人常都因為害怕或是不願意接觸陌生人,或是怕被貼上「有精神病」的標籤而不願意就醫。
社交恐懼症的危害
很多人會忽視「社交恐懼症」帶來的危害。殊不知這種社交恐懼症雖然暫時不會對患者本身構成極大的威脅,但其長遠的危害卻是不容忽視的。若長期患上社交恐懼,輕者會出現難以溝通、性格孤僻、情感缺失等症狀,嚴重的患者甚至會危害健康,往往伴有顯著的植物性神經系統功能障礙。
社交恐懼症如何治療?
需要提醒大家,社交恐懼症的心理治療需要到正規的心理治療場所去進行,通過治療,心理治療師可以帶著患者走出對社交的恐懼和低迷中。如果是存在嚴重焦慮症的患者,不僅表現為社交恐懼症,還可以有其他的表現,這個時候不能單純的只依靠心理治療,因為嚴重的焦慮症其實很困擾患者,需要配合藥物治療,藥物治療也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手段,當然也要根據患者自身的情況來定。
若出現社交恐懼,需對患者進行鼓勵,並在心理上給予安慰,通過家人或好友陪伴參與患者平時迴避的場合,包括電影院、超市等人數較多的場合,逐漸減輕患者的恐懼,並提高治癒的可能性。
多多了解什麼是社交焦慮症可以進一步判斷自己是否患病,這樣可以在自己患病的第一時間做出最正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