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叔叔,我的社交恐懼症好了,現在又可以和同學們正常交流啦。」元旦期間,17歲的曉薇(化名)來市口腔醫院心理一科複查時,興奮地對該科主任張俊峰說。去年9月開始,曉薇不願與人說話,與人講話不敢直視,好像做了虧心事似的。張俊峰為其進行4個月的心理治療後,曉薇的社交恐懼症終於得以治癒。
「我不喜歡和陌生人說話,我有社交恐懼症。」其實,日常生活中,越來越多的90後、00後把這句話當作口頭禪,這也許只是他們給自己扣上的帽子而已。那為什麼有人會患上社交恐懼症?該如何預防與治療?日前,晚報記者就相關問題採訪了主任醫師、中科院心理協會委員、高級心理治療師張俊峰。
花樣女孩被認為是怪人
眉清目秀的曉薇自進入高中後,由一個活潑可愛的小姑娘,變成一個沉默不語的「不合群」的學生。從不與人多說話,與人講話時眼光躲閃,不敢直視對方,一說話臉就發燒,低頭盯住腳,心怦怦跳,身上起雞皮疙瘩,好像全身都在發抖。在同學眼裡,曉薇「不好親近」「冷漠」是個「怪人」,她也開始不願與班上的同學接觸,覺得別人都討厭自己,成績直線下降。
父母帶著曉薇來到市口腔醫院心理一科。張俊峰了解得知,初二時,曉薇的媽媽又生了個小弟弟,弟弟出生後,曉薇覺得父母對她有所冷落。進入高中後,曉薇在一次與同學聊天時突然感覺臉發燙,心跳加速。她跑進廁所,躲在裡面直到臉上的紅潮退去才出來見人。事後,同學經常笑她,以致曉薇開始不願意參加集體活動。經過檢查,張俊峰診斷曉薇患了常見心理障礙——社交恐懼症。在進行三個療程的認知行為療法、團體療法等綜合治療後,曉薇得以康復返校。
家長不當管理會增加患病風險
社交恐懼症又名社交焦慮症,是一種以過分懼怕社交活動為主要表現的神經症。主要表現為患者在處於社交場合或與人打交道時,會出現明顯而持久的害怕、焦慮,害怕尷尬、害怕丟臉的行為舉止,可能會伴發軀體症狀,如臉紅、心跳加快、口或咽喉部乾燥、吞咽困難、全身顫抖或肌肉抽搐、出汗、噁心或嘔吐等。
從心理角度分析,通常認為社交恐懼症患者嚴重缺乏自信,對自身要求很高,但是卻達不到自己的心理預期。「這和成長經歷有關,有些父母對孩子要求非常嚴格,無論孩子做到什麼程度,給出的都是負性評價,沒有表揚的時候,讓孩子心理嚴重受挫。」張俊峰說,「另一個極端就是父母對孩子過於保護,為了不讓孩子受到傷害,替孩子包辦所有事情,導致他們缺乏鍛鍊。」
此外,如果父母中有一方患有社交恐懼症,或者幼年曾遭遇家庭暴力、父母離異等事件,也會增加孩子社交恐懼的風險。
性格內向不是社交恐懼症
張俊峰介紹,多數人愛把社交恐懼症與內向混為一談,其實不然。社交恐懼症的特點是害怕被人注視,不敢在公開場合演講,集會不敢坐在前面,主動迴避社交等。而性格內向是很正常的情況,不需要刻意作出改變,性格內向的人只要找到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即可。兩者最根本區別在於社交恐懼症患者屬於無法也不敢與外界接觸,而內向的人只是不喜歡或不想與外界接觸。
由於社交恐懼症患者內心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恐懼並不合理,但是又無法克服,內心往往很痛苦,時常伴有焦慮、抑鬱等。社交恐懼症的治療辦法可分為心理輔導、藥物治療(主要用於抗焦慮和抗抑鬱)和認知行為治療(包括暴露療法、社交技能訓練等)。然而遺憾的是目前社交恐懼症的就診率不高,一定程度上是因為大家對其認知程度不夠,不認為這是需要解決的心理問題。
張俊峰表示,社交恐懼症人群需要增加自信,因此我們應給予他們鼓勵和支持,並且欣賞他們的優點。而對他們自身來說,最重要的是學會自我接納,允許自己在社交活動中犯錯,不要害怕做出不恰當的行為。「克服社交恐懼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需要長期的鍛鍊過程,要堅持。」張俊峰說。(記者 鄭連兵 通訊員 劉舒丹)
【來源:荊門晚報】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繫,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jpbl@wccm.sina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