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維羅納向東再走一百多公裡就到了亞得裡亞海邊一座很有名的城市威尼斯。威尼斯以水城而著名,它的那些河道和古城部分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威尼斯的歷史相比古羅馬晚了不少,甚至比昨天看的維羅納都晚,人家那裡都已經開始蓋樓宴賓客了,威尼斯還是赤地千裡吶。雖說是赤地千裡,可也是有土人居住的,有記錄的是公元前十世紀的維涅蒂人,古羅馬把他們歸為高盧人一夥,就是野人唄。西方那些自認為優種的人把凡不和他們一夥的都叫做野人,要不就是維京,要不就是哥特、高盧、北佬諾曼之類的名字。西方人認可的威尼斯早期居民是日耳曼、匈奴入侵古羅馬時從羅馬逃出來的難民,這些人當然是羅馬人,這已經是公元前450年左右,古羅馬已經進入共和國時期。這些難民躲在威尼斯那些散落的小島上,陸地上打鬥的雙方軍隊都在忙著攻城,沒有人搭理這些島民。他們打鬥的結果是羅馬人贏了,威尼斯這裡都成了羅馬人的地盤。到公元293年開始四帝共治的帝國時期時,戴克里先把威尼斯劃歸在東羅馬帝國。公元393年東西羅馬帝國分裂,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玩兒完,威尼斯處於東羅馬帝國的靠近散裝西羅馬邊疆,他這個地方有點像是中國古代的幽雲十六州。這個時候,義大利北部被不同的外族侵擾,西邊是哥特人,東部威尼斯這邊是有倫巴底人在作亂,這情形有點像中國古時候的五胡亂華,時間也差不多。倫巴底人不僅在西羅馬廢墟上拆人家的臺,還輪著大錘砸東羅馬的牆,還就真砸下來一塊。倫巴底人在公元568年把威尼斯從東羅馬拜佔庭帝國分割出來了,這很像中國幽雲十六州在後晉時被分割給契丹人,不過那是已經到了遼天福三年,也就是公元936年。中國的幽雲十六州比威尼斯晚分割出去四百年,而且四百年後被朱元璋收了回來。威尼斯可沒有這麼堅強,自打公元568年被倫巴底人分割出去,它就再也沒有回歸過東羅馬拜佔庭帝國的版圖,反而最終被埃馬努埃爾二世併入了義大利王國。
威尼斯的真正發展是從公元十世紀左右,到十四世紀大航海時代之前,成了地中海上的航運中心之一。有了發達的航運,地方經濟就發展起來了,當然文化就也發展起來了。所以,在威尼斯即使看不到像維羅納圓形劇場那樣的古羅馬遺蹟,但是可以看到中世紀之後的文化古蹟。威尼斯是義大利文藝復興的一個重要城市,最著名的要說是在繪畫方面,威尼斯畫派是和佛羅倫斯畫派齊名的文藝復興美術先鋒。威尼斯畫派比佛羅倫斯畫派稍晚,但是比佛羅倫斯更持久。自從貝裡尼創下威尼斯畫派基礎,到喬爾喬內和提香達到頂峰,特別是提香,他是和佛羅倫斯三傑齊名的,可以稱作義大利文藝復興四大名家之一。之後,威尼斯畫派仍然有著名的傳承者,像丁託列託、委羅內塞等人,一直到卡拉瓦喬逐漸過渡到義大利巴洛克。威尼斯還有一批專畫威尼斯風光的畫家,帶頭的是卡納萊託(Canaletto),他們把威尼斯的旖旎風光到處畫到處賣,然後就有大批的人來觀賞威尼斯的實景。我在威尼斯住的酒店房間裡就掛著一幅卡納萊託的畫《聖馬可廣場》,就是下面這幅,當然是印刷複製的。
文藝裡面還有很重要的一條是音樂,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威尼斯也是音樂之都。文藝復興時期的音樂現在留下來的已經很少了,只有晚期的音樂我們還能聽到,這是因為直到文藝復興晚期才出現樂譜印刷。音樂要比美術成熟得晚,十六世紀上半葉的美術已經達到頂峰,達文西、米開朗基羅、拉斐爾和提香他們都已經如日中天了,而文藝復興音樂才剛剛由蒙特威爾第在威尼斯初試鋒芒,相差了一個世紀。現在還能聽到一些蒙特威爾第的作品,基本都是帶有複雜和聲的聖詠合唱和幾部原始歌劇,一般人欣賞不了。又過了一個世紀,到十八世紀的時候,另外一些威尼斯音樂家把威尼斯音樂推進了巴洛克鼎盛時代。這裡面包括了阿爾比諾尼(Albinoni),現在還經常能聽到他為管風琴和弦樂作的的《g小調柔板》和幾首雙簧管協奏曲,其實那首柔板並不是阿爾比諾尼原作,而是後人根據他的某部作品的主題重做的。另一位威尼斯的巴洛克作曲家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維瓦爾第,你如果沒有聽說過他的名字,那也一定奏過他的作品,就是那個小提琴協奏曲《四季》。上次說的維羅納被莎士比亞用在《羅密歐與朱麗葉》和其它幾部戲劇中做了「地點」,莎士比亞也沒有放過威尼斯,他的另一部名作《威尼斯商人》就是把威尼斯當作了「地點」。其實莎士比亞是把前人若干部作品中的故事情節集成在一起寫了這部《威尼斯商人》,所以戲劇中的故事並不都是在威尼斯真實發生過的。
無論我們把威尼斯的那些河道叫什麼,他們西方人都把它叫做Canal,就是運河。其實這些水道是一片瀉湖,裡面布滿了小島,這些小島就是威尼斯人的家園。其中最大的島就是我們的遊覽目的地,還有一座非常有名的島是麗都島,那裡吸引了無數的電影明星、導演和從業人,因為那裡每年都要辦一次電影節,就是威尼斯電影節。它的最佳電影會給發一個金獅獎,那是威尼斯飛獅的樣子。我們來到威尼斯的時候,今年的電影節剛結束不久。美國導演菲利普斯的電影《小丑》得了金獅獎。中國導演婁燁的《蘭心大劇院》參加了主競賽單元,沒有獲獎;女主角鞏俐在紅毯上走了一把。
我們懷著一顆嗷嗷的文藝心,來到了威尼斯大運河的港口,第一眼看到的卻是一面海盜旗!就問你害怕不害怕?
我們坐上了這樣一條船,根本不是海盜的對手。一邊向前開船,一邊忐忑不安地看著周邊有沒有海盜船出現。
這裡停著的是不是海盜船?
這條船有點像啊!
啊耶!這真地是了,他們還真是劫了一條大郵輪,正往外面拖吶。既然他們已經得手了,而且那大郵輪上肯定裝滿了各路大款,那我們就放心了。
我們放鬆心情觀賞兩岸風光。這是朱代卡島上的建築,喜來登大酒店。
那座文藝復興式穹頂是聖母感恩大教堂,那座高高的鐘樓是聖馬可教堂鐘樓。
我們從總督府附近的碼頭上岸。碼頭旁邊不遠有一座很醒目的建築。
這個是達涅利酒店。這座建築最初是威尼斯貴族丹多羅(Dandolo)蓋的宅子,是威尼斯貴族盤踞的沙龍,經常搞點社交活動什麼的。十八世紀末,這個貴族破落了,一個當時的萬元戶達涅利(Danieli)先是把一樓租下來自用,後來在十九世紀初把全樓都盤下來,改成了酒店至今。當年酒店開張的時候,門前我們站的地方是酒店的專用地盤,閒人免進的。二十世紀初酒店轉手給了阿爾伯吉公司,酒店的正立面改成了現在這個模樣。桃色的牆面和白色大理石裝飾,既有哥德式的柳葉窗,又有拜佔庭和摩爾西班牙風格的柱廊,這個叫做威尼斯哥特風格建築。這個酒店是本地最奢華的酒店了,住過很多名人,包括德國詩人歌德、德國作曲家華格納、英國作家狄更斯、美國指揮家伯恩斯坦、英國作曲家布裡頓,還有美國導演史匹柏。這個酒店最出名的房間是「10號房間」,法國作家喬治桑和她的情人繆塞在這裡度過了一段浪漫時光,經常出入於酒店裡的「東方咖啡館」。
離達涅利酒店不遠的地方還有一座威尼斯哥德式建築,就是威尼斯總督府。看看這座威尼斯總督府。
最初建於九世紀的老總督府已經毀於十世紀的一場大火,十二世紀的時候開始重建。後來又經過多次火燒火燎和重建改建,現在看到的是經過十六世紀大規模改造以後的結果,各種風格摻雜在一起,底層就是一個像廣州老北京路上的騎街樓,可以看到拜佔庭建築風格。二層是貫通的大陽臺,葉形拱和小細柱是典型的摩爾穆斯林風格,說明威尼斯在中世紀和伊比利亞半島的的穆斯林有不少海上來往。三層的柳葉窗是哥特風格,特別是中間向空中伸展的結構和上面簡化的小尖塔,都是典型的哥特風格;三層牆面裝飾還是有拜佔庭味道。這座建築上威尼斯哥特風格更明顯。這座總督府除了是總督府,也是政府辦公的地方;東側白色的二層建築是監獄。
看看總督府的西側,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底層和二層的柱廊。現在總督府這裡是博物館,裡面正在舉辦提香和魯本斯的畫展。底層柱廊十四世紀又改建,採用了哥特風格,可以在三樓的柳葉窗看到這些痕跡。1483年又著了一場大火,燒得還挺旺,把這個立面嚴重破壞了一下。
總督府既然還做政府辦公用,那裡面就會也辦理一些案子,包括刑事的案子。那個年代的總督辦的都是大案要案,犯人動不動就被判死刑。總督在判決書蓋上手戳,就把死刑犯押到東邊樓裡的死牢去。兩座樓之間雖然有河水,但是架不住威尼斯人會搭橋,他們就搭了下面這座橋。
這個不能叫廊橋,因為是全封閉的,所以叫樓橋。據說犯人被判死刑押往死牢經過此橋的時候都會從那兩扇窗戶再看一眼外面的藍天,因為死牢沒有窗戶。他就會向著藍天嘆一口氣,心想「悔不當初.........」。因此,這座橋就被人起了個名字叫「嘆息橋」。其實,這就是威尼斯人編的故事,我就不信哪個死刑犯經過這裡會嘆息,他肯定是要狂呼「我冤枉啊」。
總督府的西面是一個廣場,就是聖馬可廣場,也是電影《茜茜公主》裡的一個場景出現的地方。茜茜隨同奧地利國王弗蘭茨約瑟夫視察屬下的義大利王國時,就是乘船在這裡登岸。其實,按照歷史時間來算,當時的威尼斯應該是屬於倫巴底維涅蒂王國。廣場的港口邊上有兩根羅馬柱,一個柱頭上是威尼斯的標誌飛獅,這是威尼斯的保護神聖馬可的標誌。另一個柱頭上是聖馬可本尊的銅像,一手拿著一件傳道利器打狗棍,另一手拿著另一件傳道利器化緣的面口袋,腳下是化來的魚。
從正面這兩根柱子向北走。
總督宮的旁邊就是威尼斯赫赫有名的聖馬可大教堂。
這裡說的聖馬可不是耶穌的十二門徒之一,但他一開始就和耶穌以及他的門徒們非常熟悉,據說最後的晚餐就是在馬可家發生的。後來,馬可成為彼得的助手,把彼得的傳教演講都記錄下來,寫成了新約中的馬可福音,被稱為聖馬可。聖馬可最後是在埃及的亞歷山大傳教,並被害死在那裡。公元828年,兩個威尼斯商人從亞歷山大把據信是福音作者聖馬可的遺骸從亞歷山大偷運出來,然後葬在聖馬可教堂的鐘樓裡。不是下面這座鐘樓,當年的鐘樓還很小,下面這座是後來重建的。
聖馬可大教堂的全稱是「聖馬可族長天主教巴西利卡」,一般簡稱聖馬可巴西利卡,我們中國人管他叫聖馬可大教堂。一提到巴西利卡,就會讓人聯想到古羅馬時期的長方形木拱頂大會堂。後來的基督教堂就是根據這種大會堂逐漸演變而來的。現在所說的巴西利卡已經不是簡單的長方形木拱頂,雖然現在都有了十字型平面,但它的建築形式還是很接近過去的巴西利卡。現在還叫作巴西利卡的教堂一般都有非常悠久的歷史,所以都有顯赫的地位,通常是地區大主教的座堂,所以我們把它翻譯成「大教堂」。我上次在法國阿維尼翁的教皇宮見到過一個真正的巴西利卡,那是教皇宮裡的宴會廳,為了展現當年的模樣,還保留了一半的木拱頂,還是典型的搖籃式拱頂。
在很遠的地方就可以看見聖馬可大教堂那五座穹頂,這讓我想起伊斯坦堡的聖索菲亞大教堂。到了近處這一看,果然,這是一座帶有典型拜佔庭風格的建築。這座教堂最早是公元832年建成的總督小禮拜堂,規模並不大,後公元十世紀毀於大火又得到重建。但是這都是早期的歷史了,那時這座教堂長什麼樣已經沒有記載。現在看到的是公元十一世紀完全重建的,第一次祝聖是在1093年。1094年,當時的總督在一根柱子裡重新發現了那具據信是聖馬可的遺骸,也不知道這具遺骸是怎麼進入這個柱子的,也不知道這總督為什麼去摳那根柱子。這具遺骸被稱為是聖馬可的遺骸,並重新下葬在大教堂裡,然後總督率領市政府決定從此開始威尼斯的保護神由聖狄奧多改為聖馬可。隨後的若干個世紀中,不同的總督又在這座教堂上不斷增加自己的小裝飾,以便展示自己高雅的藝術品位,所以在以拜佔庭為主的風格中還可以看到其後各種藝術風格元素。最後的改裝是在十六世紀。
教堂正門之上的露臺上有四匹青銅馬,叫做聖馬可之馬。這四匹馬的年代沒人知曉,它們原來是在伊斯坦堡,大家推測這應該是拉著一輛戰車的四匹馬,戰車上應該站著圖拉真大帝。第四次十字軍東徵是從威尼斯出發的,其間威尼斯總督改變戰術去攻擊君士坦丁堡,得手之後大肆劫掠,這四匹馬就是當時劫來的。真品在教堂內的聖馬可珍寶館,外面這四匹是贗品。
這座教堂華麗的正立面非常少見,這種布滿馬賽克繪畫的正立面是拜佔庭風格。正立面最早的磚牆現在都貼上了大理石。上層中間是拱窗,兩邊的拱券裡是聖經故事畫,從北往南數第一幅是基督下架,就是耶穌的遺體被從十字架上放下來;第二幅上既有亞當夏娃,又有耶穌神跡;第三幅是摩西出埃及;第四幅是耶穌復活。下面拱形門券上的畫更華麗,都是馬賽克金底的。南面側門上一幅是耶穌受審,另一幅是猶太人在埃及受奴役。
下面這是正門拱券上的畫,這是末日審判,中間是耶穌,右胸有傷口,他正高舉右手,表示最後的審判開始。兩邊有二位天使,一位是大天使米迦勒在扶著十字架,另一位是大天使加百利在輔助審判。耶穌的右手邊是聖母,面露驚恐。耶穌的左手邊是聖彼得。天上有天使在吹喇叭喚醒下面的死者接受審判,下面是接受審判的死者們,帶著各種表情,有的坦然、有的驚恐。
沿著正門往上看,可以看到一匹金飛獅,前爪扶著一本《馬可福音》,這是聖馬可的化身形象;再往上看就可以看到最上面的聖馬可雕像,左手拿著一本打開的《馬可福音》,右手在打著演說時的手勢,這是在宣講《馬可福音》。
站在側面看看。
可以看到五座穹頂中的兩座,它們的外形既不是古羅馬式,也不是文藝復興式,這是拜佔庭式。還可以看到南翼外立面遺存的紅磚裝飾,這也是拜佔庭風格。二樓欄杆是文藝復興式;可以看到柳葉窗,這是哥德式;頂上的尖塔和人像也是哥德式。
再看看前廳南立面。許多大小尖頂,包括三座華蓋上面的尖頂,這些都是哥德式的。但是看那拱券上的花邊和個別的柱子,又都是曼努埃爾式。這些小的裝飾都是後來逐漸加上去的,從遺存下來的紅磚外牆面,就可以看出整個教堂的根基還是拜佔庭風格的。
聖馬可大教堂大門的對面是市政廳,拿破崙1797年佔領威尼斯的時候把這裡作為他的行宮。
站在市政廳門口,就可以看見卡納萊託在《聖馬可廣場》裡描繪的景色。
聖馬可鐘樓一側的市政廳南翼現在是商業設施,樓下有咖啡館,門前有幾位樂手奏著施特勞斯和蘭納的圓舞曲,吃客們則是和著拍子悠揚地或吃一口肉、或喝一口酒。
然後我們就看見了貢多拉。
貢多拉的前面有花裡胡哨的裝飾。
我們也去嘗試坐貢多拉,我們的船郎很富態。
他架船居然能鑽這個小橋眼兒?
你別說,胖船郎還真是帶著我們鑽過了諸多小橋下。然後就看到了下列風景:
這貢多拉坐著一點都不舒服,像我們在紹興坐的小烏篷船一樣,乘客不許動,就許船郎動。坐著船看了一會兒風景就快抽筋了,幸虧很快就上岸了。在岸上就鑽黑黢黢的胡同。
胡同裡開辦了各種小旅館,沒準兒哪個房間裡就住過來威尼斯電影節走紅毯的十八線明星,比如1950年的馬龍白蘭度。
住旅館的客人都要坐小船,像下面黑影裡的那條船,我倒不是說那是黑船。
水上也有哩啦歪斜的貢多拉,岸上還有阿貓阿狗。
看看街頭的雕像,這是威尼斯出身的劇作家哥爾多尼,現實主義喜劇創始人,1707年出生於威尼斯,1793年於法國巴黎,卒。說出他的名字有印象的人不多,但是他有一部喜劇在中國很有名,一說大家都知道,就是那部《一僕二主》。
除了有義大利經典的,當然還要有義大利之外的藝術家的影子吧?瞧瞧這個,血色梵谷。
藝術源於生活,生活是什麼?生活就是吃吃喝喝。
咦!這座橋邊有很多外國人在排隊合影留念,我也去排隊,俗話說「有隊不排傻瓜蛋」嘛。排到我的時候,我也不知道應不應該和這橋合影?先把它拍下來再說。
這座橋叫做裡亞託橋(Rialto)。這個地方最早在1181年的時候有一座浮橋,是橫跨威尼斯這條最寬闊水道的第一座橋,橋這邊是聖馬可區,那邊是聖保羅區。有了橋之後,橋邊就聚集了很多攤販,就形成了一個市場,叫做裡亞託市場,相當於北京市區內的大鐘寺農貿市場,屬於早晚要被取締的。攤販一多,當然浮橋的通行能力就不夠了,捉襟不僅見肘,都見了胳肢窩了。威尼斯市府就在這裡建了一座木橋,交通擁堵有所緩解。那橋也是現在這樣的單孔拱橋,兩邊斜坡,中間有一座大理石風雨亭。下面能通行比貢多拉大點的船,讓物流公司可以往城裡運送豬牛羊肉和雞鴨鵝蛋。府上還在橋上一側蓋了些鋪房,至少有五座,「鋪五房」大概就是來自這裡;市府用出租鋪房的收入作為橋的維修基金。這個維修基金經常能派上用場,原來的木橋曾被天打五雷轟,燒了五次,然後維修基金被徵用了五次。1524年,威尼斯搞了一次船隊大遊行,大批的群眾站在橋上給下面的船隊喊好,他們肯定是在橋上跺腳了,不然的話那木橋也不會塌,他們也不至於落入水中做掙扎狀。後來的幾十年,市府發標用石頭建新橋,若干建築師投標遞交了方案,差不多都是古典主義的多拱石橋;評標委員們並不十分滿意,就邀請米開朗基羅也來參加投標。米開朗基羅最看不上的就是威尼斯,因為那裡老是有人和他競爭,就對威尼斯市政府「哼」了一下,叫做嗤之以鼻。沒辦法,威尼斯市府只好另請高明。現在的這座橋是威尼斯本地建築師大蹦迪(Da Ponte)設計的,1591年建成。這座單拱石橋在當時的歐洲屬於非常大膽的創新,被很多著名建築師驚嘆「Too Danger」,意思是「太懸」。其實在中國比它早一千年就有了單拱石橋,就是趙州橋,建於隋代開皇十五年(公元595年)。趙州橋大拱的拱肩上有孔,叫做敞肩,便於行洪;這座裡亞託橋的拱肩是封閉的,說明威尼斯只有潮汐引起的水面漲落,而沒有陸地河流的洪水奔流。現在,這座裡亞託橋成為威尼斯的地標之一。為什麼那麼多人在這裡排隊和這座橋合影?原來這座裡亞託橋曾經出現在莎士比亞的《威尼斯商人》中,是劇中場景之一。哈哈,原來老外旅遊也是到處找名人勾連物合影啊?比我們還不堪!
遊完城中諸景,我們便去水邊的一座銅像下集合,準備乘船觀看河上諸景。這也是一座義大利英雄騎大馬舞大刀的銅像。
上面的義大利英雄是義大利王國的第一位國王埃馬努埃爾二世,導遊說他是義大利國父,從是他在1861年建立義大利王國來說,把他奉為現代義大利的國父倒也不過分。基座上的銅像是聖馬可和飛獅。我們的導遊們正在銅像下做出各種麻人的動作吸引我們快來集合。
朋友們到齊之後,我們就登船沿著黃金水道(Grand Canal)向著太陽開去,「我們的隊伍向太陽」嘛。
下面這是聖喬治馬焦雷大教堂(Basillica di San Giorgio Maggiore),本篤會教堂,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著名建築師帕拉迪奧(Andrea Palladio)代表作之一,建於1566年。這裡原來有一座本篤會修道院,帕拉迪奧1560年來到威尼斯後,受修道院委託,按照當時流行的風格重建了這座教堂。教堂的正立面是全白大理石,在藍色海水襯託下非常耀眼。帕拉迪奧把古羅馬殿堂風格運用在了基督教堂的正立面,保持了巴西利卡建築風格的建築結構,外牆還是紅磚的。可以看到高中廳和低側廳,中廳有高窗。正立面的中廳是四根巨大的羅馬柱支撐的三角楣,三角楣內部沒有浮雕,而是在頂部有一座白色大理石聖馬可雕像。正立面兩邊側廳上的斜線構成另外一個隱含的三角楣,正立面就像是二個三角楣嵌在一起。正立面這種全白大理石嵌在一起的二個三角楣是帕拉迪奧的符號。側廳正立面立柱上也有兩座白色大理石雕像,一座是聖喬治,另一座是聖史蒂芬。教堂的平面看上去是中廳長側翼短,但是十字交叉卻是在中間,這個既不是典型的拉丁十字,也不是典型的希臘十字。十字交叉處的頂端是文藝復興式穹頂。
船再往前走就看到了聖母感恩大教堂(Basilica di Santa Maria della Salute),簡稱感恩大教堂(Salute)。中國一般管他叫聖母安康大教堂,這是從英文Santa Maria of Health翻譯過來的。1629年歐洲爆發了一場大瘟疫,1630年夏天也傳到了威尼斯,威尼斯在這場瘟疫中減少了三分之一人口,這場瘟疫是著名的歐洲黑死病之一。在這一年的十月份,威尼斯市政府決定修建這座教堂,但是並不是把它獻給保護者聖馬可,也不是為了阻止瘟疫,而是把它獻給聖母瑪利亞,因為政府認為她才是這座城市真正的保護神。教堂建成後,每年的聖母升天紀念日,威尼斯所有官員都要列隊從聖馬可廣場走到這座教堂,舉行儀式感謝聖母把威尼斯從瘟疫中解救出來,還為此專門在黃金水道上架設一座浮橋。這座教堂是一座巨大的八邊形大殿,上面有兩座穹頂,兩個鐘樓是在後面,我們在來的時候見到過它的後面那個小穹頂和鐘樓。它的正立面是四根巨大的羅馬柱支撐著一根巨大的橫梁,組成一個託斯卡納框架。這個框架上有一個小的不成比例的三角楣,三角楣裡面是一個圓窗,頂上是抱著基督的聖母像。教堂正面中間有一個巨大的青銅大門。教堂看上去非常宏偉,各個立面布滿各種裝飾和人像,八個角上都有非典型渦卷和反向渦卷,還有非典型的Balustrade欄杆,這些都表示這是早期巴洛克風格。聖母兩邊的雕像是聖喬治和聖西奧多,正面四根立柱之間那些雕像是四位福音作者,上面是聖馬可和聖路加,下面是聖馬太和聖約翰,其他那些雕像是基督教聖徒和先知們。威尼斯的這座聖母感恩大教堂是早期義大利巴洛克的典型建築,它的設計者隆格納(Baldassare Longhera)因此一舉成名。這件建築也成為很多西方藝術史書中早期義大利巴洛克建築的範例,我們這次看到了這座建築的實物。
這座教堂也是威尼斯地標之一,威尼斯風景畫家卡納萊託和英國風景畫家透納(Turnar)的畫作中都出現過這座教堂的穹頂,它是威尼斯天際線上最重要的一點。
既然我們的船走的是黃金水道,當然就會在河上看到上面提到的裡亞託橋。
順著水道走下去,看到這樣的景色。
是不是和卡納萊託下面這幅畫裡一樣?
還看到這樣的景色,天際線上是聖母感恩大教堂的穹頂。
威尼斯真是一個不錯的地方,很值得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