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鑫富 著《我的初心我的村——在那神仙居住地方的100個中國村莊》
(上接連載13.縣委舊址:是「紅寶書」和「大課堂」)
18. 綠道與古橋的牽手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在仙居,西郭垟村的清水塘,與永安溪是有感應的。
水,尤其是的地下水,那是在神仙居住的地方,一條生生不息的脈管。
刻在仙居人心房裡的是,象徵著綠色的——神仙居和與之相匹配的柔美母親河——永安溪。
尤其在近幾年,仙居縣裡花心血在永安溪邊,鑲了一條通向白雲深處的路。這是一條足有500公裡長的濱水綠道網(也叫遊步道),一下激活了城裡人,與鄉下人你來我往其樂融融的生活。這著實讓男女老少精神氣爽。
仿佛在眨眼間,仙居人的腳步,一個個都矯健了許多。
遙看橫亙縣境的括蒼山脈,還有密布在仙居全縣鄉村的一座座山峰,一個個岙坑,一條條溪流,我終究被仙居滿眼的層林盡染所折服。查閱中華書局2013年4月出版的《仙居縣誌》,那扉頁上的數據,印證了我眼裡和心裡的仙居:縣域面積2000平方公裡,森林覆蓋率77.9%。
要知道這樣分析並肯定,應該是成立的:宋真宗趙恆下詔,將仙居的前身永安改名,而永安的前身樂安,正是公元347年。歷史年表確證,這也就是在東晉永和三年,也是仙居開始設縣時,取下的第一個縣名。
翻開仙居設縣的歷史,一算比東晉時,在我家鄉紹興寫下「天下第一行書」的書聖王羲之,在《蘭亭序》中的第一句「永和九年……」的時間,只相距六年。
想必,當時在會稽任職的王羲之,對朝庭作出仙居設縣後,這樣的區劃調整決定,應該是熟知的,或者還可能出席了設縣儀式。當然,這也是歷史留給史學專家們研究的一個課題。
於是乎,儘管本文暫沒有史料佐證,但我推測的準確是成立的。只要我每每看到和讀到「永和九年……」的墨跡,總會聯想到仙居設縣的歷史。
聯想是那麼的自然而天成。如用今天的理念和視野,看《蘭亭序》這篇千古美文。可見,王羲之當時對文化事業的改革,那是一種大膽和創新,其統籌策划水平之高且雅。
為繼承和發展修禊這樣的傳統文化習俗,他首先不搞盛大的絲竹管弦儀式。他不但簡化了那一套程式,更不搞帶有去鬼神等,對有濃厚迷信色彩的主題的摒棄,正是為了取傳統文化習俗之精華。
借蘭亭這一方風水寶地,王羲之將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的山鄉,作為一個非官方舉辦全國性文化活動的理想場地。這個場址,儼然是大自然的恩賜,可謂天人合一。
王羲之,因此廣邀了一批少長群賢。通過一一列坐,流觴曲水,一觴一詠,寬嚴相濟,重在參與的形式,讓與會代表暢敘幽情。
而他自己,作為一個組織者,對活動以思辯體大散文風格,即興進行現場創作,記錄了整個過程的高雅與和美。從今天的文化意境去解釋,其實這何嘗不是一次高質量的「全國筆會」。
在書聖筆下,這個叫「蘭亭雅集」的活動,因寫出了書法藝術與創作格調的互補、人與自然的和諧、生產、生活、生存與生態依賴的思想深度。《蘭亭序》由此名載史冊。
當然,我們不能拿著今天的尺子,去度量封建時代士大夫們的會紀與會風。
反之,我們要的是從傳承右軍遺風的角度,把人們對青山綠水的親近,與嚮往作為基本點。然後,用心力、精力、財力去進行保護和利用式的開發。而不是,那些只顧眼前利益的又砍、又伐、又填、又建的損害自然環境。這樣,往往會導致並遭受水土流失、生態失衡、環境惡化等自然界報復的結果。
牽手仙居的老橋,與永安溪的綠道。這是仙居打造「六張金名片」的象徵。
著力打造「壯美神仙居、柔美永安溪、秀美田園、和美鄉村、醉美新城區、善美仙居人」等六張名片,在山、水、田、村、城、人等方面,推進「兩美」建設,在仙居的生動實踐。努力把仙居建設成為——中國山水畫城市。
仙居縣委要求:全縣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要立足自身優勢,緊緊圍繞「兩美」建設總目標,努力趕超。
打造「壯美神仙居」名片。
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陳至立,曾稱讚「神仙居是中國最壯美的山」;全國政協副主席兼秘書長夏寶龍,在浙江工作時,也盛讚「神仙居是『浙江一絕』」。
打造壯美神仙居,仙居正充分依託景區雄渾壯美的獨特優勢,全面展示景區獨特的自然神韻,挖掘和豐富景區獨特的文化內涵,大力提升景區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努力把神仙居建設成為世界名山。
打造「柔美永安溪」名片。
仙居依水而建,得水而美,因水而興,水是仙居的命脈。永安溪是仙居的母親河,是華東地區保持最好的原生態溪流之一。
打造柔美永安溪,仙居正借「五水共治」東風,充分展現永安溪水之柔和、水之嫵媚、水之靈動,不斷彰顯永安溪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文化效益,加快走向「永安溪時代」。
打造「秀美田園」名片。
仙居除了山美、水美,田園也很美。縣域內有著豐富而寶貴的田園資源。有楊梅觀光帶、油菜花觀光帶,分別被農業部評為100個「中國美麗田園」之一。
稻米飄香的楊豐山,也完成了景區申報,還有田市鎮的公盂巖被稱為華東的「香格裡拉」。
打造秀美田園,要圍繞打造中國最高端農業的目標,保護田園生態,發展田園經濟,經營田園風光,弘揚田園文化,仙居正在走出一條別具特色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
打造「和美鄉村」名片。
仙居有著悠久的鄉土文化,目前歷史文化村落就有102個,數量居台州全市第一。且白塔高遷、田市李宅這兩個村,現都已經列入了全國首批傳統古村落。
打造和美鄉村,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深入推進美麗鄉村建設。仙居,正在把一個個村莊,建設成為一個個景點。重現「粉牆黛瓦、綠樹紅花、小橋流水人家」的仙居,如何打造江南山區鄉村風貌的樣板,將成為仙居上下的願景。
打造「醉美新城區」名片。
城區是統籌城鄉的龍頭,是區域發展的標誌,是展示形象的窗口。儘管仙居老城區尚處在整容期,但新區形象初顯。新城、青山、碧水、藍天、綠道、古塔交相輝映。為打造醉美新城區,仙居不但重視老城區,而且按照「山水畫城市」的定位,在發揮新區的示範引領、輻射帶動作用的同時,全面加強城市的規劃、建設和管理工作,系統提升城區的整體形象。
打造「善美仙居人」名片。
早在千年前,項斯以其詩品、人品得到了「平生不解藏人善,到處逢人說項斯」的美譽;王溫以樂善好施,而得道成仙美好傳說。今天,這些美好的故事、這種崇德向善的精神,得到了很好的傳承和弘揚。仙居,因此被命名為「中國慈孝文化之鄉」。
仙居,正在繼續做好「中國慈孝文化之鄉」這篇文章。同時,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這樣樸實的載體,落到實處。以推進文化、強縣建設,塑造「善美仙居人」群像。
山水畫城市的意象,和她「六張名片」的概念,時常走進我的思想,也不斷構起我對——「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句名諺,深深的眷戀。
也是如我,現正在西子湖畔伏案創作的季節。不過,要說的是在另一個伏案地,且時節應該追溯到上一年,和上上年。
那些天,我夜宿在神仙居住的地方。那是在一個小小山坡下面,有一個清靜典雅的大院。星月當空,望著院內樓大廳頂上,「紅色學府、綠色智庫」八個大字,這「紅色+綠色」在我內心,也有格外的份量。
將我優待在如此正能量的樓裡,出於當地組織部門對黨建工作的重視。這種柔性化的借智借力形式,讓我與當地「組工人」成了工作上零距離的同志,常常為做好仙居黨建的事,打拼在一起。
畢竟,獨在異鄉。李白那首老少皆知的《靜夜思》,常常伴隨著我入睡前的時光。我只能將床頭的窗簾,撩開一條窄窄的縫隙,任憑傾瀉的月光,帶著紅色基因,悄悄從仙居城鄉的四面八方,擠進簾縫,與我作著潤物無聲的交流。
起風了。
聽窗外,風從南峰山上刮來。那裡有一片濃黑的樹冠,好像在呼呼地爭向開口吧;細分辨,這動靜裡,好像還有從更遠處趕來的一種天然伴奏,那是永安溪上的流水,流的譁譁作響的歡奏吧!
如此情景,無眠如夢。
「用我們的初心,一起做些事情,為這裡的山水,為這裡的百姓……」好幾次,我正是在這樣的夜晚,隨「組工人」快步或慢步,在永安溪邊的綠道上。
讓我們從「浙江最美綠道看仙居」說起。
由浙江省城鄉建設廳會同省林業廳、省農業廳、省水利廳、省交通運輸廳、省旅遊局、省體育局等部門,聯合評選出20條第一屆「浙江最美綠道」。
其中「城鎮型」綠道10條,「郊野型」綠道10條。台州入選兩條,其中除了仙居一條外,還有天台一條。
仙居綠道網,如大地的脈管,縱橫交錯。
「葉脈型」綠道網結構,由1條主綠道、多條輔綠道構成。仙居的主綠道(主脈)總長112公裡,打造以「神仙情緣」為主題,主要沿著永安溪邊。沿線,串聯了全縣大部分自然與人文景觀。
服務於全縣的大部分人口。同時,開闢為旅遊精品線路,服務旅遊人口。
輔綠道總長度321公裡,依託三個城鎮組群,分成三個片區,即中心城片輔綠道,打造「生態宜居」主題;白塔片輔綠道,打造「深度探遊」主題;皤灘——橫溪片輔綠道,打造「探古尋幽緣」主題。
綠道設置4個一級驛站、17個二級驛站、若干個三級驛站。
仙居規劃綠道,分別與天台縣、臨海市、黃巖區、永嘉縣、磐安縣銜接。也正因如此,引起各地騎友、遊客、驢友紛紛前來親近仙居綠道。這指的其實是,已經完成了的永安溪綠道。
綠道,指一種「綠色」景觀線路。
一般地,沿著河濱、溪谷、山脊、風景道路、溝渠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設,可供遊人和騎車者徜徉其間,形成與自然生態環境密切結合的、帶狀景觀斑塊走廊。承擔信息、能量和物質的流動作用,促進景觀生態系統內部的有效循環。同時,加強各密近斑塊之間的聯繫。
綠道可分成三類:郊野綠道、城市綠道和社區綠道。
社區綠道,主要連接居住區綠地;城市綠道,主要連接城市裡的公園、廣場、遊憩空間和風景名勝。
綠道和公園綠地建設的顯著差別是,不用徵地,基本不佔用城市建設用地資源。簡單地說,就是但求所用,不強求所有。
仙居縣旅遊資源豐富。擁有眾多自然景觀、深厚的人文景觀。作為母親河的仙居永安溪,溪水純淨、兩岸樹木繁茂、溼地幔灘密布。
綠道,定位為居民戶外散步、自行車運動休閒通道,是讓遊客山水觀光的旅遊通道。
綠道,串聯起沿線人文景觀、地域特色。不但為人們提供舒適旅居環境,也為植物生長和動物繁衍棲息,提供了空間,使人與自然和諧共處。
綠色出行!
100支參賽隊伍,500個參賽者齊聚在永安公園。他們的身上,一個個洋溢著青春的氣息。臉上,流露著興奮的笑容。
2016年6月5日上午8點時5分。
「咣」的一聲鑼響,站在起跑線上的100支隊伍,正式開跑。他們扛著隊旗,奔向縣城的角角落落。
隨著比賽的推移,在縣城一條條街道上,都能看到身穿鮮豔隊服的參賽選手。這天,他們被稱為「綠色使者」。
怎麼啦?一下會出現這麼多「綠色使者」。
原來,這是仙居團縣委舉辦的「1357」綠色出行暨2016仙居.首屆「郵儲杯」城市坐標定向大賽。此次大賽,路程約10公裡,並在途中設置了九處站點。包括歌詞接龍,指壓板,雷鋒合影,「1357」拼圖合影等。完成各項趣味任務蓋章後,方可過關。
「通過這種活動形式,可以讓更多人了解「1357」綠色出行,感受青春的活力,感受綠色生活的魅力。」團縣委副書記林磊說,因為仙居是一個天然氧吧,是一塊難得的心靈淨土,是一座山美,水美,人更美的中國山水畫城市。自團縣委黨支部「1357」(即1公裡步行,3公裡騎車,5公裡公交,7天一停車)「綠色出行」方案實施後,已謀劃了多項活動。
「半年來,城區居民愛上了』1357』,下一步,將通過志願服務下基層活動,讓』1357』進村入戶,爭取城鄉聯動,有更多人參與。」林磊說。
綠色出行,讓生活更精彩。我就這樣,給徐煥健的文稿點睛。
綠道,納入生態宜居城市和休閒度假勝地建設之中……依託山林、溪水、田野等自然生態基底。仙居的綠道,契合城鄉空間,串聯城鄉自然、人文景觀和文化內涵,推動旅遊產業發展,拉動旅遊經濟增長。
仙居綠道,是生態功能的標緻。
綠道,還給仙居起到了防洪固土、清潔水源和淨化空氣的作用。可以為植物生長和動物繁衍棲息,提供充足空間,有助於更好地保護自然生態環境;也可以為都市地區提供通風廊道,緩解熱島效應。同時,其社會功能、經濟功能、文化功能,均可得到較好體現。
多年結緣永安溪綠道,發現由城區永安公園,到5A級風景區神仙居,一路風光如畫。
途徑福應、南峰、步路、官路、田市、白塔六個鄉鎮(街道);連接新區、臺灣農民創業園、神仙居度假區等三大主平臺;串聯神仙居、高遷古村、永安溪漂流、石倉洞及薰衣草、草莓、藍莓基地等自然與人文的景區。
如果,騎車慢行於永安溪綠道,走累了就可歇一歇。新建的10個驛站,不僅能提供休息,還為遊人提供自行車租賃、快捷餐飲服務。置身田園郊野,移步換景,每一步都有綠意相伴,每一節都會有風景相伴。
仙居綠道中,有森林健身步道。從處於仙居東南方的烈士陵園,到嶺腳的仙居森林健身步道,全長7公裡。森林健身步道的前半程,就是城裡人早鍛鍊的小紅旗。
小紅旗,指的是從烈士陵園出發到不遠處,一個插著紅旗的小山峰那一段路。因為,距離仙居縣城最近,驢友們每天早上都到那裡鍛鍊、集中,多少腳印、多少汗水、多少歡笑,都被留在了這條路上。
走遍千山萬水,看盡風花雪月,最想念的還是自個的家。
對驢友,或對喜歡鍛鍊的每一個仙居人來說,它吸引人的不僅僅是風景。還有是一種天天爬、月月爬、年年爬後,養練出來的一種溫馨的情感。
每天走到小紅旗,就象走到大家庭裡的會客廳一樣。朱成,是仙居黨校的一名副校長。業餘愛好攝影,仙居的鄉愁文化和古村落、古橋系列等景觀,正是他眼中的風景。
在他的攝影文化中,仙居老橋與綠道,如牽手永恆的命運共同體。
昔日,仙居的老橋主要可分為木橋、碇步橋、石樑橋、石拱橋、索橋、水泥橋、藤橋、泮池橋等7種。其中藤橋只見於傳說,泮池橋僅見於孔廟(圖書館前)和城隍廟(仙居賓館)。
而架橋之事,亦有城鄉之別。
邑城周邊,多由官方出資為之,鄉下則多由士紳捐資修建。清代以來,官方所修之橋,多已不存,惟民間紳士捐資修造的,尚有孑遺。
在淡竹鄉下齊村,座獨木橋。
據考:木橋,《說文解字》曰:橋者,水梁也。從木,喬聲。說的便是架木為橋。由此也可見,木橋乃橋的最早形態。唐代時,橋仍以木橋為主,遂有「人跡板橋霜」「二十年前舊板橋」等諸多描述木橋的詩句。宋代開始,以石頭為料的橋開始逐漸普遍。
看!這一幅幅定格在歷史瞬間的畫面。
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村民正在碇步橋頭,歡送赤腳醫生。
如今,永安溪的諸多支流上,曾多建有碇步橋,個別村落還以碇步為村名。石樑橋較為質樸,由於生產石料,橋梁多用巨型條石。
其中,最為有名的是,官路大筻村的「萬壽橋」、埠頭村的「延齡橋」和括蒼洞前的石樑橋。
而淡竹鄉尚仁村的鐵索橋,當年在人民公社時期,社員務農歸來發揮作用大大。還有始建於明代和民國的石拱橋,如下各村東橋、湫山村永濟橋、白塔寺前村的永鎮橋、田市鎮蔡坎頭獅象橋、蒼嶺古道上的坎下橋等,都是仙居先人勤勞智慧的傑作。
在交流中,我發現朱成他,不但對攝影和古橋有研究,對古村落的保護,還在作公益宣講。
在埠頭鎮,他主講了《傳統村落保護與開發》;
在雙廟鄉,他主講了《如何建設有文化的美麗鄉村》;
在步路鄉,七裡,雙獅,新莊等村他主講了《仙居傳統文化與古村落保護》。讓更多的幹部群眾從中得到啟發,強化了對古村落文化的保護意識。
看著一座座紮根在仙居山山水水間的古橋,以及古村落的圖片,我為攝影師的追求與付出,喝彩!
19.帶得走的「中國縣域綠色發展(仙居)論壇」
2019年8月18日。以「智聯北京,綠創仙居」為主題的——「第四屆中國縣域綠色發展仙居論壇」在北京舉行。
本次論壇,由北京大學經濟研究所和中共仙居縣委、仙居縣人民政府聯合主辦。來自國家有關部門、高校的領導專家以及各地100多位的金融界、投資界、企業界、工商界精英匯聚一堂,共同探討縣域綠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新理念、新方向、新路徑。
據悉,本次主論壇主題為:縣域綠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新思路和新模式。旨在為縣域經濟搭建一個政、產、學、研、諮的平臺,希望通過本次論壇,增進綠色產業的交流,分享綠色發展的成果。為全國縣域綠色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價值、有借鑑的實踐樣本。
論壇上,仙居縣委書記林虹的致辭,熱情洋溢。
她介紹了仙居的悠久歷史、深厚底蘊、壯美景色,以及仙居堅定主攻大產業,打造綠色經濟之城;致力建美大花園,打造生態宜居之城;聚焦深化大開放,打造活力迸發之城;用心優化大服務,打造創業創新之城的具體工作。
近年來,仙居在習總書記「兩山」理論指引下,緊緊把握新一輪改革開放的時代脈搏。以「浙江省唯一的綠色化發展改革試點縣」為載體,積極探索綠色發展新路徑、新模式。
從美麗山水到美麗經濟,從「顯山露水」到「山水增值」。
生態,成為這座千年古城最迷人的風景;綠色,成為這座山水畫城市最靚麗的底色。
如今的仙居,已然成為一方充滿生機與潛力的創業熱土。仙居人民希望以論壇為紐帶,搭起仙居對外交流合作的橋梁。
讓更多的人關注仙居、投資仙居,為仙居的發展出謀劃策、穿針引線。同時,她誠摯邀請大家:到仙居訪古問道、尋幽攬勝、養心洗肺。
縣域,是中國改革與發展的主戰場,是推進改革與發展的核心,也是推進中國經濟高質量綠色發展的主平臺。
論壇上,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主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部、九三學社中央政策研究室、天津海濱新區科委的有關領導專家分別作主題演講。大家重點圍繞「縣域綠色產業高質量發展」和「做大做強縣域綠色產業」兩大主題,就縣域經濟融入長三角一體化、鄉村產業振興、雙招雙引新模式,研討縣域綠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新思路。
當天下午,還舉行了第二屆神仙居·天姥山文化論壇,八位來自旅遊、傳媒、學術、文創產業等多個領域的專家學者坐而論道。大家從多個角度解讀、探討天姥山的產業價值與意義,為天姥山的進一步開發與保護,提供寶貴建議。論壇期間,部分與會人員實地考察了北大醫療產業園。
仙居,先後被評為國家級生態縣、中國長壽之鄉、中國慈孝文化之鄉、「美麗中國」十佳旅遊縣、中國百佳深呼吸小城。
仙居綠色發展有哪些特色呢?這幾年來,經濟發展速度緣何走在浙江26個山區縣的前列?
概括起來說,有「六個率先」:率先構建綠色發展指標體系和評價體系。
在全國縣級率先構建綠色發展指標體系和評價體系。逐步形成生產方式循環化、生活方式低碳化、全域空間生態化、治理機制現代化的綠色化發展格局。
率先實現城鄉空氣品質監測系統全覆蓋。在全國率先實現城鄉空氣品質(PM2.5)監測系統全覆蓋,常年空氣品質全優。仙居,也是中國第一個實現碳匯交易的縣。
率先實施「河長制」。在全國率先實施「河長制」,找到「汙染在水裡,根子在岸上」癥結。從2012年起,仙居在全域2142條大小溪流,實行河道管理河長負責制。描繪了一幅水清、岸綠、景美的水墨畫卷。現在「河長制」做法,已經被推廣到全國各地。
率先推行全域人畜分離。為推行全域人畜分離,拆除了全縣6萬多個散戶飼養豬圈、牛欄。以村為單位,集中建設「仙豬公寓」,建沼氣池,集中收集有機肥,發展有機農業。有效改變了農村沿襲千年的生產、生活陋習。
率先建設全域綠道網。仙居,構建了一張492公裡長的濱水綠道網,串聯起全縣的美麗鄉村、景區景點和農業觀光園。仙居綠道,被譽為「中國最美綠道」,榮獲「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
全國首批國家公園試點。仙居國家公園頒布實施全國首個縣級《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劃》和《國家公園全域禁獵令》,並對多部門多頭管理的體制進行了有效整合。
仙居縣域綠色化發展改革成果總結。2015年,浙江省政府批覆仙居:實施開展縣域綠色化發展改革試點:總體目標是到2017年,形成循環化的生產方式、低碳化的生活方式、生態化的空間格局、建立現代化的治理機制;到2020年,建成全省縣域綠色經濟發展示範區、綠色生活方式踐行區、生態文明建設先行區、綠色化發展體制機制創新區,為全省推進縣域綠色化發展積累經驗、提供示範。
四年多來,仙居聚全縣之力,紮實推動各領域改革,全縣經濟社會向綠色轉型,邁出了堅實的步子,階段性成效明顯。「綠色化發展改革經驗」入選《2017年度中國改革案例》,獲評為「2017年度綠色發展優秀城市」,獲評「2018年度全國綠色發展百強縣」、「2018年度全國投資潛力百強縣」。對此,浙江省經濟體制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發文,將仙居的經驗做法向全省推廣。
通過試點,進一步打開了「兩山」通道,生態資源優勢加速向經濟優勢、發展優勢轉化。主要工作成效體現在:經濟發展加快轉型,綠色產業不斷強健;城鄉一體融合轉軌,生態活力持續釋放;生活方式逐步轉變,綠色致富形成示範;綠色品牌提升轉靚,宣傳效應不斷放大。
其主要做法是,致力改革突破,著力構建強效推進機制;謀定綠色導向體系、配強組織領導力量、發動社會全面參與;致力產業轉型,著力打造綠色經濟引擎。特色是深挖農旅特色資源,加速鄉村產業融合,放大富民產業鏈;推進傳統產業改造,建設生態工業高地,打造綠色製造升級版;搭建產業服務平臺,推動新興產業落地,培育綠色經濟增長極。
之前,在「第二屆中國縣域綠色發展(仙居)論壇」上,身著紅色開領上衣,一頭齊耳短髮的林虹,以一幅大寫的仙居山水畫為背景,將仙居縣黨建工作第一責任人的形象,體現在論壇《仙人居處多錦繡 綠水青山入畫來》為題的開場白中了——「歡迎大家來到『仙人居住的地方』!
她將詩情畫意的仙居客情,與縣委一以貫之堅持「綠色發展」戰略,作了巧妙融合。
著眼機制創新,打破傳統模式,不斷釋放改革紅利;組建綠色智庫,構建借力機制,不斷完善智力支撐體系;倡導試點示範,加大宣傳推廣,不斷濃厚改革氛圍。
而講到「首屆綠色發展(仙居)論壇」,林虹當時用四句詩進行概括,那就是「『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
具體說,「遠看山有色」就是,首先帶動了一批新項目:神仙居旅遊度假區擴容、特色小鎮:神仙氧吧小鎮、中國楊梅小鎮等「眾星拱月」;
其次是,催生了一批新業態:已連續舉辦三屆神仙居高空扁帶國際挑戰賽事、運動康體、影視拍攝合作廣泛;
再是,產出了一撥新效益:仙居躋身「美麗中國」十佳旅遊縣、列入首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單位、旅遊產業效益猛漲。
「近聽水無聲」意思是,綠道建設倒逼了工業企業轉型:有大小33家醫化企業關停和搬遷;
綠道建設倒逼了水環境治理:全域實施「人畜分離」革命、全域水源管理實施「河長制」,創造了「兩個省內率先」,獲得全省「清三河」達標縣、浙江省治水「大禹鼎」;
綠道建設倒逼了城鄉面貌大變:以打通舊城區斷頭路為標緻,全面啟動舊城四大區塊拆遷、與浙江省住建廳合作,推進城鄉建設綜合轉型試點,已建成省、市級森林村莊181個、市級美麗鄉村12個。
「春去花還在」講的是,仙居每個月都有以「花果」為主題的農旅節慶活動:三月的油菜花、四月的牡丹花、五月梔子花、六月的楊梅節,油菜花、楊梅、向日葵3個觀光帶,被列入農業部150個「中國美麗田園」名錄。
「人來鳥不驚」指的是,2014年3月,仙居獲準列入環保部首批國家試點。縣裡出臺了全國首個縣級「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劃」、頒布了全國首個「國家公園全域禁獵令」。
仙居國家公園,曾為等待三隻草幼鳥長大飛走,而停工兩個月的故事,這故事還上了央視。結果,仙居群眾自發拯救放生小豹貓等善舉,在全國成了廣為傳頌的一個大故事。
仙居,實施系列綠色行動,上上下下已形成共識。
「仙居要抓住全省唯一縣域綠色化發展改革試點縣的機遇,紮實推動生態資源與旅遊觀光、信息經濟、健康養生等產業深度融合,推動鄉村自然資本加快增值,實現百姓富、生態美。」
浙江省委書車俊的這番話語,在我們的耳邊,更在心裡。淡竹鄉下葉村黨支部書記應老糯,說得非常激動。(未完待續)
作者:蔣鑫富 (筆名 江風)浙江紹興人。主任記者。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