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南昌7月31日消息(記者王一凡 通訊員羅媛)走近江西南昌縣東新鄉小洲村,一條條柏油馬路縱貫東西,一棟棟漂亮安置房鱗次櫛比——這是一個在昌南大地上迅速崛起的新農村。
小洲村,2018年村集體經濟總收入100多萬元,2019年300多萬元,短短幾年內,這個曾經一窮二白的村莊褪去了「空殼」,實現了華麗轉身,奏響了鄉村振興進行曲。
從空殼到蝶變,鄉村經濟再發力
「往年集體經濟沒有任何收入來源,村委會的日常運營只能依賴上級部門補助、統籌提留資金以及銀行貸款才能維持正常周轉。」小洲村村委書記楊上海介紹。
從2017年開始,小洲村黨支部帶領全村黨員幹部開啟了自我「造血」之路。一方面抓項目促發展,2019年該村完成房屋徵收2.3萬多平米,為桃新大道、東嶽五路等重大項目的順利推進奠定堅實的基礎。另一方面,該村藉助地理優勢,整合各類資源,用活集體資金,盤活集體資產,成立小洲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啟動沿街鋪面招租,將閒置的辦公用房、過渡房、倉庫等資產發包給經營主體,2019年僅集體資產租賃收入就達到了200多萬元。
從面子到裡子,鄉村顏值再提升
「原來都是黃泥巴小路,垃圾隨便扔,下雨天小孩上學路上經常摔成個小泥人,現在好啦,到哪都是乾淨的水泥路,還跟大城市一樣開始垃圾分類,」小洲村村民楊小飛說道。
小洲村把黨建+環境整治作為鄉村治理的「第一仗」,大力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農村垃圾治理、畜禽禁止養殖等環境整治工作,並將禁燃工作納入常態化管理,村兩委幹部職責分工、定崗巡查,確保禁燃工作取得實效,以此推進宜居鄉村建設。「現在都是乾淨的道路、整潔的小區、清澈的溝渠,家門口不遠處就是贛江溼地公園。」村民鄧貴生說,通過「戶分類、村收集、鄉直運」,做到「垃圾不落地,一站直運到底」,實現了農村生活垃圾「日產日清」,村民的生活環境大變樣了。
從農村到城市,鄉村文明展新貌
「購物在超市,穿得很時髦,住的是高樓,開得是小車。」村幹部鄧長林說道,「麻將聲少了,吵鬧聲小了,村民們都埋頭賺錢奔富裕。」
近年來,小洲村著力打造村級黨建閃光點,精心建設了黨建文化廣場,一方面將黨的方針政策帶到村民身邊,另一方面通過各種活動豐富村民的文體生活,有力促進黨的惠民政策落地開花。同時,抓陣地夯基礎,突出抓好老年活動、村委會中心、宣傳欄後衛等「三大陣地」,啟動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採取老人自己出一點,能人捐一點,村裡擠一點的辦法,解決老年人用餐問題。「村裡開設了愛心超市,通過正向的積分獎勵機制,拉動扶貧與扶志並行,截至2018年,村裡7戶貧困戶已全部脫貧。」小洲村掛點幹部周新萍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