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版騎士?日本的特殊階級 武士階層的崛起

2020-12-13 騰訊網

日本古代軍事戰略 武家崛起

導言:日本地理常識及武士階層的崛起

主講人: 八幡太郎源洪銘

整理人:八幡太郎源洪銘

一 日本地理常識

在講日本史之前,希望大家先熟悉這張日本分國圖。

所謂「令制國」,是大化改新之後日本朝廷按照「律令」陸續設置的地方行政區劃,一直延續到明治維新。大化改新之後,日本古代的地理分為五畿七道,六十六個令制國,"五畿"指京畿(都城附近 即平安京 今日本京都)區域內的五個令制國,又稱"畿內"或"五畿內"。具體指山城、大和、河內、和泉、攝津。畿內為帝都所在地。全國以畿內為中心呈放射狀通向各國 (地方行政單位)國府的交通聯絡地區,劃為七道。"七道"指京畿之外的日本全土,因仿中國唐制,皆以"道"稱之,共分七道(東海道、東山道、北陸道、山陽道、山陰道、南海道、西海道)。每一道包括若干令制國。七道中皆建有同名的官道,構成古代日本的交通路網。七道之間有大路、中路、小路的等級差別,間接代表著繁榮的程度。令制國同時根據中國當時的地方行政"州"來命名地方行政區,所以各國都有"州"的簡稱。例如尾張國簡稱尾州,陸奧國簡稱奧州,甲斐國簡稱甲州等等,熟悉五畿七道,令制國及其所在位置可以說是學習日本古代史的基礎。需要注意的是北海道是明治維新之後才設立的,之前的日本其實並沒有實際管轄過,而是泛稱蝦夷地。

一些常見的地理名詞解釋:

關東(坂東):狹義上的關東通常指的是關東八國,也稱「關八州」「關八州」是指日本關東的九個令制國:上野(上州),下野(下州),相模(相州),伊豆(豆州),武藏(武州),常陸(常州),上總、下總(總州),安房(房州),因為上總、下總的俗稱均為「總州」,所以是「關八州」。關東地區在日本古代特別是江戶時代(1603-1868)之前,可以說是地廣人稀,水網沼澤密布,荒地眾多,自然條件十分惡劣。是武士,武家的發源地

關西(近畿地區):即五畿,京都(平安京)是朝廷的所在地。關東關西的關在各個時代所指不同,在奈良時代(710-794)通常指逢坂關,後來則是關原,而江戶時代之後一般指伊豆的箱根關。

中國地區:主要包括山陰山陽兩道,有時也稱西國

東北地區:見下

現代日本地區劃分

二 攝關政治與院政

在歷史課本中我們學過大化改新,646年,日本中大兄皇子聯合大臣中臣鐮足,發動政變,殺死專權的蘇我入鹿,展開改革,是為大化改新。中大兄皇子實際開始掌握政權,中大兄皇子不久後登基為天智天皇(668年繼位)中臣鐮足也成為天智天皇的重臣。委以重任(669年),中臣鐮足死,天智天皇以其參與大化改革之功,賜姓藤原朝臣,是為日本著名的四大家族之一藤原氏之始。

藤原氏家紋

中臣(藤原)鐮足

藤原千花(我老婆)

之後,藤原鐮足的兒子藤原不比等參加撰修律令,營造平城京,創下藤原氏繁榮的政治基礎。其女光明子立為皇后,開藤原氏一族立後之端。藤原不比等有四子:武智麻呂(南家)、房前(北家)、宇合(式家)、麻呂(京家),是政治勢力強大的四家。其後三家在爭權中失勢,只有北家獨榮不衰

794年,桓武天皇(781年——806年在位)遷都平安京(今京都),從此,京都便作為日本首都,直到今天。最早的平安京布局仿照唐朝長安城,分為長安,洛陽兩部分,後來,因為地形低洼,長安逐漸荒廢。洛陽便成為平安京的代稱。地方大名帶兵上京的行動被稱為「上洛」。藤原氏的權力也隨著時間發展越來越大。藤原氏運用種種手段,打敗了諸多競爭對手,開始獨攬大權。

桓武天皇

這一段時間也被成為律令時代,日本的律令制大約實施於公元7世紀後期(飛鳥時代後期)到10世紀。這之中,8世紀初期到中後期是其黃金時期。指的是日本學習中國。 採取中國的制度,頒布一些列法律(律令),加強君主專制,中央集權。但是,因為日本的國情與中國不同,這些律令與制度大多成了一紙空文。雖然日本開展了一系列唐化改革,但是最後基本淪為表面文章。藤原氏等貴族,基本壟斷了此時的日本統治權。並建立了攝關統治。

在平安時代(794-1192)中期,攝關政治在日本成為主流,攝關政治指藤原氏以外戚地位實行寡頭貴族統治的政治體制。藤原氏經常將女兒嫁給年幼的天皇,然後以外戚身份幹預朝政。「攝關」是攝政和關白的合稱。天皇幼時,由太政大臣代行政事稱攝政。天皇年長親政後,攝政改稱關白,輔助天皇總攬政事。類似於我國漢代的外戚幹政。貞觀八年(866年),藤原氏的藤原良房出任攝政,同時,也是日本的第一位正式的太政大臣。仁和三年(887年),藤原良房的養子也是侄子,藤原基經出任首任關白。這便是攝關政治的開始。藤原氏通過攝關政治,大肆排斥異己,基本壟斷了政權,在中央上,藤原氏大多出任太政大臣,左右大臣等重職(相當於中國的丞相),在地方上,藤原氏也佔有大量土地和莊園,為所欲為。

藤原良房

藤原基經

到藤原道長(966-1027)時期,藤原氏專權達到頂峰。藤原道長將自己三個女兒都嫁給天皇,成為國丈,時人稱之為「一門三皇后」,權力可以說是如日中天。藤原道長掌握了極大的權勢,其在權勢達到頂峰的時期,曾寫下一首和歌「此世即吾世,如月滿無缺」來描述自己的心境。

電視劇中的藤原道長(左邊) 右邊是紫式部,源氏物語的作者,源氏物語的主人公光源氏有相當一部分原型來自藤原道長

藤原氏的專權引起了天皇的強烈不滿。天皇非常想奪回權力。藤原道長的兒子藤原賴通「攝政」三代天皇,把持朝綱五十二年之久。然而,他的女兒藤原嫄子雖然嫁為朱雀天皇(930-946年在位)的妃子,卻終身沒有生下可以繼承皇位的皇子。另一方面,一百七十多年來藤原氏攝關家的腐朽統治已經在社會上積蓄了普遍的不滿,仕途無門、長期受壓的中小莊園主們更是滿腔憤懣,渴望變革。1068年,與藤原氏家族沒有血緣關係的後三條天皇,壯年即位,性格豪放,開始嘗試打破攝關家族對朝政的壟斷。

後三條天皇通過種種手段,打擊藤原氏兼併土地,找藉口沒收了藤原氏許多土地。取得了一定效果。1073年,後三條天皇去世後,白河天皇即位。1086年,為了徹底擺脫攝關家的控制,白河天皇讓位於年僅八歲的掘河天皇,自己以「上皇」的身份繼續掌管朝政。這就是「院政」的開始。院政時代 是日本歷史上繼攝關政治之後的一個時代。共有100多年 。白河天皇為對抗攝關,退位為太上天皇。日本稱之為上皇,出家的上皇稱之為法皇。居住在院(白河院)。依靠中下層武士,招募軍隊,建立朝廷百官,頻頻頒布院宣,成為政務的仲裁者。對抗藤原氏。以後天皇多遵循此例。

白河天皇

院政時代示意圖

院政

地方的武士階層成為上皇賴以對抗攝關的法寶,效忠於上皇的武士被稱為「北面武士」,那麼,武士階層是怎麼崛起的呢?

三 武家崛起

武士的雛形是在日本平安時代律令體制下產生的武官,最初是日本恆武天皇為了鞏固政權而設立的。在平安時代以前,除了奴隸,所有的的壯丁都有責任和義務成為被天皇募兵的對象。然而這些士兵必須自己補給和養活自己,很多人因此不能回到自己的家鄉,而是選擇在當地定居。人們可以通過交重稅來免除兵役,這種主要由農民組成的士兵在日本統稱為防人。由於防人士兵的不正規性,而且又給農民帶來了巨大的負擔,在平安時代初期被恆武天皇所廢止。這種形式的士兵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武士。平安時代早期(8世紀末—9世紀初),恆武天皇想要在北本州島鞏固和擴張自己的統治範圍。天皇所派遣的針對本州北部土著(Emishi)的討伐軍缺乏士氣和紀律,很難在戰場上取勝。於是恆武天皇開始向地方豪族求助,提出將授予徵夷大將軍的稱號給任何替代自己討伐北本州的地方勢力。這些弓馬嫻熟的地方豪族很快成為了天皇用來剿滅反抗力量的工具。

日本武士

9世紀中期開始,隨著莊園制的發展,一些地方領主開始建立保衛自己的私人武裝,並利用其擴張勢力。這種武裝逐漸成熟為一種制度化的專業軍事組織,其基礎是宗族和主從關係。到了十世紀,朝廷無力鎮壓地方勢力的叛亂,不得不藉助各地武士的力量,武士更進一步得到了中央的承認,成為日本的特權統治階級。

早期日本武士(旁邊的隨從稱為之郎黨,相當與西歐騎士的侍從,郎黨,又稱郎從、郎,上級武士的隨從。為日語中概念,在武士團中,與主君有血緣關係者稱家子,與主君無血緣關係者稱郎黨。)

早期的武士地位不高,武士說白了就是狗

平安時代末期,在地方上,逐漸形成了源氏和平氏兩大武士集團。

(一)源氏

源氏是日本一個著名的氏族,四大家族之一。它是日本皇族降為臣籍的時候所賜予的姓氏之一,通常是下賜給被降為臣籍的皇子皇女,它所附帶的姓是「朝臣」。源氏活躍於奈良時代至平安時代。

「源」這個姓氏始於嵯峨天皇(809-842)在位時期,生性風流的嵯峨天皇因膝下子女太多,國庫無力供養,下詔書把四位皇子和四位皇女降為臣籍,賜姓「源」。打發到地方去。後世的20多位天皇也曾賜姓過「源」這個姓氏,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出自清和天皇(858-876)在位的清和源氏。

源氏家紋

源氏中最出名的是清和源氏,清和源氏的始祖是清和天皇的孫子源經基,也被成為六孫王經基,源經基的兒子就是著名的源滿仲(913-997)。源滿仲。因領有攝津國多田莊並定居於此,故而又被稱為多田滿仲。他出仕於攝關藤原氏(滿仲一族中很多都被藤原氏的公卿們招募為家將侍從),因立有軍功,漸漸升職,最後官至鎮守府將軍,源氏的實力也日漸壯大。可以說,他是源氏發展的奠基人。

六孫王經基

多田滿仲

源滿仲的兩個兒子都非常出名。一個是源賴光(948-1021)。在二十歲的時候,源賴光就在父親的推薦之下,到關白藤原兼家手下做事。一步步累積個人實力。據說,他,多次與麾下 「賴光四天王」一起退治魔物,斬妖除魔而聞名。據說,源賴光曾降服了著名的妖怪酒吞童子。

酒吞童子,是日本傳說中平安時期著名妖怪、鬼族首領,亦是「百鬼夜行」中最為人所熟知的妖怪。是一個有著英俊少年外表的妖怪。傳說,他專門勾引處女,勾引到手後,便將她們的乳頭割下來做食物;在一些地方還有說是外表為變化的,是一個真正的處女殺手。因為嗜酒,所以稱為酒吞童子。酒吞童子生活在990年的平安朝代,是震撼京都的著名妖怪。傳說居住在丹波國大江山上的酒吞童子糾集了一夥惡鬼,他們無惡不作:私自修建了鐵鑄的宮殿,晚上潛入富豪家中偷竊財寶,並且擄走婦女和兒童作為他們的口中食糧。最終在「酒吞童子退治戰」中被平安時期名將源賴光用名刀童子切安綱所斬殺。

酒吞童子

童子切安綱 流傳至今 現作為國寶在東京國立博物館收藏。

源賴光

源賴光的弟弟源賴信(968-1048))也是一員名將。鎮壓了關東豪族平忠常的叛亂,據稱他武功高強,驍勇善戰,許多敵手只要聞聽他的名字便嚇得膽戰心驚。

源賴信(圖為鎮壓平忠常時其一馬當先帶頭過河)

源賴信的兒子源賴義,生卒年不詳,在永承六年〔1051年〕,被朝廷任命為陸奧守(陸奧國的地方長官),令其整頓東北局勢,陸奧國可以說是天高皇帝遠。當地豪強根本不把朝廷放在眼裡。但是,源賴義一到陸奧,當地的豪強安倍氏當主〔一族總領〕安倍賴時攝於其威名,立刻表示願意服從指揮。

源賴義

源賴義的三個兒子也非常驍勇善戰。其中。最出名的是長子源義家(1039-1106),外號八幡太郎(八幡神是日本的戰神,八幡太郎就是戰神之子)。武藝高強。源義家在前九年之役、後三年之役中成功鎮壓了安倍氏、清原氏等蝦夷敗戰豪族的反亂,之後在關東亂事中亦大顯神威,被白河法皇譽為「天下第一武勇之士」。源義家致力於士族地位的確保,成為武士的領袖,其言行處事也樹立了武士道的典範。源氏一族乃至所有關東武士的弓馬之術、作戰方法、行軍陣列等等,全是源義家所最先規範化並傳於後世的。

八幡太郎義家

前九年之役(ぜんくねんのえき),與「後三年之役」合稱「奧州十二年合戰」,又稱「前九年合戰」。是平安時代後期以奧州(東北地方)為主要舞臺的地區性戰爭。是奧州(陸奧國)豪強安倍氏和清原氏勾結蝦夷人先後發動的大規模叛亂。朝廷花了很大力氣才將其鎮壓下去,這其中源賴義,源義家,源義光(源義家的弟弟。外號新羅三郎,因在近江國的新羅明神寺元服,故而得名,並不是新羅人)立下了大功。

所謂的蝦夷人,亦譯阿伊努人,是住在北海道、庫頁島和千島群島的民族。是日本的土著民族。日本的四個大島上原來都有蝦夷人居住,後來受大和民族壓逼迫,才往北遷移。在早期日本歷史。經常與大和朝廷爆發戰爭。日本的所謂徵夷大將軍,夷就是蝦夷人。侍魂和王者榮耀裡著名的打野娜可露露就是蝦夷人

在奧州十二年合戰後,自稱藤原秀鄉的後代奧州藤原氏開始入主陸奧地區。奧州藤原氏,又稱平泉藤原氏。是日本寛治元年(1087年)-文治5年(1189年)期間在東北地方以平泉為中心的豪族,始祖藤原賴遠自稱是藤原秀鄉(平安時代名將。曾鎮壓平將門叛亂,但是跟真正的藤原氏毫無關係)的子孫。他們在後三年之役後開始發展,在當地經營莊園擴張勢力,並以沙金與北宋進行貿易,經藤原清衡、藤原基衡、藤原秀衡、藤原泰衡4代人近100年發展出獨特的平泉文化,平泉成為僅次於平安京的日本第二都市。奧州藤原氏在後面的課中還會出場。

藤原秀衡(1122-1187)

(二)平氏

平氏家族是日本歷史上最有權勢的家族之一。也是四大家族之一,平氏家族起源於825年。當時由於財政上的困難,一些皇室的旁系被賜以姓氏(皇室沒有姓氏),下放外地。平氏這個姓氏是賜給第五十代天皇桓武的孫子,葛原親王之子高望親王的。因此高望親王的後代被稱為桓武平氏。是平氏中最出名的。

平氏家紋

桓武平氏中,最出名的是伊勢平氏,奠基人是平正盛(?—1121),他是高望親王的後代,平正盛為人靈巧,白河上皇有位最鍾愛的公主,不幸在二十一時便病故了。上皇為了思念愛女,為她祈福,特地將她所居住的住所改為佛堂。在周年的時候,平正盛將他所有的花園還有一大塊田地送贈給了這個佛堂,因此得到了白河上皇的青睞。1101年,上文提到的源義家的兒子源義親反叛朝廷,朝廷派平正盛鎮壓。源義親被殺。平正盛從此青雲直上

平正盛

平氏中,最出名的當屬平將門。

平將門是平高望的孫子,939年他在關東起兵對抗朝廷,勢力波及常陸、武藏、安房、相模等八國,並以下總國為根據地,自稱「新皇」,以石井鄉為王城,設左、右大臣及八省百官,制訂玉璽,震動京都朝廷。940年被平國香之子平貞盛(平貞盛是他的堂兄弟,見平氏譜系圖)討伐,中箭身亡,史稱「平將門之亂」。平將門是日本歷史唯一一個造反自稱天皇的,可以說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非常出名,影響極其惡劣。據說其死後還在作祟,朝廷不得已,追封他為天皇。

平將門

平貞盛

四保元平治之亂

天皇和藤原氏的互相爭鬥,給了源平等武士集團崛起的機會,這時。出了一件大事。直接導致了武士走上檯面。

事情是這樣的,久壽二年(1155年),體弱多病的近衛天皇去世,年僅17歲,皇室內部為皇位繼承問題發生了激烈的鬥爭。這時兩位上皇——即近衛的父親鳥羽法皇(即鳥羽天皇宗仁)和近衛的兄長崇德上皇(即崇德天皇顯仁)還在人世,崇德上皇曾被鳥羽上皇逼迫退位,無日無刻不想著捲土重來,因此他希望自己復位,或由自己的兒子重仁親王繼承。而鳥羽法皇主張以自己的第四子雅仁親王即位。為了皇位繼承的問題,藤原氏內部也出現了對立,關白藤原忠通擁護鳥羽法皇,左大臣藤原賴長擁護崇德上皇。結果鳥羽法皇佔了上風,雅仁親王即位為第77代天皇后白河天皇。此舉引起崇德上皇的不滿。

崇德懷恨在心,決定起兵作亂,他拉攏了左大臣藤原賴長,源氏首領源義家的孫子源為義,源為義的兒子源為朝,平氏首領平正盛的兒子平忠正等人,陰謀作亂。這其中。源為朝最為驍勇善戰,他排行老八,曾轉戰西國,鎮壓了許多地方叛亂,因而外號鎮西八郎。據說源為朝身高七尺(約210cm),豺目猿臂,膂力過人,且左手比右手還要長四寸,因此適合彎弓射箭。好用強弓、射速也快、是當時最著名的弓箭高手。

源為義

鎮西八郎為朝

後白河天皇也不甘示弱,也拉攏了一批人員,包括太政大臣藤原忠通。源義朝,平清盛等人。其中,藤原忠通是藤原賴長的弟弟,源義朝是源為義的兒子,平清盛是平忠正的侄子,真可以說是一場兄弟相殘的大戲。

藤原忠通——藤原賴長(兄弟)

源為義——源義朝(父子)

平忠正——平清盛(叔侄)

七月十日,雙方準備接戰,崇德、藤原賴長營中驍將、善使弓箭的源為義的八男源為朝主張對敵採用夜襲的策略,他算定在敵營的長兄若被重用為主帥,必定會採用夜襲,但為朝的正確提議被死腦筋的賴長否決了。為朝推測的沒錯,敵營果然起用了他的長兄義朝為帥,義朝果然也採用了夜襲的策略。七月十一日凌晨,平清盛、源義朝、源義康兵分三路撲向了崇德上皇駐紮的白和殿,並乘風放火,點燃了賴長、為義、忠正等人的宅邸,一時火光瀰漫。崇德上皇一派的武將雖奮力抵抗,但崇德上皇嚇的先跑了,導致軍心潰散,於是全軍潰敗。藤原賴長被流矢所傷,落荒而走,戰死於木津川的船中。敗眾也紛紛投降了。這場保元之亂一天之內就結束了。以鬧劇方式收場。

保元之亂

崇德天皇的支持者藤原賴長。源為義,平忠正都被斬首,其中源為義是被兒子源義朝親手殺死(真·帶孝子)。崇德本人被流放,八年後鬱鬱而終。鎮西八郎源為朝則被挑段手筋流放,1170年再次舉兵叛亂。兵敗自殺,據說他是日本第一個切腹的人。後世流傳有他遠渡琉球,開創琉球王朝的「為朝傳說」。

影視作品中的平忠正

據說,崇德上皇死前,發願「願為大魔王,擾亂天下。以五部大乘經,回向惡道。」《保元物語》載,「願為日本之大魔緣,擾亂天下。取民為皇,取皇為民。」)自此不食不休,憤懣而死,死狀猶如夜叉。死後亂世相仍不止,世間以為祟。是日本三大惡妖怪之一大天狗。

崇德天皇

平清盛和帶孝子源義朝則搖身一變。成為大功臣,但是兩人互相看不順眼。彼此爭權奪利,水火不容。1157年,後白河天皇讓位二條天皇,開展院政。1159年,平治元年,乘平清盛不在京城,源義朝發動叛亂,軟禁後白河和二條。平清盛火速回京。把帶孝子源義朝打的稀裡譁啦。史稱平治之亂。源義朝在逃跑的路上被殺,源氏遭到毀滅性打擊,一蹶不振。

平治之亂

源義朝

影視作品中的平清盛

源義朝的嫡子,12歲的源賴朝被流放到伊豆。(據說因為平清盛母親的心軟求情,沒有被處死)。源義朝的小妾常盤御前則被迫委身平清盛,換的小兒子牛若丸(源義經)出家保全性命

影視作品中的常盤御前(御前是日本貴族婦女的稱號)

經過保元平治之亂,源氏和藤原氏等公卿都遭到了重大打擊。平清盛從此獨攬大權,仁安二年(1167年),平清盛打破了藤原氏的壟斷,出任太政大臣。平氏一門也基本控制朝政。以京都六波多為據點,建立了日本歷史上第一個武家政權。史稱平氏政權(也稱六波羅政權)。但是,各地的源氏殘黨仍然蠢蠢欲動,妄圖起兵作亂。平氏政權將如何發展呢?我們下一講再見

附:源氏及平氏家譜(芝蘭學社群相冊裡也有)

源氏及平氏

清和源氏譜系圖(部分)

河內源氏譜系圖(部分)

桓武平氏譜系圖

平清盛家族

課後習題

1 什麼是攝關政治?什麼是院政?

2 武士階層是如何崛起的?

3 為什麼學習唐朝的日本走向了與中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截然不同的道路?

下一講 武家崛起 第一講 源平合戰(上)

相關焦點

  • 御恩與奉公,淺析幕府時期日本武士階級的維繫紐帶——主從關係
    此時的日本社會開始動蕩不安,社會秩序開始逐漸混亂,武士階級在此基礎上開始產生並逐漸發展起來。等到公元9世紀中期,中央和地方都紛紛招募武士組成軍隊來進行政治權力的鬥爭,這就讓武士具有了合法的身份。等到公元12世紀末期,源賴朝憑藉武力奪得了政權,建立了鎌倉幕府,武士作為統治階級開始登上歷史舞臺。而維繫武士階級內部穩定的,就是主從關係。
  • 中國武俠、日本武士和歐洲騎士,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共性和差異
    因為日本中央集權的瓦解,大貴族藤原氏擅權,天皇淪為傀儡。地方上盜賊橫行,地方諸侯崛起,各自為了保護自己莊園和領地,他們把僕從和莊民武裝起來。 乃至於後來這部分人,逐漸脫離了農業耕作,單獨成為專門從事武裝保護活動的武士階層。
  • 日本明治維新:被瓦解的四個社會階級
    日本在12至19世紀七百年的時光中,日本幕府為了管理社會,精心打造了四個等級森嚴階級制度。在幕府設計的四個階級中,幕府把商人放在社會的最底層。而同時期的歐洲封建社會,農民或農奴是社會最底層。但是由於日本受到中國儒家文化的影響,強調對農業生產力的重要性,只有武士階層的地位是高於農民和漁民,而農民和漁民又高於日本的工匠喝商販。
  • 日本史話:日本武士階層如何興起?德川幕府時期武士如何生存?
    從1185年日本鎌倉幕府建立到1868年江戶時代結束,日本武士階層一直控制著國家的軍事、政治和平民文化。在這近700年的日本歷史中,武士掌控著日本幕府,頒布具有軍權特色的行為規範,並促進獨特藝術形式以紀念武士功勳、崇尚武士美德。
  • 日本人常以「武士」自居,日本武士在歷史上到底是什麼樣的存在?
    武士,這個詞大家可能都聽說過,雖然表明聽起來似乎有點「練武之人」的意思,但「日本武士」的含義似乎遠不只這樣,日本的「武士」似乎不是職業,而是一種類似於身份的階級,可是為什麼他們被稱為「武士」呢?
  • 《七武士》武士的沒落與戰後日本電影的崛起
    這部66年前拍攝的電影開創了一種劇情模式,召集多人後共同完成任務的群戲模式就是從這部電影開始的,好萊塢曾多次翻拍《七武士》,最著名的是1960年的《豪勇七蛟龍》,2016年安東尼·福奎阿又翻拍了一版《豪勇七蛟龍》,香港也曾翻拍過一版由鄭少秋主演的《忠義群英》,此外還有很多其他跟風模仿之作,比如《十二金剛》《凱利和他的英雄們》(戰略大作戰)、《血染雪山堡》《納瓦隆大炮
  • 日本武士究竟是什麼樣的?帶你看日本武士的詳細內容
    日本武士起初就是侍衛、僕從,是地方領主培養的守衛自己領地、財產的家奴。到了十世紀的時候,日本的朝廷已經無力鎮壓地方的反叛勢力了,於是他們開始藉助各地的武士團體的力量進行鎮壓,因此武士也就得到了中央的承認和肯定,成為日本的特權統治階級,日本的武士階級正式形成。
  • 百年前日本武士舊照:平均身高僅1米6,面露兇光,女武士很漂亮
    武士在不同的歷史背景中有不同的意思,比如說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是諸侯列國中的特殊階層。不過在中國後世中,常常指得到是習武練兵的人,比如說秦代武士俑,唐代武士俑之類的。而在日本,它指的便是古代社會的一種特殊社會階級。
  • 為什麼歐洲騎士日本武士尚武好戰,中國俠客卻只催生了武俠小說?
    歐洲騎士與日本武士、中國俠客都誕生於奴隸制土地改革的廢墟之上,是封建社會的產物。養俠客為主人服務,最早起源於中國,然後才是羅馬、日本、英國等。中國的俠客最早出現在以私田為中心的私人採邑中,多來自落魄貴族階層。日本武士生在貴族、豪族、寺廟的莊園裡,多數來自農民,一旦成為職業武士就脫離生產,專職從事各種武力徵戰。
  • 百年前日本武士舊照:身材瘦小,面露兇光,女武士很漂亮
    早在中國唐朝末期,日本的平安時代,武士這一個階層,就已經逐漸誕生,它是地方割據政權和朝廷日益增加矛盾的產物,日本武士算得上是職業軍人的一種,他們強調忠誠,不畏艱難,但是這種信念也是建立在穩定的有償制度之上,否則很容易發生動亂,在井上清所寫的《日本歷史》中認為:殺人、搶劫、強盜即為武士,戰敗而逃亡、流浪的武士則為浪人。
  • 豆瓣8.8分《七武士》:日本武士的宿命——被「菊」塑造的「刀」
    被「菊」塑造的「刀」黑澤明於1910年在一個傳統武士家庭中誕生,此時日本軍國主義蔓延,對武士道進行歪曲扭化,因為「有幸」見證了這一特殊時期武士的衰落,在電影創作中,他對武士形象往往會做出獨特的詮釋。因為《菊與刀》這本研究日本社會與文化的專著,菊(統治階級與幕府)與刀(武士)的比喻日漸深入人心,但實際上,此書是由一位不懂日語,從未在日本生活過的美國人類學家通過採訪美國的日本移民,閱讀二手文獻寫成,其中存在大量想當然的臆測,各種令人啼笑皆非的解釋,從某種程度上說,這本書所代表的,是另一種對日本社會,對武士階層的意淫。
  • 被時代裹挾的棄子,明治維新與西南戰爭中的日本武士
    大量外國人將日本視為待宰的羔羊,想盡辦法要來分一杯羹因幕府而生,卻親手推翻幕府的武士階級說完了黑船開幕對幕府的影響,我們再來說說幕府制度下的武士階級。江戶幕府名義上是武家與公家共同執政。但是實際上卻是武家一家獨大,武士階級在這一時期享有特權。
  • 百年前日本武士舊照:平均身高僅1米6,面露兇光,女武士確實漂亮!
    武士在不同的歷史背景中有不同的的意思,比如說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是諸侯列國中的特殊階層。不過在中國後世中,常常指得到是習武練兵的人,比如說秦代武士俑,唐代武士俑之類的。而在日本,它指的便是古代社會的一種特殊社會階級。
  • 日本武士憑什麼高人一等
    日本茶道是一個有階層限制的藝術,普通老百姓想玩玩茶道是沒有資格的,武士才行。提到武士,喜歡看漫畫的,喜歡看日劇的朋友也都知道,在日本古代,武士是一個很特別的階層,但是仔細想想們是什麼人?這不就是一幫手裡拿著刀,在有錢人,或者說在貴族身邊兒,像私人保鏢一樣的這麼一個性質嗎?有什麼可高貴的,這階層怎麼就這麼厲害了?
  • 日本近世身份制度瓦解:階層流動增強,促進公民意識的形成
    以上是世界大部分地區由封建社會邁入資本主義社會的慣例,日本類似,而有自己的特色。商品經濟發展,日本的町人,也就是發展資本主義經濟的人群崛起。近代日本被捲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據記載,「天下之通用金銀悉歸商賈之手,豪富之名僅歸商賈,永祿之長者武家皆貧窮,是故商賈之勢逐漸盛而居四民之上。」
  • 日本武士的地中海髮型之謎
    如果說用一個詞形容一下你對日本武士的第一印象,很多人張口就來的恐怕就是「切腹」這個詞了吧。
  • 解密日本武士醜陋髮型背後的秘密!網友熱議:原來是我們太無知了
    至於這個「月代」究竟是個什麼意思,由於文獻資料的缺乏,目前已經無從得知,我們只知道它日本戰國時代最流行的髮型,幾乎所有的武士階層都會留有這樣一個髮型。那麼,日本武士的這個「月代頭」又是怎樣興起的呢?這個還要從日本戰國時代說起。
  • 東西方冷兵器碰撞,日本武士VS西洋騎士!
    日前,有冷兵器愛好者在網絡上上傳了一段日本武士VS西洋騎士的冷兵器交流片段。儘管雙方略有表演性質,但是這樣的交流還是引起了網友們的熱烈討論。在現代日本,依然保留著許多傳統的冷兵器技巧,但大多數是以武道形式存在。
  • 盤根錯節、階級固化,為何日本戰國統一「小地方」要花二三代?
    家族威信根深蒂固俗話說「強龍不壓地頭蛇」,日本戰國時期就是由土地私有化走到了極度碎片化的社會。日本受到古代中國的影響,特權階級非常多。而所謂的「小地方」,其實都是由這些特權階級長期耕耘,長期統治後的結果。
  • 日本武士頭盔欣賞
    日本武士是出現於10世紀到19世紀在日本國內的一個社會階級。作為日本武士的盔甲,其設計與日本武士的工作、社會地位具有密切的關係。日本武士盔甲設計的如此威嚴(恐怖)主要是長期歷史發展的產物:日本武士崇尚武力,且戰鬥的情況較多,在戰鬥過程中威嚴(恐怖)的盔甲可以震懾敵人。在日本的古代武士地位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