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社會,激烈的競爭、文化的衝突和物質的誘惑無時無刻不在擾動著我們的心靈,我們常常都能體驗到憂愁、焦躁、不安、憤怒等各種不良的情緒,有人甚至因為心理的失調而付出生命的代價。人們也嘗試用物質的方式進行調整,但往往並不能奏效:健身運動並不能減輕心中的憂慮;旅遊歸來沒多久依然心身疲憊;柔軟的水床並不能帶來安逸的睡眠;豪華的房間也消除不了夫妻的分爭。
於是有人提出,現代人要學習一種新的生存技能——學做自己的心理醫生,幫助自己化解工作與生活中的各種心理壓力。
做自己的心理醫生,說簡單一些就是提高自己心理調節的能力;說複雜一些,就是在自己的意識裡要有一個特殊的角色,擁有精神中的「第三隻眼睛」,理智地觀察自己情緒的變化,尋找心理擾動的原因,照亮正確的道路。就象西方傳說中每個人都擁有的「守護天使」,在關鍵的時刻給予自己智慧,幫助自己正確地應對紛繁複雜的現實,不至於迷失方向。
上世紀,英國有個名叫艾理斯的著名心理學家,他創立了「合理情緒心理治療法」。他的方法與其他學派有一個很大的不同,就是他主張人們通過閱讀專業的書籍、組織小組討論和有針對性的思維訓練來學習一套特殊的、合理的、健康的思維方法,以此應對壓力造成的情緒困擾。他應該是「學做自己的心理醫生」最早的提倡者。他提倡人們要象「學習一門外語」一樣學習新的思維方式。他老人家很有預見性,以前人們常說英語和電腦是國人新世紀的「敲門磚」,現在看來自我心理調適這第三塊「磚」也是很有必要的。
做自己的心理醫生,最重要的就是學習用健康的思維方式替代不健康的思維方式。例如,讓兩人觀察同一隻杯子,如果一個人注意到微小的斑點,另一個人注意到柔和的色澤,前者的思維模式就可能比較悲觀,而後者對事物積極的方面更為敏感,是一種健康、樂觀的思維方式。學習觀察事物積極方面就成為一種重要的訓練。
學做自己的心理醫生,還要學會觀察與心理壓力相關的現象。比如你如果感到胃痛,通常的反應就是去看消化科醫生,開一大堆胃藥回去服用。通過「第三隻眼」的觀察,看到原因可能是新來了個苛刻的上司,常常對自己表示不滿,巨大是壓力下形成了胃痛。智慧的觀察能讓你看到心理與生理的聯繫,看到協調工作關係才是解決胃痛的根本。
學做自己的心理醫生,還要多了解相應的專業知識。清華大學有個學生,曾有一段時間為「抑鬱症」所困,嚴重的時候看到窗戶就想跳出去自殺,由於他具備一些心理學的知識,知道這種情形是心理疾病的一種表現,於是趕緊向專業人員求救,迅速得到藥物治療,生命得以保全。
現在有越來越多的人參加心理諮詢師資格考試,據了解其中大多數人的目的並不是為了將來從事這個職業,而是為了學習心理知識,促進自我的成長。的確,學做自己的心理醫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了解他人、了解這個世界,進一步塑造和諧的自我、和諧的人生。
我們相互邀請,
共同投入、打開和享受改變。
專注於心理諮詢師與心理愛好者真實的成長與收穫。
長按二維碼,關注時光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