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映不到 11 天,票房突破 20 億,中國影史第 20 部票房突破 20 億的電影
以上頭銜都來自《八佰》,作為電影院歇業近 180 天以來的首富票房大作,它吸引了市面上絕大部分觀眾關注的同時,也引發了大量爭議,關於電影背景設定、劇情走向、乃至價值,都已經被反覆討論、延伸。
《八佰》的火爆,連帶著讓「電影屏攝」重新登上了話題舞臺,甚至引發對立罵戰,在微博等社交媒體上能看到不少用戶分享自己的觀後感,並附上了一張又一張電影截圖,這顯然是在觀影途中拍攝的。
錄製電影片段算屏攝,拍照發微博、朋友圈也是嗎?這違反規定嗎?
屏攝是什麼
在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平臺分享電影見解、觀影體驗,是再常見也不過的事情了,畢竟電影作為娛樂消費產品,討論門檻相對比較低,是絕佳的社交話題之一。
但如果你對著電影銀幕拍照,並在微博、朋友圈發布《八佰》相關的照片,可能要做好挨罵的準備,被指責屏攝、不道德,甚至被各種「祖安話」謾罵。
什麼是屏攝?
顧名思義,就是在觀影過程中對著電影銀幕拍攝。大眾最熟悉的屏攝行為恐怕還是以錄製視頻為主,此前盜版電影產業中槍版電影,就大多指的是在電影院全程錄播,而流出的資源,據媒體網視互聯報導,《八佰》上映後,同樣流出了全程屏攝的槍版資源。
當然,經過數年的版權教育、國家版權局的嚴格打擊,錄屏盜攝現象其實有一定程度的減少,國家版權局等相關部門在 2017 年的「劍網2017」專項行動中就關閉了盜版網站 2554 個,現在在電影院全程錄像的槍版電影已經越來越少了。
同在 2017 年,國家還推出了《中國電影產業促進法》,其中規定:未經許可,任何人不得對正在放映的電影進行錄音錄像。發現進行錄音錄像的,電影院工作人員有權予以制止,並要求其刪除;對拒不聽從的,有權要求其離場。
錄音、錄像是減少了,大眾對在電影院錄音錄像的認知也大多偏向這是不良行為,但拍照呢?
《中國電影產業促進法》並沒有嚴格提到拍照不合規,而網絡視頻平臺也在一定程度上混淆了對這件事的認知。
B 站、愛奇藝等視頻平臺都在移動端 app 中加入了截圖、GIF 製作、一鍵分享等功能,其目的是為了推廣平臺,通過電影內容吸引其他用戶下載 app ,促進平臺用戶增長。
都是看電影,既然視頻 app 可以截圖,電影院也應該可以拍照咯?
在屏攝相關話題的評論區,總是會出現相似評論,類似還有這些:
拍個圖片不算違法吧。
我花了錢買了票,這是我的消費權利。
我拍圖片發朋友圈還能為電影宣傳呢,電影院和片方不得感謝我啊?
我只是拍照發個朋友圈,分享一下生活怎麼就被「不道德」了呢
…..
看到這樣的評論,另一部分人坐不住了,在影院禮儀中無論拍照還是錄製視頻,都被看做是屏攝行為,對著電影銀幕拍照發送到微博這種公共平臺,不但可能涉嫌侵權,還會對其他人造成「劇透」。
▲ 屏攝現象並不少見
其實類似的現象並不少見,每當熱門電影上映、話題爆棚時都會出現,從《復仇者聯盟4》到《少年的你》,再到如今的《八佰》。
從普通觀眾到明星群體,都有出現,嶽雲鵬、海清、盛一倫等明星都有在微博分享屏攝照片。
甚至是電影愛好者雲集的專業電影節,都曾出現過屏攝,去年平遙國際電影節就因為屏攝,推出了專項規定,禁止用手機拍照。
而關於屏攝的爭論,也從未停止。
誰對誰錯
首先,需要明確的一點是屏攝顯然是不對,錄屏盜攝已經被法律明確規定為違法,而在觀影途中拍照也是不合規的,電影票據、電影院告示牌,乃至電影片頭公益廣告,都在提醒觀眾不要拍照。
這是電影院的消費規則,花錢買電影票,獲得的是觀看電影的權利,在觀影時拍照並不在影院提供的消費項之中,實際上一旦觀眾拿起手機拍照,影院工作人員往往會提醒不要拍攝。
而且,在影院內拍照會影響其他人的觀影體驗,手機拍照需要亮屏,對後排觀眾來說無疑阻礙了觀影,要是再開啟閃光燈,整個廳內的觀眾都會被影響到,阻礙觀影。
再來說為什麼在視頻 app 截圖沒問題,而在影院拍照就不行。
第一,觀眾和視頻平臺身份並不一樣,B 站、愛奇藝等視頻平臺擁有電影的版權,截圖、GIF 和電影宣傳片的意義類似,而觀眾只有觀看權,並沒有版權。
第二,視頻平臺和電影院觀影環境並不一樣,觀眾在電影院內,在公共空間消費,需要遵守規則,而且電影院上映的電影大多會比視頻平臺更早,出於獨家渠道防劇透,都不應該在電影院觀影途中拍照。
對著電影院銀幕拍攝、分享照片,或許會起到一定的宣傳作用,但片方並不希望觀眾這樣做,去年電影《少年的你》上映時,同樣出現大規模的屏攝現象。
最後都是片方無奈,主動發布微博號召觀眾、粉絲們不要在觀影途中對著電影銀幕拍照。
拿出手機拍照,首先亮屏就會打擾到身旁的觀眾,再有一旦開了閃光燈,打擾到的就不止身旁幾位觀眾了,而是影廳內的大部分觀眾,實在不禮貌、也不符合影院的規定,片方也不希望自家電影受到這樣的對待。
影院其實一般都會準備相關的宣傳物料供觀眾、粉絲們拍照分享,除了電影票根、巨型海報外,不少電影院還會準備電影相關的人偶等,供觀眾合影留念,並非一定要拍電影銀幕的。
之所以屏攝屢禁不止,對於屏攝的認知不夠普及是一個重要原因,不少人都不知道在觀影途中拍照是不合規的。
另一方面,我國大陸地區電影商業化運營時間和部分國家、地區相比確實會晚一些,在影院禮儀、相關法律建設上會更慢一些。
臺灣、香港地區都有禁止在電影院拍攝、拍照相關的法律,前者違規最高可處 5 年有期徒刑,罰款 2 萬新臺幣,後者最高可被罰款港幣 5 萬元及監禁 3 個月。
而美國超過 41 個州有禁止在拍照錄影的法律,違法者最高會面臨 3 年監禁;日本在 2007 年推出了《映畫の盜撮の防止に関する法律について》(關於防止電影偷拍的法律)。
▲ 《銀魂2》的反屏攝公益廣告
其中明確規定了不能偷拍電影,一旦違反法律被抓住,可能會被處以 10 年以下的有期徒刑,或者 1000 萬日元以下的罰款。
同時,法律中還規定了是首映 8 個月後才能解禁,不在法律規定範圍內。
並不是說我們一定要和日本一樣,只是對於屏攝的嚴格監督是整個電影產業的發展方向,提升更多人的觀影體驗,才能吸引更多觀眾進而影院,不是嗎。
而且近年來國家版權局等相關部門,對於電影盜攝、盜版視頻的打擊也越來越嚴格了,在相關部門發起的「劍網行動 2019」中,就提到了將加大對偷拍、盜錄的打擊力度。
罵戰或許有用,但禁止屏攝還是要靠法律和禮儀
如今再去社交平臺搜索「屏攝」,常常能看到評論區兩派人士互相掐架,雙方爭論的已經不是屏攝對錯的問題了,而是是否道德、乃至互相人身攻擊,髒話頻出。
情緒總是能在社交媒體佔領話題高地,當一個人開始謾罵,負面情緒就會像細胞裂變一樣,不斷分裂,讓整個議題變得崩壞。
互相謾罵或許能把事情越鬧越大,吸引吃瓜群眾的跟進,客觀上促進了大眾對於屏攝的認知,但在情緒的操控下,又有多少人能冷靜下來思考,了解屏攝帶來的危害呢?
罵戰雖然有用,但消滅屏攝還是要禮儀和相關法律的補全,而需要承認的是,無論是影院禮儀還是相關法律,都有一個普及的過程。
早在 2017 年,我國電影銀幕數就達到了 4.3 萬塊,超過了美國成為了世界上擁有銀幕數量最多的國家,2019 年中國電影總票房達 642.66 億元,2015 年這個數字還只是 440.69 億。
在這其中,有的人是第一次去影院,不熟悉觀影禮儀的也實屬正常,我也向身邊幾位朋友詢問過,是否知道觀影途中不能拍照,雖然大家基本上沒有拍過照,但並非所有人都知曉這條規則,這還是有不少老影迷情況下。
更何況,除了屏攝之外,電影院內並非所有行為都適合用法律來規範,小孩子踢凳子、手機亮屏、打電話、聊天,這些都會影響到其他人的觀影體驗,但如果都通過法律來規範,怕是變相提升了觀影壓力。
北大中文系教授戴錦華老師曾提到:影院是一個公共空間,是唯一一個對號入座、在昏暗的環境下「集體地獨自觀影」,我和你坐在一起,但是我在獨自觀影的公共空間。
▲ 《捉妖記》中胡巴參與的電影禮儀公益片
特殊的環境、各種禮儀、規則,讓電影院觀影成為了一件極具儀式感的事,也正是這份儀式感,我們能無拘無束的沉浸在電影世界中,而不必被其他事物所打斷。
為了維持這份儀式感,在觀眾持續增加的前提下,影院禮儀的普及和相關法律法規的補全,仍然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