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全球形勢回顧:美國想啟動區域經濟去中國化,盟友不跟風

2020-12-23 騰訊網

中美關係在短短幾個月內出現全面的、對抗性的質變,最大原因之一是川普的性格使然——他不僅把中國視作美國抗疫失敗的「甩鍋」對象,更因為他睚眥必報的個性,要把中國視為「疫情報復」的對象。

作者|朱鋒(南京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編輯|漆菲

「今年並不像虛構的世界末日那樣令人毛骨悚然。生活除了痛苦不堪外,還單調得令人發狂,每天的日常都在與我們作對。」在美國《時代》雜誌最近一期的封面上,白底黑字的2020被畫上一個紅叉,並附言「這是最糟糕的一年」(THE WORST YEAR EVER)。

這一年,隨著新冠疫情的蔓延,環球同此涼熱,不分性別、國籍、民族和信仰。疫情不但重新書寫了人類的危機與災難,也改變了我們對世界政治的理論認知和歷史經驗。截至2020年12月19日,全球累計新冠確診病例超過7600萬例,累計死亡人數超過168萬人。

對於中國外交來說,2020年則是具有開創性意義的一年。來自官方統計顯示,中國領導人密集開展元首外交,以「雲外交」的創新方式同外國領導人及國際組織負責人會晤、通話84次,出席重要外交活動22場,為全球抗疫凝聚共識,為中國外交指引方向。

這些行為向世界展示出,遭受疫情困擾的中國在推進全球治理、實施多邊主義合作和互利外交上的決心和意志。與此同時,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的背景下,世界多國的對華政策也悄然發生變化。

彌合「兩個美國」並非易事

2020年的美國總統大選前所未有地吸引了全球目光。作為總統候選人的川普和拜登分別代表了即將到來的「兩個美國」:一個是奉行民粹主義和反全球主義,蠻橫推行霸凌主義、單邊保護主義的美國;另一個是想要重拾美國的國際領導者角色,雖然霸道卻表現斯文,且注重國際協調的美國。

早在4月,川普便宣布美國停止向世界衛生組織(WHO)支付經費,也拒絕加入由其主導的「全球疫苗行動計劃(GVAP)」。5月,美國黑人男子弗洛伊德因警察暴力執法死亡,人們持續抗議示威。川普針對這一事件發表言論時,站在自己的政治利益角度,對問題根源隻字未提,所引發抗議浪潮至今未消退。

如今美國疫情正面臨第三波高峰,累計確診人數超過1700萬例,川普卻在選舉中不斷強調美國疫情已到尾聲。

即便拜登上臺,想要彌合「兩個美國」並非易事。其一,今天的美國社會階層固化已成事實。超過40%的美國人處於中下收入群體,10%的金融和技術富豪佔據美國70%的財富。其二,美國人無法對未來國家的方向達成一致,是選給富人加稅的西歐式福利資本主義,還是選繼續減稅的美國自由資本主義?其三,美國人已經形成「認同政治」,他們對政治人物的判別並不是依據其人品和政績,而更多依據其主張是否和自己是「同類」。這種因階層差異而固化的「認同政治」,並非拜登所能改變。其四,疫情給美國經濟帶來了巨大衝擊和壓力。

雖然川普輸了大選,但拜登所要面對的是對美國有深遠影響的「川普主義」。川普主義最具標籤性的政策是反全球化:即把世界作為「替罪羊」,認為是世界鑽了美國的空子,偷了美國的技術,利用了美國的市場開放。川普將美國的社會和政治問題怪罪於美國的國際角色,向美國優先的政策回歸。這將進一步加大國際社會的分裂和衝突,未來可能出現的災難性蛻變令人擔憂。

中美距新冷戰僅一步之遙

美國內部越分裂,其國內問題就越嚴重,打壓中國的既定戰略也就越不會停。自2020年5月以來,中美關係一路下滑,降到1972年尼克森訪華以來的最低點,離新冷戰僅一步之遙。

近一年來,美國不斷強化針對中國的軍事活動。3月至5月,美國海軍戰艦在南海進行了四次挑戰中國主權的「航海自由行動」,7月14日和8月27日又進行了兩次行動;美國軍機在南海上空的飛行頻率也大為增加,2020年上半年達到2000架次;僅在7月,美國的兩支航母打擊群兩次在南海進行演習。美國還和日本、澳大利亞和印度建立了類似北約的「四國聯盟」,並加強與中國臺灣當局的戰略合作乃至對臺軍售。

與此同時,川普正全面挑起與中國的「意識形態」對抗。今年自2月有5家中國媒體駐美機構被美國列為「外國使團」後,6月和10月又分別有4家和6家中國媒體駐美機構被列為「外國使團 」;8月13日,孔子學院被美國國務院定為「外國使團」,原因是其「用中國政府資金從事中國共產黨的對外宣傳」。

中美關係在短短幾個月內出現全面的、對抗性的質變,最大原因之一是川普的性格使然——他不僅把中國視作美國抗疫失敗的「甩鍋」對象,更因為他睚眥必報的個性,要把中國視為「疫情報復」的對象。美國政界的鷹派和川普政府的對華立場相對一致,基於穩定美國霸權地位,想趁著疫情期間打壓中國,防止疫情讓中美力量對比向有利於中國的方向轉變。

需要注意的是,當下的中美關係不管有多麼激烈的戰略競爭,雙方在商業、社會、經濟、安全、政治和戰略領域都有一種「扯不斷理還亂」的關係。所以,我們才會期待出現一個了解中美關係並有戰略透視力的美國領導人。

這並不是說我們奢望拜登會給中美關係帶來巨大改善,但至少可以使雙邊關係回到對話接觸和談判軌道上來。拜登上臺以後,雖然中美關係短期內難以出現實質性改善,但至少可以探索和尋找合作的領域,這要比川普政府可行和可信得多。

應警覺「亞洲版北約」構想

當美國對華展開種種挑釁行為之際,澳大利亞也積極配合美國的反華方針,充當馬前卒。

2020年4月,澳大利亞呼籲對新冠疫情的起源和傳播展開獨立的國際調查;7月單方面宣布暫停與香港特區籤訂的《移交逃犯協定》,同時宣布今後10年將額外投入2700億澳元(約合1900億美元)的防務經費,發展遠程武器裝備、增強在亞太地區的「禦敵」能力。

中澳衝突升級的重要背景是,澳大利亞想鞏固與美國的軍事同盟,把自己變成「西方中心主義」(註:認為以資本主義自由、民主、人權為核心價值的西方文明是人類最優秀的文明,並決定人類文明的發展方向)國際秩序的一個重要成員。因此,它在外交上對美國亦步亦趨,也給中澳關係帶來沉重打擊。

然而,澳大利亞面對的是一個繁榮、多樣化、社會聯繫緊密的亞太地區。想要改善對華關係,澳大利亞政府需要接受這一事實,表現出誠意與戰略眼光,願意為亞太地區做出貢獻

這一年來的中印關係也令人遺憾。2020年6月中旬,在中印邊境加勒萬河谷地區,雙方發生激烈肢體衝突,並引發人員傷亡。9月上旬,中印軍隊在班公湖附近發生衝突,其間出現45年來首次鳴槍事件。

就邊界問題,中印邊界問題特別代表已經進行過22次會晤,雙方本應在政治互信和可操作的範圍內為解決邊界衝突尋找共同方案,但這次新德裡的表現令人失望。它推翻了過去近20年來兩國在邊界談判中達成的共識,將中印邊界問題狹隘理解為中國想要擴大實戰區,罔顧中印過去談判取得的進展。

印度在邊界問題上採取激烈對抗措施,與如今國內疫情難以管控有著直接關係。莫迪政府是一個民族主義情緒強烈的政府,想藉助中印邊界衝突「甩鍋」給中國。讓人痛心的是,中印邊界發生衝突後,莫迪政府不但沒能尋求通過談判讓情況得到緩解,反而在國內採取強硬報復措施。

截至2020年底,印度連續四次以危害國家安全為由封殺了200多款中國手機應用程式(APP),給不少出海的中國網際網路企業造成打擊。如今,印度對中國商人充滿了偏見和仇視。他們抬高了外國投資者在印投資的門檻,還推出相關政策,不再允許中企參與印度的道路建設。印度採取的這些政策,不僅影響了印度本身的穩定和發展,也給未來亞洲的合作留下沉重陰影。

與此同時,美國副國務卿史蒂芬·比根在美印戰略夥伴論壇上渲染大國威脅,還稱美方有意在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機制」的基礎上組建「亞洲版北約」。

近20年來,美國心中的「亞洲版北約」一直無法獲得實質性進展。疫情暴發後,美國政府瘋狂打壓中國,亞洲地緣政治格局出現了更為複雜的態勢,這可能會使「亞洲版北約」復活,我們對此需保持高度警覺。

美國的戰略精英清楚,想要建立「亞洲版北約」,需要地區內相關國家認同美國從霸權護持角度對中國的排斥和抹黑。一定時期以來,無論國務卿蓬佩奧、防長埃斯珀還是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奧布萊恩,川普政府主要官員為了「妖魔化」中國無所不用其極。而澳大利亞、印度、日本等國家,因國內民族主義情緒或與中國領土爭端等問題,對於軍事安全合作的升級也表現出了熱情。

一年來,美國公然施壓亞洲盟友和安全夥伴,要求將中國的投資企業列入黑名單,並讓它們大規模撤回在華投資。這些動作旨在啟動區域經濟「去中國化」進程,為建立以美國為中心的多邊同盟體系而服務。

但美國打錯了算盤。它的這些盟友其實反對中美新冷戰,不願在中美之間被迫選邊站。各國更不想為了安全利益,主動割讓與中國之間的經貿聯繫。建立「亞洲版北約」的圖謀嚴重破壞亞洲的經濟合作,並將帶來地緣政治與經濟版圖之間的分裂。

全球經濟中心正向亞洲轉移

疫情之下,中歐關係同樣備受考驗。2020年6月初,西方多國議會代表成立「對華政策跨國議會聯盟」,打壓中國與這些國家的商業聯繫與本應正常互利的市場合作。

在中、美、歐三邊關係中,美國能把歐洲拉到自己一邊,建立所謂的反華同盟麼?這根本做不到。今天的中歐關係是廣泛而又緊密的,存在各個層級和各個領域的合作。中國議題儘管具有爭議,但是中歐之間的合作對於絕大部分歐洲國家來說是難以割捨的。這種情況下,中方需要進一步明確有關中美戰略競爭的立場和態度。

不久前《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的籤署反映出亞洲國家渴望進一步加強經貿合作的願望,也說明一個和平、包容、繁榮的亞洲是所有亞洲國家的共同心聲。RCEP是籤署國之間的協議與承諾,雖然其實施方式還需要進一步討論,但這是全球經濟中心向亞洲轉移的一個明確信號。

亞洲地區已是全球經濟的三大板塊之一,亞洲各國應該有堅定的信念來進一步推進該地區的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

不久前的11月20日,中國領導人以視頻方式出席亞太經合組織(APEC)第二十七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時說:「中方歡迎《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完成籤署,也將積極考慮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

這一積極表態引來世界高度關注。作為亞太地區重要的多邊機制之一,CPTPP的門檻更高、減稅幅度更大、市場開放力度更強。在我看來,中方的表態有三方面意涵:首先,我們並不是籤署完RCEP後就固守在這一個框架內,而願意進一步擴大區域合作;第二,CPTPP的門檻比RCEP還高,這說明中國願意進一步加強國內市場的機制改革,擴大對國外商品的開放度;第三,對於西方那些仍然拒絕承認中國是市場經濟體的國家,加入CPTPP的表態是一個明確的回答。

中日韓聯合抗疫效果顯著

過去一年值得關注的還有中日韓在疫情期間的合作。新冠疫情對東亞地區經濟增長構成重大威脅,但也給各國建立公共健康與安全的區域合作機制、共同應對新冠病毒帶來新的動力。

從今年2月以來,中日韓三國不僅通過視頻會議或電話會談交流疫情防控和治療新冠病毒的診療經驗,也通過無償援助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與幫助,其中包括提供醫療口罩、防護服以及核酸檢測試劑盒等緊缺的醫療物資。中日韓還在東協「10+3框架」內開展了一系列抗疫合作,例如建立中日韓三國外長會議機制,分享相關醫療衛生的數據等。中日韓三國認識到團結抗疫的重要性,迅速啟動區域合作,成為拉動東亞區域性公共健康合作機制的重要驅動力。

在東亞地區,朝鮮也因為疫情受到沉重打擊。朝鮮在今年10月舉行的軍民聯合集會上,呼籲全身心投入疫情防控和災後重建的「80天戰鬥」。

如今清楚地看到,在川普即將下臺之際,朝鮮核問題徹底走向失敗。川普以為美朝首腦會晤,能說服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恩按照美國的想法放棄核武器,這成為川普外交的一大敗筆。

未來朝鮮半島的無核化進程必須一步步推進,首先需要重啟多邊會談機制,這是一個已經被證明為有效的措施。朝鮮要作出對國際無核化的承諾,其他國家也需要給予朝鮮應有的經濟援助以及政府層面的鼓勵。這有助於朝韓關係的進一步和解。中國可以為朝韓雙方重啟積極接觸、對話和合作提供條件。

過去一年,日本政局也出現戲劇性變化:長達八年之久的安倍政權走向尾聲。隨著後安倍時代開啟,菅義偉政府走進公眾視野。

中日關係同樣是戲劇化的一年。一方面,中國民眾非常感激當武漢出現疫情後,日本民眾給予中國醫療物資的支援。援助過程中,我們熟悉的那句「山川異域,日月同天」讓人回想起2000多年的中日交往史,也拉近了兩國國民的情感。但隨著釣魚島海域有關海警船的爭議問題,日本國內出現新一波「中國威脅論」熱潮,這一領土爭議正撕開中日關係的舊傷口。

11月下旬,中國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對日本、韓國進行了正式訪問。在其訪問日本期間,中日達成五項共識和六個成果,包括啟動兩國必要人員往來「快捷通道」;啟動202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紀念活動籌備工作;開通兩國防務部門海空聯絡機制直通電話等。

王毅在韓國的訪問也受到高度重視,達成十項共識,其中包括啟動中韓外交安全「2+2」對話及海洋事務對話;啟動2021年和2022年「中韓文化交流年」活動安排,籌備紀念中韓建交30周年;儘早達成中韓自貿協定第二階段協議等。

出訪期間,日韓政府分別就推動RCEP早日生效、推進《中日韓自貿協定》談判進程作出積極表態。RCEP的框架將促進中日韓FTA談判提速,未來三國合作層次將再上臺階,通過共同繁榮助力東北亞地區的長期穩定與和平發展。

疫情之下全球協作提速

在抗擊疫情的過程中,中國取得巨大的階段性成果,是表現最為出色的國家之一。這不僅得益於中國特色的治理機制,還有其傑出的行動能力、執行能力以及來自社會廣泛的組織動員力。

但與此同時,疫情對國際社會的影響仍處於演化過程中,對此我們要保持高度警惕。未來它可能形成四個階段的「衝擊效應」:分別是公共衛生危機、經濟和民生危機、社會危機和有可能在部分國家出現的政治危機。目前衝擊是處在第一、二階段,正向第三階段過渡,第四階段還未出現。

疫情也給全球經濟格局帶來兩方面的改變。其一,世界範圍內的絕對貧困人口呈反彈式增加。蓋茨基金會最近發布的第四份年度《目標守衛者報告》顯示,全球有3700萬人正在重返極端貧困,這部分人口數量在經歷連續20年下降之後上升了7%。其二,疫情之下的大國博弈給全球的供應鏈、產業鏈、價值鏈都帶來影響,一旦繼續失控,新的對抗會使世界經濟出現更為激烈的起伏與動蕩。

為了應對上述危機,全球協作必不可少。2020年9月21日,中國領導人在聯合國成立75周年的紀念峰會上呼籲:「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全世界是一次嚴峻考驗。人類已經進入互聯互通的新時代,各國利益休戚相關、命運緊密相連。全球性威脅和挑戰需要強有力的全球性應對。」

而在11月17日舉行的金磚國家領導人第十二次會晤上,中國領導人在講話中亦強調:「利用疫情搞『去全球化』,只會損害本國和各國共同利益」,需要「以團結取代分歧,以理性消除偏見,凝聚起各國攜手抗疫的最大合力」。

自復工復產啟動以來,中國創造性地設立中外人員往來「快捷通道」、物資運輸「綠色通道」,保障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暢通,助力國內經濟社會的恢復發展。

中國加入了「全球疫苗行動計劃」,積極推進藥物、疫苗研發合作和國際聯防聯控,加強全球公共衛生治理,推動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

未來中國應呈現出更加低調與務實的態度,讓深受疫情衝擊的動蕩世界加深對我們的理解和期待。這樣也可以讓美國的盟友意識到,對於中國在全球穩定、和平與繁榮進程中發揮的建設性作用,會有更深的需求和依賴;對於中國崛起作為制約美國單邊主義、保護主義和霸凌主義不可或缺的作用,會更加感同身受。(關珺冉採訪整理)

【版權聲明】本作品著作權歸鳳凰星獨家所有,授權深圳市騰訊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獨家享有信息網絡傳播權,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2020年全球經濟形勢分析及預測 中國仍將領跑全球
    當時時間周一(1日),世界經合組織(OECD)發布了最新的全球GDP增長預測。報告認為,新冠疫苗的出現提高了全球經濟復甦前景,明年主要經濟體有望實現全面復甦,但復甦進程不一。中國仍將領跑全球,佔2021年全球經濟增量的三分之一以上。
  • 2020年世界經濟形勢與展望報告——中文版
    受長期貿易爭端影響,2019年全球經濟增長率降至2.3%,為十年來最低水平。報告指出,2020年全球經濟增長率可能達到2.5%,但在貿易局勢緊張、金融動蕩或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升級的影響下,全球經濟的復甦進程可能脫軌。在經濟下行的情況下,今年全球經濟增速或將放緩至1.8%。
  • ...張玉環:從應對貿易摩擦到預防經濟脫鉤:2019年中國經濟外交形勢...
    除了啟動或實施上一年度籤約的首批國別項目外,中國還先後與其他成員國開啟瀾湄合作專項基金新一批項目的申報、審批與籤約工作,並分別與柬埔寨、寮國、緬甸與泰國達成新的項目協議,據不完全統計,項目數量累計超過了60個。第二,中日韓經濟合作取得新進展。中日韓合作是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自1999年啟動後,中日韓合作機制在區域制度建設與具體項目合作等方面取得豐碩成果。
  • 年度重磅分析|2020年世界核形勢回顧與分析
    2020年度國際核形勢總體平穩,主要原因是核大國受到疫情衝擊及忙於應對經濟問題,但也存在不容忽視的新特點和新動向。在美國不斷強化對現役核武器進行升級改造和努力研發戰術核武器的同時,俄羅斯12月9日在三軍核力量聯合軍演中,分別通過試驗航天中心、戰略核潛艇、圖-160和圖-95MS戰略轟炸機發射了多枚洲際彈道飛彈及巡航飛彈。
  • 2020年美國經濟形勢分析及展望
    2019年,美國經濟表現穩定,雖GDP增速較2018年略有放緩,但就業市場持續改善,消費支出勢頭良好,工資水平溫和增長,資本市場屢創新高,整體表現繼續領跑主要發達經濟體。美聯儲預計2019年全年GDP增長率為2.1%-2.2%。
  • 上海財經大學發布2020年第三季度中國宏觀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報告
    原標題:上海財經大學發布2020年第三季度中國宏觀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報告   上海財經大學10月27日舉行2020年第三季度中國宏觀
  • 新華財經年報|2020年全球經濟形勢分析及2021年展望
    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重創全球經濟,各國政府在「保生命」和「保生計」之間的艱難平衡,各國GDP跌幅普遍創歷史極值。預計全球經濟萎縮4.2%。2021年全球經濟將大幅反彈,但仍難以回到疫前產出水平,且各國復甦將很不平衡。
  • 中國2020及2021年經濟房價預測 形勢好不好?
    本文來源:股城網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給影視、銷售等各個行業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相比於往年,今年經濟形勢較為嚴峻。不少人好奇,今年和明年,經濟和房價形勢將會怎麼樣?究竟好不好?對於未來的經濟走勢,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主任韓保江預測,今年全年中國經濟能夠實現3%左右的正增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中國今年經濟增長率或為1.0%,2021年經濟增長或為9.0%。值得一提的是,中國是全球所有國家中少數能保持經濟正增長的國家。
  • 澳大利亞丟掉90%的中國市場,盟友不支援反而「插刀」,真虧大了
    今年以來,澳大利亞在政治、外交方面不斷向中國無端發難,各種涉及中國核心利益問題的無端指責,更是讓中澳關係持續降至冰點。在這樣的形勢下,曾經欣欣向榮的中澳經貿合作關係框架也名存實亡。值得一提的是,澳大利亞不斷丟失的中國市場,正在被其所謂的盟友國家火速搶佔。
  • 美國收拾川普爛攤子?德國前副總理:2020中國大獲全勝,眾望所歸
    2020年於全球而言,都是極為特殊的一年,每個人都感受到了它的不平凡,它給我們帶來了新冠疫情,其中伴隨著一些苦痛和折磨。這對所有國家都是一個考驗,有的國家勇敢邁過,有的國家卻視而不見,而疫情自然會給出不同的反饋。
  • 經濟回歸潛在水平,政策轉向跨周期調節——2021年度宏觀經濟形勢與...
    回顧2020年,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人民戮力同心,取得全國疫情防控阻擊戰重大戰略成果。雖然一季度我國GDP同比增速下降6.8%,創近30年來最大跌幅。但二季度以來,我國經濟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前三個季度累計增速0.7%,實現了累計增速的同比轉正。中國經濟正逐漸走出疫情陰影,回歸潛在水平。
  • 2020年全球社會流動報告
    世界經濟論壇發布了「2020年全球社會流動報告」。通過新的社會流動性解決不平等問題需要全球動力。在主要發達和發展中經濟體中,收入最高的10%的人口的收入是收入最低的40%的近3.5倍。北歐和歐洲部分地區的表現優於世界其他地區。
  • 下層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美國大選年經濟形勢對總統連任的影響
    身處混亂的70年代,由于越戰影響和二次石油危機,福特的1976年大選和卡特的1980年大選都是在極高的失業率、高企的通貨膨脹和不佳的經濟形勢下開始的,惡劣的民生經濟牌直接導致這兩位總統在大選中慘敗(圖1、圖2)。
  • 全球約1/3經濟體量形成大市場 是東亞區域經濟一體化裡程碑
    原標題:全球約1/3經濟體量形成大市場 是東亞區域經濟一體化裡程碑   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的籤署有何重要意義?有何亮點、看點?
  • 直掛雲帆濟滄海——2020年中國經濟風雨兼程勇毅前行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今年是新中國歷史上極不平凡的一年。面對錯綜複雜的國際形勢、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嚴重衝擊,我們保持戰略定力,準確判斷形勢,精心謀劃部署,果斷採取行動,付出艱苦努力,交出了一份人民滿意、世界矚目的答卷。
  • 「任琳 張尊月」全球經濟治理的制度複雜性分析——以亞太地區經濟...
    當前置身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格局發生變化,全球治理秩序處於瓦解與重構期;全球治理體系面臨改革困境,治理赤字加劇;大國博弈輻射至全球經濟治理體系,美國主觀「脫鉤」戰略的驅使下可能催生一個「平行體系」;區域一體化趨勢整體走強,成為制度複雜性的重要塑造力。制度複雜性研究符合當今外交決策的現實需要,本文將聚焦分析亞太地區經濟治理的制度複雜性現象。
  • 包括全球三分之一的經濟體量!為區域和全球經濟增長注入強勁動力...
    為區域和全球經濟增長注入強勁動力——解讀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籤署 2020-11-16 11: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2019年世界經濟形勢:進入中低速增長軌道
    2019年世界經濟形勢的主要特點一、世界經濟增速持續下滑2017年,全球有四分之三的經濟體在加速發展,而如今90%的經濟體放慢了發展腳步。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19年10月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2019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從3.7%降至3%。
  • ​美國將聯手盟友,壓制中國半導體?
    資源加強美國及盟友研究和製造能力,以增加中國追趕難度。 文章指出,川普政府對中國科技業的強硬制裁,暴露了中國在半導體領域的弱點,例如華為被限制取得含有美國技術所生產的晶片,成功打破華為膝蓋骨,美國在半導體設備和設計工具領域的主導地位意味著華為基本上不可能取得晶片;美國還對中國晶圓代工大廠中芯國際實施出口管制,重創中國半導體自主野心。
  • 穩住外貿基本盤 深化多雙邊和區域合作
    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國際投資研究部主任、研究員劉英奎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時分析,鑑於今年年初疫情席捲全球給外貿帶來嚴重衝擊,我國外貿企業在2021年,至少在上半年,將面臨全球疫情二次暴發影響下的外部需求減少、訂單減少或取消、供應鏈斷裂等嚴峻挑戰,進而拖累明年外貿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