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 | Leonbox
縫 紉 機
文 | 邱紅
打開衣櫃,一條橙黃色、大花葉紋的半身長裙醒目地掛在櫃裡。便打定主意,就穿它。這是三年前,離開文化小學時,好朋友親手縫製饋贈給我的純手工禮物。
那年五月,天氣漸熱,又到穿裙季。一雙半高跟一腳蹬黑鞋,蓋過腳踝的橙黃色半身長花裙,配上簡單白T恤後顯得修長、幹練。一出現在辦公室,瞬間吸引了大家的眼球。亮而醒目,豔而不俗的裙子,煞是好看!
在圍觀鑑賞的同時,大家得知這是她——我好朋友R自己用老式縫紉機做的。大家稱讚她心靈手巧,她也道出了選這鮮豔顏色做裙子的原由。原來她在網上買了條這種顏色的棉布床單,結果尺寸太小,她眉頭一皺,計上心頭。於是又買了一條,決定兩條變一條。喜歡在縫紉機上修修改改、縫縫補補的她不僅成功做成了一條新床單,而且用多餘的布料做了一條自己穿的修身燈籠長裙,拉鏈開在身後,屬於多一寸嫌大,少一寸嫌小,真是恰到好處。她知道我也喜歡,就悄悄為我量了尺寸。過了兩三天,一條牛筋腰帶的鬆緊炸擺長裙已經在我的柜子裡了。因為喜歡這顏色,喜歡這款式,更因為它是好朋友親手設計、縫製的,每年夏天,它的出鏡率最高。
說起她的那臺老式縫紉機,形影不離地伴隨了她近三十年,從鄉鎮到城市,從出租屋到自家房,一直不離不棄。家人都勸她換掉,買一臺新的電動的,輕巧又方便,可她偏偏不願,拖著笨重的縫紉機幾易其家。縫紉機上的皮帶換了一次又一次,仍不肯丟棄,可能不僅僅只是因為她對這臺縫紉機有感情。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農村的經濟狀況和生活水平使得 「 三轉一響、十六條腿 」 的舊式嫁妝成為一種時尚,縫紉機就是 「 三轉 」 之一。所謂 「 三轉 」 指自行車、縫紉機、手錶, 「 一響 」 就是雙卡收錄機。「 十六條腿 」 包括 「 五鬥櫥、梳妝檯 」 等手工家具加起來有十六條腿。
依稀記得前面村一個新娘嫁到我們後面村子,經過我們村上的橋,這收錄機一路播放鄧麗君的《 甜蜜蜜 》,歌聲吸引了各村各戶的人們都到村口觀看,一邊看一邊點著新娘品頭論足。拎著收錄機的領親者抬著頭,挺著胸,看到圍觀的人多了,更加來勁地一步三搖晃,神氣十足。長長的領親、送親隊伍拉開後有半裡路,領親者或四人抬著笨重的五鬥櫥,或兩人抬著嶄新的縫紉機,或扛或舉著紮成一捆的大紅被子,或挑著紅布巾紮起來的方盤,方盤裡放著花生、紅棗、柏枝、小孩的虎頭鞋……在吹吹打打、歡天喜地中把新娘和嫁妝從娘家接到婆家。
說到縫紉機,在我印象裡,它是農村的稀罕物。有縫紉機的人家一般丈夫有工作單位,妻子也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家境比一般人家好,普通家庭一般都奢望。那時農村婦女要買縫紉機都要託關係找門路,我伯母的縫紉機就是八十年代初期託人弄到的。
如今,伯母雖已七十多歲了,儘管她的縫紉機已經磨光了臺面,磨亮了轉盤,伯母仍時不時地用它踩幾雙鞋墊,縫個把背包。
我剛工作那會兒,好多漂亮時尚的衣服都是親愛的伯母做的。
伯母心靈手巧,伯母更關注時尚。每次在大街上看到有人穿了新潮時裝,她只要眼睛瞧瞧,回家裁上幾尺布,為她的兩個女兒和我做新衣裳。伯母平時留心看服裝時尚雜誌,好多款式的衣服都是依據雜誌上來做的。她家房門背後掛的最多的就是舊報紙裁剪成的衣服模子,有的都已經發黃了。
有一年,伯母考慮為我做一套咖啡色大腳管長褲和超短雙排扣西裝。西裝的紐扣圓圓的閃著金光,來襯託這略顯暗澀的咖啡色。伯母先拿皮尺量好我的腿長、腰寬、肩寬和臂長。鋪平布料,在布料上用滑石粉根據測量的做上記號。然後拿出那把鋒利的剪刀, 「 嚓嚓嚓嚓 」 ,三下五除二,一整塊四四方方的布料變成沒有規則的一片片一塊塊,顯得五彩繽紛。先用拷邊機把布料拷好邊,卷好紮緊。
開始做衣服了,只見伯母坐到縫紉機旁,先輕輕掏出臺面下小盒子裡的引線盒, 「 嗒 」 的一聲,大拇指大小的不鏽鋼引線盒打開,取出空的轉軸。腳踩踏板,把咖啡色的線飛快地繞到轉軸上,再放入引線盒內, 「 啪 」 的一聲關上,並把引線盒送到臺面下的轉軸上。下面的線放好,上面的線軸輕輕套在縫紉機頭的鋼針上,拉過線頭,小心地歪著頭把線頭穿入針眼。一手拉著線頭,一手轉動轉盤帶動縫紉機針頭上下運動,雙腳輕輕一踩,下面的引線就被上面針眼裡的線鉤上來了。
拿出拷好邊的布片拼好,反面朝外,正面朝裡,把需要縫合的布拉直,輕輕放入針頭下面。開始踩腳踏板,雙手指尖壓著布先來來回回幾次,把起頭處縫結實。然後就拉直布料一路延伸,手拉得多快,布料前進的速度就有多快。
不一會兒,衣服正身的雛形就出來了。再縫袖管、領子等,做好一件衣服至少要兩三個小時。等衣服做好了,要拿熨鬥把衣服熨平掛起來晾乾,最後開扣口,縫紐扣。就這樣,一件衣服大抵完成了。這凝聚著伯母心血的衣服穿在身上特別舒暢,走起路來精神,也更爽了。
現時的年輕人,還有農村的年輕婦女,縫紉機已經遠離她們,網購成了他(她)們生活中一道風景線。社會的發展與變化,生活的溫飽與小康,告訴我們,網購固然無可厚非,但老一輩縫縫補補、勤儉度日的精神,時至今日,我們仍不能廢棄,應該把這種精神融化在我們的事業與生活中。
作者:邱紅 ,小學語文教師。任職於溧陽市燕湖小學。喜歡行走在路上,用眼看世界,用心品生活。喜歡讀書、寫字,尋找內心真實的自我。邊走邊寫,記下生活點滴,體味人間百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