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式縫紉機

2020-08-14 晚安常州


圖 | Leonbox

縫 紉 機

文 | 邱紅

打開衣櫃,一條橙黃色、大花葉紋的半身長裙醒目地掛在櫃裡。便打定主意,就穿它。這是三年前,離開文化小學時,好朋友親手縫製饋贈給我的純手工禮物。

那年五月,天氣漸熱,又到穿裙季。一雙半高跟一腳蹬黑鞋,蓋過腳踝的橙黃色半身長花裙,配上簡單白T恤後顯得修長、幹練。一出現在辦公室,瞬間吸引了大家的眼球。亮而醒目,豔而不俗的裙子,煞是好看!

在圍觀鑑賞的同時,大家得知這是她——我好朋友R自己用老式縫紉機做的。大家稱讚她心靈手巧,她也道出了選這鮮豔顏色做裙子的原由。原來她在網上買了條這種顏色的棉布床單,結果尺寸太小,她眉頭一皺,計上心頭。於是又買了一條,決定兩條變一條。喜歡在縫紉機上修修改改、縫縫補補的她不僅成功做成了一條新床單,而且用多餘的布料做了一條自己穿的修身燈籠長裙,拉鏈開在身後,屬於多一寸嫌大,少一寸嫌小,真是恰到好處。她知道我也喜歡,就悄悄為我量了尺寸。過了兩三天,一條牛筋腰帶的鬆緊炸擺長裙已經在我的柜子裡了。因為喜歡這顏色,喜歡這款式,更因為它是好朋友親手設計、縫製的,每年夏天,它的出鏡率最高。

說起她的那臺老式縫紉機,形影不離地伴隨了她近三十年,從鄉鎮到城市,從出租屋到自家房,一直不離不棄。家人都勸她換掉,買一臺新的電動的,輕巧又方便,可她偏偏不願,拖著笨重的縫紉機幾易其家。縫紉機上的皮帶換了一次又一次,仍不肯丟棄,可能不僅僅只是因為她對這臺縫紉機有感情。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農村的經濟狀況和生活水平使得 「 三轉一響、十六條腿 」 的舊式嫁妝成為一種時尚,縫紉機就是 「 三轉 」 之一。所謂 「 三轉 」 指自行車、縫紉機、手錶, 「 一響 」 就是雙卡收錄機。「 十六條腿 」 包括 「 五鬥櫥、梳妝檯 」 等手工家具加起來有十六條腿。

依稀記得前面村一個新娘嫁到我們後面村子,經過我們村上的橋,這收錄機一路播放鄧麗君的《 甜蜜蜜 》,歌聲吸引了各村各戶的人們都到村口觀看,一邊看一邊點著新娘品頭論足。拎著收錄機的領親者抬著頭,挺著胸,看到圍觀的人多了,更加來勁地一步三搖晃,神氣十足。長長的領親、送親隊伍拉開後有半裡路,領親者或四人抬著笨重的五鬥櫥,或兩人抬著嶄新的縫紉機,或扛或舉著紮成一捆的大紅被子,或挑著紅布巾紮起來的方盤,方盤裡放著花生、紅棗、柏枝、小孩的虎頭鞋……在吹吹打打、歡天喜地中把新娘和嫁妝從娘家接到婆家。

說到縫紉機,在我印象裡,它是農村的稀罕物。有縫紉機的人家一般丈夫有工作單位,妻子也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家境比一般人家好,普通家庭一般都奢望。那時農村婦女要買縫紉機都要託關係找門路,我伯母的縫紉機就是八十年代初期託人弄到的。

如今,伯母雖已七十多歲了,儘管她的縫紉機已經磨光了臺面,磨亮了轉盤,伯母仍時不時地用它踩幾雙鞋墊,縫個把背包。

我剛工作那會兒,好多漂亮時尚的衣服都是親愛的伯母做的。

伯母心靈手巧,伯母更關注時尚。每次在大街上看到有人穿了新潮時裝,她只要眼睛瞧瞧,回家裁上幾尺布,為她的兩個女兒和我做新衣裳。伯母平時留心看服裝時尚雜誌,好多款式的衣服都是依據雜誌上來做的。她家房門背後掛的最多的就是舊報紙裁剪成的衣服模子,有的都已經發黃了。

有一年,伯母考慮為我做一套咖啡色大腳管長褲和超短雙排扣西裝。西裝的紐扣圓圓的閃著金光,來襯託這略顯暗澀的咖啡色。伯母先拿皮尺量好我的腿長、腰寬、肩寬和臂長。鋪平布料,在布料上用滑石粉根據測量的做上記號。然後拿出那把鋒利的剪刀, 「 嚓嚓嚓嚓 」 ,三下五除二,一整塊四四方方的布料變成沒有規則的一片片一塊塊,顯得五彩繽紛。先用拷邊機把布料拷好邊,卷好紮緊。

開始做衣服了,只見伯母坐到縫紉機旁,先輕輕掏出臺面下小盒子裡的引線盒, 「 嗒 」 的一聲,大拇指大小的不鏽鋼引線盒打開,取出空的轉軸。腳踩踏板,把咖啡色的線飛快地繞到轉軸上,再放入引線盒內, 「 啪 」 的一聲關上,並把引線盒送到臺面下的轉軸上。下面的線放好,上面的線軸輕輕套在縫紉機頭的鋼針上,拉過線頭,小心地歪著頭把線頭穿入針眼。一手拉著線頭,一手轉動轉盤帶動縫紉機針頭上下運動,雙腳輕輕一踩,下面的引線就被上面針眼裡的線鉤上來了。

拿出拷好邊的布片拼好,反面朝外,正面朝裡,把需要縫合的布拉直,輕輕放入針頭下面。開始踩腳踏板,雙手指尖壓著布先來來回回幾次,把起頭處縫結實。然後就拉直布料一路延伸,手拉得多快,布料前進的速度就有多快。

不一會兒,衣服正身的雛形就出來了。再縫袖管、領子等,做好一件衣服至少要兩三個小時。等衣服做好了,要拿熨鬥把衣服熨平掛起來晾乾,最後開扣口,縫紐扣。就這樣,一件衣服大抵完成了。這凝聚著伯母心血的衣服穿在身上特別舒暢,走起路來精神,也更爽了。

現時的年輕人,還有農村的年輕婦女,縫紉機已經遠離她們,網購成了他(她)們生活中一道風景線。社會的發展與變化,生活的溫飽與小康,告訴我們,網購固然無可厚非,但老一輩縫縫補補、勤儉度日的精神,時至今日,我們仍不能廢棄,應該把這種精神融化在我們的事業與生活中。


作者:邱紅 ,小學語文教師。任職於溧陽市燕湖小學。喜歡行走在路上,用眼看世界,用心品生活。喜歡讀書、寫字,尋找內心真實的自我。邊走邊寫,記下生活點滴,體味人間百態。

相關焦點

  • 老式腳踏縫紉機怎麼保養上油?
    現代新式的家用縫紉機,比老式腳踏縫紉機佔地小,輕便好用,但是很多人習慣了使用老式腳踏縫紉機,那麼,老式腳踏縫紉機如何上油,如何保養呢?老式腳踏縫紉機怎麼保養上油?1.老式腳踏縫紉機一般都是藏式縫紉機,不用時應把機頭藏入臺扳的大鬥內。
  • 難忘的童年記憶,母親的老式縫紉機
    作者本人拍攝的縫紉機照片今天回老媽家,80歲的老媽將她使用了50年的一臺蝴蝶牌老式縫紉機送給了我,這也是我一直想收藏的老物件,這臺縫紉機,早已深深印入了我的成長記憶裡。在上世紀70年代,能買上一臺縫紉機,對當時的一個家庭來說可是一筆不小的開支,是要省吃簡用好幾年才能攢下錢買到的。20世紀70~80年代有個流行詞叫「三轉一響」,「三轉一響」是什麼意思呢?它指的自行車、縫紉機、手錶、收音機這「四大件」,那時,結婚的新人有了這「三轉一響」,可是很風光的事,對當時的一個家庭來說,有了這「四大件」,就如同過上了「小康」生活一般。
  • 以前的老式縫紉機,放到現在可以值多少錢了?看完算是漲見識了
    以前的老式縫紉機,放到現在可以值多少錢了?看完算是漲見識了時代在進步,每一個時代都有屬於那個時代的一些產物。可能隨著時間的流逝,科技的進步,一些在當時非常流行的事物可能就會漸漸被淘汰,成為了當時那一個時代的標誌。
  • 農村常有小販收購老式縫紉機,難道縫紉機有大用嗎?他們怎麼賺錢
    你們可以看看自己家庭那些陳舊的家具,會不會發現了很多舊時代留下的產物,例如老式的縫紉機、收音機、黑白電視呢?這些老物件見證了一個時代的變遷,隨著農村不斷發展之下,這些老物件也被儲藏起來,不在使用,因為有了更加新型的產品來代替他們。
  • 有人說農村的老式縫紉機能賣到一萬八千塊錢,是真的嗎?
    能賣18000塊錢的縫紉機,不知道是不是皇家御用的東西,如果不是,那我覺得可能性不太大。大約十三四年以前,我把結婚時買的蜜蜂縫紉機賣了,我那臺縫紉機買了以後幾乎沒用,跟新的一樣。我記得大約也就賣了100塊錢吧。
  • 老式縫紉機捨不得扔?五步教你改成實用梳妝檯!
    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縫紉機漸漸退出歷史舞臺,淪為角落中積灰的古董。但是對於老一輩人來說,縫紉機都有著特殊意義,留著沒用,但扔掉又可惜。怎麼辦呢? 今天就來講講如何讓縫紉臺巧變梳妝檯,動動手將閒置物利用起來。 這是改造前的老式縫紉機,雖然老舊,但是從外觀看上去沒有殘缺。
  • 家裡竟有老式縫紉機,這個老古董是我媽的嫁妝啊!用途還真大!
    相信60、70前的人對縫紉機都不陌生,在以前縫紉機是家庭必需品,剛開始要買縫紉機還要憑票才能買到呢!在那個年代它的作用很大,家家總擺著這麼一臺!因為那時候的人們生活比較緊張,衣服破了是不會扔掉了,總是補一補再穿。
  • 縫紉機情懷:上世紀五十年代燕牌縫紉機「一機難求」
    縫紉機編織的往日情懷    「以前我媽會用縫紉機給我們打鞋底和鞋面,我在邊上看著。她偶爾會教我。」母親結婚時的嫁妝一臺老式縫紉機,承載了李玉蘭童年的記憶。  改革開放後,縫紉機也開始升級蛻變,老式縫紉機開始淡出人們的視線,市場上開始流行電動縫紉機、電腦自動縫紉機等「新模樣」。與此同時,工業用縫紉機不斷崛起並踏上「走出去」的新時代。  燕牌縫紉機「一機難求」  老北京人都知道,買縫紉機要買「燕牌」的,但在上世紀五十年代燕牌縫紉機可謂「一機難求」。
  • 老式縫紉機壓腳不會用,怎麼辦?不聽老裁縫講解,還真不知道!
    被稱為「三轉一響」的縫紉機、自行車、手錶、收音機,一度是普通家庭裡的奢侈品。那個時候,誰家要是沒有一臺縫紉機都不好找媳婦,可見其在人們心中的重要性!鐵架子,木桌子,腳踩起來「噠噠」作響,皮帶一動,穿好線的針便能在衣服上「起舞」。你在房間內玩耍,媽媽在旁邊,唰唰地踩著縫紉機,這種溫馨的記憶,對於很多80年代的小夥伴來說,這些應該都是很久遠的了。
  • 杭州姑娘滿城收購老式縫紉機,花8年時間跨界學手藝,練就絕活
    杭州機繡 |  機繡是指以縫紉機進行刺繡,起源於歐美,發展於中國。自 1916年美國勝家縫紉機公司在上海傳授縫紉機繡花技術起,至今已有百年歷史。 在此之前,何琦一直在從事土木工程方面的工作,但她對縫紉機一直有著別樣情結。小時候,何琦家也有一臺老縫紉機,而她最喜歡做的事就是趴在縫紉機旁,看著奶奶拿著幾塊布料變著花樣給自己做各式各樣的娃衣,就像變魔術一般神奇。這些童年記憶深深地印在何琦的腦中。
  • 【藝海拾貝】母親的「縫紉機」
    新婚的嫁妝「第一臺縫紉機」1970年9月,母親嫁給了父親。在那個年代,沒有哪一家是比較富裕的,大家都是如此。母親嫁給父親時唯一的嫁妝就是一臺縫紉機,而這臺縫紉機,也是她當初未出嫁時,娘家擁有的唯一一臺縫紉機。
  • 老人的縫紉機壞了,去哪修?
    劉大媽鼓搗了半天也沒修好,想找地方維修吧,問了很多人都不知道哪兒有修這種老式縫紉機的,這讓她很作難。1月7日上午11時20分,金水區豐產路巡防中隊隊員王增全、曹丙群二人巡邏到金城時代小區5號樓前,遇到了正在發愁找人維修縫紉機的劉大媽。大媽說,天越來越冷,她早上就把多年不用的縫紉機拉了出來,想給孫子做件棉衣。
  • 舊物改造之媽媽的縫紉機!家裡有縫紉機都別扔,餐桌洗手盆都有了
    舊物改造之媽媽的縫紉機!家裡有縫紉機都別扔,餐桌洗手盆都有了雖然現在的年輕人家裡拿不出什麼具有年代感的老古董了,但是在父母那一輩,總是有一些讓她們捨不得扔掉,有不用繼續使用的老物件!之前我們分享或一些舊物改造,和舊物翻新的文章,許多朋友都比較喜歡,今天再給大家分享一個舊物改造,目標是——媽媽的縫紉機!老式縫紉機,許多80後的朋友,在小時候基本上都能見到過!媽媽用腳踏在上面,一下一下的為我們縫製新衣,那聲音讓人覺得很安心!但如今這種縫紉機早已經走下神壇,被更先機的機器設備所取代!
  • 用良心守護縫紉機的最後時光
    邁進這家專門維修縫紉機的店鋪,時光仿佛撥回到了往昔:店裡擺著六七臺老式縫紉機,各式各樣的零件靜靜地躺在貨架上,一個魚缸旁,放著一臺不大的老式電視機,正播放著老電影。一張修理桌上,擺著改錐、砂紙、錘子等各種工具。桌前,店主趙才凝神擺弄著一個縫紉機的手輪。
  • 背著縫紉機「縫」出致富路
    從背著縫紉機上門找生意,到開公司,這條路,貢井區艾葉鎮檬坳村村民趙興元和楊正華夫妻倆,走了30多年,他們用勤勞的雙手,白手起家,搭建起了一座致富金橋。下定決心 踏上外出求學路8月13日,細雨紛紛,自流井區馬吃水新堰塘小區內的一家汽車內飾加工坊裡,一片繁忙,八臺新式縫紉機馬不停蹄,幾名工人忙而不亂,開邊、磨皮、裁剪,一塊塊面料在縫紉機板上來回穿梭,正在為一批新訂單加足馬力。
  • 你會選擇服裝diy縫紉機嗎?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最常用的幾種吧:  第一、老式的腳踏縫紉機一般都不錯,因為結構簡單、材料有限,價格都很便宜,一臺新機也就三百元左右。相當結實,以前常常一臺縫紉機用幾代人不用維修。縫紉技術好,能做出相當漂亮的衣服。缺點就是使用方便性比較差、速度慢,而且呀功能太單一,只能平縫。要知道很多衣服不是只靠平縫就能做出來的,你最起碼還需要一臺包縫機。所以本人不太推薦老式縫紉機。
  • 寶媽最愛,兄弟縫紉機試用
    靠著一臺老式的踩腳式縫紉機,養活了一家人呢。但隨著時光的流逝,爸爸不再適合再做裁縫了。時代的進步下,老式的縫紉機也市場上銷聲匿跡。新式的電動縫紉機又開始在愛好布藝的人群中流行起來。作為老裁縫的女兒,雖然當年沒能從爸爸那裡學來多少手藝,但對布藝這種事情多少是在行的,也一直想擁有一臺自己的電動縫紉機,來為自己的女兒做一些布藝的小玩意。感謝兄弟「Brother」這個品牌的縫紉機給了我一個完成心願的機會!
  • 縫紉機——穿線器使用技巧
    自動穿線器的由來:最早的老式縫紉機和工業縫紉機,並沒有自動穿線器。為了能使面線準確無誤的穿入機針針眼內,很多人會選擇使用穿針引線器(如下圖)。現如今,市面上越來越多品牌的縫紉機都配備了自動穿線器。雖然在外觀、性能上有些許差異(分第1-3代),但是總的來說使用上還是大同小異。其穿針的基本原理,都是一樣的。
  • 七八十年代的縫紉機,如今值多少錢?不知道的趕快看看
    七八十年代的縫紉機,如今值多少錢?不知道的趕快看看縫紉機作為一八九十年代人眼中的大獎,當時的價格可以說相當於如今的電腦,所以說,如今早已被淘汰,但你知道一臺八九十年代的縫紉機放到現在值多少錢嗎?不知道的看看,90年代物價是非常低的,真的工資最多也就是幾十塊錢,而且其作為當時一臺縫紉機價格就要好幾個月的工資呢。因此,除非機會以及買買縫紉機牌的家裡,好像兩臺智能電視。作為一體機作用也非常大,為家裡添加新衣服縫補擔當做些布料,以此來增加加家庭收入,因此在那時縫紉機價格少說要百來十元,雖然富人機已經被淘汰了。
  • 新手小白不知道如何使用縫紉機,看了就明白,零基礎也能學會
    大家好,今天給大家講解的是縫紉機的使用。一說到縫紉機,相信大家的腦海裡都是那種帶一個桌子的老式縫紉機。我們今天介紹的這款縫紉機,是家用的,大家可以看到它其實是跟桌面是分離的。現在的縫紉機大都以電動為主,不像老式的縫紉機還需要人力去操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