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忘的童年記憶,母親的老式縫紉機

2021-02-07 文界藝韻
作者本人拍攝的縫紉機照片

今天回老媽家,80歲的老媽將她使用了50年的一臺蝴蝶牌老式縫紉機送給了我,這也是我一直想收藏的老物件,這臺縫紉機,早已深深印入了我的成長記憶裡。

在上世紀70年代,能買上一臺縫紉機,對當時的一個家庭來說可是一筆不小的開支,是要省吃簡用好幾年才能攢下錢買到的。20世紀70~80年代有個流行詞叫「三轉一響」,「三轉一響」是什麼意思呢?它指的自行車、縫紉機、手錶、收音機這「四大件」,那時,結婚的新人有了這「三轉一響」,可是很風光的事,對當時的一個家庭來說,有了這「四大件」,就如同過上了「小康」生活一般。而老媽當時攢下錢買這臺縫紉機,是為了節約家庭開銷,為了自己做衣服一年可以省下不少錢。

作者本人拍攝的縫紉機照片

記得小時候,全家六口人的衣服,都是經老媽靈巧的雙手做出來的,至今還記得,每個星期天老媽都在做衣服,給家人做、給姊妹兄弟做、給朋友做,當時的老媽真的是沒有星期天的,很辛苦,一直在為全家的吃穿用度操勞著。

記得每次老媽給我做新衣服,我都會迫不及待地守在旁邊,看著上下飛落的機針,看著老媽怎麼將一塊塊布料變成了一件新衣服,然後開心地試穿新衣。小時候,是老媽做什麼自己穿什麼,沒有選擇,漸漸長大了,知道愛美了,就用自己平時積攢下的零花錢從書店或書攤上買時裝書,求老媽按書上的樣式做。至今都很佩服老媽的聰明,不管什麼款式,她看著書都能做出來,所以年輕時我的衣服還是比較趕時尚的,加上自己選的布料,可以說每一件都是獨一無二的,可惜到現在一件也沒留下,也是一個小遺憾了。

作者本人拍攝的縫紉機使用說明書封面照

今天在家把縫紉機整個擦拭了一遍,並拍了幾張照片,擦拭縫紐機的機箱時,居然還有意外收穫,在裡面發現了幾張1992年4月的《航空知識》雜誌的刊頁,今年是2020年5月,距今已經28年了,老媽說當年從舊雜誌上撕了幾張放裡面擋灰塵的,都忘記了,不知不覺居然已經過去這麼多年了。我將這幾頁刊紙小心地收了起來,也是收藏一段美好的記憶吧。這臺縫紉機以後也將是我的珍藏,因為對它,早已不知不覺中有了深厚的感情。

作者本人拍攝的縫紉機說明書背面照

最後,再一起來看一下這臺老媽珍藏了整整50年的蝴蝶牌老式縫紉機,還有那幾張已經保留了28年的《航空知識》雜誌刊頁,雖然紙張已經泛黃,但文字還很清晰,一起重溫舊事、也是重讀歷史吧。

看到這些,是否也勾起了你曾經的回憶?

——作者:肖強虹(2020年5月16日)

作者本人拍攝的縫紉機照片

相關焦點

  • 難忘母親的縫紉機
    母親從中年到現在搬了三次新家,每次搬家都少不了帶上她的縫紉機。母親的縫紉機是1969年從外地買回的,也是我們村裡最早的一臺縫紉機。當時,通過火車託運回來的,母親用架子車拉回來安放在我們娘兒幾個住的房間裡。
  • 【藝海拾貝】母親的「縫紉機」
    新婚的嫁妝「第一臺縫紉機」1970年9月,母親嫁給了父親。在那個年代,沒有哪一家是比較富裕的,大家都是如此。母親嫁給父親時唯一的嫁妝就是一臺縫紉機,而這臺縫紉機,也是她當初未出嫁時,娘家擁有的唯一一臺縫紉機。
  • 縫紉機情懷:上世紀五十年代燕牌縫紉機「一機難求」
    縫紉機編織的往日情懷    「以前我媽會用縫紉機給我們打鞋底和鞋面,我在邊上看著。她偶爾會教我。」母親結婚時的嫁妝一臺老式縫紉機,承載了李玉蘭童年的記憶。  改革開放後,縫紉機也開始升級蛻變,老式縫紉機開始淡出人們的視線,市場上開始流行電動縫紉機、電腦自動縫紉機等「新模樣」。與此同時,工業用縫紉機不斷崛起並踏上「走出去」的新時代。  燕牌縫紉機「一機難求」  老北京人都知道,買縫紉機要買「燕牌」的,但在上世紀五十年代燕牌縫紉機可謂「一機難求」。
  • 老式縫紉機
    在圍觀鑑賞的同時,大家得知這是她——我好朋友R自己用老式縫紉機做的。大家稱讚她心靈手巧,她也道出了選這鮮豔顏色做裙子的原由。原來她在網上買了條這種顏色的棉布床單,結果尺寸太小,她眉頭一皺,計上心頭。於是又買了一條,決定兩條變一條。
  • 母親的縫紉機:腳踩踏板發出的「嗒嗒」聲,成了一種滄桑的記憶
    在我們全家人心目中,它已經不是一個簡單的物品,它是母親記憶中的重要情結,它也記載著我家發生的巨大變化。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們家裡兄妹較多,父親雖然每月有著幾十元的工資,日子仍過得比較拮据。為了全家人的穿戴,她常常白天參加生產隊的勞動,深夜還要飛針走線,身體因勞累而每況愈下。
  • 老式腳踏縫紉機怎麼保養上油?
    現代新式的家用縫紉機,比老式腳踏縫紉機佔地小,輕便好用,但是很多人習慣了使用老式腳踏縫紉機,那麼,老式腳踏縫紉機如何上油,如何保養呢?老式腳踏縫紉機怎麼保養上油?1.老式腳踏縫紉機一般都是藏式縫紉機,不用時應把機頭藏入臺扳的大鬥內。
  • 馬英莉《母親的「蝴蝶牌」縫紉機》
    它和我同齡,陪伴母親已經50多個春秋,比我陪著母親的時間還要多。記憶中,農活不太忙的時候,母親就叫我和妹妹去搬兩根長凳,我一聽,便知她要裁衣服做衣服了,那是我和妹妹最愉快的時光。我們急急地從廚房搬出兩根長凳放到小院裡,母親把一塊門板放上去,這是裁衣的「工作檯」。然後她和父親一起從臥室抬出縫紉機。
  • 老式縫紉機捨不得扔?五步教你改成實用梳妝檯!
    說道記憶中的老物件,下面這個東西肯定很多人都見過。作為上世紀80年代的婚嫁三大件兒,縫紉機一直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縫紉機漸漸退出歷史舞臺,淪為角落中積灰的古董。但是對於老一輩人來說,縫紉機都有著特殊意義,留著沒用,但扔掉又可惜。怎麼辦呢?
  • 母親的舊針車
    編者按:在那個特殊的年代,一臺鏽跡斑斑的老式蝴蝶牌縫紉機演繹過多少生活的故事,縫製過多少時裝;又寄託過多少深深的情懷
  • 老式爆米花機,抹不掉的童年記憶
    近日上街看到,有一中年男子用老式大炮爆米花機在蹦玉米花大米花等,霎時勾起了童年的美好回憶。 老式大炮爆米花機,成了我們這代人抹不掉的童年記憶。
  • 杭州姑娘滿城收購老式縫紉機,花8年時間跨界學手藝,練就絕活
    杭州機繡 |  機繡是指以縫紉機進行刺繡,起源於歐美,發展於中國。自 1916年美國勝家縫紉機公司在上海傳授縫紉機繡花技術起,至今已有百年歷史。 在此之前,何琦一直在從事土木工程方面的工作,但她對縫紉機一直有著別樣情結。小時候,何琦家也有一臺老縫紉機,而她最喜歡做的事就是趴在縫紉機旁,看著奶奶拿著幾塊布料變著花樣給自己做各式各樣的娃衣,就像變魔術一般神奇。這些童年記憶深深地印在何琦的腦中。
  • 蛋糕最近火了,這樣做老式蛋糕,成功率高,特別好吃,童年的記憶
    今天咱們做個老式蜂蜜蛋糕,專業配方,成功率高,而且比那些個蛋糕都好吃。記得小時候生病的時候,媽媽總是會買些蛋糕給我吃,感覺特別香,現在那種老式蛋糕都不容易買到了。今天這個老式蛋糕跟小時候吃的一個味,每次做我總是吃不夠。
  • 童年記憶:母親的手工布鞋
    而老式的解放鞋,球鞋,布鞋,已逐漸退出歷史的舞臺。前日在一家鞋店內,我又看到了兒時母親給我做的圓口布鞋。小時候,全家人穿的鞋,都是由母親在煤油燈下,一針一線做出來的。母親針線底下做出的鞋有布鞋和棉鞋兩種,做鞋是母親最引以為榮的技藝。
  • 上海牌手錶、蝴蝶牌縫紉機、鳳凰牌自行車,「老三件」現狀如何?
    ,便是縫紉機的聲音。心靈手巧的媽媽用縫紉機做出了全家一年的衣服,當時還一直流傳著這樣的話「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這就讓縫紉機成為了必不可少的存在。縫紉機中最為出名的就是蝴蝶牌縫紉機,縫紉機機身上印著蝴蝶一樣的花樣,腳下不停地踩著,手上一邊轉一邊拉,極其考驗個人的協調能力,這樣多次之下,衣服便大概製成了,還有各種鞋墊、書包等等都是必不可少的東西。
  • 蝴蝶牌縫紉機:可以用半個世紀的質量,源自對「品質生活」的堅守丨...
    蝴蝶牌縫紉機從1970年代開始熱銷全國,今天仍是國產品質的代言Nina是上海廣播裡有名的巧手主持人。今天,當大部分年輕人更願意採用制式更為新穎、迷你的手提式電子縫紉器製作手工料材、修補日用衣物的時候,Nina仍是為數不多「手腳兼備」,可以順利操作那種老式蝴蝶牌縫紉機的新時代女性。
  • 近期不少人到農村收購縫紉機,六七十年代的縫紉機賣多少錢?
    隨著時間的流逝,當時被人們稱為「三轉一響」之一的老式縫紉機,如今卻再次悄然受到人們的喜愛。最近為何有很多人前來收購縫紉機,六七十年代的縫紉機現在能賣多少錢?縫紉機在家庭中很實用,對於當時環境,「縫縫補補又三年」就是很好的社會描述。縫紉機在當時有很多種品牌,而且不少品牌都進駐到千家萬戶,比如蝴蝶牌縫紉機、上海牌縫紉機、東方紅、蜜蜂牌、飛人牌以及當時廣州產的「華南牌」縫紉機。當時的縫紉機很耐用,基本上平時經常縫縫補補,但是機子很少出毛病。
  • 以前的老式縫紉機,放到現在可以值多少錢了?看完算是漲見識了
    以前的老式縫紉機,放到現在可以值多少錢了?看完算是漲見識了時代在進步,每一個時代都有屬於那個時代的一些產物。可能隨著時間的流逝,科技的進步,一些在當時非常流行的事物可能就會漸漸被淘汰,成為了當時那一個時代的標誌。
  • 農村大集上的老式手搖爆米花,勾起幾代人的童年記憶
    春節前去濟南仲宮趕農村大集,在大集上看到了老式的手搖爆米花。在我們很多人童年的記憶裡,老式爆米花一直留有印象,現在只有在農村大集上還能見到這種老式製作爆米花的手藝人。
  • 農村常有小販收購老式縫紉機,難道縫紉機有大用嗎?他們怎麼賺錢
    你們可以看看自己家庭那些陳舊的家具,會不會發現了很多舊時代留下的產物,例如老式的縫紉機、收音機、黑白電視呢?這些老物件見證了一個時代的變遷,隨著農村不斷發展之下,這些老物件也被儲藏起來,不在使用,因為有了更加新型的產品來代替他們。
  • 【方志四川•散文】汪斌 ‖ 母親的縫紉機
    母親縫紉衣服的效率很高,可縫紉機時常不配合,它將母親的手扎出血來。儘管手上傷口遍布,她從來不向我們抱怨,自己處理好傷口又繼續工作。夜深人靜,樓下的縫紉機在不停運作,只是聲音不像白天那樣接連不斷,令人煩躁。母親開了盞檯燈,放在跟前,橙黃色的燈光照在布料上,母親緊盯著布料,生怕自己不仔細而出差錯。她要求自己必須做完多少量,才去休息,我半夜起來時也看見母親工作的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