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中芹
圖:來自網絡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衣著方面也在向著更新,更美,更時尚的款式發展。鞋子也不例外,現在各種款式的鞋子琳琅滿目,尤其是一些名牌鞋,儘管價格昂貴,但依然受到人們的青睞。而老式的解放鞋,球鞋,布鞋,已逐漸退出歷史的舞臺。
前日在一家鞋店內,我又看到了兒時母親給我做的圓口布鞋。
小時候,全家人穿的鞋,都是由母親在煤油燈下,一針一線做出來的。母親針線底下做出的鞋有布鞋和棉鞋兩種,做鞋是母親最引以為榮的技藝。
她有一個用雜誌裝訂起來的鞋樣本,裡面夾著大大小小樣式各異的,用舊報紙或者我們用過的作業本剪成的鞋樣子。母親的鞋樣子,根據穿鞋人,腳的胖瘦而變化不定,也隨著我們不斷長高的身高,慢慢變化。
記得母親做鞋第一道工序是「糊疙被」,平時做衣服剪下的碎布頭以及穿破的舊衣服,都是「糊疙被」的好材料。天晴的時候,用麵粉衝出一碗漿糊,把那些碎布片一層一層地糊在案板上,大約糊上六,七層的樣子,然後放在院子裡的陽光下曬乾後揭下來。就是做鞋的基本原料,鞋殼子,鞋底,鞋面都會用到。
捺鞋底很是費勁,厚厚的鞋底,要用頂針或者是「木疙瘩」用力頂才能穿透,一針下去,還要使勁地將線繩拉緊,直到鞋底上拉出一個小窩,一隻鞋底大約要有幾百個小窩組成吧。
再加上做鞋面,上鞋,一雙鞋大約要一個星期才能做成。新做出的布鞋,不能做的太大,因為布鞋穿在腳上會越變越大,所以新做出來的布鞋有時候會有點夾腳,這時母親就會在新鞋裡塞進幾個木楦頭,新布鞋被楦上一天一夜後,就會變得非常合腳了。
母親的鞋做得好,一些街坊鄰居,也常常找母親幫忙做一些小孩的虎頭鞋。母親做這些鞋特別用心,生怕弄不好,讓人笑話。她常說,別人找你幫忙,是人家能看得起咱。所以,每當這些虎頭鞋做好後交給人家時,都會受到連聲的稱讚。
小時候家貧,不可能每年過年都會有新衣服,母親不管多忙,快過年了,都會抽空給我們每個人做一雙新棉鞋過年。每到大年初一早上,我們姐弟幾人的床前,都會端端正正地放著一雙新棉鞋,過年有一雙新鞋,也是夠讓人欣喜萬分了。
冬天的時候,穿上一雙母親做的棉鞋,那是很神奇的一件事。坐在教室裡上課,由於穿著母親做的棉鞋,身上總感到暖乎乎的。
當我們長大以後,陸續結婚有了孩子,母親又開始給小孫子及外孫子做童鞋,我們姐弟六人的小孩,都穿過母親親手縫製的鞋子,從嬰兒的虎頭鞋,到幾周歲的布,棉鞋。
如今,老母親己九十多歲了,雖老眼昏花,但有時也拿起針線縫補一點。有時,她還風趣地說,真的想給重孫子們做雙鞋,但是眼不行了,手也使不動了。
如今,每當回想起童年時穿著母親親手給做的鞋子,心裡總覺得樂滋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