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這是母親的穿衣樸素觀,也因為這一點,母親換了一臺又一臺的縫紉機,每一臺縫紉機上都留下了她縫縫補補的勤勞樣子!
新婚的嫁妝「第一臺縫紉機」
1970年9月,母親嫁給了父親。在那個年代,沒有哪一家是比較富裕的,大家都是如此。母親嫁給父親時唯一的嫁妝就是一臺縫紉機,而這臺縫紉機,也是她當初未出嫁時,娘家擁有的唯一一臺縫紉機。
在外公家時,母親是家裡的老大,十多歲就學會了各種的針線活,紡線、織布、裁衣、做鞋,她沒有不會的,家裡兄弟姐妹六個都是母親一手做的穿戴。後來外公省吃儉用買了一臺飛人牌縫紉機讓母親用,並向母親許諾,等將來出嫁時送給她做嫁妝。
轉眼十多年過去了,母親在縫紉機上也縫縫補補了十多年,也不知道為兄弟姐妹們做過多少的衣服。現在母親要出嫁了,外公果不食言,就將這臺縫紉機送給了母親。
母親過門後,便用這臺縫紉機為父親、小姑姑、祖父,又開始了各種的縫縫補補。後來有了我的大姐、二姐、還有我,我們小時候穿的衣服都是母親在這臺縫紉機上製作的。在我幼時的記憶中,最清晰的樣子就是在縫紉機前不停的縫補,那縫紉機發出的噠噠噠的聲響,成為我兒時最動聽的童謠。
生活的奮鬥「第二臺縫紉機」
那臺母親唯一的嫁妝,在工作了二十多年後光榮的下崗了,雖然已不能使用,但母親還是將它保存完好,過一段時間就會看看摸摸它。
新的縫紉機接替了它的工作繼續為我們家裁縫著美好生活。
這臺縫紉機是父親從外地託人買回來的,也是父親結婚後送給母親的最貴重的禮物。母親因為老縫紉機不好用,一直耿耿於懷。父親買回一臺新的縫紉機,可把母親給樂壞了。因為它的到來,母親開心了小半年,每每見到左鄰右舍,總會情不自禁地說:有什麼縫縫補補的針線活儘管說,俺們家新買了一臺縫紉機,可好用了!
我記得當時有很多的大娘嬸子都來我們家裁剪縫補衣服,母親看著一套套新衣服在她的縫紉機上成型,穿在別人身上,甭提有多開心!
我的少年生活也在這臺縫紉機上變得多彩許多。
日子在縫縫補補中快速前進著。我的兩個姐姐開始上中學了,母親專門為她們裁剪縫製了兩套新衣服,也算是對她們考上重點中學的獎勵。出去外地上學為了不顯得寒酸,母親又用自己紡織的粗布,在縫紉機上為她們做了兩個新書包,還在書包的正面用針繡了八個彩色的字「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新生活的希望「第三臺縫紉機」
時間來到了2010年,我們三個孩子都已經結婚生子,母親的縫紉機依然在不停的縫補著,以前是為了我們姐弟的成長,而今「裁縫」的是孫輩的未來。
結婚時,母親專門為我們精心縫製了好幾床被褥,我們的小寶寶誕生後,母親又不辭勞苦地為她們縫製了一套又一套的衣服和小被褥。母親年齡大了,身體也時長有些不適,但就是手腳靈活眼不花,一坐到縫紉機前,什麼身體的不舒服都沒有了,只有認真仔細的縫紉狀態,在她的耐心細心下一套套的衣服、被褥、日常用品,都瞬間成型裁縫出來。
父親給家中買的這臺縫紉機隨著他們的變老,也開始不好用了,不是吃線,就是卡輪,隔段時間就要找人修一修,而且現在會修這樣老式縫紉機的人也越來越少,配件也不好找了。我跟母親說以後咱們不用縫紉機做衣服了,現在都時興買成衣,而且也貴不了幾個錢,您也休息休息。可是母親不依,她說:裁剪縫紉是我的生活,這些年能夠順順噹噹的過來,離不開縫縫補補的日子,況且這縫縫補補中每一件衣物都有我的情感在其中,你們用起來貼心,我看著也舒心。
其實,母親不是捨不得放下手中的針線活,而是勤儉已經成為她的生活習慣,自己動手,裁衣縫紉已經融入她的生命。
從小到大,聽母親說過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她的身上穿著自己縫製的衣服,每一件都穿十多年。
為了再為母親買一臺得心應手好用的縫紉機,我多方打聽,終於如願以償,從朋友的朋友那裡尋得一臺完好無損的老式蝴蝶牌縫紉機。
外公送了女兒一臺縫紉機,父親送了妻子一臺縫紉機,我送了母親一臺縫紉機。每一臺都是滿滿的愛,也是我們家愛的傳遞。
母親年齡大了,已經不能再夜以繼日的為我們縫縫補補,但是母親這種勤奮節儉、艱苦樸素的生活習慣,已經深深地影響著一代代的家中後輩。
「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日子就是在勤儉節約中豐富起來的!」幾十年來,母親用她自身的實際行動,為我們子孫後代樹立了做人的榜樣。我想,這種勤勞善美的家風,不僅是我們家庭的一種幸福傳承,更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藝海拾貝】母親的「縫紉機」》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