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的baguette,是用不含脂類的麵團做成的。長要超過80cm。
但是這麼多年發展下來baguette有了其他的形狀。譬如: 做麵包可以是簡簡單單謀個生,也可以是搞藝術。烘焙水平再好,最終是要反映在麵包上才行。一般需要品鑑的都是artisan bread,也就是手工麵包,可惜這種麵包不管在國內還是國外,能買到的地方都不多。你怎麼區別是商業麵包還是artisan bread,只有一個要求,就是看配料表。配料表一定要乾淨,不能有麵包改良劑。baguette的原料很簡單,最基礎的四樣是麵粉、水、鹽、酵母。麵粉可以用不同的麵粉混合,譬如加一點rye之類的來增加風味。可以說法式麵包是配料最簡單的麵包。學院派一般認為一個好麵包要對稱,飽滿。可是這個衡量標準現在已經淡化了。但是不管怎麼樣,一個好麵包一定要有一個很好的腔調,夠勾魂才行。什麼叫形狀飽滿,請參考下圖
當然,這只是其中一種造型。這種造型是身子比較圓,頭比較尖的。也有頭圓圓的baguette,像這樣:
還有更尖的,像這樣:
不管是何種形狀,麵包兩頭可以翹起來,但是脊椎一定要正。
顏色應該是棕褐色的。棕褐色的來源不是烤焦,而是麵包在發酵過程中產生糖,糖在高溫下焦糖化變成棕色。一般來說,看見一個麵包的顏色,基本就可以判斷其甜度。而糖的量是隨著發酵時間變長而變多的(這句話不精確,因為發酵過程很複雜,但是在一般baguette發酵的過程中,可以咱把這句話當做是正確的。謝指誤。),所以從顏色間接可以判斷發酵時間。發酵時間短的baguette味道太單一,沒層次。所以你去看commercial bread,都是金黃色或者淺黃色的,這個是不好的。以上這些圖都是正面教材,下面貼個反面教材。
這種就是照片拍得再好,也救不回來了:造型不正,顏色太淺,一看就是一天之內做出來的麵包。
baguette最有意思的恐怕就是上面一道道的劃痕,劃得好的才能出耳。劃痕的作用是在於讓麵包在烘焙過程中按照劃痕的紋路膨脹,這樣才能保持造型。要出耳不光光是劃一刀那麼簡單,角度和深度都是有講究的。出耳的前提條件是麵團揉的好,在麵包成型的時候就一定要有足夠的表面張力,這樣刀才能劃得不拖泥帶水。好的耳應該能夠讓麵包在爐裡充分膨脹,拉開麵筋。最後的成品給人一種鼓脹欲裂的視覺衝擊。好麵包應該可以提著耳把麵包拎起來。
另外,劃痕要從麵包頂頭開始,自尾部結束,劃的位置應該在麵包脊椎附近,一般成15°角,不應該從中間起刀,要不然最後膨脹過後會壞了造型。
再來張失敗作品,解釋一下不正確的劃痕。
這個麵包劃得很深,雖然有耳,但是耳過於生硬,感覺是為了做耳而做。劃痕角度過大,也沒有從頭部起刀,而是從半身起的刀。
再來張正確的耳:
baguette講究脆皮。脆和硬是兩個概念。脆是指你覺得切得時候會弄得麵包屑到處都是,這是極品好麵包。硬是指你切不動,或者用手按,按不下去,沒有呲呲的麵包屑碎掉的聲音。crust脆不脆,一看就知道,脆的crust一般是需要在烤的時候加蒸汽的。過過蒸汽的crust,表面是晶瑩透亮的,像是最外面有一層薄薄的琥珀。請觀察下圖靠近頭部的金黃色小突起部分,就是過過蒸汽的特徵。
另外皮要薄,用手一捏,能夠感覺到裡面是軟的,同時聽見有麵包表皮碎裂的聲音。商業麵包在crust上一般都做得很好,因為他們的烤箱帶蒸汽功能。而在家用環境做出這麼好的脆皮就很複雜,一般要人工造水蒸氣。
好的baguette你輕輕一敲,你會發現裡面很空。換句話說,麵包你拿起來後應該比你覺得的分量要輕。這是因為裡面的氣泡的關係。一般來說氣泡越多baguette越好。好的baguette的內部結構應該是蜂窩狀的,有中型大小的氣泡,是這些氣泡成就了麵包的口感。如果氣泡太小,材質過於密集,麵包就很乾,這種麵包是類似於italian bread,應該吃熱的;如果氣泡太大,那麼就很難成型,類似於ciabatta。baguette是兼顧型和口感的,所以氣泡一定要適中。
再來個反面教材:
也就是外殼棕色的部分有多厚。厚的crust比較適合country bread這種內部結構軟而緊密的麵包,因為這樣的材質反差大。而baguette應該要外脆裡韌,這樣的材質反差不大,所以baguette講究一個精緻(delicate),crust太厚太硬會在咀嚼的時候阻礙對於crumb韌勁的感受,還容易割到口腔內壁。還是拿上面5中的兩個圖來說吧,第一張圖,crust厚度是剛好,感覺牙齒不用費勁就能咬穿;而第二張裡crust又太薄了,根本談不上脆,而且顏色太淡,一定是發酵時間很短。吃東西要色香味,麵包也是這樣。commercial bread的氣味很單一,就是小麥粉味道。可以說有香味,但是不值得回味,有的commercial bread還加增香劑。但是怎麼加都不如自己做的麵包來的好聞。發酵發的好麵包混雜著小麥香,堅果味,甜味以及說不清楚的味道,味道越是說不清楚,層次越是多,麵包就越好。觸感是評價舌頭、牙齒和嘴唇接觸麵包的第一感覺。上面說了baguette應該外脆裡韌,但是脆不應該割到口腔。這就是為什麼crust不能太厚,因為厚了容易割到人,一不小心咬下去可能傷到了牙齦。crust要能夠輕而易舉得咬碎,crumb部分的觸感則要韌到能用舌尖在稍稍用力後將其頂彎曲。這樣總體來說麵包是歡迎你繼續咬下去了。嚼勁是咀嚼時候所感覺到的阻力。因為baguette需要體現豐富的層次感,所以需要在嘴裡咀嚼較長的時間。麵包越有嚼勁,吃的人咀嚼時間就越長,才能更好的品味麵包的味道。要把麵包做到有嚼勁主要是依靠水分的控制和麵筋的生成,麵包crumb的蜂窩結構也會影響嚼勁。有的麵包氣泡小,嚼起來就感覺舌頭拌不開;有的氣泡太大,吃的時候覺得嘴裡少了些什麼。總之,這是個藝術活,怎麼才叫好吃取決於烘焙人對麵包的理解。理解到位了還要能做到位,那就更難了。一個好的baguette味道層次是很豐富的。入口先是一股小麥香拌著一點點鹹味,堅果味,焦糖味,緊接著就有甜味在舌頭根部,牙縫裡浸透開來。甜味還分層次,一部分的甜味是用舌頭能夠嘗到的,這部分是麵包生產過程中已經澱粉被分解成糖所產生的糖;另一部分甜味是在回味中,是唾液澱粉酶分解麵包中的澱粉又產生了糖。
有的配方會給baguette加其他的雜糧粉,譬如rye、malt之類的,那還會有一些其他的味道。還有一些味道,大概是來自發酵的副產物。發酵時間越長,味道越複雜,層次越豐富。
文章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