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趙華《稻草人》的隱喻意義

2021-01-07 銀川晚報·輕鬆閱讀

《稻草人》

作者:趙華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8年10月

著名作家趙華在《稻草人》中運用細膩的筆觸,敘述出一個既溫暖又憂傷的故事:記憶中的明尼蘇達顯現出傳統農業文明的優勢;現實世界中的影院與農場體現出現代工業文明的劣勢;「我」與其他人的友情表現出價值理性對現代工業文明創傷的彌合;影院、農場、環保組織、老年公寓的組織建設顯露出技術理性對現代工業文明的深度反思;對勞葛斯身份的解密折射出對後現代工業文明的關照。總之,在傳統農業文明向後現代工業文明的轉型過程中,價值理性和技術理性相互作用,造成人際關係的緊張與和緩。

近年來,趙華已經出版四十多部小說,獲得多個國家級創作獎項,為中國文壇注入活力。他不同於從寧夏文壇走向中國文壇的其他作家那樣執著回憶苦難生活、描摹鄉土世界中的人和物,而是用童真引領內心、升華主題,用想像出的異域空間來架構情節、突出形象,用漸變的寫作方式完成傳統社會與現代社會的銜接,從而增強了文本敘事空間的多樣性、敘事時間的流動性、敘事話語的多元性。為提高作品的隱喻性,他常常將人物放置於擁有單一自然景觀、地處偏遠、藝術資源較為豐厚、科學技術神奇運作的複雜環境中。接下來以《稻草人》為例,闡釋該部作品的隱喻意義。

一、傳統農業文明與現代工業文明的時代衝突

質樸堅韌的山姆讓「我」重新感受到世間溫情,並回想起曾經與父母親在明尼蘇達度過的浪漫時光。在那裡,除了有生長旺盛的草木、清澈開闊的湖區、乾淨潔白的流雲,還有勤勞能幹的家人、老實憨厚的鄉親和天然淳樸的民風。換言之,明尼蘇達是身處在現代工業文明不完善階段中的「我」對於傳統農業文明的美好追憶。傳統農業文明相比原始社會文明,除社會生產力顯著提升以外,還有兩個根本性變化使人類開始進入真正意義上的文明時代:原始社會末期的社會大分工導致私有制、等級制和國家的誕生;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的分工,導致專職思想家和理論家所服務的精神生產領域誕生。值得警惕的是,在農業文明時代,人類的精神世界並不廣闊,處於經驗主義的文化模式。

「我」是影院的驗票員,第一次遇到懇請用半價購票、站在影院角落觀看電影的、被他人視作白痴的黑人山姆。山姆坦率真誠,「我」決定幫助他把票錢補齊,進院觀影。得知山姆徒步三十公裡、半價觀影的主觀原因後,趁影院歇業,為他放映影片《稻草人》:兩個流浪漢到匹茲堡洗車,途中困難重重,還被送進監獄受盡折磨;等到出獄,其中一人精神失常,另一人放棄自己的理想,肩負起照顧朋友的責任。在山姆眼中,兩個流浪漢及其艱難處境像極了自己的命運:受到異己關係的排斥與痛擊、被現代工業文明拋棄在都市的邊緣、希望憑藉自己的勞動獲得重回都市的權力、面對風雨人生心懷彼此不離不棄……事實上,「稻草人」一方面指不完全掌握經濟權力和政治權力的人終會淪為任人宰制的階下囚,另一方面指擁有權力的多少和大小不能成為衡量人自身價值的唯一尺度,即便是無法受到廣泛認可的人身上都會展露出應有的價值。

山姆在柯蒂斯農場依靠體力搬運石料掙得微薄工資。他連續四周沒來看電影,「我」請假前往農場打探消息,得知:採礦車剎車失靈,撞壞山姆的一條腿,為了減少勞務事故所帶來的賠償經費,柯蒂斯農場主與塔蒂夫醫生狼狽為奸,把受傷的山姆置於死地。「我」無法忍受朋友含冤而死的事實,於是先後去往柯蒂斯家和塔蒂夫診所試圖討回公道。然而在他們眼裡,「我」不過是一個沒有財富、地位和榮譽的無名之輩。山姆的慘死映照出底層民眾的命運:認同美善的被剝削者除了勤勉工作、明哲保身,有時會和剝削者共同剝削比自己更加弱小的群體;使用各種手段降低生產成本賺取更多利潤的剝削者,力圖把人馴化為沒有情感精神的生產機器。由此可見,隨著社會化大生產的推廣,現代工業文明的天平開始倒向掌握大量剩餘資本的資本家,但因為與之相適應的生產關係尚未完善,像「我」、山姆、勞葛斯這樣只會兜售體力的勞動者勢必受到衝擊。

二、價值理性與技術理性的緊張關係

看到柯蒂斯農場主和塔蒂夫醫生攜家眷休閒觀影的自在景象,「我」換上影片《稻草人》。被辭退的「我」為了謀生遊走於社會邊緣,直到暮年才住進老年公寓。始終沒有忘記與山姆友好相處的短暫時光,而他的善良執著的品性像一顆種子種在心田,讓「我」成為一位在老年公寓受人尊重敬愛的人,並與曾在NASA工作的米切爾成為好友。在分享彼此珍藏的物件和回憶時,米切爾得知山姆和勞葛斯的故事,決定同去格林山尋找神秘的勞葛斯。米切爾突然離世,「我」獨自前往。山姆、「我」、「米切爾」之間的友情是價值理性在個體情感世界中的顯露。崇尚個體自由、弘揚價值理性,其內質是以人為中心,強調人的自由平等和社會民主。

梅森城是一座依託石礦產業而興起的工業小城,柯蒂斯農場因為採礦技術的運用,成為支撐經濟發展、提供就業崗位的大企業。但光彩奪目的背後是農場主嗜錢如命、壓榨剝削勞工的黑暗歷史以及破環生態環境的不良後果。柯蒂斯農場主捲款而走,環保組織幹預農場,停止採石、恢復植被。樂開懷電影院是居民逃離現實、享受人生、了解世界的窗口。影院成立之初,由於電影播放技術陳舊、影院管理方式落後,老闆僅聘用一位受僱者,既負責待在狹小的放映室播放電影,又負責檢票、清潔工作。多年後,樂開懷影院實現自動放映電影,票務工作分門別類有專人就職。上述內容展現出技術及技術理性演變過程:農業、冶金、動力技術為技術理性的生根發芽奠定基礎;技術理性的過度發展引發全球語境中西方現代理性文化危機,人成為失去批判維度和超越維度的「單向度的人」,譬如農場採礦工、電影放映員;受價值理性影響的技術理性開始重新思考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係,環保組織、企業管理應運而生。

三、科幻文學背後的新型人文關懷

「我」兩次前往格林山看望勞葛斯,但隨身攜帶的攝錄機未記錄下它的身影。原來勞葛斯不是人,而是一個異星大腦。所在星球的宇航工作者,從一位志願者的身上取出大腦,讓其突觸與計算機網絡發生緊密關聯並協同駕駛飛船,從而將大腦在外太空獲取的信息重新發回本星球。長久航行的飛船出現故障,大腦同飛船主體脫離,躲進逃生艙憑藉慣性進入恆星軌道,最終墜落至格林山頂等待救援。想要緩解孤獨的大腦,鎖定山姆,在山姆腦中建構出對勞葛斯的形象記憶,並安裝微型機器記錄山姆看過的每一部電影,了解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山姆死後微型機器的功能失效,勞葛斯陷入難以派遣的孤獨,直到「我」的出現。勞葛斯原本想讓「我」繼續幫他去看電影,但接收到求救信號的異星工作人員即將到來。臨別之際,勞葛斯告訴「我」:「我」和山姆都是懂得同情、懂得關懷、懂得感情的好人,它會牢記這種倫理。

這部分內容可以看作是科幻文學的典型創作形態。誕生於19世紀的科幻文學,離不開價值理性與技術理性的相互作用,它具有後現代主義的思潮特徵:在消解理性主義精神價值的同時,試圖還原人本身的意義,顯現出新型人文關懷。它企圖顛覆一切給定的、中心的、絕對的東西,全面消解人的主體性,將世界變為一個沒有價值深度的平面,從而建構符合時代需求的人文精神:在人與自然的關係層,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化精神不斷增強;在人與人的關係層,主張主體間性,既承認個體的主體性,又接納個體之間的差異;在民族國家及其區域關係層,倡導平等、公正、互利共贏的全球性文化。在該部作品,「我」對勞葛斯身份的疑慮、恐懼、好奇、了解、尊重、認同,折射出依靠現代科學技術探索廣闊未來的真情實感。

蔡宇莎(銀川)

相關焦點

  • 我是於歡人|平凡的榜樣&榜樣的平凡——記於歡英語文綠趙華老師
    關於如何做好工作,趙華老師給出了六個字:多學習,多用心。念念不忘,必有迴響,一切的結果都從心開始。不問過往才是最高層次結果導向,因為結果已經蘊含其中!「有小家才能有大家」,趙華老師最大的牽絆是孩子,四年級正是最耗費家長精力的時候,加上生活中的壓力,讓趙華更多的感受到人生的不易。
  • 電影《冰雨》蓄意待發 趙華將擔任重角?
    由深圳藝寶文化傳播等公司承辦的第十四屆「山水時尚」杯環球旅遊美皇后「瑪花瑪莎」頒獎典禮近日在深圳戲院落下了帷幕,來自全國十四個賽區的選手均表現出了不俗的成績,其中來自香港賽區的選手趙華,本身職業是美容產品公司的CEO,寄予對舞臺的熱愛,加上朋友的鼓勵參加了環球旅遊美皇后中國區總決賽,並以高貴驚豔的表現打動了評委及觀眾的心
  • 如何擺脫來自「疾病的隱喻」?
    (抗擊新冠肺炎)如何擺脫來自「疾病的隱喻」?  中新網北京2月21日電 題:如何擺脫來自「疾病的隱喻」?  作者 黃鈺欽  「病是生命的陰面,是一重更麻煩的公民身份。」  美國作家蘇珊·桑塔格在《疾病的隱喻》中寫下上述文字時,正在忍受癌症帶來的痛楚。
  • 師說 | 趙華:功效宣稱是消費者接觸化妝品的第一道網
    尋聲望去,出現在我眼前的是一位戴著細框眼鏡、兩鬢微霜、笑容和煦的人。「儒雅」,是趙華給我的第一印象。對於第一次接觸到化妝品功效宣稱相關內容的我來說,有些名詞晦澀難懂,但趙華依舊很耐心地解釋,儘管接受完採訪後,他要馬上去趕飛機。有人說,面對晦澀難懂的話題,故弄玄虛的不是「專家」,能深入淺出讓外行人也能聽懂的才是「專家」。而趙華無疑是我採訪過的有關化妝品功效宣稱領域的專家。
  • 隱喻研究:從語義走向認知
    萊考夫和詹森的《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在體驗哲學基礎上提出隱喻映射理論,強調思維和概念系統基本上是隱喻的,隱喻是人類認識和表達世界的一種方式,隱喻是認知的本質,開啟了隱喻研究的認知時代。以上在語言學視域下對於隱喻進行的研究,突破了之前僅僅把隱喻作為一種表情達意的修辭手段的局限性,對隱喻的認識提高到一個新的層面,即隱喻是人的認知和思維工具。
  • 複雜適應系統理論推動認知隱喻研究發展
    到目前為止,CAS在語言研究上的應用雖仍僅局限於語言習得和語言應用方面,但在隱喻的認知研究上,CAS的意義也已變得十分顯著。從複雜適應系統看語言在複雜適應系統理論看來,語言是一個典型的由認知、文化和使用三者交互作用而形成的CAS,是一個不斷發展變化同時又得不斷適應語用環境的動態過程。
  • 隱喻認知:獲取更精準的系統解決能力
    就像嬰兒通過感官經歷(反覆與環境互動)學習到「客體永久性」的概念,再基於此慢慢構建「物質守恆」的意義。我再舉個例子詳細說明下:比如,我們形容一個人待人友好、爽朗,我們會用「熱情」形容他。但大家想過沒,人的性格是個抽象的社會人際概念,我們為什麼用溫度詞「熱」來形容?
  • 抽象動畫《馬茹娜的非凡旅程》用狗的一生隱喻人的三種現實意義
    本文我將從抽象動畫的藝術理念、創作手法和專業的色彩分析出發,去挖掘狗與人共情之下隱喻出的三種現實意義,教會我們如何勇敢地去愛。我們可以看出動畫中對人物角色都不注重寫實的描寫,而採用扭曲變形的誇張手法,不論將其視為表現主義,還是一些塗鴉線條風的作品,都起到隱喻的作用,給人留下不同的想像。比如無臉的送票員,通過這樣的設定把他反派的角色直觀的展示出來,隱喻著他不具有同情心;主人身上線條的千變萬化,結合大環境的動態演變,給整個影片勾勒出魔幻的三維視覺。
  • 魯迅為何偏愛「解剖」的隱喻?
    這一差異顯著體現在各類圖像中,也切實影響著時人的觀念。韓瑞選取了魯迅的例子生動地說明了這種影響。魯迅作為「中國的良心」的形象深入人心,這在相當大的程度上與他寫作的冷峻風格有關,而在韓瑞看來,這種風格的一個突出體現正是魯迅對「解剖」隱喻的偏愛:他常常站在一個超然的立場,對社會或是自我進行批判性的「剖析」——甚至直至今日,「解剖」仍然是我們形容文學的「反思性」時常常使用到的隱喻。
  • 託馬斯·阿奎那:隱喻理論:四義說
    託馬斯·阿奎那的隱喻理論是教父時代隱喻解經傳統的深化和發展。作為中世紀基督教神學的集大成者,在關於聖經是否可作隱喻闡釋的辯駁中,提出了開啟但丁「詩為隱喻說」先聲的隱喻解經四義說。首先,他認為,聖經採用隱喻的方法表述神聖和精神的真理符合情理,根據上帝的創造觀,上帝依萬物的本性和能力進行創造,人自然可通過具體的事物來認識真理。因為我們所有的知識都是源於感覺,所以聖經借形象的隱喻教人以神聖真理是理所當然的。並且,聖經的普適性,使它不分責賤,面向大眾,一視同仁,亦可使愚笨之人借形象的隱喻理解真理。
  • 刺蝟的優雅:通過獨特的視角、多重對比和隱喻,折射出生命的意義
    奇妙的相逢、彼此間的相互吸引和陪伴,讓芭洛瑪重新理解了生命和死亡的意義,改變了對生活的態度。電影運用了獨特的兒童敘事視角、多重的隱喻,以及對比和前後呼應的方式,啟發我們對於生命、對於死亡、對於愛和優雅的思考。
  • 于堅:拒絕隱喻就是一種語言與陳詞濫調的鬥爭
    詩歌中思想的片段,多以喻的形式出現,但「拒絕隱喻」這一帶有絕對意味的說法,卻是詩人于堅最為響亮的詩歌主張。讓詩歌回到常識、重返民間,20多年過去後,面對更加豐富與紛繁的詩學現場,「拒絕隱喻」是否還有效?或者說,從貼近當下,以及更深、更久遠的意義層面來看,語言究竟是什麼?與之相關的元喻,轉喻,隱喻又是什麼?以此文,于堅再次回應和解答。
  • 陪你讀書:《稻草人》裡的悲劇故事
    在葉聖陶先生的《稻草人》這個故事,主角自然是稻草人了。他的頭上戴著一個破竹籃子做的帽子,手上掛著一把破扇子。稻草人就帶著這些東西,整天整夜站在田野裡。孩子們,你們覺得稻草人為什麼會站在田地?沒錯!稻草人大有用處。
  • 夏薇:《紅樓夢》飲食中的隱喻
    隱喻一般都有其約定俗成的規律,都不能擺脫主觀意識的選擇。說白了,隱喻就是一種「重組」,它要表達的不再是事物孤立的樣子,而可能涉及到一個完整的領域。再進一步說,「隱喻僅僅存在於形上學中」(海德格爾),即隱喻屬於思想範疇。「真正的詩歌是什麼呢?海德格爾說(第207),真正的詩歌』喚起最廣闊的視野』,』使語言從其起源處攀升』,』使世界呈現出來』。」
  • 高考作文輔導70:獨特而美麗的自我(稻草定律)
    朋友圈流傳著一個「稻草定律」:路邊的一根稻草如果沒人理會,它永遠只是一根稻草。但如果賣白萊的人用它捆綁白菜,它的價值就與白菜一樣;賣螃蟹的人拿它去摑綁螃蟹,它就與螃蟹的價值一樣了。人的價值有時也像一根稻草,與自身無關,就看你與誰在一起。但也有人覺得「稻草定律」並非人生寶典,稻草不管在什麼時候都是稻草,螃蟹不管在什麼時候都是螃蟹。
  • 李震:《裝臺》的紀實之維與隱喻之光
    特別是對裝臺作為一個行當,裝臺人作為一個特殊族群的生存現實的講述,已經精確到數位化、量化的程度,每一種景怎麼制、怎麼裝,每一盞燈怎麼安、怎麼調,每一個人的困苦、煩惱、歡娛、性格等等,都已經書寫到了精細入微的程度。這種幾乎所有閱讀了《裝臺》的人都有的感受,準確地證實了作為一部紀實性作品所抵達的客觀真實。在這個意義上說,《裝臺》是一部極具紀實性的小說。
  • 《稻草人》:中國現代兒童文學開山之作,葉聖陶經典兒童文學
    其於1923年創作出版的《稻草人》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著裡程碑般的意義,是中國現代首部為兒童而寫的童話集,也是中國現代兒童文學開山之作,以其中一篇《稻草人》為全集定名。作者用充滿詩意的童話意境、代表性的情景和人物、生動的故事、優美的語言,為廣大兒童創造了生動活潑的童真世界。本書精選葉聖陶31篇童話作品,如《小白船》《稻草人》《聰明的野牛》等,其中多篇被選入中小學生語文課本,影響了一代又一代少年兒童。
  • 徐盛桓:隱喻中,本體和喻體是如何達成相似的?
    隱喻本體和喻體的相似——分形論視域下隱喻研究之二本文作者 | 徐盛桓作者單位 | 河南大學外語學院內容來源 |《當代修辭學》 2020年第2期隱喻無論是作為語言運用來研究,還是把它看成是一種認知過程來考察,「隱喻的實質是通過一物以理解和經驗另一物」。
  • 班迪故事口袋——《稻草人》
    胖胖熊心裡想:「哼,稻草人有什麼了不起的!」有一天,胖胖熊拾了一把稻草,往頭頂上一放,他決心要做個稻草人。小花狗奇怪地問:「胖胖熊,你在幹嗎?」胖胖熊翻翻眼睛,不理睬小花狗。小花狗說:「喂,你在等誰?」胖胖熊氣呼呼地說:「快走開,稻草人是不說話的。」小花狗明白了,胖胖熊想做稻草人。
  • 概念隱喻多層觀:概念隱喻的新進展
    Johnson)合著的《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出版,概念隱喻理論正式面世。該理論揭示了隱喻的概念本質,即隱喻不僅是一種語言現象或修辭手段,更是一種基本的思維方式和認知工具——我們的概念系統在本質上是隱喻性的。隨後,概念隱喻引起了哲學、心理學、人類學、社會學和文學等相關研究領域眾多學者的廣泛興趣。40年來,學者們挖掘了各種語言現象背後所隱藏的概念隱喻,深化了我們對概念隱喻及概念系統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