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全脊柱腰段解剖圖

2021-02-12 陶雨婷Christina公眾號

椎骨的形態結構

腰椎的形態結構 上面觀

腰椎的形態結構 前面觀

腰椎的形態結構 後面觀

第三腰椎(正中矢面)

第五腰椎(正中矢面)

腰椎側面觀

第三腰椎CT圖

腰椎的椎弓根

椎弓根:伸向後外。

椎上切跡:較小,其矢逕自腰1向下逐漸變小。

椎下切跡:較大,其矢徑差異不大。

在腰椎側位X線上,根據椎上切跡矢徑的大小,可大致估計側隱窩的寬窄,但其數值略大。

腰椎的關節突

上關節突:由椎弓根發出,關節面向內。

下關節突:由椎弓根與椎弓板結合發出,關節面向外。

峽部:腰椎上、下關節突間部。如此部斷裂,稱峽部不連。

關節突面的方位:為矢狀位,但向下逐漸變為斜位,至第5腰椎幾乎呈冠狀位。

關節突面的傾斜度(與矢狀面的夾角):

右側:上關節面  48.2  下關節面  46.6 

左側:上關節面  49.6  下關節面  49.7

腰椎的橫突

組成:在發生上由肋部和橫突部癒合而成,其前部為肋部。

橫突由椎弓根與椎弓板匯合處向外突出。第5腰椎橫突由椎弓根與椎體連接處發出。

長度:第3腰椎橫突最長,其次為第2、4腰椎橫突,第5腰椎橫突最短。

附著的肌肉:相鄰橫突之間為橫突肌,橫突尖端與棘突之間為橫突棘肌,橫突前側有腰大肌和腰方肌,橫突背側有豎脊肌,第2腰椎前有膈肌。

乳突:為上關節後緣的卵圓形隆起。

副突:為橫突根部的下側的小結節。乳副突間溝(57.0%)、如副突間切跡(34.6%)、如副突間孔或管(8.4%)。

腰椎椎孔的形狀

椎管:中央椎管和側椎管(側隱窩)

腰段的椎管

前界:為椎體、椎間盤和前縱韌帶;

後界:為椎弓板、棘突基底和黃韌帶;

兩側界:為椎弓根和椎間孔;

後外側界:為關節突關節。

椎管分為中央椎管(為硬膜囊佔據的部位)和側椎管(為神經根通道的神經根部分)。

盤黃間隙

腰1為4.7mm

腰2為3.4mm

腰3為2.5mm

腰4為1.9mm

腰5為2.5mm

在椎間管內口較小,下位腰椎尤為顯著,幾乎將內口下部封閉。

椎間管

界壁:前為椎體後面及椎間盤,後為黃韌帶和椎間關節,上下分別為椎上、下切跡。

內口:多呈卵圓形,少數呈腎形,三角形或鑰匙眼形。

外口:多呈鑰匙眼形,少數呈三角形

前縱韌帶

分為三層,即淺層越過3~4個椎體,中層越過2~3個椎體,深層越過1~2個椎體。

借纖維束緊密附著於各椎體邊緣,與椎體疏鬆相連。

在胸部較腰部寬而堅強。

後縱韌帶

上起樞椎,與覆膜延續;下達骶骨。

寬窄不齊,不能完全遮蓋椎體的後部和椎間盤。

深層纖維為齒狀,與椎體疏鬆相連,其間隔以靜脈叢。

在胸部較腰部寬而強。

後縱韌帶骨化

(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 it udinal Lingament,OPLL)

CT與MRI顯示,腰椎OPLL的厚度差距較大,所造成的狹窄程度並不完全與臨床症狀平行。如有的厚度達到16mm,椎管如同細月牙形,使椎管前後徑小於10mm,但症狀不嚴重,而有的OPLL較薄但症狀明顯。

根據後縱韌帶骨化(O)椎管矢徑(A)及椎管橫徑(S)可測定頸椎椎管狹窄率,在矢狀面為O/AX100。在橫切面為O/SX100。

在下部頸椎椎管,若後縱韌帶骨化厚度超過椎管矢徑30%以上時,多出現脊髓壓迫症狀。

在腰椎,後縱韌帶骨化厚度超過椎管矢徑的30%以上出現神經壓迫症狀作為手術的參考標準。

黃韌帶:正常厚度2~4mm,由上向下逐漸增加。除椎間孔和後方正中線的小裂隙(有小靜脈通過,並有脂肪填充)外,幾乎充滿整個椎弓間隙。

關節突關節(椎間關節)和黃韌帶黃韌帶

由薄而堅韌的黃色彈性纖維構成。

在上附著於上一椎板下緣的前面,向外至同一椎骨的下關節突的根部,直至橫突根部;

在下附著於下一椎板上緣的後面及上關節突前的關節囊;彼此呈疊瓦狀排列。

屈曲時,可使相鄰椎弓板稍分開,黃韌帶緊張;過伸時可稍縮短,但不皺摺突入椎管。

外傷或其他原因,黃韌帶變厚(可達8~16mm)為纖維組織,失去正常柔軟並能摺疊,可引起椎管狹窄及神經根的壓迫症狀,通常易發生在第4、5腰椎椎弓板之間。

橫突間韌帶

分為內、外兩部,內側部作腱弓排列保護脊神經後支血管。

厚度:由上向下逐漸增厚。微信公眾號:脊椎健康聯盟

在上腰椎橫突間隙外側部發育不良,為薄的筋膜層;在下兩個腰椎橫突間隙,參與構成骼腰韌帶;在腰5與骶1間,為骼腰韌帶的腰骶部。

椎間盤

上、下軟骨板:大小和形態與上下相連的椎體相當;可承受壓力,防止椎體因壓力發生吸收,病在繩頭壓下水分可擴散至無血管的纖維環。

纖維環:為呈同心層排列的纖維組織,與上下軟骨板和前後縱韌帶緊密項鍊。各層纖維的方向彼此交錯(30度~60度),並借粘合質項鍊。其前部及外側部較厚部約寬一倍(頸椎纖維環後部較前部厚);後部窄,層次少,纖維近平行;最內層纖維與髓核的細胞間基質相融合,無明顯界限。

髓核: 為富有彈韌性的半流體的膠狀物質(85%的水份和退化的脊索殘餘),其密度隨年齡增加而增大(纖維變粗)。一般位於纖維環的中部偏後(頸椎椎間盤的髓核躲 在中部稍前)。其形狀由周圍的纖維環及上下軟骨板所固定,約佔椎間盤切面的50~60%,但可隨外界的壓力改變其位置及形狀。

椎間盤的血液供應

胎兒時期和幼兒:有起自背內側椎體動脈的軸向椎間盤動脈,臨近脊索。

發生中椎間盤:有北側、腹側和軸向椎間盤動脈供應,並在透明軟骨板區內互相吻合。

成人椎間盤:幾乎完全無血管,僅纖維環周圍有小血管傳入,其硬要主要靠近椎體內血管經軟骨板彌散而來。退行性的椎間盤有血管浸潤現象。

脊神經的脊膜支

竇椎神經(脊膜支)

組成:由腦脊根(起自脊神經或脊神經節)和交感根(起自後交通支或脊神經節)組成。

纖維成分:感覺纖維(傳導痛覺和本體感覺)和交感纖維。

行程:經椎間孔返回椎管,向上圍繞椎弓根基底,行向椎管前面中線。

分布:發支至後縱韌帶、骨膜、硬膜外間隙的血管及硬脊膜,並發支至椎間盤,但是否進入纖維環尚存在不同意見。脊膜支受刺激時可引起腰部及股後肌群反射性痙攣及腰腿痛。

切斷脊膜支可使椎間盤、後縱韌帶、硬脊膜的本體感覺喪失。

腰神經後支

在橫突間肌的內側分為內、外側支。

內側支在靠近關節突處分布於多裂肌。

外側支支配骶棘肌。

上3個腰神經後支的外側支,在骶棘肌外側緣穿背闊肌的腱膜,跨髂嵴後份,分布於臀部皮膚,又稱臀上皮神經。

相關焦點

  • 最全面詳細的脊柱腰段解剖圖,值得收藏!
    椎上切跡:較小,其矢逕自腰1向下逐漸變小。椎下切跡:較大,其矢徑差異不大。在腰椎側位X線上,根據椎上切跡矢徑的大小,可大致估計側隱窩的寬窄,但其數值略大。腰椎的關節突上關節突:由椎弓根發出,關節面向內。下關節突:由椎弓根與椎弓板結合發出,關節面向外。
  • 腰大肌的功能解剖動圖,人體關鍵部位,人人都需要了解
    許多人的腰部不舒服,多半與腰大肌(psoas major muscle)的痙攣緊縮脫不了關係,為什麼呢?這就要從腰大肌的解剖功能說起了。相對於腿部、骨盆和軀幹,腰大肌充當一種傳導結構, 隨著腰大肌纖維向下和向外延伸,引導著對脊柱的支撐;腰大肌肌肉纖維又向後朝大腿後側方向延伸,沿著它所強化的骨盆結構稍稍有螺旋狀的旋轉。在運動過程中(即使在站立的狀態下),腰大肌有助於讓身體的重量通過軀幹轉移至腿和腳上,使脊柱、骨盆和股骨處於彼此關聯的位置。
  • 肌肉拉伸解剖圖
    第1套  整體拉伸序列肌肉解剖圖主要拉伸部位:大腿內側的內收肌群
  • 【乾貨】腰大肌的功能解剖動圖,人體關鍵部位,人人都需要了解
    庖丁解剖學和您一起學解剖臨床!許多人的腰部不舒服,多半與腰大肌(psoas major muscle)的痙攣緊縮脫不了關係,為什麼呢?這就要從腰大肌的解剖功能說起了。相對於腿部、骨盆和軀幹,腰大肌充當一種傳導結構, 隨著腰大肌纖維向下和向外延伸,引導著對脊柱的支撐;腰大肌肌肉纖維又向後朝大腿後側方向延伸,沿著它所強化的骨盆結構稍稍有螺旋狀的旋轉。在運動過程中(即使在站立的狀態下),腰大肌有助於讓身體的重量通過軀幹轉移至腿和腳上,使脊柱、骨盆和股骨處於彼此關聯的位置。
  • 超全的脊柱功能解剖,珍藏版!
    由於脊柱的在身體功能中的特殊性,它幾乎可以向任何方向扭轉、彎曲和搖擺你的軀幹。 你的脊柱還可以保護脆弱的脊髓,幫助支撐上半身的重量。 因此,我們一定要好好照顧它,並在任何時候都保持良好的姿勢!2、典型結構:椎體,椎弓(椎弓根,椎弓板) ,椎突(棘突,橫突,關節突)3、關節:椎間關節,顱骨椎(寰枕,寰樞軸),肋椎關節,關節突關節,腰骶關節,骶尾關節4、韌帶:縱行(前,後) ,黃韌帶,棘間,棘上,頸,翼,寰椎十字韌帶,肋橫韌帶(關節內,放射狀)5、脊柱彎曲:頸椎前凸,胸椎後凸,腰椎前凸,骶骨後凸8、脊柱神經: 脊神經腦膜支脊柱的定義:
  • 從功能解剖的角度來看:腰大肌的重要性
    腰大肌的重要性:相對於腿部、骨盆和軀幹,腰大肌充當一種傳導結構, 隨著腰大肌纖維向下和向外延伸,引導著對脊柱的支撐;腰大肌肌肉纖維又向後朝大腿後側方向延伸,沿著它所強化的骨盆結構稍稍有螺旋狀的旋轉。在運動過程中(即使在站立的狀態下),腰大肌有助於讓身體的重量通過軀幹轉移至腿和腳上,使脊柱、骨盆和股骨處於彼此關聯的位置。
  • 分享收集的肌肉拉伸解剖圖
    第1套  整體拉伸序列肌肉解剖圖
  • 脊柱影像解剖及診斷要點
    (一)脊柱與脊髓X線解剖 平片: 椎體、椎板、椎弓根、關節突、橫突、棘突 椎間關節:相鄰上下關節突構成的 下關節突在下一脊柱的上關節突的後方
  • 人體脊柱解剖高清圖片閱覽
    幼兒剛出生的脊椎數量是32-33快,成人後脊柱由26塊椎骨,頸7,胸12,腰5,骶1塊出生時5塊、尾椎1塊、並借韌帶關節椎間盤連接。人體脊柱上端承託顱骨,下端聯髖骨中附肋骨,並作為胸廓、腹腔和盆腔的後壁,具有支持軀幹、保護內臟和脊髓和進行運動的功能。脊柱內部自上而下形成一條縱行的脊管,內有脊髓(脊柱並不等於脊椎或脊椎骨,脊柱是由多塊脊椎組成的)。脊柱長度,男性平均為70—75cm,女性平均為66—70cm
  • 解剖圖譜 | 脊神經根與脊柱的關係
    後支一般細小,分布於脊柱附近較小區域內的皮膚和肌肉。前支粗大,分布到頸部以下其餘各部位的皮膚和肌肉。其中除第2~11對胸神經前支沿肋間分布外,其餘神經的前支都先交織成叢,再由此叢發出分支分布於所支配的區域。這些脊神經分別形成頸叢、臂叢、腰叢和骶叢,而且均左右成對。共8對。
  • 屍體解剖——腰大肌、髂肌(髂腰肌)
    ·第1~4腰神經(L1 ~ L4)功能解剖腰大肌和腰小肌聯結軀幹與下肢,起自腰椎側面,身體直立時,可穩定下位脊柱。腰肌纖維匯集並環繞在骨盆帶前緣。最後腰肌緊接著髂肌止於股骨小轉子。在走、跑和跳這類動作時,腰肌和骼肌共同屈曲髖關節。由於它們的協同作用和共同止點,腰大肌、腰小肌和髂肌一起組成髂腰肌群。它們除了有共同作用外,還有不同的功能,因此腰肌和髂肌將分別闡述。腰肌在姿勢中起著獨特作用。當人體站立時,腰肌和腰方肌及豎脊肌群一起,使骨盆向前傾。
  • 15歲女生長期扭坐蹺二郎腿 專家:你的腰段脊柱側彎了
    15歲女生雙肩不等高 腰側不對稱 確診腰段脊柱側彎近日,長沙華醫金良脊柱側彎康復中心副主任劉樂樂出門診,一位媽媽帶著女兒就診時說:「醫生,你快幫我看看,小孩走起路來,肩膀好像一高一低的,明顯不對稱,是不是得了什麼病了?要不要緊呀?」
  • 建立脊柱延伸的覺知
    這是因為大家對於「延展脊柱」的認知和覺知上的不同。 所謂脊柱的延伸,就是保持脊柱天然弧度的同時,創造脊柱椎體之間的空間。但是有些習練者會以為是把頭頂和尾骨尖向兩端拉伸(這樣會把脊柱拉直,導致犧牲這些弧度)。
  • 中英文字幕:腰椎解剖(lumbar spine anatomy)
    脊柱腰段腰段位於胸椎(脊柱胸段)與骶骨之間。警告:請在有WIFI的場所觀看視頻,土豪請隨意。  脊柱腰段,更多時被稱為腰椎,包含5個椎體,分別稱為腰1至腰5。腰段位於胸椎(脊柱胸段)與骶骨之間。The lumbar spine typically has a slight inward curve known as lordosis.  腰椎正常情況下有輕度向前的弧度,稱為前凸。
  • 肌肉解剖圖〈一〉
    【新朋友】點擊標題下方藍字「世界脊柱健康聯盟」快速關注【老朋友】點擊右上角分享,關注公眾微信號worldspine【更多資訊】打開世脊聯公眾平臺,點右上角查看歷史記錄1,斜方肌的解剖部位:項部及背上部皮下,一側為三角形,兩側相合為斜方形。
  • 脊柱側彎-髂腰肌的練習方法
    脊柱側彎繼發引起凸側髂腰肌縮短,凹側被動拉長,從而給骨盆和椎體的矯正帶困難。脊柱側彎是三維空間的異常,骨骼畸形致使肌力不平衡,肌力不平衡可能會加重骨骼畸形。考察矢狀面的問題(請看前文脊柱側彎矯正-容易被忽略的矢狀面問題。)
  • 專家稱米開朗琪羅「上帝天使」實為大腦解剖圖
    發現者認為米開朗基羅在梵蒂岡西斯汀教堂的著名天花壁畫《創世紀》裡,展示了解剖學的知識,暗藏了一幅人腦解剖圖。如此「米開朗基羅密碼」引起世界多方關注。 《創世紀》全貌壁畫中上帝的脖子(A)畫得十分精細,紋理與大腦解剖圖(B)吻合。
  • 神經解剖——腰叢
    第4腰神經前支的餘部和第5腰神經前支合成腰骶幹向下加入骶叢。第4腰神經前支的餘部和第5腰神經前支合成腰骶幹向下加入骶叢。腰叢位於腰大肌深面,除發出分支支配髂腰肌和腰方肌外,還發出下列分支分布於腹股溝區及大腿的前部和內側部。
  • 屍體解剖——肋間肌
    頸肩腰腿痛屍體解剖班開課了了解詳情,請點擊下方閱讀原文斜方肌
  • 肌肉系列:和脊柱腰曲有關的肌肉
    長度平均26cm,中點寬度8cm,功能為腹前外側群肌的作用是保護腹腔臟器,維持腹內壓;參與完成排便、分娩、嘔吐和咳嗽等生理功能;並能降肋助呼氣,也能使脊柱前屈、側屈和和旋轉。收縮時使脊柱前屈和緊張腹壁。